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诗人谈诗》 课时 授课日期 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目标 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重点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难点 教学 具且 《诗人谈诗》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 了解作家作品,确定某一主题进行探究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言、手法、主旨)初探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板(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 习要求 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 充明确任务1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阅读《一个 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从作者抒发 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结合自学讨论 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1 6、提供帮助提出疑难
课题 《诗人谈诗》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重点 难点 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了解作家作品,确定某一主题进行探究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 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板 书 设 计 《诗人谈诗》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 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 充明确任务 1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 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 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 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1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 9、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 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 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 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 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 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 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 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 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 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 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 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 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裝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 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 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 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 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 《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 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 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 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 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 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 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 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 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 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 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 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 1 课外 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 题 示 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 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 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 年加 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 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 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 版《诗垦地丛刊》。1943 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 至 1945 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 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 报》主编副刊。1950 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 1952 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 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 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 年下放农村。1961 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 年底平反, 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 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 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 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 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 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 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 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 《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 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 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 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 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 年回国,在海 外飘泊 16 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 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 后参加左联。1936 年在沪入党,1938 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 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 年任天津文协主 席,1955 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 界。1980 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 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 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 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 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一 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 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 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如何做好现代诗歌阅读题,谈几点看法 1.要准确地破解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然后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作者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启迪)的 2.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内涵,以消除理解 上实指性误读。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的则运 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法(或象征)的真实内 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 3.要透过诗歌表面的虚写,提炼出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诗 歌往往大多是虚写,很少有直写的,特别是那些抒情性强的 诗歌更是如此。阅读这类诗歌,困难较大,因为诗歌艺术的 多义性和朦胧性导致阅读上的种种解读结论。因此应该根据 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常识等相关信息, 这样可以摆脱由于虚写而造成的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现象,以便准确地提炼岀诗歌的深层意蕴。另外,现代诗 和古诗词夹杂在一起阅读,和白话文杂在一起比较阅读,也 值得我们关注。 三、诗歌阅读练习讲析: 教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 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 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 年 1 月- 1946 年 10 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 月诗派”。从 193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 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如何做好现代诗歌阅读题,谈几点看法: 1.要准确地破解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然后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作者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启迪)的 东西。 2.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内涵,以消除理解 上实指性误读。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的则运 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法(或象征)的真实内 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 3.要透过诗歌表面的虚写,提炼出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诗 歌往往大多是虚写,很少有直写的,特别是那些抒情性强的 诗歌更是如此。阅读这类诗歌,困难较大,因为诗歌艺术的 多义性和朦胧性导致阅读上的种种解读结论。因此应该根据 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常识等相关信息, 这样可以摆脱由于虚写而造成的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现象,以便准确地提炼出诗歌的深层意蕴。另外,现代诗 和古诗词夹杂在一起阅读,和白话文杂在一起比较阅读,也 值得我们关注。 三、诗歌阅读练习讲析: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