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300203 课程名称:政治学概论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分:3 适用对象:人才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政治学概论》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比较契合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 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所需的政治学和 行政学素养要求。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所涉及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习相关专业课打 下良好基础。 1、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特点、社会作用、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学握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政治学基本内 容。 3、运用政治学相关重大的和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理解新时代中国重 要政治社会事件和当前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焦点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政治学导论 1
1 《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300203 课程名称:政治学概论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人才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政治学概论》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比较契合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 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所需的政治学和 行政学素养要求。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所涉及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习相关专业课打 下良好基础。 1、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特点、社会作用、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政治学基本内 容。 3、运用政治学相关重大的和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理解新时代中国重 要政治社会事件和当前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焦点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政治学导论
「知识点」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与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掌握政治与政治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研究方法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思 想,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 出发,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探究政治现象产生及其发展的动因,阐明政治活动与经济社会活动之间 的辩证联系,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的、人民的、实我的 和不断发展的。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深刻阑发了资本主义政治 的特殊规律,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客观必然和根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 念马克思诞辰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辟论断: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 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 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 彰显!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 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关键知识」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难点」 西方政治学观的辩证分析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权力 「知识点」
2 『知识点』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与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掌握政治与政治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研究方法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思 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 出发,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探究政治现象产生及其发展的动因,阐明政治活动与经济社会活动之间 的辩证联系,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 和不断发展的。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深刻阐发了资本主义政治 的特殊规律,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客观必然和根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 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辟论断: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 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 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 彰显!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 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关键知识』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难点』 西方政治学观的辩证分析 第二章 利益与政治权力 『知识点』
利益的含义、利益关系、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 力关系、政治权力的作用、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政治权力的本质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关键知识」 1、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2、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3、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重点」 共同利益、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关系 「难点』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比较政治 第三章国家权力和国家形式 「知识点」 政治统治的含义、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管理 的职能和类型、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 是永恒存在的。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 着国家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普,使国家最终通向消亡。马克思在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时 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 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 涌流之后,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陛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 织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工农之间、城乡之 间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已经消除,阶级差别也已消除,人类已经实现了全面 解放和发展。因此,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具备国家消亡的条件。 「基本要求」
3 利益的含义、利益关系、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 力关系、政治权力的作用、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政治权力的本质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关键知识』 1、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2、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3、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重点』 共同利益、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关系 『难点』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比较政治 第三章 国家权力和国家形式 『知识点』 政治统治的含义、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管理 的职能和类型、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 是永恒存在的。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 着国家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替,使国家最终通向消亡。马克思在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时 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 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 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 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工农之间、城乡之 间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已经消除,阶级差别也已消除,人类已经实现了全面 解放和发展。因此,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具备国家消亡的条件。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政治管理的类型,并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知识」 1、政治统治的特点 2、政治管理的方式 3、政党 4、政党制度 「重点」 政治统治类型、政治管理的作用、政党和政党制度理论 「难点」 政治参与的类型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国家机构 T知识点」 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形式、国家机构、政党的含义、政党制度、政治社团的含义、政治社团的类 型、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 团相互制的并共同维护其整体利益的原则,不可避免地具有其阶级局限性。这一原则分解了统 的国家主权,实际上否定了人民主权至上的国家政治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把“分 权看做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 务上的分工罢了。”这种分工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来不会把统治权分给工人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多种平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造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党派利用不同的权力机关相互 倾轧和扯皮。扭曲了政治决策的公共合理性,削弱了政治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和政党的类型,并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政治社团 「关键知识」 1.国家结构形式 2.国家的本质 4
4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政治管理的类型,并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知识』 1、政治统治的特点 2、政治管理的方式 3、政党 4、政党制度 『重点』 政治统治类型、政治管理的作用、政党和政党制度理论 『难点』 政治参与的类型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国家机构 『知识点』 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形式、国家机构、政党的含义、政党制度、政治社团的含义、政治社团的类 型、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思政育人主题与结合点: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 团相互制约并共同维护其整体利益的原则,不可避免地具有其阶级局限性。这一原则分解了统一 的国家主权,实际上否定了人民主权至上的国家政治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把“分 权看做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 务上的分工罢了。”这种分工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来不会把统治权分给工人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多种平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造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党派利用不同的权力机关相互 倾轧和扯皮。扭曲了政治决策的公共合理性,削弱了政治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和政党的类型,并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政治社团 『关键知识』 1.国家结构形式 2.国家的本质
3.政党的本质和作用 4.政治社团的特征和作用方式 「重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党的类型、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难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压力集团的批判分析 第五章政治民主 「知识点」 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 的目标和方式、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政治民主的含义、政治民主的类型、政治民主的发展途 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特征,并掌握政治民主的含义 「关键知识」 1、政治革命的方式 2、政治改革的方式 3、政治民主的定义 4、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重点」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作用、政治民主的基本类型 「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政治参与 T知识点」
5 3.政党的本质和作用 4.政治社团的特征和作用方式 『重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党的类型、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难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压力集团的批判分析 第五章 政治民主 『知识点』 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 的目标和方式、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政治民主的含义、政治民主的类型、政治民主的发展途 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特征,并掌握政治民主的含义 『关键知识』 1、政治革命的方式 2、政治改革的方式 3、政治民主的定义 4、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重点』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作用、政治民主的基本类型 『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知识点』
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政治思想的含义、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 因素、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心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并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作用 【关键知识」 1、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2、政治思想的类型和发展 3、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因素和作用 「重点」 政治心理的作用、政治思想的特性、政治参与的特点和途径 「难点」 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的比较分析以及政治参与的主客观要素分析 第七章政治文化 「知识点」 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要素与类型、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 会化的类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类型与特征,并学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 主要内容。 「关键知识」 1、政治文化概述 2、政治社会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重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作用。 6
6 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政治思想的含义、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 因素、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心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并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作用 『关键知识』 1、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2、政治思想的类型和发展 3、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因素和作用 『重点』 政治心理的作用、政治思想的特性、政治参与的特点和途径 『难点』 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的比较分析以及政治参与的主客观要素分析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知识点』 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要素与类型、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 会化的类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类型与特征,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 主要内容。 『关键知识』 1、政治文化概述 2、政治社会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重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作用
「难点」 肚会主义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 第八章政治发展 T知识点」 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革命的动力与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动力、途径等理论,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 内容。 「关键知识」 1、政治发展的含义与理论 2、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点」 政治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九章民族与宗教 「知识点」 民族的含义与特征、宗教的含义与特征、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当代世界 的民族问题、当代世界的宗教问题、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源、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概况、 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宗教政策 「基本要求」
7 『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知识点』 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革命的动力与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动力、途径等理论,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 内容。 『关键知识』 1、政治发展的含义与理论 2、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点』 政治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 『知识点』 民族的含义与特征、宗教的含义与特征、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当代世界 的民族问题、当代世界的宗教问题、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源、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概况、 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宗教政策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掌握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 「关键知识」 1、民族与宗教的含义 2、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3、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重点」 中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难点」 中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科学性 第十章国际政治与中国对外政策 「知识点」 政治政治的含义、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及国际法、时代主题及其特征、中国对外 政策的演变、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致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特征,并掌握政治民主的含义 「关键知识」 1、国际政治 2、时代主题 3、中国的对外政策 「重点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科学性 「难点」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必然性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8 要求学生理解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掌握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 『关键知识』 1、民族与宗教的含义 2、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3、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重点』 中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难点』 中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科学性 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中国对外政策 『知识点』 政治政治的含义、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及国际法、时代主题及其特征、中国对外 政策的演变、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不同特征,并掌握政治民主的含义 『关键知识』 1、国际政治 2、时代主题 3、中国的对外政策 『重点』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科学性 『难点』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必然性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一)总学时要求 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 (二)学时分配 授课进度表 周次 授课 授课章节 主要授课内容 次数 及其他 安排 导入课程 节政治学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 1 第1次 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的发展 第四节学习“政治学概 论”的意义和要领 第一节利益的形成和本 2 第2次 第二章利益 第 :节政治权力作用的 与玫治权力 特点和方式 3 第三节国家的起源与本 质 第三音用家 第一节用家权力 第3次 权力和国家 第 :节国家政权组织形 3 形式 3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章国家 第4次 权力和国家 第四节社会主义中国的 3 困家形式 形式 第五节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因家机构的含义 与构成 第5次 第四章国家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 机构 3 4 机构 三节中国国家机构的 组织原则 第6次 第四章国家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中国3讨论 9
9 (一)总学时要求 总学时为 48 学时,3 学分。 (二)学时分配 授课进度表 周次 授课 次数 授课章节 主要授课内容 课 时 作业、测 验、实验 及其他 安排 1 第 1 次 第一章 导论 导入课程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 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的发展 第四节 学习“政治学概 论”的意义和要领 3 2 第 2 次 第二章 利益 与政治权力 第一节 利益的形成和本 质 第二节 政治权力作用的 特点和方式 第三节 国家的起源与本 质 3 3 第 3 次 第三章 国家 权力和国家 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 式 3 第 4 次 第三章 国家 权力和国家 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 国家形式 第五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 3 4 第 5 次 第四章 国家 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含义 与构成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国家 机构 第三节 中国国家机构的 组织原则 3 第 6 次 第四章 国家 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中国 3 讨论
机构 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 关系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第7次 第五章政治 5 民主 第族 西方资本主义民 第8次 五章政治 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中国 民主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构成 要素 6 第9次 第六章政治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类型 参与 和发展 3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社会 影响因素和作用 第10次 第七章政治 节政治文化概述 文化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3 讨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7 第11次 第七章政治 其木特征 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 3 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 第一节改治发展的含义 与理论 第 二节政治发展的动力 与途径 第12次 第八章政治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 8 发展 义政治发展道路 3 第四节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民族与宗教的含 第13次 第九章民族 与宗教 二节当代世界的民族 3 问题 9 第一节当代世界的总结 问题 第14次 第九章民族 与宗教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与宗 教问题 10 第15次 第十章国际第一节因际政治 3 10
10 机构 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 关系 5 第 7 次 第五章 政治 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含义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民 族 3 第 8 次 第五章 政治 民主 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3 6 第 9 次 第六章 政治 参与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构成 要素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类型 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社会 影响因素和作用 3 7 第 10 次 第七章 政治 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3 讨论 第 11 次 第七章 政治 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特征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 3 8 第 12 次 第八章 政治 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含义 与理论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动力 与途径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3 9 第 13 次 第九章 民族 与宗教 第一节 民族与宗教的含 义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民族 问题 3 第 1 4 次 第九章 民族 与宗教 第一节 当代世界的总结 问题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与宗 教问题 3 10 第 1 5 次 第十章 国际 第一节 国际政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