第27卷第4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8月 Joum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2011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 王金先,张慧,指导:崔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医学上,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成书是与当时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乏“整体”“运动”“辨证”等哲学观点,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气”等中医理 论学说中,到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气;古代哲学;唯物主义;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813(20l1)04-0689-02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在《素问·逆调论》中说到:“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 孤立的、单一的世间万事万物是联系着的。《黄帝内而止耳2,说明阴阳要统一,二者靠彼此的存在来发 经》的成书亦是如此。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古挥作用,所以说阴阳的相互依存是一个事物发展变化 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的必要条件。后世医家张介宾更是加以发挥,便有了 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诚如爱因斯“独阳不生,孤阴不成4的名句。 坦所说:“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 《内经》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想,是古代先哲们 依据,是站不住脚的l 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人们对矛盾的朴素认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相关,概2《内经》中的五行学说 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尚书·洪范》中有:“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5] 1《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五行”一词由此而来。《内经》丰富和发展了五行学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并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疗实践当中。这也是中医 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光点阴阳是万事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万物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源泉。在《内经》中,阴 首先,五行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五行是不可分割 阳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的,共同维持着一种状态或功能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首先,从阴阳的概念来说鲜活的、明亮的开放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木、土、水、火、金依次相 的、向上的等等称之为阳;沉静的黑暗的保守的向克6。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木得金而伐,火 下的等等称之为阴。即《内经》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包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水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 括人体)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阴阳即是一个尽然不可胜竭”2。充分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 事物的两个方面。 和稳定规律。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 其次,从阴阳二者的关系来说,《内经》认为阴阳应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行是一个整体同时也 者既存在着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二者共同筑成一个告诉我们,人体也是一个整体而且五脏之间相互关联 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不可割裂。如临床中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有“滋水涵木 也”2)。阴阳的对立性在《内经》中也有体现如《素问法即通过滋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的治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 盛则热,阴盛则寒”2。二者此长彼消,互相斗争。又阳偏亢之证;临床中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有“佐金平木” 如,在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中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法,即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的治疗方法,适用 阳”等理论。后世著名医家王冰还进一步指出“益火于肝火亢逆之“木火刑金”证候。因此,五行中也孕育 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分别适用于着中医的疾病观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阳虚阴盛和阴虚阳盛证的治疗。阴阳的统一性,例如 其次,五行是一种平衡。《内经》认为,事物(或人 乍者简介:王金先(1988-),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学 信作者:崔为,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il; cuiweiwei888@126.cmo 689 万方数据
第27卷第4期 2011年8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01.27 8.201l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 王金先,张慧。指导:崔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医学上,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成书是与当时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乏“整体”“运动”“辨证”等哲学观点,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气”等中医理 论学说中,到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关键词Ot帝内经》;阴阳;五行;气;古代哲学;唯物主义;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813(2011)04—0689—02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 孤立的、单一的,世间万事万物是联系着的。《黄帝内 经》的成书亦是如此。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古 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 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诚如爱因斯 坦所说:“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 依据,是站不住脚的”…I。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相关,概 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光点,阴阳是万事 万物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源泉。在《内经》中,阴 阳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首先,从阴阳的概念来说,鲜活的、明亮的、开放 的、向上的等等称之为阳;沉静的、黑暗的、保守的、向 下的等等称之为阴。即《内经》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包 括人体)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阴阳即是一个 事物的两个方面。 其次,从阴阳二者的关系来说,《内经》认为阴阳 二者既存在着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二者共同筑成一个 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内经》日:“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2J2。阴阳的对立性在《内经》中也有体现,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 盛则热,阴盛则寒”…2。二者此长彼消,互相斗争。又 如,在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中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 阳”等理论。后世著名医家王冰还进一步指出“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J3,分别适用于 阳虚阴盛和阴虚阳盛证的治疗。阴阳的统一性,例如 在《素问·逆调论》中说到:“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 而止耳”恻2,说明阴阳要统一,二者靠彼此的存在来发 挥作用,所以说阴阳的相互依存是一个事物发展变化 的必要条件。后世医家张介宾更是加以发挥,便有了 “独阳不生,孤阴不成”HJ的名句。 《内经》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想,是古代先哲们 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人们对矛盾的朴素认识。 2《内经》中的五行学说 《尚书·洪范》中有:“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引5, “五行”一词由此而来。《内经》丰富和发展了五行学 说,并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疗实践当中。这也是中医 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首先,五行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五行是不可分割 的,共同维持着一种状态或功能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木、土、水、火、金依次相 克蚓6。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木得金而伐,火 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水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 尽然,不可胜竭”【2J2。充分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 和稳定规律。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 应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行是一个整体,同时也 告诉我们,人体也是一个整体,而且五脏之间相互关联 不可割裂。如临床中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有“滋水涵木” 法,即通过滋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的治 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 阳偏亢之证;临床中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有“佐金平木” 法,即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的治疗方法,适用 于肝火亢逆之“木火刑金”证候。因此,五行中也孕育 着中医的疾病观: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其次,五行是一种平衡。《内经》认为,事物(或人 作者简介:王金先(1988一),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学。 *通信作者:崔为,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cuiweiwei8888@126.eOlll。 ·--——689---—— 万方数据
第27卷第4期 Vol 27 2011年8月 Joum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2011 体)内部存在着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常发挥,如果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脏腑功能减退,出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现气虚的证候。 平衡状态。《类经图翼》中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 其次,气具有物质性。哲学上讲,世界的本质是 在五行中,如果其中的一行发生异常,就会打乱这种物质,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所以气也具有物质性。 平衡规律,从而该事物发生异常(在人体即会产生疾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他在《正蒙乾 病),即“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异常,正所谓《素问·称》中写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六节藏象论》中说:“太过,则薄所不胜,……不及,则气也。”充分肯定了气具有物质性。《内经》中的“气 所胜妄行2。如“太过”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木乘土”亦然。如《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所导致的泄泻,即肝木发生异常而过度克制脾土,从谓血8),这里的气主要为营气,说明“气”可以在某种 而导致脾失健运的泄泻;“不及”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脾条件下转化为物质的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 失运化或虚寒所致的水湿泛溢此时可用培士制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2 法,即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法以达到治疗水湿停说明“气”可以转化为云和雨等物质;又如《素问阴阳 聚的方法。 应象大论》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2,即轻清向上 《内经》在五行学说基础上,从“整体”的观点出的气上升为天,重浊向下的气下降为地。再次有力地 发,认识到世间万物(或人体)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着说明了气具有物质性。应之于人体,中医理论认为, 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破坏了这个平衡,自然界便会人的产生即是气作用的结果,如《素问·宝命全形论》 发生异常人体便会产生疾病。即《内经》中认识到健“天地合气命之日人"12),说明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另外,人体的生长发育也赖于先天精气和后天水谷精 而平衡破坏即为疾病。五行学说辨证地认识人体局微之气的滋养。 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古代朴素 《内经》将“气“这一理论应用到医学领域,是对人 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体内部气的运动变化和许多特殊规律的一个整体把 3《内经》中关于气的学说 握,中医学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就是使人体内部阴阳 点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气平衡,从而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内经》更是发挥了古代“气”的理论思想,为中医理论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巨著,是 体系的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朴素唯物主 首先,“气”是运动的。正如北宋哲学家理学创义哲学的著作,其成书是与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分不 始人之一张载在其《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天惟运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也延伸和扩展了 动一气,鼓万物而生”。哲学上如此,《内经》中亦认为古代哲学的范畴所以,对于岐黄后人来说,多学习 是这样的。《内经》认为“气”是无限运动着的,而且气些哲学知识有利于对《内经》的深刻理解,而对《内经》 是构成世间一切事物的本原。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深刻理解又是我们在追求中医理想道路上的一个 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2。说明气的运动良好开端。 性。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参考文献 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1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268 冬三月,此谓闭藏……2]。气的变化产生了自然界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四季的更迭,阴阳之气相互运动,相互作用,氤氲而 成。另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父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1 又是气的运动性的真实写照将气的运动性归于人[4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 体可以体现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5]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 五十而复大会"“毛脉合精,行气于腑"12等。从气 [6]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0. 的功能来说气的推动作用是气的主要功能之一,这[7]张立侠,李艳玲,郝东明中医背诵篇目精选[M]长春吉 也符合“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的观点。例如在临床 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 上中医所说的气虚证即是气的推动作用失常所导致8]田代华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 的,气可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正 5475. 收稿日期:2010-12-27) 万方数据
第27卷第嗍 2011年8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01.27 8。2011 体)内部存在着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从而达到一种 平衡状态。《类经图翼》中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7】。 在五行中,如果其中的一行发生异常,就会打乱这种 平衡规律,从而该事物发生异常(在人体即会产生疾 病),即“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异常,正所谓《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说:“太过,则薄所不胜,……不及,则 所胜妄行”【2】2。如“太过”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木乘土” 所导致的泄泻,即肝木发生异常而过度克制脾土,从 而导致脾失健运的泄泻;“不及”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脾 失运化或虚寒所致的水湿泛溢,此时可用“堵土制水” 法,即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法以达到治疗水湿停 聚的方法。 《内经》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观点出 发,认识到世间万物(或人体)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着 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破坏了这个平衡,自然界便会 发生异常,人体便会产生疾病。即《内经》中认识到健 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 而平衡破坏即为疾病。五行学说辨证地认识人体局 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3《内经》中关于气的学说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更是发挥了古代“气”的理论思想,为中医理论 体系的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气”是运动的。正如北宋哲学家、理学创 始人之一张载在其《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天惟运 动一气,鼓万物而生”。哲学上如此,《内经》中亦认为 是这样的。《内经》认为“气”是无限运动着的,而且气 是构成世间一切事物的本原。如《素问·六微旨大论》 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2。说明气的运动 性。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 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 冬三月,此谓闭藏……”[2]。气的变化产生了自然界 四季的更迭,阴阳之气相互运动,相互作用,氤氲而 成。另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 又是气的运动性的真实写照,将气的运动性归于人 体,可以体现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7】‘‘毛脉合精,行气于腑”[2]等。从气 的功能来说,气的推动作用是气的主要功能之一,这 也符合“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的观点。例如在临床 上中医所说的气虚证即是气的推动作用失常所导致 的,气可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正 ·—-——690·-—— 常发挥,如果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脏腑功能减退,出 现气虚的证候。 其次,气具有物质性。哲学上讲,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所以气也具有物质性。 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他在《正蒙·乾 称》中写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气也。”充分肯定了气具有物质性。《内经》中的“气” 亦然。如《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谓血”旧J,这里的气主要为营气,说明“气”可以在某种 条件下转化为物质的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怛J, 说明“气”可以转化为云和雨等物质;又如《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2|,即轻清向上 的气上升为天,重浊向下的气下降为地。再次有力地 说明了气具有物质性。应之于人体,中医理论认为, 人的产生即是气作用的结果,如《素问·宝命全形论》: “天地合气,命之日人”…2,说明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另外,人体的生长发育也赖于先天精气和后天水谷精 微之气的滋养。 《内经》将“气“这一理论应用到医学领域,是对人 体内部气的运动变化和许多特殊规律的一个整体把 握,中医学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就是使人体内部阴阳 之气平衡,从而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巨著,是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朴素唯物主 义哲学的著作,其成书是与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分不 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也延伸和扩展了 古代哲学的范畴,所以,对于岐黄后人来说,多学习一 些哲学知识有利于对《内经》的深刻理解,而对《内经》 的深刻理解又是我们在追求中医理想道路上的一个 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8. [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138. [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87. [4]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5]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126. [6]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0. [7]张立侠,李艳玲,郝东明.中医背诵篇目精选[M].长春:吉 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 [8]田代华.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4-75. (收稿日期:2010—12—27)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 旧万数据 文献链接 王金先,张慧,崔为 作者单位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刊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sT 英文刊名: 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11,27(4) 文就(8条) 1.王庆其内经选读2007 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2001 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校释2009 4.张景岳景岳全书2010 慕平尚书2010 6.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2007 7.张立侠;李艳玲;郝东明中医背诵篇目精选2004 8.田代华黄帝内经灵枢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czyxyxb201104108.aspx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王金先, 张慧, 崔为 作者单位: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 刊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11,27(4) 参考文献(8条) 1.王庆其 内经选读 2007 2.田代华 黄帝内经素问 2001 3.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2009 4.张景岳 景岳全书 2010 5.慕平 尚书 2010 6.郭霞珍 中医基础理论 2007 7.张立侠;李艳玲;郝东明 中医背诵篇目精选 2004 8.田代华 黄帝内经灵枢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czyxyxb2011041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