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4 《无效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教案 一、授课信息 1、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授课内容:无效的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3、授课对象:法律事务专业二年级学生 4、上课地点:模拟法庭 5、时长:41分钟 二、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任务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述、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情形及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1、教学重点:导致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情形及处理。 2、教学难点: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程序。 (二)教学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 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法律事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法律知 识架构还在形成中。因此,在课堂上更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 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日常生活中与 每一位劳动者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走
1 序号 4 《无效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教案 一、授课信息 1、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授课内容:无效的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3、授课对象:法律事务专业二年级学生 4、上课地点:模拟法庭 5、时 长:41 分钟 二、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任务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述、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情形及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1、教学重点:导致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情形及处理。 2、教学难点: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程序。 (二)教学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 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法律事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法律知 识架构还在形成中。因此,在课堂上更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 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日常生活中与 每一位劳动者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走
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是 该法的重要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既是承接 之前学习的内容,同时又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活动安排 教学 学生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环节及 教师活动 活动 观察(考查) 时间 及设计意图 1、考勤。 1 实行网络考勤。 1、信息化考勤能迅速、高效 课前导入 地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5分钟) 2、学生作业报告分析。 2、课前讲入系练 2、课前练习、作业质最报告 完成相关练习。 的分析以及优秀作品分享是 为了让学生对前章内容进行 回顾,形成知识环,更好地与 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串联,最终 构成稳固的知识链。 3、先导入数据图+介绍3、分析数据图。 3、用数据图的形式展现全国 的劳动争议的数量及种类并 即将学习的内容 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学 习本章节的重要性与意义,激 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1、讲授本课知识点+ 1、学习基础的知 1、形成扎实的基本知识结构, 课中学习 举例子说明。 识 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铺 (35分 垫。 钟) 2、 案例导入+分组诃 2 同学们通过课 3、 这个学习方式比较容易激 论:在学生分组讨论案 前收集案例,并对 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做中 例过程中,老师加入其 其整理后自行扮 学、做中教、学习者为中心” 中并适当指导。 演角色重新演绎 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 看安规须后 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案 以小组形式进行 情时有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 讨论。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2 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是 该法的重要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既是承接 之前学习的内容,同时又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活动安排 教学 环节及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观察(考查) 及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5 分钟) 1、考勤。 1、实行网络考勤。 1、信息化考勤能迅速、高效 地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2、学生作业报告分析。 2、课前进入系统 完成相关练习。 2、课前练习、作业质量报告 的分析以及优秀作品分享是 为了让学生对前章内容进行 回顾,形成知识环,更好地与 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串联,最终 构成稳固的知识链。 3、先导入数据图+介绍 即将学习的内容 3、分析数据图。 3、用数据图的形式展现全国 的劳动争议的数量及种类并 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学 习本章节的重要性与意义,激 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课中学习 (35 分 钟) 1、讲授本课知识点+ 举例子说明。 1、学习基础的知 识。 1、形成扎实的基本知识结构, 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铺 垫。 2、案例导入+分组讨 论;在学生分组讨论案 例过程中,老师加入其 中并适当指导。 2、同学们通过课 前收集案例,并对 其整理后自行扮 演角色重新演绎, 观看案例视频后 以小组形式进行 讨论。 3、这个学习方式比较容易激 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做中 学、做中教、学习者为中心”, 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 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案 情时有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 学生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环节及 教师活动 活动 观察(考查) 时间 及设计意图 3、进行模拟法庭。 学牛白行练 3、 学生结合实际,还原部分 法庭庭审的现场, 这不仅要求 课中学习 场。 学生要做好预习,提前对本章 (35分 节内容有所了解,还要对诉讼 钟) 程序也要有所学握,增加学生 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对知识 面的要求 4、布置学生用思维导 4、小组形式,结 4、在小组画图的时程中,教 图的形式总结本章知 合自己的理解,梳师参与其中,能直接了解同学 知占,老师加入拭中并 理知口占,用思 适当指导后挑选作品 导图的形式展现」 教师进行教学反 分享。 好作品进行分享,能促进同学 们之间的交流,更好地查漏补 缺。 5、专家点评。 5、激请专家对案 专家的讲解,能多角度、 宽视野地帮同学们梳理知识 给予的建议能更好提高同 们建议。 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 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6、老师讲解思维导图。 6、跟老师一起分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今天 解导图。 纳,化繁为简,学生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 1、布置课后练习。 1 登陆系统,完 1、回顾本章节内容,对所学 内容作总结,加深印象。 成相应习题。 课后总结 2、安排学生进行教学 2、对本课进行学 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 (1分钟) 评价: 价,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 习评价。 思,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的 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安排预习内容。 3 预习下一章节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 的内容。 提高下节课程的学习效率
3 教学 环节及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观察(考查) 及设计意图 课中学习 (35 分 钟) 3、进行模拟法庭。 3、学生自行演练, 模拟法庭庭审现 场。 3、学生结合实际,还原部分 法庭庭审的现场,这不仅要求 学生要做好预习,提前对本章 节内容有所了解,还要对诉讼 程序也要有所掌握,增加学生 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对知识 面的要求。 4、布置学生用思维导 图的形式总结本章知 识点,老师加入其中并 适当指导后挑选作品 分享。 4、小组形式,结 合自己的理解,梳 理知识点,用思维 导图的形式展现。 4、在小组画图的过程中,教 师参与其中,能直接了解同学 们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有利 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挑选较 好作品进行分享,能促进同学 们之间的交流,更好地查漏补 缺。 5、专家点评。 5、邀请专家对案 例进行分析并结 合实际给予学生 们建议。 5、专家的讲解,能多角度、 宽视野地帮同学们梳理知识 点,给予的建议能更好提高同 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 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6、老师讲解思维导图。 6、跟老师一起分 解导图。 6、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今天 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归 纳,化繁为简,学生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 课后总结 (1 分钟) 1、布置课后练习。 1、登陆系统,完 成相应习题。 1、回顾本章节内容,对所学 内容作总结,加深印象。 2、安排学生进行教学 评价; 2、对本课进行学 习评价。 1、学 生 对教 师 进行 教 学 评 价,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 思,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的 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安排预习内容。 3、预习下一章节 的内容。 3、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 生对新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提高下节课程的学习效率
五、课后反思 1、结合教材、参考文献等全方位打造信息面全、案例丰富的课堂。 根据教材的安排,合理设计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从参考文献、网 络、专家等多途径拓宽知识,从点到面,逐步铺开,顺利完成教学任 务。 2、鼓励学生多参与,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学习者为中心”。 优秀作品的分享(整理劳动合同模板)、课堂学生的提问、小组 成员的讨论、教师的适当指导、模拟法庭的进行、思维导图的介绍以 及学生自拍案例的演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习变为更灵动。 3、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打造精彩课堂。 教师分析案例、学生分享作品、专家讲解案例、教师思维导图的 归纳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让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效果
4 五、 课后反思 1、结合教材、参考文献等全方位打造信息面全、案例丰富的课堂。 根据教材的安排,合理设计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从参考文献、网 络、专家等多途径拓宽知识,从点到面,逐步铺开,顺利完成教学任 务。 2、鼓励学生多参与,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学习者为中心”。 优秀作品的分享(整理劳动合同模板)、课堂学生的提问、小组 成员的讨论、教师的适当指导、模拟法庭的进行、思维导图的介绍以 及学生自拍案例的演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习变为更灵动。 3、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打造精彩课堂。 教师分析案例、学生分享作品、专家讲解案例、教师思维导图的 归纳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让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