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第9次 分析资料的方法 扎根理论(续)
质性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第9次 ——扎根理论(续) 分析资料的方法
复习:有关访谈 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与之前设想的比较一致,似乎 没有新的生长点出现,应该如何设计下一步的访 谈以挖掘更多的信息?感觉资料饱和时,还要不 要继续访谈? ■我们都有一种担心:怕自己的研究给被访者带来 太多的麻烦。而且每次这样正式地访问1-2小时, 感觉谈话特别结构化,被设计了。可不可以将 个正式的任务融入零零碎碎的生活?跟被访者闲 聊算是访谈吗?一定要很正式的腾出整块儿时间 来做吗?
复习:有关访谈 ◼ 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与之前设想的比较一致,似乎 没有新的生长点出现,应该如何设计下一步的访 谈以挖掘更多的信息?感觉资料饱和时,还要不 要继续访谈? ◼ 我们都有一种担心:怕自己的研究给被访者带来 太多的麻烦。而且每次这样正式地访问1-2小时, 感觉谈话特别结构化,被设计了。可不可以将一 个正式的任务融入零零碎碎的生活?跟被访者闲 聊算是访谈吗?一定要很正式的腾出整块儿时间 来做吗?
对前一个受访者的访谈会很大地影响对后 面的受访者的访谈。全部做完后,再回过 意麦宗第 一次访谈,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 韵遂翦的自我介绍和录音对访谈有很大的 ■ 合开场合说的话和私下说的话有很大的 访谈中通过谈情感问题建立关系,这会 是 一种助力还是一种阻力?我建立的这种 究关系恰当么?我行之间色经不是研究 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了,而是一种朋友的 关系, 我怎么能在朋友关系中保持研究的 观角呢
◼ 对前一个受访者的访谈会很大地影响对后 面的受访者的访谈。全部做完后,再回过 头去听第一次访谈,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 感受 ◼ 访谈前的自我介绍和录音对访谈有很大的 的影响 ◼ 在公开场合说的话和私下说的话有很大的 不同 ◼ 在访谈中通过谈情感问题建立关系,这会 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阻力?我建立的这种 研究关系恰当么?我们之间已经不是研究 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了,而是一种朋友的 关系,我怎么能在朋友关系中保持研究的 视角呢?
有关分析资料 编码过程有特定要求吗?一级编码是选用 关键词还是对每句话进行总结?一级编码 选取的词语就是关键词即原话中一些有代 表性的词语,还是对原话简化之后的词语 而非其原话?本土概念和关键词、一级编 码的词语这三者是一回事吗? 感觉针对不同的材料就有不同的灵感,是 否只要一、二、三次编码是个不断抽象的 过程就可以呢?
有关分析资料 ◼ 编码过程有特定要求吗?一级编码是选用 关键词还是对每句话进行总结?一级编码 选取的词语就是关键词即原话中一些有代 表性的词语,还是对原话简化之后的词语 而非其原话?本土概念和关键词、一级编 码的词语这三者是一回事吗? ◼ 感觉针对不同的材料就有不同的灵感,是 否只要一、二、三次编码是个不断抽象的 过程就可以呢?
在编码进行抽象的过程中、尤其是模型建构 时,是应该尽量体现原文,还是使它更圆满, 能够预测其他情况?(请第二组分享) 编码时非要将理论套进来吗?博士论文需从 资料中建构或发展理论吗?借鉴中层理论, 而没有传统、经典的理论,主要是进行工具 性分析,那么分析工具是一种理论吗?如模 型等。还是哈耶克、韦伯等具有抽象概念的 才叫理论?还是自己创造、逻辑上讲得通的 就是理论? 评估理论整合度的标准是什么?(可信、原 创、共鸣、有用)
◼ 在编码进行抽象的过程中、尤其是模型建构 时,是应该尽量体现原文,还是使它更圆满, 能够预测其他情况?(请第二组分享) ◼ 编码时非要将理论套进来吗?博士论文需从 资料中建构或发展理论吗?借鉴中层理论, 而没有传统、经典的理论,主要是进行工具 性分析,那么分析工具是一种理论吗?如模 型等。还是哈耶克、韦伯等具有抽象概念的 才叫理论?还是自己创造、逻辑上讲得通的 就是理论? ◼ 评估理论整合度的标准是什么?(可信、原 创、共鸣、有用)
■“多余的资料”与研究问题没有相关, 还有必要分析吗? 林老师提到过资料分析中如果提取走每 一 段相关资料,最后剩下的应当是一 个空的文档,那是否意味着“多余资 料”也应该分析?
◼ “多余的资料”与研究问题没有相关, 还有必要分析吗? 林老师提到过资料分析中如果提取走每 一段相关资料,最后剩下的应当是一 个空的文档,那是否意味着“多余资 料”也应该分析?
收获 ■ 小组讨论中我们总是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让我们对各自的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 这个世界和社会有了更多的理解或者思 考 教育领域的人和医疗领域的人会相互提问 ■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也让我们通过彼 此的交流增加了更多的人生体会,寻求各 个不同领域背后隐蔽着的一样的社会文化、 社会制度问题,让我们反思自己、反思家 庭甚至反思社会和世界
收获 ◼ 小组讨论中我们总是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让我们对各自的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 对这个世界和社会有了更多的理解或者思 考 ◼ 教育领域的人和医疗领域的人会相互提问 ◼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也让我们通过彼 此的交流增加了更多的人生体会,寻求各 个不同领域背后隐蔽着的一样的社会文化、 社会制度问题,让我们反思自己、反思家 庭甚至反思社会和世界
对“人到中年为何 还要出来读研”资料片段的分析 ■ 双方对婚姻之基础的假设:感情、责任 (家庭负担)、社会地位的平衡 旦平衡打破,双方会采取行动,在付出 与回报之间重新获得平衡 强势一方采取的是口惠:对未来的承诺; 弱势一方采取的是眼泪挽留(控制)和身 体的辛劳(使对方产生歉疚) 行动存在性别差异:流动的可能性;担心 的程度大小;恢复平衡的方式不同
对“人到中年为何 还要出来读研”资料片段的分析 ◼ 双方对婚姻之基础的假设:感情、责任 (家庭负担)、社会地位的平衡 ◼ 一旦平衡打破,双方会采取行动,在付出 与回报之间重新获得平衡 ◼ 强势一方采取的是口惠:对未来的承诺; 弱势一方采取的是眼泪挽留(控制)和身 体的辛劳(使对方产生歉疚) ◼ 行动存在性别差异:流动的可能性;担心 的程度大小;恢复平衡的方式不同
■个体对时空的预想(三维生活空间中的连 续性):过去、现在、未来(我在家时; 现在,天天;以后,这辈子) 刻格文等无支素轮不 个体与文化的互动:文化规范的制约(婚 个人-家-国同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变化的可能性(无奈感:“得”) ■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社会变迁的条件 成熟度、高校职位晋升的新要求等为个人 行动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个体也有选择 的可能(如不提职称,或经商)
◼ 个体对时空的预想(三维生活空间中的连 续性):过去、现在、未来(我在家时; 现在,天天;以后,这辈子) ◼ 个体与文化的互动:文化规范的制约(婚 姻格言,孝为先;责任取向,关系伦理); 个人-家-国同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 人变化的可能性(无奈感:“得”) ◼ 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社会变迁的条件 成熟度、高校职位晋升的新要求等为个人 行动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个体也有选择 的可能(如不提职称,或经商)
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有关家庭 ■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对得起”对方? 感情平衡的基础是什么? ■什么样的责任分担比较合适? 双方的社会地位各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平衡?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背叛对方,而不感觉歉疚? 或永远都不可以?
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有关家庭 ◼ 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对得起”对方?—— 感情平衡的基础是什么? ◼ 什么样的责任分担比较合适? ◼ 双方的社会地位各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平衡? ◼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什么情况下可以背叛对方,而不感觉歉疚? 或永远都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