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 高2010级语文备课组汤雪莲向奎风 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 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 代文学之胜。 、介绍“词”的知识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 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乐府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 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 又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 以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 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 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则有苏轼 辛弃疾等 在词这个瑰丽的王国中,今天,我们要去接触一位特殊的词人一一李煜。说他特殊,因为它既 是词人又是帝王。后人凭吊李后主有这样两句话:“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想,薄 命君王的特殊遭遇必然对李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鉴赏他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他的遭 三、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 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 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 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 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虞美人》教案 高 2010 级语文备课组 汤雪莲 向奎风 一、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 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 一代文学之胜。 二、介绍“词”的知识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 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乐府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 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 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 又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 以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 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 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 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则有苏 轼、 辛弃疾等。 在词这个瑰丽的王国中,今天,我们要去接触一位特殊的词人——李煜。说他特殊,因为它既 是词人又是帝王。后人凭吊李后主有这样两句话:“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想,薄 命君王的特殊遭遇必然对李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鉴赏他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他的遭 遇。 三、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 15 年 (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 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 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 41 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 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 《虞美人》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 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 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 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 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 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 (3)、愁从何来? (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 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 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 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 --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⑧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重点分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句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 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 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 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两 韵一换 ao~ong~ai~ou 2、意读 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 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 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 “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 (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什么东西勾起 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 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 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重点分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句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 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总结: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一化虚为实法。这种技 法很多词人都用过。分析下面化虚为实法的具体表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李淸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浣溪沙》 3、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一人生之短暂无常 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4、想一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 特殊含义? “月”:思乡怀念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主旨总结 虞美人这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 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七、《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 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 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 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 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 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 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 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 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一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 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八、拓展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改”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 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 总结: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法。这种技 法很多词人都用过。分析下面化虚为实法的具体表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秦 观 《浣溪沙》 3、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4、想一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 特殊含义? “月”:思乡怀念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主旨总结 虞美人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 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七、《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 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 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 “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 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 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 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 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 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 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 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八、拓展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与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 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 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 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 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 “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 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淸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 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 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 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 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赏析】: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 “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 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 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 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 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 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 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 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舂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 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 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 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 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 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 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 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 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一一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与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 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 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 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 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 “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 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 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 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 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 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赏析】: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 “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 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 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 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 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 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 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 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 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 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 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 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 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 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 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 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 “林花谢了春红”句,语 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 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
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 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竟花自留, 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 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 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 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 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 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 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 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 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 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 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 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 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 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 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望江南·多少恨》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这首《望江南》叙述了梦中所见和梦醒后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囚居汴京时无比孤凄的处 境极其哀痛的心情。词中没有正面描写词人当前的处境,而是通过昔日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处境越是凄楚悲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切的悲愤,都是来自昨夜的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舂季游赏皇家园林的欢乐情景 车辆络绎不绝,好似滔滔流水;马儿十分娇健,宛如海上游龙。“花月正春风。”况且当时又值春风 轻拂,花好月圆的季节。 注释: ①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原为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镇守浙江时,为亡姬 谢秋娘所作,名为《谢秋娘》,后因白居易用此词牌写的词中,有“江南好”及“能不忆江南”等 句,故改成了与“江南”二字有关的词牌。 ②上苑:帝王游乐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③车如流水马如龙:即车水马龙。形容车马往来不停,十分繁华热闹。《后汉书·马后记》:“前过濯 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唐代诗人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车如流 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小结 大家都喜欢李煜后期词作,尤其是《虞美人》,因为它是“亡国的伤痛,绝命的词作” 它是作者接近绝望之时,给我们一种心灵上大苦难、大忧伤的震憾。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 篇”,在此我也要说“苦难出佳作”。尼采说过:“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 的文字。” 缪塞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课
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 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 “留人”,究竟花自留, 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 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 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 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 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 “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 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 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 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 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 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 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 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 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 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 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望江南•多少恨》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这首《望江南》叙述了梦中所见和梦醒后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囚居汴京时无比孤凄的处 境极其哀痛的心情。词中没有正面描写词人当前的处境,而是通过昔日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处境越是凄楚悲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切的悲愤,都是来自昨夜的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游赏皇家园林的欢乐情景。 车辆络绎不绝,好似滔滔流水;马儿十分娇健,宛如海上游龙。“花月正春风。”况且当时又值春风 轻拂,花好月圆的季节。 注释: ①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原为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镇守浙江时,为亡姬 谢秋娘所作,名为《谢秋娘》,后因白居易用此词牌写的词中,有“江南好”及“能不忆江南”等 句,故改成了与“江南”二字有关的词牌。 ②上苑:帝王游乐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③车如流水马如龙:即车水马龙。形容车马往来不停,十分繁华热闹。《后汉书•马后记》:“前过濯 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唐代诗人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车如流 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小结 大家都喜欢李煜后期词作,尤其是《虞美人》,因为它是“亡国的伤痛,绝命的词作” 它是作者接近绝望之时,给我们一种心灵上大苦难、大忧伤的震憾。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 篇”,在此我也要说“苦难出佳作”。尼采说过:“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 的文字。” 缪塞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课
《雨霖铃》教案 高2010级语文备课组汤雪莲向奎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导入 离别是什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是西出校门少故人,独面人生无着绪的幽幽叹息;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 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离别是诗,离别是画,离别是愁。小别尚且愁满面,更那堪长辞在冷落 清秋节:四手相握,四目相视,四行泪垂。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柳永的感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生平,背景知识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少年时到 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一种浪 子作风。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复说“何 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 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 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冋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 填的词大多感情真挚,在当时非常受人欢迎,传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拓展:出示梁衡 《读柳咏》)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 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 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 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雨霖铃》。要求: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①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②指明学生朗读 ③全班齐读 3、疏通词句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 蝉鸣。”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雨霖铃》教案 高 2010 级语文备课组 汤雪莲 向奎风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一、导入 离别是什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是西出校门少故人,独面人生无着绪的幽幽叹息;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 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离别是诗,离别是画,离别是愁。小别尚且愁满面,更那堪长辞在冷落 清秋节:四手相握,四目相视,四行泪垂。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柳永的感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生平,背景知识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少年时到 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一种浪 子作风。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复说“何 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 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 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 填的词大多感情真挚,在当时非常受人欢迎,传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拓展:出示梁衡 《读柳咏》)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 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 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 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听范读录音《雨霖铃》。要求: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①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②指明学生朗读 ③全班齐读 3、疏通词句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 蝉鸣。”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鉴赏 (一)、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课件板书) (二)、思考 1、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幻灯)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 说 2、本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虚实相生(幻灯)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帐饮无绪、兰舟催急的难分难舍:执手相看泪眼相对的无奈眷恋 自古多情、哪堪清秋的忧伤失意:好景虚设、风情难叙的孤寂痛苦 写景的句子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逐句分析明确 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送别的长亭。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明确:写景。写别时景。 这三句景物描写点明了季节(寒蝉,秋季)时间(晚)地点(长亭)事件(情人离别)。 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 “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 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 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 离气氛。 (2)提到秋季有什么感觉? 明确: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晩,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 气氛和情调。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景还是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 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 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 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进 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 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 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 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应是:即便是。 四、鉴赏 (一)、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课件板书) (二)、思考: 1、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幻灯)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 说? 2、本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虚实相生(幻灯)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帐饮无绪、兰舟催急的难分难舍;执手相看 泪眼相对的无奈眷恋 自古多情、哪堪清秋的忧伤失意;好景虚设、风情难叙的孤寂痛苦 写景的句子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逐句分析明确: 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送别的长亭。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明确:写景。写别时景。 这三句景物描写点明了季节(寒蝉,秋季)时间(晚)地点(长亭)事件(情人离别)。 “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 “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 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 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 离气氛。 (2)提到秋季有什么感觉? 明确: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 气氛和情调。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景还是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 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 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 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进 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 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 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 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很有画面感,大家可以在脑海里想 象下这样的图画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 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 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 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 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虚景)哪个字能体现这是作者想象之景(念)承上启下,表明是设 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晩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 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 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 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写景还是写情?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 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 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我们来欣赏下它好在哪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 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岀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 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在这之前“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在这之后是独自面 对“千里烟波”的前路,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 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 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淸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 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 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 “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 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于是后面便迸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很有画面感,大家可以在脑海里想 象下这样的图画。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 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 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 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 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虚景)哪个字能体现这是作者想象之景(念)承上启下,表明是设 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 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 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 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写景还是写情?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 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 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我们来欣赏下它好在哪。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 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 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在这之前“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在这之后是独自面 对 “千里烟波”的 前路,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 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 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 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 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 “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 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补充: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 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 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 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想到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 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増惆怅而已。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所以作者在《慢卷轴》里 说: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以问句做结,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更留有无穷意味 明确思考题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并非只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 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明了特别。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2情景交融,虚实相间 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 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 3,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淸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 写尽方才收笔 4,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一一念去去一一今宵一一此去经年 5,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 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补充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舂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 (1)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风栖梧》等。双调, 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
补充: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 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 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 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想到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 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所以作者在《慢卷轴》里 说: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以问句做结,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更留有无穷意味。 明确思考题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并非只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 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 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明了特别。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2 情景交融,虚实相间 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 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 3,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 写尽方才收笔。 4,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 5,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 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七、补充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 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
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 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 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 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 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 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 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 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 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 《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 执着态度。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淸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 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 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 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 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 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 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 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 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 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 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 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 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 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 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 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 “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 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 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 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 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 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 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 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 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 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 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 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 《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 执着态度。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 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 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 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 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 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 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 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 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 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 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 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 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 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 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 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 “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 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 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 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 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