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问题》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小四) 课程代码:125082 课程名称:当代社会问题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选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社会学、社会工作、新闻学及所有专业 考核方式:分散考试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当代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学科。它 是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它主要研究当 代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该课程主要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重 大社会问题,包括教有问题、道德问题、人口问题等。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is an important subdivision of sociology, and is an applicable subject of practice.Its task is to prevent and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It mainly inquires into the causes for and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toda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代社会问题》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小四) 课程代码:125082 课程名称:当代社会问题 英文名称: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选课 学 时: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社会学、社会工作、新闻学及所有专业 考核方式:分散考试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当代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学科。它 是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它主要研究当 代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该课程主要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重 大社会问题,包括教育问题、道德问题、人口问题等。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is an important subdivision of sociology, and is an applicable subject of practice. Its task is to prevent and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It mainly inquires into the causes for and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toda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代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新闻专业的 专业选修课,以及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是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的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该课程提倡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理论 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 化方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关注度,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并致力于长治久安的社会情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当代社会问题》课程共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第二部 分为各社会问题专题讲座,第三部分为学生自选社会问题研讨。既注重对社会问 题的深入讲解,也注重学生对社会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需 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第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分类:第二,对 社会问题的意识以及深入社会问题本质的分析能力:第三,分视角看待社会问题 的研究态度和综合评判社会问题的习惯。 第一讲: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界定方法,熟悉社会问 题的不同类别,明细分析社会问题的必要性与意义,初步了解当代中国主要社会 问题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什么是社会问题: 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 界定社会问题的原则: 社会问题的分类: 认识和解析社会问题的目的: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类型化分析
《当代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新闻专业的 专业选修课,以及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是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的,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该课程提倡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理论 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 化方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关注度,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并致力于长治久安的社会情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当代社会问题》课程共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第二部 分为各社会问题专题讲座,第三部分为学生自选社会问题研讨。既注重对社会问 题的深入讲解,也注重学生对社会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需 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第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分类;第二,对 社会问题的意识以及深入社会问题本质的分析能力;第三,分视角看待社会问题 的研究态度和综合评判社会问题的习惯。 第一讲: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界定方法,熟悉社会问 题的不同类别,明细分析社会问题的必要性与意义,初步了解当代中国主要社会 问题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什么是社会问题; 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 界定社会问题的原则; 社会问题的分类; 认识和解析社会问题的目的;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类型化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分析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二讲:考核方式与社会问题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从不同视角分析社会问题,以及在不同的视角中如何 秉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并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带领学生学 会如何从社会事件理解背后的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掌握切中社会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树立问题意识。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背景、本质、内在规律与社会关联度, 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培养多元的问题视角。学会综合全面地看问题,理解决策的制定与运作规律: 客观中立的分析态度和主观的代言选择: 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三)思考与实践 如何从社会事件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该如何梳理正确的社会问题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思考与实践 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分析社会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二讲:考核方式与社会问题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从不同视角分析社会问题,以及在不同的视角中如何 秉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并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带领学生学 会如何从社会事件理解背后的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掌握切中社会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树立问题意识。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背景、本质、内在规律与社会关联度, 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培养多元的问题视角。学会综合全面地看问题,理解决策的制定与运作规律; 客观中立的分析态度和主观的代言选择; 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三)思考与实践 如何从社会事件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该如何梳理正确的社会问题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三讲:中国人口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学会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历时性分析,能够运用中西对比 的方式理解问题。学会从比较中分析问题的成因,从而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建构有 更深入地认识。 (二)教学内容 中国与西方婚姻制度对比: 中国与西方医疗技术的对比: 中国与西方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与实践 人口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传统的中国婚姻制度有哪些依然影响到今天中国的人口结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四讲: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而在梳理进程的过程中理解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三讲:中国人口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学会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历时性分析,能够运用中西对比 的方式理解问题。学会从比较中分析问题的成因,从而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建构有 更深入地认识。 (二)教学内容 中国与西方婚姻制度对比; 中国与西方医疗技术的对比; 中国与西方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与实践 人口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传统的中国婚姻制度有哪些依然影响到今天中国的人口结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四讲: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而在梳理进程的过程中理解
中国高等教育是如何走到今天,经历了哪些改革,有哪些成果,出现了哪些问题, 以及该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 建国前中国高校的特点: 中国大学的1949-1977: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历程对今天高等教育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五讲:道德失范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带领学生思考当代道德问题的指向,明细道德问题的分类与成因,理解 对道德问题的不同解读视角以及不同视角背后的社会思潮。通过对不同社会思 潮的解读反思看待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道德问题的定义、分类,分析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意义: 道德失范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是如何走到今天,经历了哪些改革,有哪些成果,出现了哪些问题, 以及该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 建国前中国高校的特点; 中国大学的 1949-1977;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历程对今天高等教育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五讲:道德失范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带领学生思考当代道德问题的指向,明细道德问题的分类与成因,理解 对道德问题的不同解读视角以及不同视角背后的社会思潮。通过对不同社会思 潮的解读反思看待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道德问题的定义、分类,分析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意义; 道德失范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自由主义的道德观与反道德: 反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观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道德观背后的社会思潮及其形成: 当代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道德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六讲:流行文化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接受者了解流行文化形成的过程,理解时尚与 格调的社会意涵,深入认识流行文化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能够从消费社会的视角 对其进行文化分析。 (二)教学内容 流行文化与格调说: 时尚与格调的本质: 中产阶层的符号文化: (三)思考与实践 流行因何而产生,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文化符号
自由主义的道德观与反道德; 反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观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道德观背后的社会思潮及其形成; 当代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道德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六讲:流行文化问题 (一)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接受者了解流行文化形成的过程,理解时尚与 格调的社会意涵,深入认识流行文化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能够从消费社会的视角 对其进行文化分析。 (二)教学内容 流行文化与格调说; 时尚与格调的本质; 中产阶层的符号文化; (三)思考与实践 流行因何而产生,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文化符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七讲:中国社会建设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每年度的热点社会事件的评论,带领学生从社会事件中了解背后的 社会建设主题,从而理解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过程,分析社会建设面临的 主要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建议。 (二)教学内容 在奇迹中崛起的中国社会: 社会建设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意涵: 中国的社会建设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哪些特色? 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一个社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第七讲:中国社会建设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每年度的热点社会事件的评论,带领学生从社会事件中了解背后的 社会建设主题,从而理解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过程,分析社会建设面临的 主要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建议。 (二)教学内容 在奇迹中崛起的中国社会; 社会建设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意涵; 中国的社会建设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哪些特色? 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一个社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讲课 习题课讨论课实验 其他教学小计 环节 课程内容 绪论 5 0 0 0 0 4 考核方式与社会问 2 0 0 0 题研究 中国人口问题 4 0 0 0 0 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6 0 0 0 0 6 道德失范问题 3 0 0 0 0 3 流行文化问题 3 0 0 0 3 中国社会建设 3 0 0 社会问题研讨16 6 16 0 22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方式 分散考试,提交社会问题研讨报告。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40% 期末考试占比:60% (三)成绩考核标准 该课程着重于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从不同立论视角 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以辩论的方式来实现该教学目的。故平时成绩 由分主题(不同社会问题)的课堂辩论的现场结果来评定,期末考试提交结合课 堂辩论对社会问题的深度研讨报告。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尚重生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教学 环节 小计 绪论 5 0 0 0 0 4 考核方式与社会问 题研究 2 0 0 0 2 中国人口问题 4 0 0 0 0 4 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6 0 0 0 0 6 道德失范问题 3 0 0 0 0 3 流行文化问题 3 0 0 0 3 中国社会建设 3 0 0 0 0 2 社会问题研讨 1-6 6 0 16 0 0 22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方式 分散考试,提交社会问题研讨报告。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40% 期末考试占比:60% (三)成绩考核标准 该课程着重于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从不同立论视角 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以辩论的方式来实现该教学目的。故平时成绩 由分主题(不同社会问题)的课堂辩论的现场结果来评定,期末考试提交结合课 堂辩论对社会问题的深度研讨报告。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尚重生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
参考书 1、朱力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东波、方伟明著,《当代社会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3、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八、其他需说明的(黑体/小四〉 无 大纲修订人:蔡静诚 修订日期:2020年12月1日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参考书: 1、朱力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2、东波、方伟明著,《当代社会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3、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八、其他需说明的(黑体/小四) 无 大纲修订人: 蔡静诚 修订日期:2020 年 12 月 1 日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