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20173 课程名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课程类别:必修课 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相关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导论》主要介绍网络技术构建网络社会的原理,探讨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和 影响,研究网络社区和网络社区,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本课程具有理论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性质。它对已经了解新闻和传播基础知识的学生开放。 除实践层面外,本课程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一方面关注社会各种力量对新 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探讨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本课程在探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的概 念、特征、形式、内容与历史的基础上,关注新媒体的采用、传播、伦理、法制,以及网络传播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了解网路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 作用。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network society,discusses the way and influence of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tudies network community and network community.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s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This course has the nature of theoretic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It is open to students who already know the basics of news and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ractical level.this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On the one hand.we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forces,on the other hand,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technology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form,content and histor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this course focuses on
1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20173 课程名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课程类别: 必修课 学 时: 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用对象: 新闻学相关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导论》主要介绍网络技术构建网络社会的原理,探讨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和 影响,研究网络社区和网络社区,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本课程具有理论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性质。它对已经了解新闻和传播基础知识的学生开放。 除实践层面外,本课程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社会各种力量对新 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探讨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本课程在探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的概 念、特征、形式、内容与历史的基础上,关注新媒体的采用、传播、伦理、法制,以及网络传播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 作用。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network society, discusses the way and influence of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twork community and network community,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s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This course has the nature of theoretic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It is open to students who already know the basics of news and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ractical level, this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forces, on the other hand,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technology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form, content and histor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adoption.dissemination.ethics.legal system of new media.an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change.Become a modern citizen with critical 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network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理论、实践、前沿、基础相结合的通信专业课程。随着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传播素养。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据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原理、应用 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网络传播现象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 析网络传播现象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思维 准备和实训机会。在注重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我国在互联网发展取得的 成就、互联网世界格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不公平的互联网政策、以及我国采取 的对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2 the adoption, dissemination, ethics, legal system of new media, an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change. Become a modern citizen with critical 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理论、实践、前沿、基础相结合的通信专业课程。随着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传播素养。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原理、应用 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网络传播现象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 析网络传播现象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思维 准备和实训机会。在注重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我国在互联网发展取得的 成就、互联网世界格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不公平的互联网政策、以及我国采取 的对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 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一一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 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 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 3
3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 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 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 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
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 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奥论和网络奥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 安全(信息,意识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 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4 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 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 安全(信息,意识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 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 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 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 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第一节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数字化(显著技术特征) 1、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 式的多样性。 2、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得同一内容有了多介质传播 的可能,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呈现立体化、全 景式的特点,媒介融合得以可能。 3、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二、交互性(本质传播特征) 一方面,传播方向和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了信息控制力的变化。 另一方面,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5
5 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 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 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 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第一节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 数字化(显著技术特征) 1、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 式的多样性。 2、 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得同一内容有了多介质传播 的可能,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呈现立体化、全 景式的特点,媒介融合得以可能。 3、 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二、 交互性(本质传播特征) 一方面,传播方向和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了信息控制力的变化。 另一方面,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三、超时空(外部效果特征) 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2、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第三节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1、以计算机为终端(门户网站) 2、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3、数字电视机*户外、LED 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 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 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 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 二、软件属性分 1、web1.0 2、web2.0 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 三、按经营性质划分 1、营利性新媒体 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 2、非营利性新媒体 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 四、按应用功能 Eg:社交媒体 第四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
6 三、 超时空(外部效果特征) 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2、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第三节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1、以计算机为终端(门户网站) 2、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3、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 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 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 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 二、软件属性分 1、web1.0 2、web2.0 Web1.0--web3.0 的特点与发展 三、按经营性质划分 1、营利性新媒体 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 2、非营利性新媒体 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 四、按应用功能 Eg:社交媒体 第四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
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 WAP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 支撑 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趋势: 一、 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二、 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 三、 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4G、5G) 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五大平台: 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 特征: 软硬整合 互联网功能: 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第一节信息传播的通道 1、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Board System,缩写BBS) 2、超级链接(Hyperlink)与门户(Portal) 超级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其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 在数据中又包含其他数据的链接。 门户,也称门户网站,是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信息 系统。 3、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策咯、运用特定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 7
7 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 技术、 WAP 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 支撑: 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趋势: 一、 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二、 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 Web1.0 到 Web3.0 三、 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 1G 到 3G(4G、5G) 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五大平台: Google、 Apple、 Facebook、 Amazon,Microsoft 特征: 软硬整合 互联网功能: 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第一节信息传播的通道 1、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Board System,缩写 BBS ) 2、超级链接(Hyperlink)与门户(Portal) 超级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其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 在数据中又包含其他数据的链接。 门户,也称门户网站,是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信息 系统。 3、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策咯、运用特定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
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的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的系 统。 第二节知识生产的平台 1、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or Rich Site Summary,.缩写RSS)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 2、网络百科(Wki)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k技术、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并有多种语言的百 科全书协作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也被称作Wb2.0 时代的“人民的百科全书”。 3、社会化书签(Tag) 也称“书签”、“开放分类”、“大众分类”。是一种更为灵活、凸显用户兴趣 点的分类方式,目的是更好的显示搜寻的关键词或词条,建立更加多样性的查找和索 引体系。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平台 I、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缩写E-mail) 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来传输的互联网应用。 2、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缩写IM) 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信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 时传递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根据终端不同可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3、IP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缩写VOIP) IP电话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话的新型技术。(网 络电话、经济电话或廉价电话) 4、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缩写SNS)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 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8 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的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的系 统。 第二节知识生产的平台 1、 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or Rich Site Summary,缩写 RSS) RSS 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 2、 网络百科( Wiki )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 wiki 技术、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并有多种语言的百 科全书协作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也被称作 Web2.0 时代的“人民的百科全书”。 3、 社会化书签(Tag ) 也称“书签”、“开放分类”、“大众分类”。是一种更为灵活、凸显用户兴趣 点的分类方式,目的是更好的显示搜寻的关键词或词条,建立更加多样性的查找和索 引体系。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平台 1、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缩写 E-mail) 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来传输的互联网应用。 2、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缩写 IM) 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信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 时传递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根据终端不同可分为 PC 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3、 IP 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缩写 VOIP) IP 电话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 IP 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话的新型技术。(网 络电话、经济电话或廉价电话) 4、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缩写 SNS)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 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早期概念化阶段一一以Six Degrees为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 结交陌生人阶段一一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冠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 娱乐化阶段一一My 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 社交图阶段一一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 第四节娱乐新天地 1、对等网络下载(Peer-to-Peer Network,简称p2p) 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可 以发起一个通信会话,速度极快。 2、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缩写IPTV) 参见前方 3、视频分享 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完善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发布、浏 览和分享视频作品。 第五节商务活动的平台 电子商务 互联网提供了网络营销这种推广模式,比如,大数据营销。 大数据4V特征:大容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率(Velocity)和 低价值密度(Veracity)。而根据这些特征的运算处理(Manipulation)、数据分析 (Analysis)、视觉化(Visualization)和深度挖据(Deep Mining),共同构成了大数 据的内容和形式。 第六节意见自由市场 1、博客(Weblogs,.缩写Blog)与播客(Podcasting) 2、微博(Microblog) 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
9 早期概念化阶段——以 Six Degrees 为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 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 帮你建立弱冠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 娱乐化阶段——My Space 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 社交图阶段——Facebook 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 第四节娱乐新天地 1、 对等网络下载(Peer-to-Peer Network,简称 p2p) 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可 以发起一个通信会话,速度极快。 2、 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缩写 IPTV) 参见前方 3、 视频分享 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完善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发布、浏 览和分享视频作品。 第五节商务活动的平台 电子商务 互联网提供了网络营销这种推广模式,比如,大数据营销。 大数据 4V 特征:大容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率(Velocity)和 低价值密度(Veracity)。而根据这些特征的运算处理(Manipulation)、数据分析 (Analysis)、视觉化(Visualization)和深度挖掘(Deep Mining),共同构成了大数 据的内容和形式。 第六节意见自由市场 1、博客(Weblogs,缩写 Blog)与播客(Podcasting) 2、微博(Microblog) 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 Web2.0 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
的系统。 3、微信(Wechat》 专题:微博,微信比较 ※ 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第一节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1、规模(世界与中国,农村与城市) 2、结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应用) 第二节从受众到用户 1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搜索引擎(云计算,搜索云,挖掘信息价值) 协同过滤: 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或增加对用户而言有针对性的信息。(比邻浏览者 豆瓣) 原因: 1.人际 2.分享 3现实与虚拟融合 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 接近权,技术,互联网 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Created Content,UCC),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 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10
10 的系统。 3、微信(Wechat) 专题:微博,微信比较 ※ 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第一节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1、规模(世界与中国,农村与城市) 2、结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应用) 第二节从受众到用户 1.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搜索引擎(云计算,搜索云,挖掘信息价值) 协同过滤: 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或增加对用户而言有针对性的信息。(比邻浏览者, 豆瓣) 原因: 1.人际 2.分享 3.现实与虚拟融合 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 接近权,技术,互联网 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又称作 User Created Content,UCC),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 Web2.0 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