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邵艺
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邵艺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一) [大纲要求] 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一) [大纲要求] 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在胡汉文化融和的过程中, 士大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士(士大夫)仍然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 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 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 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 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 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 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幅射之势,促进 汉化和民族融合,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 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 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 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 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作 好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在胡汉文化融和的过程中, 士大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士(士大夫)仍然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 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 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 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 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 的 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 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幅射之势,促进 汉化和民族融合,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 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 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 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 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作 好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
隋唐的寒士跟先秦士人、南北朝时代的士族在社会地位上有什么不同 在唐王朝那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批通过科举考试崛中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承载者是士。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和政治上的活跃,造就百家争鸣之势,两汉及魏晋 六朝时期,士人群体在政治地位相对稳定之后,将文化导向虚玄和支离。这跟我国古代政 治与文化密切结合的社会文化特征相背离,最终导致门阀士族(世族)政治的衰落。隋唐 时期,士阶层发生巨大的改变 一寒士的崛起,给阶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再度充满生 机与活力,唐代统治者采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治国方针,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 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 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使之在取得政治独立性 的同时,相应地产生了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门阀士族的惰性和颓废,形成社会政治生活 与文化生活中一支活跃而能动的社会力量。起于民间的寒士,在走上仕途的同时,也挟带 着一股逼人的锐气和冲天的豪情。与消沉、隐遁的六朝士子相比,表现出更为充分的自信。 “儒生不信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体现 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气质和个性。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 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与先秦崛起的士相比,隋唐寒士在社会阶层上 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其张扬的个性及喷薄的豪情也有几分相象,这使得他们都表现强烈 的淑世情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显然有天壤之别,文化 背景也大异其趣。所以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挂起钩来,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 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融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之中,这是隋唐寒士文化心态上较先秦 士人先进之处。其负面效应就是使中国知识份子缺乏个性,减弱了其主体意识,表现出软 弱性和依赖性的特征。寒士的这种心理定势,在大唐开放气象消失之后,促使他们经世乏 术而困守书斋,皓首穷经以求一搏,最后发展成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生格 盲,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抛弃之时,仍不愿放弃固穷守道以维持那点可怜 的自尊,即便是站着喝酒,也要身着长衫,以示与短衣帮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 “酸儒”一词,正是对科举怪胎的形象描绘
隋唐的寒士跟先秦士人、南北朝时代的士族在社会地位上有什么不同 在唐王朝那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批通过科举考试崛中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承载者是士。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和政治上的活跃,造就百家争鸣之势,两汉及魏晋 六朝时期,士人群体在政治地位相对稳定之后,将文化导向虚玄和支离。这跟我国古代政 治与文化密切结合的社会文化特征相背离,最终导致门阀士族(世族)政治的衰落。隋唐 时期,士阶层发生巨大的改变——寒士的崛起,给阶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再度充满生 机与活力,唐代统治者采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治国方针,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 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 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使之在取得政治独立性 的同时,相应地产生了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门阀士族的惰性和颓废,形成社会政治生活 与文化生活中一支活跃而能动的社会力量。 起于民间的寒士,在走上仕途的同时,也挟带 着一股逼人的锐气和冲天的豪情。与消沉、隐遁的六朝士子相比,表现出更为充分的自信。 “儒生不信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体现 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气质和个性。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 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与先秦崛起的士相比,隋唐寒士在社会阶层上 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其张扬的个性及喷薄的豪情也有几分相象,这使得他们都表现强烈 的淑世情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显然有天壤之别,文化 背景也大异其趣。所以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挂起钩来,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 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融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之中,这是隋唐寒士文化心态上较先秦 士人先进之处。其负面效应就是使中国知识份子缺乏个性,减弱了其主体意识,表现出软 弱性和依赖性的特征。寒士的这种心理定势,在大唐开放气象消失之后,促使他们经世乏 术而困守书斋,皓首穷经以求一搏,最后发展成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生格 言,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抛弃之时,仍不愿放弃固穷守道以维持那点可怜 的自尊,即便是站着喝酒,也要身着长衫,以示与短衣帮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 。 “酸儒”一词,正是对科举怪胎的形象描绘
简述繁荣的唐文化的开放性给我们的启示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 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这种 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 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同时,唐文化在受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 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 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 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 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 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 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 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 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唐人完 全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纳或 机械地输入。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特 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与进步,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如果说七八九世纪的唐人还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采取了开放的文化 政策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更应该自觉地实施开放的文化政策了
简述繁荣的唐文化的开放性给我们的启示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 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这种 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 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同时,唐文化在受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 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 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 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 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 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 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 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 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唐人完 全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纳或 机械地输入。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特 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与进步,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如果说七八九世纪的唐人还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采取了开放的文化 政策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更应该自觉地实施开放的文化政策了
简要论述唐代在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 加上魏晋以来己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 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 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 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 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 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 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 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 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一一中序或拍序一一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 《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 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 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 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 就着 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 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 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 几 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 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 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接下一页
简要论述唐代在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 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 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 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 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 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 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 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 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 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 《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 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 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 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 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 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 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 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 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 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 接下一页 ⚫
● 接上一页 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其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往代。初唐绘画即显示出 不寻常的成就,唐太宗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也注意文治建设,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 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着此一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 就。高宗李治至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在政权昌盛、社会富庶的基础上,使文化出现 了丰富多采、百舸争流的局面,吴道子及其画派体现了佛教美术民族化的巨大成就, 钱国养、殷口、殷季友、法明等人的肖像画,张萱杨宁的绮罗人物画,陈闳、韦无 乔、曹霸、韩口的鞍马画,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卢鸿、郑虔等人的山水画,冯绍正 薛稷、姜皎等人的花鸟鹰鹤画等,寓示了题材的扩大。敦煌壁画在此时也发展到繁荣 的顶点,莫高窟第130窟的乐庭口夫妇大供养像、172窟、217窟之巨幅净土变相、173 窟之维摩变相都是宏伟精妙的壁画杰作。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朝国势渐衰,但绘画 艺术仍继续发展和提高。周口在贵族仕女及宗教壁画的创作实践中,作出了创造性的 贡献。生于盛、中唐间的诗人王维也以绘画著名,他精于山水,更以水墨山水画擅名 后世。张口、王宰、项容、毕宏、刘商等都是山水名家,边鸾、梁广、刁光胤、滕昌 口精于花鸟,韩口、戴嵩专工画牛,李渐、李仲和父子画少数民族游猎题材的“蕃人 蕃马”,都各尽其妙。中晚唐时中原战乱,玄宗僖宗曾先后去四川避乱,一些画家也陆 续入蜀。中唐以后,四川成都逐渐成为绘画中心之一。中原入蜀的名画家有卢口伽、 常粲、吕口、孙位、张询等,不少画家在成都大圣慈寺等寺观中留下画迹。刁光胤等 在四川川设帐授徒,有的画家还带去中原画本,在中原绘画艺术的影响下,四川地区有 不少画家成长起来,如左全、赵公口、高道兴、房从真、麻居礼都是宗教画的能手。 因此,“蜀虽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为五代时期西蜀绘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绘画此时也处于发展之中,朱审得山水之妙,驰名南北,他所画卷轴障壁 “家藏户珍”;张口更以山水松石著称;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自为渔歌并画为卷帙: 顾况亦以山水著名。李德裕镇守浙江,好图画收藏及延纳画家,武宗时灭法毁天下寺 塔,他将江南寺庙名家画壁都集中在镇江甘露寺,其中包括吴道子、王口子、 韩口等 唐代名家及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等前代名家的画迹,成为名作荟 萃的画廊。隋唐绘画气势宏伟,成就辉煌,予五代绘画发展以巨大影响
⚫ 接上一页 ⚫ 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其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往代。初唐绘画即显示出 不寻常的成就,唐太宗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也注意文治建设,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 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着此一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 就。高宗李治至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在政权昌盛、社会富庶的基础上,使文化出现 了丰富多采、百舸争流的局面,吴道子及其画派体现了佛教美术民族化的巨大成就, 钱国养、殷□、殷季友、法明等人的肖像画,张萱、杨宁的绮罗人物画,陈闳、韦无 忝、曹霸、韩□的鞍马画,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卢鸿、郑虔等人的山水画,冯绍正、 薛稷、姜皎等人的花鸟鹰鹤画等,寓示了题材的扩大。敦煌壁画在此时也发展到繁荣 的顶点,莫高窟第130窟的乐庭□夫妇大供养像、 172窟、217窟之巨幅净土变相、173 窟之维摩变相都是宏伟精妙的壁画杰作。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朝国势渐衰,但绘画 艺术仍继续发展和提高。周□在贵族仕女及宗教壁画的创作实践中,作出了创造性的 贡献。生于盛、中唐间的诗人王维也以绘画著名,他精于山水,更以水墨山水画擅名 后世。张□、王宰、项容、毕宏、刘商等都是山水名家,边鸾、梁广、刁光胤、滕昌 □精于花鸟,韩□、戴嵩专工画牛,李渐、李仲和父子画少数民族游猎题材的“蕃人、 蕃马”,都各尽其妙。中晚唐时中原战乱,玄宗僖宗曾先后去四川避乱,一些画家也陆 续入蜀。中唐以后,四川成都逐渐成为绘画中心之一。中原入蜀的名画家有卢□伽、 常粲、吕□、孙位、张询等,不少画家在成都大圣慈寺等寺观中留下画迹。刁光胤等 在四川设帐授徒,有的画家还带去中原画本,在中原绘画艺术的影响下,四川地区有 不少画家成长起来,如左全、赵公□、高道兴、房从真、麻居礼都是宗教画的能手。 因此,“蜀虽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为五代时期西蜀绘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绘画此时也处于发展之中,朱审得山水之妙,驰名南北,他所画卷轴障壁 “家藏户珍”;张□更以山水松石著称;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自为渔歌并画为卷帙; 顾况亦以山水著名。李德裕镇守浙江,好图画收藏及延纳画家,武宗时灭法毁天下寺 塔,他将江南寺庙名家画壁都集中在镇江甘露寺,其中包括吴道子、王□子、韩□等 唐代名家及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等前代名家的画迹,成为名作荟 萃的画廊。隋唐绘画气势宏伟,成就辉煌,予五代绘画发展以巨大影响。 接下一页
接上一页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 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 魄宏伟,严整开朗。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 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 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 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 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 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 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 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 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 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 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接上一页 ⚫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 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 魄宏伟,严整开朗。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 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 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 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 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 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 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 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 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 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 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论述唐代在诗歌、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时代精神虽然贯注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总是会找到最恰当的形式、 以最完整的形态,集中地体现出来。唐诗便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中国诗歌,走过 了上古时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率意抒情的自然语言阶段,又经历了南朝时期采丽 竞繁、俪字偶句的藻饰唯美的人工语言阶段,唐代,终于迎来了气骨端翔、声情并茂 的诗的语言阶段。第一次成为社会主流的寒士们以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大气受容、 改造前此以往的诗歌传统,有效地选择了汉魏时期骨鲠使气的诗歌风范作为学习的对 象,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调和江南文学的藻饰与北方文学的质朴,质 文半取,形成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诸多诗歌特性的全面 呈现,特别是集中体现于全能式的诗歌大师杜甫的作品之中,却又不能不说是“诗唐” 的时代必然。“诗至杜甫,无体不备,不体不善”,诗至唐代,无论其内容、风格、 形式、技巧,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生于唐人之后的宋人,虽也努力 开拓,但已没了那样的时代气氛,因此只能走入尖新或精细之路,以文为诗,虽堪称 与唐诗并峙的双峰,但毕竟不如唐诗如清水芙蓉般清新自然。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特 质所在。初唐书法,婀娜多姿,一如初唐诗歌。从孙过庭起,书法妙达性情的内涵被 发掘出来。于是南北朝时期尚未取得宗师地位的王羲之,被孙过庭及以后的书家视为 “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也被诠释为抑郁情感、瑰奇遐想、怡悦心境的具象,流畅的 线条富于韵律,跳动着书家的心,体现着音乐的美。这种书法的打情论,直接导致了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以狂草为外在表现的书法艺术的成熟。张旭书法那飞舞的线条, 如兔起鹃落,体现出他奔放不羁、纵横挥斥的狂放个性。大文豪韩愈曾这么评价张旭: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 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 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说的虽是张旭,反映的却是整个唐代书法的精髓和气质。 草书之外,篆、行、楷诸体都各有大家,如唐诗的众体兼备一样
论述唐代在诗歌、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时代精神虽然贯注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总是会找到最恰当的形式、 以最完整的形态,集中地体现出来。唐诗便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中国诗歌,走过 了上古时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率意抒情的自然语言阶段,又经历了南朝时期采丽 竞繁、俪字偶句的藻饰唯美的人工语言阶段,唐代,终于迎来了气骨端翔、声情并茂 的诗的语言阶段。第一次成为社会主流的寒士们以一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大气受容、 改造前此以往的诗歌传统,有效地选择了汉魏时期骨鲠使气的诗歌风范作为学习的对 象,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调和江南文学的藻饰与北方文学的质朴,质 文半取,形成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诸多诗歌特性的全面 呈现,特别是集中体现于全能式的诗歌大师杜甫的作品之中,却又不能不说是“诗唐” 的时代必然。“诗至杜甫,无体不备,不体不善”,诗至唐代,无论其内容、风格、 形式、技巧,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生于唐人之后的宋人,虽也努力 开拓,但已没了那样的时代气氛,因此只能走入尖新或精细之路,以文为诗,虽堪称 与唐诗并峙的双峰,但毕竟不如唐诗如清水芙蓉般清新自然。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特 质所在。初唐书法,婀娜多姿,一如初唐诗歌。从孙过庭起,书法妙达性情的内涵被 发掘出来。于是南北朝时期尚未取得宗师地位的王羲之,被孙过庭及以后的书家视为 “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也被诠释为抑郁情感、瑰奇遐想、怡悦心境的具象,流畅的 线条富于韵律,跳动着书家的心,体现着音乐的美。这种书法的抒情论,直接导致了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以狂草为外在表现的书法艺术的成熟。张旭书法那飞舞的线条, 如兔起鹘落,体现出他奔放不羁、纵横挥斥的狂放个性。大文豪韩愈曾这么评价张旭: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 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 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说的虽是张旭,反映的却是整个唐代书法的精髓和气质。 草书之外,篆、行、楷诸体都各有大家,如唐诗的众体兼备一样
佛学中国化的根本命题是什么? 隋唐时期佛教的本土化,以“判教”的方式展开,通过对传入中国的 各种经藉进行清理检视,以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将印度佛教 中 “心性本净”的命题中,改造成“心性本觉”的新命题。强调“净” 只指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如白纸,至于这“净”如白纸之心的深层意蕴,却 没有顾及。强调“觉”,则指明众生之心早已蕴有灵气,已潜有勃勃生机, 只要略加指引(即所谓“悟”),即可醍醐灌顶,顿得佛果。已故著名佛 学家吕徵曾这样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净只不过是指清净,要由清净达到 觉悟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所以印度除释伽之外,别人都没有成佛。而在 中国,既然心性本来就是觉悟的,那么,人人生来即是佛胎,一旦大悟禅 机,即能立地成佛。神秀跟六祖慧能的偈语,反映的正是佛教经改造而中 国化的事实。当神秀称佛性如明镜台,要想成佛,必须“时时勤拂拭”时, 慧能却指出心非明镜台可比:“本自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的正是 心性之觉。通过将“心性本净”这一命题改造成“心性本觉”,成就了以 “顿悟”为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这一佛学教理的改造,是很能适合中国士 大夫的心态的。作为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功名济世的人生定位,使他们 “易于见理,难于受教”:容易“觉”,但不愿长时间地苦苦修行。他们 以“居士”(居家修行之士)自诩,方便的时候,隐迹于丛林定刹之中, 作一番心性的洗礼:得意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地步入仕途,大行其儒家 兼济之志。玄妙深奥地佛学被儒士们改造成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情趣,使他 们出入从容、进退裕如。并且“妙悟”的佛学玄机,还被他们改造成为超 出象外的二种审美理念,贯穿于诗学之中,使诗与禅密切结合,共同营构 出士大夫既别于王侯又不同于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范式
佛学中国化的根本命题是什么? ⚫ 隋唐时期佛教的本土化,以“判教”的方式展开,通过对传入中国的 各种经藉进行清理检视,以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将印度佛教 中“心性本净”的命题中,改造成“心性本觉”的新命题。强调“净”, 只指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如白纸,至于这“净”如白纸之心的深层意蕴,却 没有顾及。强调“觉”,则指明众生之心早已蕴有灵气,已潜有勃勃生机, 只要略加指引(即所谓“悟”),即可醍醐灌顶,顿得佛果。已故著名佛 学家吕澂曾这样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净只不过是指清净,要由清净达到 觉悟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所以印度除释伽之外,别人都没有成佛。而在 中国,既然心性本来就是觉悟的,那么,人人生来即是佛胎,一旦大悟禅 机,即能立地成佛。神秀跟六祖慧能的偈语,反映的正是佛教经改造而中 国化的事实。当神秀称佛性如明镜台,要想成佛,必须“时时勤拂拭”时, 慧能却指出心非明镜台可比:“本自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的正是 心性之觉。通过将“心性本净”这一命题改造成“心性本觉”,成就了以 “顿悟”为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这一佛学教理的改造,是很能适合中国士 大夫的心态的。作为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功名济世的人生定位,使他们 “易于见理,难于受教”:容易“觉”,但不愿长时间地苦苦修行。他们 以“居士”(居家修行之士)自诩,方便的时候,隐迹于丛林定刹之中, 作一番心性的洗礼;得意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地步入仕途,大行其儒家 兼济之志。玄妙深奥地佛学被儒士们改造成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情趣,使他 们出入从容、进退裕如。并且“妙悟”的佛学玄机,还被他们改造成为超 出象外的一种审美理念,贯穿于诗学之中,使诗与禅密切结合,共同营构 出士大夫既别于王侯又不同于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