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免疫毒理学(mmuno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 因素对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是兔疫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学 科是随若免疫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鱼理学的研究内突右以下几方面 1建立和改进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方法进一步改进和确定免疫功能检测与宿主抵抗 力试验:建立检测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的体外试验方法:建立评价外源化学物对局部免疫功 能(肺、皮肤、胃肠道)影响的方法:建立从动物免疫毒性检测结果外推到人的数学模型等。 2.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 方面,应从这两方面入手,采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整体、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的 研究方法有机结合 合分析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机制, 之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或 免疫缺损的机制和引起超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3.对有结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品的研究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 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天 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过去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常常是根据一般毒理学的检查,例如急性毒性、蓄积 毒性、亚侵性或慢性毒性检测,包括动物的生长率或功能障碍,重要器官的重量及功能变化 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遗传学指标及行为、神经等方面的指标改变。但有时在长期小剂量接 触某种化学物质后,虽然不足以引起以上各方面的变化,但却可表现出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所以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包括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方面可对它们的毒性做 出全面的评价,另外还可以从对免疫功能的检查中寻求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损吉的早期指 标。免疫功能变化是十分灵敏的,通常产生变态反应效应的剂量绝大多数比出现毒性作用剂 量低若干个数量级 免疫应答是机体的一个重要防护和调节机制。如果免疫系统受损,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会 大大地增加,从而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命。外源性化学物质本身多是小分子的物质,并不能 引起免疫应答,但是当器官操作以后,化学物和损伤的组织成分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抗原性! 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对免疫功能的检测有助于对外源性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 理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免疫毒性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化学物损害机体的生物学机制 由于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并且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参与完成的。现 在我们可以利用体外培养各种免疫细胞的方法,在培养基内加入各种外源性化学物,从而了 解这些外源性化学物作用的部位,并提供有关外源性化学物与生物效应之间作用性质方面的 资料。因此目前国内对于食物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研究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高等动物具有完善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又是由免疫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首先识别 各种异物,微活兔疫细胞,产生特异杀伤或解毒效应。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 细胞和免疫分子。 根据免疫器官的发生和作用不同,免疫器官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中枢免疫器官(m lymphatic organs 包括胸腺 、法氏囊(鸟类)或法 官 ,脾脏、扁桃体与阑尾等 干细胞增殖、分化为T和B淋巴细胞的场所,周由林巴器官是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胸腺
第十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和物理 因素对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是免疫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学 科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和改进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方法 进一步改进和确定免疫功能检测与宿主抵抗 力试验;建立检测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的体外试验方法;建立评价外源化学物对局部免疫功 能(肺、皮肤、胃肠道)影响的方法;建立从动物免疫毒性检测结果外推到人的数学模型等。 2. 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 方面,应从这两方面入手,采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整体、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的 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机制,它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或 免疫缺损的机制和引起超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3. 对有拮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晶的研究 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 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天 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过去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常常是根据一般毒理学的检查,例如急性毒性、蓄积 毒性、亚慢性或慢性毒性检测,包括动物的生长率或功能障碍,重要器官的重量及功能变化, 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遗传学指标及行为、神经等方面的指标改变。但有时在长期小剂量接 触某种化学物质后,虽然不足以引起以上各方面的变化,但却可表现出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所以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包括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方面可对它们的毒性做 出全面的评价,另外还可以从对免疫功能的检查中寻求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损害的早期指 标。免疫功能变化是十分灵敏的,通常产生变态反应效应的剂量绝大多数比出现毒性作用剂 量低若干个数量级。 免疫应答是机体的一个重要防护和调节机制。如果免疫系统受损,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会 大大地增加,从而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命。外源性化学物质本身多是小分子的物质,并不能 引起免疫应答,但是当器官操作以后,化学物和损伤的组织成分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抗原性, 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对免疫功能的检测有助于对外源性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 理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免疫毒性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化学物损害机体的生物学机制。 由于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并且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参与完成的。现 在我们可以利用体外培养各种免疫细胞的方法,在培养基内加入各种外源性化学物,从而了 解这些外源性化学物作用的部位,并提供有关外源性化学物与生物效应之间作用性质方面的 资料。因此目前国内对于食物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高等动物具有完善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又是由免疫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首先识别 各种异物,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杀伤或解毒效应。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 细胞和免疫分子。 根据免疫器官的发生和作用不同,免疫器官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中枢免疫器官(primary lymphatic organs),包括胸腺、法氏囊(鸟类)或法氏囊类似器官;另一类是周围免疫器官 (secondary lymphatic organs),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与阑尾等。中枢淋巴器官是造血 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T 和 B 淋巴细胞的场所,周围淋巴器官是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胸腺
是一个很重要的中枢淋巴器官,其结构和大小随年龄而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胸腺约 10-15g,其皮质比较发达。青春期胸腺的重量可达30-35g, 皮质变薄而随质发达。随着性 成熟,胸腺逐渐退化,其中淋巴细胞减少,而到老年期胸腺仅有15g或更小,其中主要为脂 肪组织。通过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新生期作胸腺试验的动物,其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 (thymus dependent area或称T细胞区)内的淋巴细胞稀少,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失去 对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细嗣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功能受损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 细胞有淋巴细胞、单核细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和肥大细胞等 细胞的起源是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十分复杂。以往根 淋巴细胞功能、寿命、分布、理化性状、对有丝分裂的反应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将它分 成T细胞和B细胞。而后来发现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的结构,统称表面标记(surface© marker),一般指表面抗原、表面免疫球蛋白和表面受体。根据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不同, 可将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 、K细胞和NK细胞,免疫分子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lg) )和淋巴因 (lymphokine) 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和监视功能。防御功 能(defense)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各种屏障,包括呼吸道、消化道、血脑屏障及 各种抗体、补体所起的防御作用。防御功能正常状态就能杀灭各种病原体。但防御功能过高 或过低都有可能产生疾病,过高可产生变态反应,讨低则易造成免疫缺损,出现反复感染 跨定功能(h ostasis)是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从而保持机 体的动态稳定,这种功能发生异常,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监视功能(surveilance 是指识 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众所周知体细 胞突变是肿瘤发生的基础,一旦监视功能过低就有可能发生肿瘤。 机体的免疫应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是由吞嫩细胞系和林巴细跑系共同完成的,这一个过 程包括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 化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效应作用。 第二节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二个方面,即免疫抑制,超郁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 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 (I)多卤代芳烃类:多氯联苯(PCB以、多溴联苯(PBB)、六氯苯(HCB)、四氯二苯呋响 (TCDF)、四氯二苯对二恶英(TCDD)等。 2)多环芳经类:笨并(a)葱BA)、7,12一二甲基茶并(a)葱DMBA),三甲基阳随 (3-MCA、苯并a)B a)P)等 (③)农药类: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 (4)金属:铅、镉、砷、汞、铬、镍、锌、铜、甲基汞、有机锡等。 (⑤)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 (6工业污染物:氯乙烯、苯、苯乙烯、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石棉等 7)治疗用药物:环磷酰胺、氨甲蝶岭、6巯基嘌、5-氟尿嘧啶、 环孢菌素A、甜 醇、 白消安等 2.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包括体液免 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等,以多卤代烃类对啮 齿类动物免疫功能影响为例,见表10-1。 表101多卤代烃类对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的影响
是一个很重要的中枢淋巴器官,其结构和大小随年龄而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胸腺约 10~15g,其皮质比较发达。青春期胸腺的重量可达 30~35g,皮质变薄而髓质发达。随着性 成熟,胸腺逐渐退化,其中淋巴细胞减少,而到老年期胸腺仅有 15g 或更小,其中主要为脂 肪组织。通过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新生期作胸腺试验的动物,其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 (thymus dependent area 或称 T 细胞区)内的淋巴细胞稀少,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失去 对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功能受损。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即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等。这些细胞的起源是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十分复杂。以往根据 淋巴细胞功能、寿命、分布、理化性状、对有丝分裂的反应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将它分 成 T 细胞和 B 细胞。而后来发现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的结构,统称表面标记(surface marker),一般指表面抗原、表面免疫球蛋白和表面受体。根据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不同, 可将淋巴细胞分成 T 细胞、K 细胞和 NK 细胞,免疫分子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补体(complement)和淋巴因子(lymphokine)。 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和监视功能。防御功 能(defense)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各种屏障,包括呼吸道、消化道、血脑屏障及 各种抗体、补体所起的防御作用。防御功能正常状态就能杀灭各种病原体。但防御功能过高 或过低都有可能产生疾病,过高可产生变态反应,过低则易造成免疫缺损,出现反复感染。 稳定功能(homeostasis)是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从而保持机 体的动态稳定,这种功能发生异常,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监视功能(surveilance)是指识别 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众所周知体细 胞突变是肿瘤发生的基础,一旦监视功能过低就有可能发生肿瘤。 机体的免疫应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是由吞噬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完成的,这一个过 程包括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 化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效应作用。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 一、免疫抑制 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 (1) 多卤代芳烃类:多氯联苯(PCB)、多溴联苯(PBB)、六氯苯(HCB)、四氯二苯呋喃 (TCDF)、四氯二苯对二恶英(TCDD)等。 (2) 多环芳烃类:苯并(а)蒽(BA)、7,12—二甲基苯并(а)蒽(DMBA)、三甲基胆蒽 (3-MCA)、苯并(а)芘〔B (а)P〕等。 (3) 农药类: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 (4) 金属:铅、镉、砷、汞、铬、镍、锌、铜、甲基汞、有机锡等。 (5)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 (6) 工业污染物:氯乙烯、苯、苯乙烯、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石棉等。 (7) 治疗用药物:环磷酰胺、氨甲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环孢菌素 A、雌 二醇、白消安等。 2.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包括体液免 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巨噬细胞功能、NK 细胞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等,以多卤代烃类对啮 齿类动物免疫功能影响为例,见表 10-1。 表 10-1 多卤代烃类对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的影响
化学物质 检测项目 PCB PBB TCDD TCDF 宿主抵抗力 细幽 ND 内毒素 病毒 ND ND 态生电 ND ND 助痛细胞 1 细胞免疫 DTH 淋巴细胞增殖 体液免疫 体滴废 巨噬细胞功能 ND 下降↑增强 一无影响ND未检测 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病毒、肿瘤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人群中由于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病、慢性炎症性疾患及防止移 植器官的排斥等,可引起由细菌、病毒、霉茵及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合并症。接受器官移植病 人的另 个合并症是继发癌症的发生率增高,如果治疗停止后,继发癌症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通过对 存活10年以上肾移植病人的调查, 几乎有50%的病人发生癌症 癌症的类型各 异,皮肤癌、唇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21倍,非何杰金氏病高28~49倍,卡波齐氏 肉瘤高400~500倍,颈部癌症高14倍,以上资料表明免疫抑制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 关系。 二、超敏反应 超敏反 vity)又称变态反应ler) 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 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与免疫反应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 表现为生理性防御效应。 1招敏反应的分类 1963年Cl和Coombs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将 其分为四型,见表10-2 表10-2Ccl和Goombs对超敏反应的分类 类别 靶部位 临床表现 参与分子和细胞 1型 速发型 胃肠道 胃、肠变态反应 1eE,可能有IgG 皮肤 尊麻,特应性皮炎 大细。嗜碱性粒细 呼吸 鼻炎、哮咽 血管 过敏性休克 Ⅱ型 细胞毒型 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 gC或1gM、补体、巨噬细胞 白细呢 粒细胞减少 K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性紫藏、肺-肾综合征
检测项目 化学物质 PCB PBB TCDD TCDF 宿主抵抗力 细菌 ↓ — ↓ ND 内毒素 ↓ — ↓ ND 病毒 ↓ ND ↓ ND 寄生虫 ↓ — ND ND 肿瘤细胞 ↓ ND ↓ ND 细胞免疫 DTH ↓ ND ↓ ↓ 淋巴细胞增殖 ↓ ↓ ↓ ↓ 体液免疫 PFC ↓ ↓ ↓ ND 抗体滴度 ↓ ↓ ↓ ND 巨噬细胞功能 ND — — ND ↓下降 ↑增强 —无影响 ND 未检测 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病毒、肿瘤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人群中由于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病、慢性炎症性疾患及防止移 植器官的排斥等,可引起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合并症。接受器官移植病 人的另一个合并症是继发癌症的发生率增高,如果治疗停止后,继发癌症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通过对大量存活 10 年以上肾移植病人的调查,几乎有 50%的病人发生癌症。癌症的类型各 异,皮肤癌、唇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 21 倍,非何杰金氏病高 28~49 倍,卡波齐氏 肉瘤高 400~500 倍,颈部癌症高 14 倍,以上资料表明免疫抑制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 关系。 二、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 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与免疫反应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 表现为生理性防御效应。 1. 超敏反应的分类 1963 年 Cell 和 Coombs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将 其分为四型,见表 10-2。 表 10-2 Cell 和 Goombs 对超敏反应的分类 类 别 靶部位 临床表现 参与分子和细胞 I 型 速发型 胃肠道 胃、肠变态反应 IgE,可能有 IgG 皮 肤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呼吸道 鼻炎、哮喘 血 管 过敏性休克 Ⅱ型 细胞毒型 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 IgC 或 IgM、补体、巨噬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减少 K 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肾综合征
川型 免疫复合物型 血管、细胞核 脉管炎、红斑狼形 1gC、lgA或1gA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补体、中性粒细胞 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嗜碱性粒细胞 N型 迟发型 皮肤 接触性皮炎 T淋巴细胞 结核 中枢神经系统 变态反应性脑炎 甲状腺 甲状腺炎 其他器官 移植排厅 【、Ⅱ、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体介导的,发生较快,数分钟到数小时即可产生反应。N 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般在二次抗原注入后24~48h反应达高峰,称 迟发型超敏反应。 2.由于职业接触而引起的超敏反应由于职业暴露可引起各型超敏反应,现仅介绍最 常见的两种 ()接触性皮炎:某些染料、油漆、金属、塑料、药物等物质与人体接触,使机体致敏, 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物质,能发生湿疹样反应称接触性皮炎。这类接触性皮炎约占整个职业 性皮炎的60%,由致敏T淋巴细胞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严重的反应 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皮肤溃疡及剥脱性皮炎。其组织学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在表皮与真皮间发生水肿 (2)过敏性肺病:在过敏性肺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哮喘。在欧洲和美国职业哮瑞人群 约占0.2%~6%,日本约有15%的哮喘病例与职业有关。甲苯二异氰酸酯(TD)是异氰酸酯 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造泡沫塑料、粘合剂、橡胶、合成纤维、特种油漆等。TD对人粘 膜有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1951年Fucks报道第1例TD-哮喘病例,60~70年代己报道TD 引起哮喘病 例 数百例 人长期接触 Dl,甚至低到0, mg/m3时, 仍可发生呼 刺激症状和哮喘。TDI作业工人中,哮喘患病率约为5%~10%,其发病过程符合变应性机 制。TD哮喘患者变应原支气管激发实验呈阳性反应,乙酰胆碱吸入实验也呈现气道高反应 性,即使脱离接触后,这种高反应性可持续3年。TDI哮喘患者血中抗原特异性IgE抗体呈 阳性,阳性率为100%。近年来已证实违者血中特异性1G4水平也有增高 3常用药物所 改的超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由于使用方式不同 可出 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如青莓素所致的超敏反应通常以过敏性休克、 麻疹 [型超敏反应为主,亦可引起局部Ahus反应和关节炎等Ⅲ型超敏反应:当长期大剂量 脉注射时,可引起Ⅱ型超敏反应,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若反复多次局部涂抹,则造成由Ⅳ型 超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其他药物如磺胺、巴比妥也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表 10-3) 表103常用药物所致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型别 超敏反应性疾病 青得素 磷胺 巴比妥 1型 过敏性体克 ++ 麻陵 ++ +++ 哮瑞 + Ⅱ型 溶血性贫血
Ⅲ型 免疫复合物型 血管、细胞核 脉管炎、红斑狼疮 IgC、IgA 或 IgA 肾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补体、中性粒细胞 关 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嗜碱性粒细胞 Ⅳ型 迟发型 皮 肤 接触性皮炎 T 淋巴细胞 肺 结 核 中枢神经系统 变态反应性脑炎 甲状腺 甲状腺炎 其他器官 移植排斥 I、Ⅱ、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体介导的,发生较快,数分钟到数小时即可产生反应。Ⅳ 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 T 淋巴细胞介导的,一般在二次抗原注入后 24~48h 反应达高峰,称 迟发型超敏反应。 2. 由于职业接触而引起的超敏反应 由于职业暴露可引起各型超敏反应,现仅介绍最 常见的两种。 (1) 接触性皮炎:某些染料、油漆、金属、塑料、药物等物质与人体接触,使机体致敏, 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物质,能发生湿疹样反应称接触性皮炎。这类接触性皮炎约占整个职业 性皮炎的 60%,由致敏 T 淋巴细胞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严重的反应 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皮肤溃疡及剥脱性皮炎。其组织学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在表皮与真皮间发生水肿。 (2) 过敏性肺病:在过敏性肺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哮喘。在欧洲和美国职业哮喘人群 约占 0.2%~6%,日本约有 15%的哮喘病例与职业有关。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是异氰酸酯 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造泡沫塑料、粘合剂、橡胶、合成纤维、特种油漆等。TDI 对人粘 膜有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1951 年 Fucks 报道第 1 例 TDI-哮喘病例,60~70 年代已报道 TDI 引起哮喘病例数百例。人长期接触低浓度 TDI,甚至低到 0.39mg/m3 时,仍可发生呼吸道 刺激症状和哮喘。TDI 作业工人中,哮喘患病率约为 5%~10%,其发病过程符合变应性机 制。TDI 哮喘患者变应原支气管激发实验呈阳性反应,乙酰胆碱吸入实验也呈现气道高反应 性,即使脱离接触后,这种高反应性可持续 3 年。TDI 哮喘患者血中抗原特异性 IgE 抗体呈 阳性,阳性率为 100%。近年来已证实患者血中特异性 IgG4 水平也有增高。 3. 常用药物所致的超敏反应 某些药物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由于使用方式不同, 可出现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如青霉素所致的超敏反应通常以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等 Ⅰ型超敏反应为主,亦可引起局部 Arthus 反应和关节炎等Ⅲ型超敏反应;当长期大剂量静 脉注射时,可引起Ⅱ型超敏反应,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若反复多次局部涂抹,则造成由Ⅳ型 超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其他药物如磺胺、巴比妥也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表 10-3) 表 10-3 常用药物所致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型别 超敏反应性疾病 青霉素 磺 胺 巴比妥 I 型 过敏性休克 ++ — — 荨麻疹 +++ +++ + 哮 喘 + — + Ⅱ型 溶血性贫血 ++ — +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Ⅲ型 局部Arthus反应 + 关节炎 发热 + 多 接触性皮炎 +++ 剥脱性皮炎 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抗原性失去免疫耐受性,导致自 身免疫效应细胞和自身抗体产生,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 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 1.引起自身免疫的外源化学物目前已发现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 研究最多的是药物,表10-4列举部分引起人类自身免疫病的外源化学物。 表10-4引起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外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 白身免疫件疾病 重金属 金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性将小球怪炎 药物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青霉秦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犹山 甲基多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炎 吡啶疏胺素 天胞抢 氟烷 自身免疫性肝炎 有机溶剂、工业化学物 苯胺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 全身性硬皮 食品中的化学物、食品添加剂 系统性红斑狼地 渗假的柴籽油 全身性硬皮 2.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的病理特征及特点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化学物质透导体内自身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特别是辅助T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产生一种或多种自 身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到某些部位沉积下来。 干扰相应器目 的正常生理功能,并通过激活补体,促使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组织损伤。如氯化汞引起的自 身免疫性肾炎,可见染毒鼠血清IgE和IgC浓度明显升高,胭窝淋巴结(PLN明显增重,牌 脏IG分泌细胞增多,血清中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病理切 片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和外周血管有线状或颗粒状免疫复合物沉积。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在同物种间可表现为
粒细胞减少症 — +++ + 血小板减少症 — + + Ⅲ型 局部 Arthus 反应 ++ + — 关节炎 + + + 发 热 + + + Ⅳ型 接触性皮炎 ++ + +++ 剥脱性皮炎 + + ++ 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抗原性失去免疫耐受性,导致自 身免疫效应细胞和自身抗体产生,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 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 1 . 引起自身免疫的外源化学物 目前已发现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 研究最多的是药物,表 10-4 列举部分引起人类自身免疫病的外源化学物。 表 10-4 引起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外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金属 金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镉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汞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药 物 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青霉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甲基多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炎 吡啶硫胺素 天疱疮 氟烷 自身免疫性肝炎 有机溶剂、工业化学物 联苯胺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溴联苯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患 多氯联苯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患 氯乙烯 全身性硬皮病 食品中的化学物、食品添加剂 酒石酸 系统性红斑狼疮 掺假的菜籽油 全身性硬皮病 2.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的病理特征及特点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化学物质诱导体内自身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特别是辅助 T 细胞,进而激活 B 细胞,产生一种或多种自 身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到某些部位沉积下来,干扰相应器官 的正常生理功能,并通过激活补体,促使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组织损伤。如氯化汞引起的自 身免疫性肾炎,可见染毒鼠血清 IgE 和 IgC 浓度明显升高,月国 窝淋巴结(PLN)明显增重,脾 脏 IgG 分泌细胞增多,血清中抗核抗体、抗 DNA 抗体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病理切 片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和外周血管有线状或颗粒状免疫复合物沉积。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在同物种间可表现为
遗传易成性和遗传抗性,加某些品系的小鼠(新西兰里小皇Nev7 ealand black mice,N☑B小 主要组织相容化 如肼苯哒嗪易 MEg-DR4特异性抗原人群中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硫代金盐诱发的免疫肾病却易发生在 HLA-DR3和HLA-B8特异性抗原的人群中。 四、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特点 1.反应的灵银 很多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剂量往往低于它们的 般毒性作用剂 。如小 接触低剂量的甲基汞、四乙基铅和砷酸钠在表 出明显毒性 应之前,就出现免疫功能改变。又如前苏联学者研究大气和水体中化学污染物的毒性时,发 现许多污染物引起超敏反应的浓度比出现一般毒性作用的浓度低若干数量级,因此前苏联于 1981年明确规定,凡用于生产的新化学物质必须进行对免疫系统不良影响的鉴定 2.反应的复杂性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免疫反应的双重性 和作用的选 种外源化学 体可产生线 或免疫抽 两种效应,它取决 学物质剂量大小、进入机体途径以及检测时间。如给抗原前给实验动物腹腔注射镉,可观 到动物抗体生成细胞(P吓C)增加,但在给抗原后2天给镉,则PFC明显减少。氨基疏羰基咪 唑啉酮在一定剂量下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当剂量加大时免疫抑制作用反而不明显。很多外 顺化学物可洗择性地损伤鱼疫反应的一个方面或是某种免疫细胞的亚类。例如皮质类固醇损 铺助T细TH. 而环孢菌素对各类T细胞均有损伤作用,环磺酰胺主要对活化增殖的 细胞有毒性,而且对B细胞的毒性比T细胞大 五、外源化学物免疫柳制机制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可分为直 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理。 (一)直接作用 许多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其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 官和免疫细胞而引起的。 1.细胞毒作用 外源化学物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引起细胞死亡,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免疫 器官菱缩,免疫功能抑制 根据细胞死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细胞死亡分为坏死(ecrosis)和调亡(apoptosis 调亡细胞染色质凝聚、细胞质浓缩,膜包绕的核质以及胞质成分称调亡小体。细胞亡是机 体自我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既可是一种生理过程,也可是一种病理过程。有机锡化学物是 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农业和防腐涂料中的化学物。 三-n-丁基锡(Tri-n-butyltin,TBTD 是防腐涂料中最常用的有机锡,其毒作用的靶部位主要是免疫系统。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就可 皮质区胸腺数目减少,抑制巨噬细胞和NK细胞活性。TBT引起胸腺细胞 死亡的主要机理可能是由于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而引起细胞凋亡。A等人的研究表明 s0 μmol/L的TBT在体外与大鼠胸腺细胞作用6h,有40%的细胞死亡,在细胞死亡前1h, 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并伴有DNA片段出现。将胸腺细胞在无钙缓冲液中与TBT共有 或用细胞内钙离子螯合剂Qun2或BAPTA米抑制TBT引起的胞内游离钙升高,这两种方 法均能有效地阻止DNA片段的形成和细胞死亡的发生,说明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是TBT诱 发细胞凋亡的因素。 低浓度锅 umol/L)也可 引起人类T细胞系GEM.CI2 细的 2.对淋巴细胞成熟过程的影响淋巴细胞是由骨随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干细胞是 群未分化的母细胞,其中一部分进入胸腺,在胸腺素的作用下,发有成熟为T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的正常发有需要胎肝或骨髓不断向胸腺提供淋巴干细胞,因此,某些外源化学物对 骨髓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之一
遗传易感性和遗传抗性,如某些品系的小鼠(新西兰黑小鼠 New Zealand Black mice,NZB 小 鼠)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特别高。在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病发病的关系中,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特别受到重视。在人类则与 HIA 抗原(人类 MHC 编码抗原)有关,如肼苯哒嗪易在 MEg-DR4 特异性抗原人群中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硫代金盐诱发的免疫肾病却易发生在 HLA-DR3 和 HLA-B8 特异性抗原的人群中。 四、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特点 1. 反应的灵敏性 很多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剂量往往低于它们的一 般毒性作用剂量。如小鼠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基汞、四乙基铅和砷酸钠在表现出明显毒性反 应之前,就出现免疫功能改变。又如前苏联学者研究大气和水体中化学污染物的毒性时,发 现许多污染物引起超敏反应的浓度比出现一般毒性作用的浓度低若干数量级,因此前苏联于 1981 年明确规定,凡用于生产的新化学物质必须进行对免疫系统不良影响的鉴定。 2. 反应的复杂性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免疫反应的双重性 和作用的选择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可产生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两种效应,它取决于化 学物质剂量大小、进入机体途径以及检测时间。如给抗原前给实验动物腹腔注射镉,可观察 到动物抗体生成细胞(PFC)增加,但在给抗原后 2 天给镉,则 PFC 明显减少。氨基硫羰基咪 唑啉酮在一定剂量下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当剂量加大时免疫抑制作用反而不明显。很多外 源化学物可选择性地损伤免疫反应的一个方面或是某种免疫细胞的亚类。例如皮质类固醇损 伤辅助 T 细胞(TH),而环孢菌素对各类 T 细胞均有损伤作用,环磷酰胺主要对活化增殖的 细胞有毒性,而且对 B 细胞的毒性比 T 细胞大。 五、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机制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可分为直 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理。 (一)直接作用 许多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其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 官和免疫细胞而引起的。 1. 细胞毒作用 外源化学物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引起细胞死亡,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免疫 器官萎缩,免疫功能抑制。 根据细胞死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细胞死亡分为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 凋亡细胞染色质凝聚、细胞质浓缩,膜包绕的核质以及胞质成分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是机 体自我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既可是一种生理过程,也可是一种病理过程。有机锡化学物是 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农业和防腐涂料中的化学物。三-n-丁基锡(Tri-n-butyltin,TBT) 是防腐涂料中最常用的有机锡,其毒作用的靶部位主要是免疫系统。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就可 引起胸腺萎缩,皮质区胸腺数目减少,抑制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活性。TBT 引起胸腺细胞 死亡的主要机理可能是由于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而引起细胞凋亡。Aw 等人的研究表明,50 μmol/L 的 TBT 在体外与大鼠胸腺细胞作用 6h,有 40%的细胞死亡,在细胞死亡前 1h, 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并伴有 DNA 片段出现。将胸腺细胞在无钙缓冲液中与 TBT 共育 或用细胞内钙离子螯合剂 Quin-2 或 BAPTA 来抑制 TBT 引起的胞内游离钙升高,这两种方 法均能有效地阻止 DNA 片段的形成和细胞死亡的发生,说明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是 TBT 诱 发细胞凋亡的因素。低浓度镉(4~10μmol/L)也可引起人类 T 细胞系 GEM-C12 细胞凋亡。 2. 对淋巴细胞成熟过程的影响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干细胞是一 群未分化的母细胞,其中一部分进入胸腺,在胸腺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为 T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需要胎肝或骨髓不断向胸腺提供淋巴干细胞,因此,某些外源化学物对 骨髓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之一
3对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或有独分裂原的刺激,产生免 裂原 膜上的GTP结合蛋 GIP 蛋白 步激活膜上的磷脂酶CPLC),PLC水解磷酯酰肌醇二磷酸(PIP2),使其分解成肌醇三磷酸 (IP3)和甘油二酯(DAG)。胞内游离C2*浓度升高,导致淋巴因子的产生,如白介素-2(IL-2) 的产:生和L2受体的表达,淋巴细胞活化。对活化过程中任环节的影响都会改变淋巴细 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影响免疫功能 lard等人发 甲基苯(DMBA)在体外可明显抑制PHA或单克隆抗体OKTB刺 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反应,但DMBA必须在加刺激原以前与单核细胞作用,才能 生这种抑制作用,说明DMBA干扰单核细胞增殖的早期过程。 (二)间接作用 1.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影响外源化学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P)的激活,可分 泌许多内分泌素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糖皮质激素、 儿茶酚胺、乙酰胆碱、 性素内 肤、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 ,这些内分泌素对免疫系统均有调节作用,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树 皮质激素,它几乎对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包括林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等。 )特普差和和代谢的影白 营养状况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营养不息可使免疫系统一级和二级淋巴器官的大小、重 量、 结构和细胞组成都有明显改变,其严重程度依次为胸腺、脾脏、肠系膜淋巴结、颈部 胭窝淋巴结及阑尾。营养不良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降低,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单 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如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脾脏、胸腺退化,外 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NK细胞数明显下降,抗体产生减少 六、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食品中的某 化学物,如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污染物、农药残留等都可以影响的免疫功 能,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产生免疫缺损 很多化学物质可以对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但必须 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都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例如许多金属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 用,但是硒却可以增强免疫反应,在给抗原前或 抗原同时给硒,反应增强最明显。另外锌 在体外试验也是增加抗体反应的能力,实验动物在接触某些化学物后,其免疫功能抑制的程 度取决于所接触化学物的剂量。 (二)改变宿主的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 机体在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可以改变其对细胞、病毒、寄生虫及可移植肿瘤和自发肿 瘤的抵抗力.一来说由于细胞介导疫(cell mediated imn ,CM)或体液免疫humora immunity,HMI)严重抑制而造成宿主对- 因子敏感 增加 抵抗力下降 动物接触化学物后用肿瘤细胞去激发,可以发现肿瘤发生率在接触化学物的动物组中明显高 于对照组。 (三)密生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病理性免疫反应,当机体受抗原制激后产生异常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导 致生理功能素乱或组织损伤。引起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血清蛋 白质、微生物、霉菌、植物、花粉等,也可以是半抗原,许多分子量较小的化学物或某些金 属元素,它们本身没有抗原性,但当它们与某些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复合物,则能引起动物户 生抗体,此抗体又能与原来的小分子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有 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应表现不同于该物质的一般毒性反应,组织病变也不同于该物质的中毒
3. 对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产生免 疫应答的最初阶段,是使静止的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成为有活性的细胞。其活化过程是,抗原 或有丝分裂原与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激活膜上的 GTP 结合蛋白,GTP 结合蛋白进一 步激活膜上的磷脂酶 C(PLC),PLC 水解磷酯酰肌醇二磷酸(PIP2),使其分解成肌醇三磷酸 (IP3)和甘油二酯(DAG)。胞内游离 Ca2+浓度升高,导致淋巴因子的产生,如白介素-2(IL-2) 的产生和 IL-2 受体的表达,淋巴细胞活化。对活化过程中任一环节的影响都会改变淋巴细 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影响免疫功能。 Palardy 等人发现二甲基苯蒽(DMBA)在体外可明显抑制 PHA 或单克隆抗体 OKT3 刺激 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反应,但 DMBA 必须在加刺激原以前与单核细胞作用,才能产 生这种抑制作用,说明 DMBA 干扰单核细胞增殖的早期过程。 (二)间接作用 1. 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激活,可分 泌许多内分泌素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乙酰胆碱、性激素、内啡 肽、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这些内分泌素对免疫系统均有调节作用,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糖 皮质激素,它几乎对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等。 2. 对营养和代谢的影响 营养状况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营养不良可使免疫系统一级和二级淋巴器官的大小、重 量、结构和细胞组成都有明显改变,其严重程度依次为胸腺、脾脏、肠系膜淋巴结、颈部与 胭窝淋巴结及阑尾。营养不良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降低,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单一 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如维生素 A 缺乏可引起脾脏、胸腺退化,外 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NK 细胞数明显下降,抗体产生减少。 六、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食品中的某些化学物,如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污染物、农药残留等都可以影响的免疫功 能,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产生免疫缺损 很多化学物质可以对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但必须 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都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例如许多金属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 用,但是硒却可以增强免疫反应,在给抗原前或与抗原同时给硒,反应增强最明显。另外锌 在体外试验也是增加抗体反应的能力,实验动物在接触某些化学物后,其免疫功能抑制的程 度取决于所接触化学物的剂量。 (二)改变宿主的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 机体在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可以改变其对细胞、病毒、寄生虫及可移植肿瘤和自发肿 瘤的抵抗力,一般来说由于细胞介导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ity,CMI)或体液免疫(humoral mediated immunity,HMI)严重抑制而造成宿主对一些感染因子敏感性增加,抵抗力下降。当 动物接触化学物后用肿瘤细胞去激发,可以发现肿瘤发生率在接触化学物的动物组中明显高 于对照组。 (三)产生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病理性免疫反应,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异常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导 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引起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血清蛋 白质、微生物、霉菌、植物、花粉等,也可以是半抗原,许多分子量较小的化学物或某些金 属元素,它们本身没有抗原性,但当它们与某些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复合物,则能引起动物产 生抗体,此抗体又能与原来的小分子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有 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应表现不同于该物质的一般毒性反应,组织病变也不同于该物质的中毒
弯化,而是变态反应性炎完.②通常接触某种化学物后,经12围再次接钟该物质,反应即 可出现:③变态反应不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很小的剂量进入体内就可以致敏,再接触小剂 量即可出现症状 根据变态反应出现的快慢及抗体是否存在,把变态反应分成如下四型: L.第I型速发型或反应素型(anaphylactic sensitivity)该型变态反应是由IgE介导的, 当过敏体质的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时,可产生gE抗体,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 胞表面,使机 致铺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 皮应威和和面的旺食、保民动并年致的机体资接丝超园的变应盟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及平滑肌收缩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某 食品或食品中污染物(如霉菌、农药、金属型等)均可引起I型变态反应,检测可获皮肤试 险阳性,血清可测得特异及非特异性IE抗体。 2.第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该利恋态后 应是抗休 面的抗原结合,引起活化补体、巨噬细胞吞噬或K细胞的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最后引志 细胞的破坏死亡。某些化学物具有半抗原性,在体内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化学物 红细胞复合物而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gG抗体。当化学物再次进入,抗体与结合在 膜上的化学物结合,激活血清中的补体,产生溶血反应。另外当化学物进入机体,在血液中 形成游离的化学物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吸附于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上。在吸附过 程中补体被固定并激活,使细胞溶解,引起溶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3.第I型免疫复合型(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该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 抗体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涉及补体的活化和中性粒细胞的浸 润,释放出许多水解酶并造成组织损伤。 4篇V型识发型或细胸免疫刑(c enstivity) 该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玻 的TD或TK细胞与特异抗原的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表面具有特异性受体的致敏T淋巴 胞再次与抗原相遇,引起细胞增殖,其中D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和激活非特异性的 巨噬细胞。由于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可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在该反应中受抗原刺激而增殖 和分化的细胞是T细胞,在缺乏T细胞的情况下不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 外源性化学物对免疫功能作用可通过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直接作用表现在食 品中存在的某些化学物的细形 毒性作用,它们可以直接作用 于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 如食 品污染物TCDD可以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宿主抵抗力都产生抑制作用,TCDD直接作 用于胸腺,使其发生严重菱缩,在皮层的胸腺明显减少。某些化学物还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 胞、浆细胞以及一些辅助细胞:关于化学物作用于淋巴细胞的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有可 能是改变免疫细胞表面特异的膜受体,有些化学物如有机氯使膜的稳定性产生变化而影响细 胞的功能,膜上的ATP酶的活性改变能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间接作用主要是内分泌的作 用,营养缺乏是其中 个重要原因。营养不良常常会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及降低免疫力。 童缺乏蛋白质及大鼠营养缺乏时血清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升高,皮质激素的升高可抑 制体液免疫功能。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可造成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 力下降。 第三节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 肿瘤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明人类肿瘤的80%~85%是 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食品中的化学因素,因此化学致癌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化学致癌
变化,而是变态反应性炎症;②通常接触某种化学物后,经 1~2 周再次接触该物质,反应即 可出现;③变态反应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很小的剂量进入体内就可以致敏,再接触小剂 量即可出现症状。 根据变态反应出现的快慢及抗体是否存在,把变态反应分成如下四型: 1. 第Ⅰ型速发型或反应素型(anaphylactic sensitivity) 该型变态反应是由 IgE 介导的, 当过敏体质的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时,可产生 IgE 抗体,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 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当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 变应原即和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使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多种化学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及平滑肌收缩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某些 食品或食品中污染物(如霉菌、农药、金属型等)均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检测可获皮肤试 验阳性,血清可测得特异及非特异性 IgE 抗体。 2. 第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该型变态反 应是抗体(IgG 或 IgM)引起抗原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IgG 或 IgM 与机体靶细胞表 面的抗原结合,引起活化补体、巨噬细胞吞噬或 K 细胞的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最后引起 细胞的破坏死亡。某些化学物具有半抗原性,在体内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化学物 红细胞复合物而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 IgG 抗体。当化学物再次进入,抗体与结合在 膜上的化学物结合,激活血清中的补体,产生溶血反应。另外当化学物进入机体,在血液中 形成游离的化学物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吸附于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上。在吸附过 程中补体被固定并激活,使细胞溶解,引起溶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3. 第Ⅲ型免疫复合型(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该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 抗体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涉及补体的活化和中性粒细胞的浸 润,释放出许多水解酶并造成组织损伤。 4. 第Ⅳ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cellmediated hypersenstivity) 该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 的 TD 或 TK 细胞与特异抗原的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表面具有特异性受体的致敏 T 淋巴细 胞再次与抗原相遇,引起细胞增殖,其中 TD 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和激活非特异性的 巨噬细胞。由于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可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在该反应中受抗原刺激而增殖 和分化的细胞是 T 细胞,在缺乏 T 细胞的情况下不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 外源性化学物对免疫功能作用可通过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直接作用表现在食 品中存在的某些化学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它们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如食 品污染物 TCDD 可以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宿主抵抗力都产生抑制作用,TCDD 直接作 用于胸腺,使其发生严重萎缩,在皮层的胸腺明显减少。某些化学物还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 胞、浆细胞以及一些辅助细胞;关于化学物作用于淋巴细胞的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有可 能是改变免疫细胞表面特异的膜受体,有些化学物如有机氯使膜的稳定性产生变化而影响细 胞的功能,膜上的 ATP 酶的活性改变能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间接作用主要是内分泌的作 用,营养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营养不良常常会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及降低免疫力。儿 童缺乏蛋白质及大鼠营养缺乏时血清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升高,皮质激素的升高可抑 制体液免疫功能。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可造成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 力下降。 第三节 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 肿瘤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明人类肿瘤的 80%~85%是 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食品中的化学因素,因此化学致癌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化学致癌
物引起的肿南免疫更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特点, (一)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特 正常细胞 突变 专化成细 的过程中基因发生变化导致细胞膜结构及成分的改变,也 就是抗原性发生变化,癌细胞抗原的主要特点是器官特异抗原的丢失:胚胎性抗原的重现及 新生肿瘤特异抗原的出现。肿瘤特异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 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在动物中这类肿痛抗原是由移植排斥实验来证实的,所以也称为肿座 特异移植抗原( nign.TTA)肿篇相关抗(m antigen,TAA 是另外 胞表面的大分 类物质并 但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只有量的变化而缺乏严格的肿瘤特异性。带瘤宿主的免疫 系统不能识别这类抗原,因它们不具有抗原性。但这类抗原的出现与肿瘤有关,因此称它们 为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性抗原即是这一类抗原的代表,如癌胚抗原与消化道肿瘤有关,甲胎 蛋白与肝癌有关。 )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特点 化学致癌物致癌性不同,所致肿瘤抗原性强弱不同,如由 三甲基胆蒽(3-MC)诱导 城肉瘤,其抗原性较二苯丙蒽(DBA)诱变者为强,而由二苯酰比南诱发的小鼠肉瘤抗局 性则弱。肿瘤发病潜伏期短,抗原性较强,潜伏期长,抗原性弱。在纯系动物中用化学致碎 物诱发出的肿瘤最明显的特点是肿瘤抗原具有个体特异性,如用3MC诱发的大鼠肉瘤抗 原,只能对自身的大鼠抗血清起特异免疫反应,而其他的同系大鼠同样是由3-MC诱发的肉 瘤彼此无交叉反 也有人发现用同一种化学物质在同一宿主的不同部位诱发的两个肿缩 其抗原性也不尽相同。 (三)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目前已知至少有5种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作用,这5种细胞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裸细胞或K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尽管各种细胞杀瘤的作用和途径不同,但最终均 是细胞膜溶解成孔, 细胞内名 物外,细胞破裂而死 1.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T细胞的溶瘤作用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可特 异性地直接破坏瘤细胞,而且还可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以杀伤瘤细胞。T淋巴细胞对 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特点是具有免疫特异性: 一股需几小时至24小时发生反应:不需补体参 与:瘤细胞必须与致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T细胞是一种能发挥细胞毒性作用的淋巴细胞 由于它的杀伤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 所以称为抗体依赖细胞。K细胞是直接来自于骨髓 林巴样细胞,它不依赖于胸腺,例如裸鼠缺乏胸腺,但仍有K细胞功能。K细胞的功能是 由于它的细胞膜上FC受体可与已结合于瘤细胞上的IgG型抗体的Fc段结合,从而激发K 细胞的活性,将靶细胞杀伤和破坏,这个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无选择性的。 3.NK细胞的杀伤作用NK细胞是一类无需预先致敏即有讯速溶肿瘤细胞作用的淋巴 细胞 ,它们不同于致敏的T细胞、K细胞 巨噬细胞,故称为天然杀伤细胞 它们有自发 性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NK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及牌脏中,其活性随年龄而有 变化。NK细胞在免疫监视上起重要作用,对各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均有溶解作用,因此有人 提出NK细胞是宿主抗癌的天然屏障或第一道防线。 (四)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 很多化学物可以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NK细胞活性降低 为癌症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机体正常细胞可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突变、并恶性转化开 成肿瘤细胞,这时在肿瘤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此时机体可通过兔疫监视作用识别肿瘤抗 原是“外来”或“非己”细胞,从而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直到最后消灭肿瘤细胞。近年来 NK细胞在免疫监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己证明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是与NK细胞
物引起的肿瘤免疫更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特点。 (一)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特点 正常细胞在突变、转化成细胞的过程中基因发生变化导致细胞膜结构及成分的改变,也 就是抗原性发生变化,癌细胞抗原的主要特点是器官特异抗原的丢失;胚胎性抗原的重现及 新生肿瘤特异抗原的出现。肿瘤特异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 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在动物中这类肿瘤抗原是由移植排斥实验来证实的,所以也称为肿瘤 特异移植抗原(tumor-spec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TSTA)。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是另外一类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大分子,这类物质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 但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只有量的变化而缺乏严格的肿瘤特异性。带瘤宿主的免疫 系统不能识别这类抗原,因它们不具有抗原性。但这类抗原的出现与肿瘤有关,因此称它们 为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性抗原即是这一类抗原的代表,如癌胚抗原与消化道肿瘤有关,甲胎 蛋白与肝癌有关。 (二)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特点 化学致癌物致癌性不同,所致肿瘤抗原性强弱不同,如由三甲基胆蒽(3-MC)诱导小 鼠肉瘤,其抗原性较二苯丙蒽(DBA)诱变者为强,而由二苯酰吡喃诱发的小鼠肉瘤抗原 性则弱。肿瘤发病潜伏期短,抗原性较强,潜伏期长,抗原性弱。在纯系动物中用化学致癌 物诱发出的肿瘤最明显的特点是肿瘤抗原具有个体特异性,如用 3-MC 诱发的大鼠肉瘤抗 原,只能对自身的大鼠抗血清起特异免疫反应,而其他的同系大鼠同样是由 3-MC 诱发的肉 瘤彼此无交叉反应。也有人发现用同一种化学物质在同一宿主的不同部位诱发的两个肿瘤, 其抗原性也不尽相同。 (三)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目前已知至少有 5 种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作用,这 5 种细胞是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 裸细胞或 K 细胞、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尽管各种细胞杀瘤的作用和途径不同,但最终均 是细胞膜溶解成孔,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胞破裂而死亡。 1. T 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T 细胞的溶瘤作用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可特 异性地直接破坏瘤细胞,而且还可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以杀伤瘤细胞。T 淋巴细胞对 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特点是具有免疫特异性;一般需几小时至 24 小时发生反应;不需补体参 与;瘤细胞必须与致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T 细胞是一种能发挥细胞毒性作用的淋巴细胞, 由于它的杀伤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所以称为抗体依赖细胞。K 细胞是直接来自于骨髓的 淋巴样细胞,它不依赖于胸腺,例如裸鼠缺乏胸腺,但仍有 K 细胞功能。K 细胞的功能是 由于它的细胞膜上 Fc 受体可与已结合于瘤细胞上的 IgG 型抗体的 Fc 段结合,从而激发 K 细胞的活性,将靶细胞杀伤和破坏,这个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无选择性的。 3.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 NK 细胞是一类无需预先致敏即有迅速溶肿瘤细胞作用的淋巴 细胞。它们不同于致敏的 T 细胞、K 细胞、巨噬细胞,故称为天然杀伤细胞,它们有自发 性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NK 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及脾脏中,其活性随年龄而有 变化。NK 细胞在免疫监视上起重要作用,对各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均有溶解作用,因此有人 提出 NK 细胞是宿主抗癌的天然屏障或第一道防线。 (四)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 很多化学物可以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NK 细胞活性降低, 为癌症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机体正常细胞可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突变、并恶性转化形 成肿瘤细胞,这时在肿瘤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此时机体可通过免疫监视作用识别肿瘤抗 原是“外来”或“非已”细胞,从而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直到最后消灭肿瘤细胞。近年来 NK 细胞在免疫监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证明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是与 NK 细胞
活性有关的,有人曾用10种多环芳烃物质进行实验证实,凡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环芳 烃物质都具有致癌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的大小与致癌作用的强弱是相一致的 第四节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 一、鱼疫毒性检测方空 1.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推荐的小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表10-5) 表10-5TP推荐的小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Luster,1988) 检荆面日 血液学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重量 体重、胸腺、肾、肝 组织学 脏、胸腺、淋巴结 体液免疫 对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SRBC产生1gM空斑细胞数 细胞免疫 对有丝分要原C A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非特异性免 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 二级 脾驻中T、B淋巴细胞 对SRBC的C抗体形细陶 特异性免登 宿主抵抗力的攻击 观终点) B16F10黑色素瘤(肺部肿瘤的结节数 死亡 链球(死亡率) 寄生虫模型 疟原虫(寄生物血症) 2.荷兰NIPHEH推荐的大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表1O-6) 表10-6荷兰NIPHEH推荐的大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VosandHenkvailLoveren,1989) 检测内究 免疫病理学 常规血液学(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清gM、IgA、lgC含量 骨随细团 巴结、肠系煎淋巴结、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二级 细胞介导免疫 对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如卵蛋白、结核菌素、李斯特菌)的敏感性及皮 肤激发试验 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丝分裂原(CoA.PHA
活性有关的,有人曾用 10 种多环芳烃物质进行实验证实,凡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环芳 烃物质都具有致癌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的大小与致癌作用的强弱是相一致的。 第四节 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 一、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1. 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推荐的小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表 10-5) 表 10-5 NTP 推荐的小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Luster,1988) 检测项目 检 测 内 容 筛选(一级) 免疫病理 血液学——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脏器重量——体重、脾脏、胸腺、肾、肝 细胞学——脾脏 组织学——脾脏、胸腺、淋巴结 体液免疫 对 T 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SRBC)产生 IgM 空斑细胞数 对有丝分裂原 LPS 反应 细胞免疫 对有丝分裂原 ConA 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 广泛研究(二级) 免疫病理 脾脏中 T、B 淋巴细胞数 体液免疫 对 SRBC 的 IgC 抗体形成细胞数 细胞免疫 细胞毒 T 细胞(CTL)的溶细胞效应及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数及吞噬能力(静止及活化) 宿主抵抗力的攻击 模型 同基因型肿瘤细胞 (观察终点) PYB6 肉瘤(肿瘤发生率) B16F10 黑色素瘤(肺部肿瘤的结节数) 细菌模型 李斯特菌(死亡率) 链球菌(死亡率) 病毒模型 流感病毒(死亡率) 寄生虫模型 疟原虫(寄生物血症) 2. 荷兰 NIPHEH 推荐的大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表 10-6) 表 10-6 荷兰 NIPHEH 推荐的大鼠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VosandHenkvailLoveren,1989) 项目 检 测 内 容 一级 免疫病理学 常规血液学(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清 IgM、IgA、IgC 含量 骨髓细胞构成 器官重量(胸腺、脾脏、淋巴结) 组织病理学(胸腺、脾脏、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选择指标: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计数 二级 细胞介导免疫 对 T 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如卵蛋白、结核菌素、李斯特菌)的敏感性及皮 肤激发试验 对特异性抗原(李斯特菌)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丝分裂原(ConA、PHA) 对 T 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