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 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项森林中的全 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 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 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答案:B 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 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 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 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噬菌体 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 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 关系,故D项正确
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 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 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 项森林中的全 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 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 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答案:B 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 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 关系为“互利共生”,故 A 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 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 B 项错误;噬菌体 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 C 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 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 关系,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在草坪不同部位生活的生物各不相同,故生活在草坪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同 理,树林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 的光能 解析: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 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 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答案 下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 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
答案:D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在草坪不同部位生活的生物各不相同,故生活在草坪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同 理,树林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 的光能 解析: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 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 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答案:B 6.下图所示为 4 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 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 A~D 4 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为什么?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 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 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②①④ (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曲线①中,b先于a增加或减少,则b为兔,兔死亡,对a(狐)不利:曲线② 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 不利: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捕食 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样方法、标 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量的多少。 答案:C 2.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 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 4 种 种 间 关 系 中 的 b 死 亡 , 对 a 有 利 的 是 ________ , 为 什 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 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 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 先于 a 增加或减少,则 b 为兔,兔死亡,对 a(狐)不利;曲线② 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 a(豆科植物) 不利;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 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捕食 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样方法、标 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量的多少。 答案:C 2.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 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2~1020-50 麝牛数量/头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解析:麝牛是被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选项A、B不正确:从图中可以 看出随着麝牛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了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和繁衍,选项C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选项D不正确。 答案:C 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电灯(40-60W 无底花盆 漏斗 试管(或烧杯 一酒精 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和放在其中 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 集,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4.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 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解析:麝牛是被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选项 A、B 不正确;从图中可以 看出随着麝牛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了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和繁衍,选项 C 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选项 D 不正确。 答案:C 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A 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 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 B 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和放在其中 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 集,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 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4.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 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 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除草是人为地干预种间关系 中的竞争;虫和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综上分析,C项正确。 答案:C 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 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 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 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D 6.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 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鲷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解析: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 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 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所以只有D项错误。 答案:D 7.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纯茶园杉茶间作园亠梨茶间作园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 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除草是人为地干预种间关系 中的竞争;虫和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综上分析,C 项正确。 答案:C 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 水平结构,选项 D 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 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 直分层,选项 A、B、C 正确。 答案:D 6.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 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解析: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 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 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所以只有 D 项错误。 答案:D 7.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解析: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据图可知,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 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据图可知,6月份 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 物种数,D项错误。 答案:C 8.(2014·全国Ⅰ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 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 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 C、D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摄取食物的种类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 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 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 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 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答案:D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 6 月份时最大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解析: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 20 个左右,A 项错误。据图可知,10 月份的杉茶间作园 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 项错误。据图可知,6 月份 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 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 物种数,D 项错误。 答案:C 8.(2014·全国Ⅰ卷)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 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B 项错误;植物病毒 V 是 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 V 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 V 是寄生关系, C、D 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 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 将呈现“J”型增长 D.d<b 时,M 与 N 种间竞争激烈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 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 系。b 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 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 与 N 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 当 d<b 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答案:D
10.(2016·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 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 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 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 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 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 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 D错误 答案:A 11.(2016·海南卷)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 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 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 与这6只雄鸟进行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 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 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 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 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 调查方法是 解析:(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 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 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査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1)杂交(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基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竞争捕食标志重捕法(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 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 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0.(2016·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 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 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 在差异性,因此随着 F 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 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 十年后 F 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 错误。丰富度为 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 错误,引入 T 区的豹后,引 入的雌豹与 F 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 D 错误。 答案:A 11.(2016·海南卷)雀科某种鸟有 9 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 A 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 存 6 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 A 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 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 A 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 6 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 与这 6 只雄鸟进行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 A 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 6 只雄 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 A 种群所携带的______ 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 A 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 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 A 种群的________者和________ 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 A 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 调查方法是________。 解析:(1)A 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 6 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 地理隔离群中 6 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 A 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 A 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 A 种群的竞争者和捕 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1)杂交(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基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竞争 捕食 标志重捕法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 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 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 A、B、C 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物数量 d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解析: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图中」 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为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曲线C 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 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此间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答案:(1)捕食竞争(②)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 争资源(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13.(2015·四川卷改编)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 处,调査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8 10 m 距离 令4不草植物 非禾草植物 m 距离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图中三 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 为枯草杆菌,C 是大草履虫,B 是双小核草履虫。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 而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是由于此间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 争资源 (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13.(2015·四川卷改编)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 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増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 的竞争将会减弱,A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 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项正确: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C项正确:草地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D项正确 答案:A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 的竞争将会减弱,A 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 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 项正确;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C 项正确;草地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D 项正确。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