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 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 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 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本组 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1 / 8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 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 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 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本组 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 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 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 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板书:作品情节) (二)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 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 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 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板书:人物描写)
2 / 8 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 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 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板书:作品情节) (二)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 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 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 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板书:人物描写)
(三)多方位评价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 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尼尔斯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 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 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板书: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1.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 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 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猜猜他是谁。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归纳。 明确概念: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
3 / 8 (三)多方位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 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尼尔斯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 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 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板书: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1. 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 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 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 猜猜他是谁。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归纳。 明确概念: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
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 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感知人物 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 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 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 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 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 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 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
4 / 8 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 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感知人物 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 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 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 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 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 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 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
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我 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 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课时 词句段的运用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1.修辞手法:夸 张) 再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读下面的例句,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又什么不 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勺也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
5 / 8 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我 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 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课时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1.修辞手法:夸 张)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读下面的例句,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又什么不 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
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 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 句子 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 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 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6/8
6 / 8 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 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 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 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 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板书:3.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 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η]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 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 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 天千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 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
7 / 8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板书:3.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 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 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 岁:及笄[jī]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 15 岁的女子。 20 岁:弱冠之年。年满 20 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故称“弱冠”。 30 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 代称 30 岁为“而立之年”。” 40 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 40 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 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 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 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 “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
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 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耄[mao]耋[di白]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 “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 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 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语文是不断积累的,在我 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 自己的意思。 8/8
8 / 8 甲之年”来指人到 60 岁了。 70 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 就多依此诗,称 70 岁为“古稀之年”。 80-90 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 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 “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 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 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语文是不断积累的, 在我 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 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