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财政学 讲授人:沈琳 2011年2月
1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财政学 讲 授 人:沈 琳 2011 年 2 月
《财政学》课程教案的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财政学 二、学时学分:共48学时、周3学时:3学分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使用教材: 陈共主编: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五、教学参考书: 1.陈共主编:《(第五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随新玉:《公共财政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且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马海涛,安秀梅: 《公共财政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英)布朗、杰克逊著,张馨主译,《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年版。 8.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9.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手段:案例及多媒体讲授 八、考核方式:半期采用专题讨论,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九、其他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讨论,学生讲授,回答问题等),适当布 置课下作业,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财政学》课程教案的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财政学 二、学时学分:共 48 学时、周 3 学时;3 学分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使用教材: 陈共主编: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五、教学参考书: 1.陈共主编:《(第五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随新玉:《公共财政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6. 马海涛,安秀梅:《公共财政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 7.(英)布朗、杰克逊著,张馨主译,《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 年版。 8.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9.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0.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手段:案例及多媒体讲授 八、考核方式:半期采用专题讨论,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九、其他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讨论,学生讲授,回答问题等),适当布 置课下作业,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导论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说明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 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学习对象、目的和方法,我国财政学建设的 指导思想。 一、财政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科,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理论学科,以宏 观经济为研究背景,属于宏观经济学科: 政与国家、 政府等政治问题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财政学又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 济学 由于财政又被表述为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所以,财政学又属于政府经济学 或公共经济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对象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简介:《财政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财政学的研究 成果,揭示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反映和总结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财政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 政理论。 (二)学习目的 1.阐述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 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堂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1.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2.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 结合实际,了解观点,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网站:ww.fec.com.c典(中国财经网站),w.cei.gov.c出(中国经济信息网), ww.library hainu.ed血cn(海南大学图书馆),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 参考报刊:《中国税务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财政研究》等等。 3
3 导 论 教学时间: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说明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 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学习对象、目的和方法,我国财政学建设的 指导思想。 一、财政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科,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理论学科,以宏 观经济为研究背景,属于宏观经济学科; 财政与国家、政府等政治问题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财政学又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 济学。 由于财政又被表述为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所以,财政学又属于政府经济学 或公共经济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对象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简介:《财政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财政学的研究 成果,揭示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反映和总结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财政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 政理论。 (二)学习目的 1.阐述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 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1.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2.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 结合实际,了解观点,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网站:www.fec.com.cn(中国财经网站),www.cei.gov.cn(中国经济信息网), www.library.hainu.edu.cn(海南大学图书馆),google, yahoo 等搜索引擎。 参考报刊:《中国税务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财政研究》等等
三、教学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 ,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 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组织教学时,要按照大纲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学生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在课外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 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提倡学术争鸣。 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有所取舍。 四、教材及其内容体系 参见教材“编写说明 五、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分析、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 (二)难点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两章。前面章节的所有内容,都最终体现在这两章中,主要是结 合经济发展 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较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六、教学及考计 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答等形式,适当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效果 平时:40分。其中课堂考勤10分,课堂讨论10分,作业10分,半期考试10分。 考试:60分,闭卷 七、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财政现象) 财政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人们的农食住行,人一生的从生到死经历的医院、 幼儿园、学校、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大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 存在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颗。 市场是通过买卖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个基本系统。但是,市场并不是满足人们需 要的唯一系统,它不能包揽人们的一切需要。政府是保证人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 个系统。 小结:凡是同政府收支有关的活动均为财政现象。列举。 讨论:你所观察到的财玫现象有哪些? 从诸多的财政现象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认识,即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 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及政治经济运行主体的广大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 八、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 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三、教学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 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组织教学时,要按照大纲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学生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在课外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 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提倡学术争鸣。 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有所取舍。 四、教材及其内容体系 参见教材“编写说明” 五、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 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分析、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 (二) 难点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两章。前面章节的所有内容,都最终体现在这两章中,主要是结 合经济发展情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要,较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六、教学及考评 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答等形式,适当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效果。 平时:40 分。其中课堂考勤 10 分,课堂讨论 10 分,作业 10 分,半期考试 10 分。 考试:60 分,闭卷。 七、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财政现象) 财政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一生的从生到死经历的医院、 幼儿园、学校、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大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 存在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市场是通过买卖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个基本系统。但是,市场并不是满足人们需 要的唯一系统,它不能包揽人们的一切需要。政府是保证人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中一 个系统。 小结:凡是同政府收支有关的活动均为财政现象。列举。 讨论:你所观察到的财政现象有哪些? 从诸多的财政现象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认识,即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 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及政治经济运行主体的广大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 八、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 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继承和发展 1.财政同经济的关系 治国之 必先富民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生财有大道,生之则众,食之则宾,为之则疾,用之则舒,则财恒足矣 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磬不 止 2. 关于预算原则问恩 3.关于以财政手段调节经济和平抑经济波动的问题 (五)我国学术界关于财政概念的不同学说 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 以上学说的共同点是:对现代财政而言,都承认财政是 承认财政是 个分配范畴。 究财政问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数学时间: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题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 体制下《财政学》的核心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具体 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 (1)掌握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2)堂据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3)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以及混合物品的定义: (4)理解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以及公共需要的特征: (5)掌探财政的基本含义及财政的基本特征: (6)理解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7)掌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8)掌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9)掌握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教学重点: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常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理论,财政的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讨论,财政的三大职能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中国财政》、《财政研究》中关于财政概念、财政职能探讨的论文(各五篇):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5 (四)继承和发展 1. 财政同经济的关系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生财有大道,生之则众,食之则寡,为之则疾,用之则舒,则财恒足矣。 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磬不 止。 2. 关于预算原则问题 3. 关于以财政手段调节经济和平抑经济波动的问题 (五)我国学术界关于财政概念的不同学说 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 以上学说的共同点是:对现代财政而言,都承认财政是一种国家的经济行为,而且都 承认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必须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即以财政和经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 究财政问题。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教学时间: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题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 体制下《财政学》的核心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具体 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 (1)掌握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3)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以及混合物品的定义; (4)理解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以及公共需要的特征; (5)掌握财政的基本含义及财政的基本特征; (6)理解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7)掌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8)掌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9)掌握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教学重点: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理论,财政的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讨论,财政的三大职能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中国财政》、《财政研究》中关于财政概念、财政职能探讨的论文(各五篇);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1.市场体系:家庭、企业、(政府)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芳动办、资 本和士地(土地私有条件下 等生产要素,它也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 (2)企业: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它是生产要茶的需求者,也是商品或劳务的供 给者。 (3)市场:并非通常所指的商品交易的场所,而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 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是供求规律。 市场机制是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 价格的引导,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竞争的压力和推动。微观管理的优势。 所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分析经济效 率和财政效率的规范性参照标准。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 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二)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并不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发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在 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残缺会使市场经济缺陷更加突出。 市场失灵,也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 限制,而使市场机制 把 原配置到最优状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请大家思考后举例) ◆垄断 自由竞争产生垄断,垄断会导致腐朽和停滞。 斯的负效应和规经济是一对矛后 自然垄断 些边际成本递减或弱增和规模效益递增行业,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 供电和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等公共部门及一部分基础工业。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规模效益 高于自由竞争的格局。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信息不充分,交易双方获取信息的地位不平第,堂握的信息不平衡 获取信息的技术条件、能力条件有限和不同,甚至存在信息屏蔽(虚假信息),导致信 总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 信总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即市场不能正常付费的收盗和不能 正常弥补的损失。 外部正效应:效益外溢 一内部效益外部化(美化环境、公益事业) 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成本外溢一一内部成本外部化(环境污染)方 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含产品和服务,下同),从而造成公共产品的 供给不足,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提供不适合市场原则,存在“免费搭车”现象。 国防、国家安全、公共设能、环境保护等 +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表现为要素收入:而要素收入取决于要素投入,要素投 入取决于要素的价格和要素的拥有量,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求关系,要素的拥有量取 决于主客观因素。 6
6 1.市场体系:家庭、企业、(政府)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 本和土地(土地私有条件下)等生产要素,它也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 (2)企业: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它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也是商品或劳务的供 给者。 (3)市场:并非通常所指的商品交易的场所,而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 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是供求规律。 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 价格的引导,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竞争的压力和推动。 微观管理的优势。 所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分析经济效 率和财政效率的规范性参照标准。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 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二)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并不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发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在 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残缺会使市场经济缺陷更加突出。 市场失灵,也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 限制,而使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优状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请大家思考后举例) 垄断 自由竞争产生垄断,垄断会导致腐朽和停滞。 垄断的负效应和规模经济是一对矛盾。 自然垄断:一些边际成本递减或弱增和规模效益递增行业,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 供电和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等公共部门及一部分基础工业。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规模效益 高于自由竞争的格局。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信息不充分,交易双方获取信息的地位不平等,掌握的信息不平衡。 获取信息的技术条件、能力条件有限和不同,甚至存在信息屏蔽(虚假信息),导致信 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 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即市场不能正常付费的收益和不能 正常弥补的损失。 外部正效应:效益外溢--内部效益外部化(美化环境、公益事业); 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成本外溢--内部成本外部化(环境污染); 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含产品和服务,下同),从而造成公共产品的 供给不足,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提供不适合市场原则,存在“免费搭车”现象。 国防、国家安全、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 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表现为要素收入;而要素收入取决于要素投入,要素投 入取决于要素的价格和要素的拥有量,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求关系,要素的拥有量取 决于主客观因素
收入市场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分配不公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现象。 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右, 生观努力程度的差异 、客观因素的差异(交通地理位置、受教有程度、遗产继承、天生 体质和智力)、机会不均等 ◆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的较大起伏动荡 二、政府:政府干预和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田见书p16图1.1 政府广泛地执行政治, 是直接执行政府的 社会和经济的职能。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首先 济职 ,并通过执行经济职能来保证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实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1)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 物品: (2)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2.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型政 市多 人为现代经济是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 政府和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1.政府规模 政府模=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GDP×100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达到一定 阶段则相对稳定。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发展 阶段的不同,市场经济体制自然有所不同,政府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别。 2.政府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反断法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物价指数,GDP,经济运行预测 +财政手段: 征税、 收费、优惠、补贴、低保等 (三)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 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 因此,建立“统 、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健全政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 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干预失效的主要原因与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城市交通,夏时制 +寻租行为:官员腐败,贫闲县的扶贫款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地震预测,经济形势的判断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非典时期的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有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根据需要主体、供给渠道的不同,人类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 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公共部门提 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2.区分标淮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为公共物品,此外,公共物品还具有外部效应和 >
7 收入市场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分配不公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现象。 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客观因素的差异(交通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遗产继承、天生 体质和智力)、机会不均等 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的较大起伏动荡 二、政府:政府干预和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见书 P16 图 1-1 政府广泛地执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职能。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首先 是直接执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并通过执行经济职能来保证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实施。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1)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 物品; (2)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2.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 政府和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1.政府规模 政府规模 = 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GDP × 100%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达到一定 阶段则相对稳定。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发展 阶段的不同,市场经济体制自然有所不同,政府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别。 2.政府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反垄断法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物价指数,GDP,经济运行预测 财政手段:征税、收费、优惠、补贴、低保等 (三)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 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 因此,建立“统一、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健全政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 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干预失效的主要原因与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城市交通,夏时制 寻租行为:官员腐败,贫困县的扶贫款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地震预测,经济形势的判断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非典时期的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根据需要主体、供给渠道的不同,人类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 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公共部门提 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2.区分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为公共物品,此外,公共物品还具有外部效应和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混合物品 有的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称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社会物品的分类 非袖性 非的性 竞争性 私人物品(衣服、食品 混合物品Ⅱ(花园) 非竞争性 混合物品I(桥梁) 纯公共物品(因防) 纯私人物品:=Ex 式中,为为商品的总量:为第1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此公式表明 (1)商品的总量等于每 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 (2)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纯公共物品:xtj=xn+ 此公式说明: (1)就消费目的而言 ,任何 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j: (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二)公共需要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人米补会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米,即私人的个别需要和补会的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 济条件下, 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 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2.公共需要的特征 (1)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2)不具有挂他性 (3)非等价交换关系 (4)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3.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社会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主导部门 社会公共需要 传统社会 农业 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 经济起飞阶段 工业 扩大工业部门的投资 发达阶段 科技 发展科教,提供生活福利, 保护生态环境 4.公共需要的范围和内容 包括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和准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8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混合物品 有的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称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社会物品的分类 排 他 性 非 排 他 性 竞 争 性 私人物品(衣服、食品) 混合物品Ⅱ(花园) 非竞争性 混合物品Ⅰ(桥梁) 纯公共物品(国防) 纯私人物品: Xj=Σxi j 式中,Xj 为商品的总量;xi j 为第 i 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此公式表明: (1)商品 Xj 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 i 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 (2)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纯公共物品:xn+j=x i n+j 此公式说明: (1)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 i 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 xn+j; (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二)公共需要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人类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私人的个别需要和社会的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 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 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2.公共需要的特征 (1)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2)不具有排他性; (3)非等价交换关系; (4)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3.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社会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主导部门 社会公共需要 传 统 社 会 农 业 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 经济起飞阶段 工 业 扩大工业部门的投资 发 达 阶 段 科 技 发展科教,提供生活福利, 保护生态环境 4.公共需要的范围和内容 包括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和准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1.“财政”一词的由来 财政:国用,国计,度支,理财 财政管理部门: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 清光铭24年(1898年) public finance,Department of Treasury 2.财政产生的条件 国家财政是 个经这范。同时又是一个历中节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伴随者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产生了私有制 的基础一一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根本利益相对立的阶级一一奴隶主和奴隶。为了维护 富有阶级奴隶主的整体利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 这样 原来 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氏族组织逐步转变为 奴隶主国家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需要占有和消耗 一定的物质资料。由于 国家本身不能进行物质生产,它本身的物质需要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 偿地把一部分物质产品据为己有。于是,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中,就逐步分化独立出 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社会产品的形式,这种新型的分配形式就是财政分配。 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 是财政产生的经济 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3。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国家是政治权力机构和公共服务机 构,国家具有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而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国家是通过 它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来实施并实现其职能的 最高权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 财政的含义更明确。 财政与政府的关系: +财政是政府部门收支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 +财政部门是重要的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政府是财政分配的 政府投资的决策机构和财政 政策的组织实施机构 ◆财政是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 +财政是政府运行的物质基础,因而是国家存在的基本物质条件。 所以,财政与政府有着紧密的关系。 4。简略的政今 财政是政府集叶 一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用 于进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 的目标。或者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又 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一般、财政特殊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 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自然带有阶级的烙印。财政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它也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也具有公共性。 ◆强制性与非直接供还性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具有强制性。在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 9
9 1.“财政”一词的由来 财政:国用,国计,度支,理财 财政管理部门: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 清光绪 24 年(1898 年) public finance, Department of Treasury 2.财政产生的条件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产生了私有制 的基础——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根本利益相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和奴隶。为了维护 富有阶级奴隶主的整体利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 这样,原来处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氏族组织逐步转变为国家。 奴隶主国家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由于 国家本身不能进行物质生产,它本身的物质需要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 偿地把一部分物质产品据为己有。于是,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中,就逐步分化独立出 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社会产品的形式,这种新型的分配形式就是财政分配。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 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3.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国家是政治权力机构和公共服务机 构,国家具有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而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国家是通过 它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来实施并实现其职能的。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 财政的含义更明确。 财政与政府的关系: 财政是政府部门收支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 财政部门是重要的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政府是财政分配的及政府投资的决策机构和财政 政策的组织实施机构。 财政是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 财政是政府运行的物质基础,因而是国家存在的基本物质条件。 所以,财政与政府有着紧密的关系。 4.简略的财政概念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用 于进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 的目标。或者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又 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一般、财政特殊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 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自然带有阶级的烙印。财政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它也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也具有公共性。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具有强制性。在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
化和法制化。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与税收的无偿性相一致,但这种无偿是相对的。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收入与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 主要矛盾,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 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政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 源配置 起基 财政是 在市场配置的基础 通过财国 收支为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同时对市场的运行发挥宏观 调控作用。 时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二、关财政与“公北财政 作者认为,“财政”与“公共财政”都是对英文public finance 一词的不同译法,而且 “财政 词相对应用更为普通。 2.当今我们所学习的财政学已经不是借鉴亚当斯密时代的财政学,而是借鉴公共经济学 的当代财政学。 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 转变政府职能,财政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提出异议 4.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它更注 重强调财政的公共棒 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偶 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公共财政是一种者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 +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 +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 第三节财政取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理查得·马撕格雷夫(美)1959年《财政学》三大职能说: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 济稳定和发展 1,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国民 经济的影响。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
10 化和法制化。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与税收的无偿性相一致,但这种无偿是相对的。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收入与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 主要矛盾,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 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财政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通过财政 收支为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同时对市场的运行发挥宏观 调控作用。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1.作者认为,“财政”与“公共财政”都是对英文 public finance 一词的不同译法,而且 “财政”一词相对应用更为普遍。 2.当今我们所学习的财政学已经不是借鉴亚当·斯密时代的财政学,而是借鉴公共经济学 的当代财政学。 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 转变政府职能,财政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提出异议。 4.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它更注 重强调财政的公共性。 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 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 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 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 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理查得·马斯格雷夫(美)1959 年《财政学》三大职能说: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 济稳定和发展 1.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国民 经济的影响。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