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非课改区) 丹江口市教研室徐若学 、指导思想 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开学考试改 革的指导意见》,努力遵循语文改革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命题严格遵循新 修订的课程标准,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辮能 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严格按照我市中考说明命题,不岀偏 题、怪题。 二、试题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从积累和运用到阅读,乃至于作文的写作,都非常重视 对考生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检测,与去年中考语文试卷相比,试卷体现出 “稳中有变”的特点。 试卷的“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考试说明》命题的原则 不变;二是注重考查能力的命题思想不变;三是试卷的总体结构形式不变,仍 是考查积累和运用、阅读、写作三大块的内容,今年语文仍实行卷制,题量 与去年相同。试题结构简洁、清晰,试题内容开放灵活。 “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由120分钟,延长至150分钟 二是开放性试题比例有所増加,并新増加了质疑、探究类试题,突岀体现了新 课标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三是增设了10分左右的选择题 注重主客观题目的搭配。 1、题型设置。今年中考填空题、简答题、表述题、选择题等有机编排, 特别是选择题重新设计入中考题型。试题突出考察匍力、注重语文的综台运用 2、分数设置。全卷120分,语文实际运用20分,约占167%;现代文 阅读34分,约占283%;古诗文阅读16分,约占133%;作文50分,约
十堰市 2006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非课改区) 丹江口市教研室 徐若学 一、指导思想 2006 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开学考试改 革的指导意见》,努力遵循语文改革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命题严格遵循新 修订的课程标准,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 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严格按照我市中考说明命题,不出偏 题、怪题。 二、试题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从积累和运用到阅读,乃至于作文的写作,都非常重视 对考生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检测,与去年中考语文试卷相比,试卷体现出 “稳中有变”的特点。 试卷的“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考试说明》命题的原则 不变;二是注重考查能力的命题思想不变;三是试卷的总体结构形式不变,仍 是考查积累和运用、阅读、写作三大块的内容,今年语文仍实行一卷制,题量 与去年相同。 试题结构简洁、清晰,试题内容开放灵活。 “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由 120 分钟,延长至 150 分钟; 二是开放性试题比例有所增加,并新增加了质疑、探究类试题,突出体现了新 课标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三是增设了 10 分左右的选择题, 注重主客观题目的搭配。 1、题型设置。今年中考填空题、简答题、表述题、选择题等有机编排, 特别是选择题重新设计入中考题型。试题突出考察能力、注重语文的综合运用。 2、分数设置。全卷 120 分,语文实际运用 20 分,约占 16.7%;现代文 阅读 34 分,约占 28.3%;古诗文阅读 16 分,约占 13.3%;作文 50 分,约
占41.7%分数设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具有前瞻 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3、难度设置。试勵易、麗例为6:4,严格控制在《十堰市2006年中考 说明》范围之內,既考査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体现了考试的选拔 功能 4、题量适宜,书写量适当。全卷阋读量约7000字,书写量约1300字 学生一般可在一小时五十分钟内完成,并有三十分钟左右时间检查订正,题量 适宜 5、语文试题能力细目表 十堰市2006年非课改实验区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能力细目表 类 分值 题型 能力层级 预 考试内 小大填选作 字 识感运初估 别 值 容 与 己悟用步难 题题空择文引积|分创评度 识字、写 字 理解默 语 2 4 写诗句 的积累运用 名著阅 读 仿写句 子
占 41.7%。分数设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具有前瞻 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3、难度设置。试题易、难比例为 6:4,严格控制在《十堰市 2006 年中考 说明》范围之内,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体现了考试的选拔 功能。 4、题量适宜,书写量适当。全卷阅读量约 7000 字,书写量约 1300 字, 学生一般可在一小时五十分钟内完成,并有三十分钟左右时间检查订正,题量 适宜。 5、语文试题能力细目表。 十堰市 2006 年非课改实验区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能力细目表 考试内 容 分值 题型 能力层级 预 估 难 度 小 题 大 题 填 空 选 择 作 文 识 字 与 写 字 识 记 积 累 感 悟 分 析 运 用 创 新 初 步 评 价 一 、语 言 的 积 累 运 用 1 识字、写 字 3 20 3 3 2 理解默 写诗句 4 4 4 3 名著阅 读 3 3 3 4 仿写句 子 3 3 3 类 别 分 值 题 号
概括新 闻内容 语文实 践活动 及口语 交际 找关键 7 3 词语 找文章 8 线索 分析人 物 现代文阅读 细节描 10 3|213 写作用 重点句 11 子理解 内容分 12 3 析 文章感 13 悟 找中心 14 213 论点
5 概括新 闻内容 3 3 3 6 语文实 践活动 及口语 交际 4 4 4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 找关键 词语 3 21 3 3 8 找文章 线索 3 3 3 9 分析人物 3 3 3 10 细节描 写作用 3 3 3 11 重点句 子理解 3 3 3 12 内容分析 3 3 3 13 文章感悟 3 3 3 (二) 14 找中心 论点 2 13 2 2
文章开 15 头作用 概括内 16 谷 论证方 17 法作用 内容理 18 解 文言实 19 词理解 文言句 子理解 文章内 12 21容理解|3 分析 古诗文阅读 文章写 22法理解|3 分析 诗歌内 23 容理解 4 诗句理 24 解赏析
15 文章开 头作用 3 3 3 16 概括内容 3 3 3 17 论证方 法作用 3 3 3 18 内容理解 2 2 2 三、古诗文阅读 (一) 19 文言实 词理解 3 12 3 3 20 文言 句 子理解 3 3 3 21 文章内 容理解 分析 3 3 3 22 文章写 法理解 分析 3 3 3 (二) 23 诗歌内 容理解 2 4 2 24 诗句理 解赏析 2 2
四、作文25作文|5050 50 合计 12012062850313|39 60|5 三、总体评价 (一)非课改区成绩统计表 郧西 竹山竹溪房县备注 参考人数7934 7736 4726 7214 人平分852 83 85 76 及格率86% 82% 85% 72% 优生率29% 245%268%248 最高分 15131314 100分以1257 1007 703 990 上 9699 2330 1900 1267 1789 95-84 3087 2776 1754 2014 83-72 1345 1727 033 1392 72分以下1172 1333 672 2019 (二)抽样统计、分析一览表(等距离抽样) 「题号 平均分 难度系数 20 10.9 54.5% 70.7% 3434 2.33 58.2% 2.52 84.0% 4 1.98 49.2%
四、作文 25 作文 50 50 50 合计 120 120 62 8 50 3 13 39 60 5 三、总体评价 (一)非课改区成绩统计表 郧西 竹山 竹溪 房县 备注 参考人数 7934 7736 4726 7214 人平分 85.2 83 85 76 及格率 86% 82% 85% 72% 优生率 29% 24.5% 26.8% 24.8 最高分 115 113 113 114 100 分以 上 1257 1007 703 990 96-99 2330 1900 1267 1789 95-84 3087 2776 1754 2014 83-72 1345 1727 1033 1392 72 分以下 1172 1333 672 2019 (二)抽样统计、分析一览表(等距离抽样)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难度系数 一 20 10.9 54.5% 1 3 2.12 70.7% 2 4 2.33 58.2% 3 3 2.52 84.0% 4 4 1.98 49.2%
3 1.68 56.0% 21.66 63.7% 13.6 64.8% 7 2.5 83.3% 8 53.0% 1.55 51.7% 2.5 83.3% 11 3333333323332613333422 1.48 49.3% 2.3 6.7 13 2.45 81.7% (二) 6.7 51.5% 14 1.71 85.5% 15 1.55 51.7% 16 17 0.92 30.7% 1.17 58.5% 10.33 64.6% 8.23 68.6% 19 1.59 53.0% 20 69.3% 2.21 2.54 84.7% (二) 2.31 57.8% 1.15 57.5% 1.17 58.5% 50 34.85 69.7% 合计 120 77.42 64.5% (三)总体评价 浏览十堰市2006年非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它能顺应课程改 革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呼声,较好地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很好地与新课程 接轨。总体看,今年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1、关注现实生活,彰显文化内涵。 命题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语文与社会实际和茡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 系,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力、诠释力和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
5 3 1.68 56.0% 6 3 2.41 80.3% 二 34 21.66 63.7% 二(一) 21 13.6 64.8% 7 3 2.5 83.3% 8 3 1.59 53.0% 9 3 1.55 51.7% 10 3 2.5 83.3% 11 3 1.48 49.3% 12 3 2.3 76.7% 13 3 2.45 81.7% 二(二) 13 6.7 51.5% 14 2 1.71 85.5% 15 3 1.55 51.7% 16 3 1.32 44.0% 17 3 0.92 30.7% 18 2 1.17 58.5% 三 16 10.33 64.6% 三(一) 12 8.23 68.6% 19 3 1.59 53.0% 20 3 2.08 69.3% 21 3 2.21 73.7% 22 3 2.54 84.7% 三(二) 4 2.31 57.8% 23 2 1.15 57.5% 24 2 1.17 58.5% 四 50 34.85 69.7% 合计 120 77.42 64.5% (三)总体评价 浏览十堰市 2006 年非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它能顺应课程改 革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呼声,较好地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很好地与新课程 接轨。总体看,今年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1、关注现实生活,彰显文化内涵。 命题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语文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 系,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力、诠释力和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第6题中,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相联系,命 题者先为学生设置一个情境,然后把考生引入这种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 生活的体悟,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语文问题,学会“说 话”,学会“礼貌”。 同样的题目,还有第13题、第25题第(2)小题 解答这类题,需要考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在笞题时把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 验融进去,才能作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理想答案。写作时,同样考査学生对试题 所给“提示语”的理解,把它和生活中的感悟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才 能写岀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体现考生对生活和语文的真正理解和运 用 例:半命题作文《那—刻,我》要求考生从生活中找到最有体会、 最有独特感受的人或事,加上艺术表现展示出来;话题作文“给”,同样如此, 让学生找准角度度,找到灵感写出感人的文章 2、题目的灵活性与答案的多样性统一。 此次命题,材料灵活,涉及到文学类、自然科学类、道德人文类等方面。 例如:第1题、第3题“名著″、第4题“仿句”、第5题“新闻概括等 与灵活的题目相对应的是答案的多样性,主观表述题居多,灵活多样的个性化 设题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类试题答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使学生有 充足的空间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性、创新性。 另外:题目也增加了选择性,例:第24题诗歌赏析",学生可从语 言、内容、情感等″任选方面解说,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大的创新、发挥的机 会,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同样的题还有第4题和第25题
例如:在第 6 题中,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相联系,命 题者先为学生设置一个情境,然后把考生引入这种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 生活的体悟,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语文问题,学会“说 话”,学会“礼貌”。 同样的题目,还有第 13 题、第 25 题第(2)小题。 解答这类题,需要考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在答题时把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 验融进去,才能作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理想答案。写作时,同样考查学生对试题 所给“提示语”的理解,把它和生活中的感悟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才 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体现考生对生活和语文的真正理解和运 用。 例:半命题作文《那一刻,我 》要求考生从生活中找到最有体会、 最有独特感受的人或事,加上艺术表现展示出来;话题作文“给”,同样如此, 让学生找准角度度,找到灵感写出感人的文章。 2、题目的灵活性与答案的多样性统一。 此次命题,材料灵活,涉及到文学类、自然科学类、道德人文类等方面。 例如:第 1 题、第 3 题“名著”、第 4 题“仿句”、第 5 题“新闻概括”等; 与灵活的题目相对应的是答案的多样性,主观表述题居多,灵活多样的个性化 设题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类试题答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使学生有 充足的空间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性、创新性。 另外:题目也增加了选择性,例:第 24 题“诗歌赏析”,学生可从“语 言、内容、情感等”任选一方面解说,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大的创新、发挥的机 会,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同样的题还有第 4 题和第 25 题
今年的作文虽然在“要求”中加了一条限制“除诗歌、戏剧外”,但总体 上:设题宽、审题要求低、入题角度多,仍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发挥各自的语文特长! 3、真正把“人文性”与语文密切联系,与考生思想贴近,与新课标思想 高度统一 这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隹》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要有个性化的特点。 首先,从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熏陶,例:第1 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渃移默化。例:第4题、第6题和 “现代文阅读”(二)。 其次,从命题内容和角度上,所选的文章都朴实感人,与学生生活实际接 轨,把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陶冶巧妙融合,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对知识 有了掌握,又与作家的感情与态度发生共鸣,从而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人文 性的提升。如:《母亲的声音》,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宽容是一种爱》 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事例之中,让考生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心胸变得 豁达 总之,今年的非课改中考试题难易适中,灵活有度,知识性、趣味性、文 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贴近考生实际,利于考生发挥所长。 当然,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 1、个别题目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不严密甚至误导。例:第1题写字, 个注音多个字形;第2题第①句默写,超出课本且容易与课文中原句混淆
今年的作文虽然在“要求”中加了一条限制“除诗歌、戏剧外”,但总体 上:设题宽、审题要求低、入题角度多,仍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发挥各自的语文特长! 3、真正把“人文性”与语文密切联系,与考生思想贴近,与新课标思想 高度统一。 这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要有个性化的特点。 首先,从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熏陶,例:第 1 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例:第 4 题、第 6 题和 “现代文阅读”(二)。 其次,从命题内容和角度上,所选的文章都朴实感人,与学生生活实际接 轨,把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陶冶巧妙融合,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对知识 有了掌握,又与作家的感情与态度发生共鸣,从而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人文 性的提升。如:《母亲的声音》,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宽容是一种爱》 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事例之中,让考生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心胸变得 豁达。 总之,今年的非课改中考试题难易适中,灵活有度,知识性、趣味性、文 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贴近考生实际,利于考生发挥所长。 当然,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 1、个别题目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不严密甚至误导。例:第 1 题写字, 一个注音多个字形;第 2 题第①句默写,超出课本且容易与课文中原句混淆
此题失分较大;第3题“名著阅读″中“说明理由”,没有给岀·定的条件, 学生失分较多。 2、“作文”写作中,抄袭、背范文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改卷中对此 类文的处理力度不大,从而埋没或扼杀了自己创作的文章的学生的能力—分 值相差不大!作文是“半壁江山”,这个问题急待解决。 3、个人认为:考査学生“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仅仅凭第1 题3分,实际是“有名无实”,既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书写能力,也不能 考查学生的实际“识字能力” 四、试题分析 1、D分析]汉字、书写不单猁开,书写时要放在田字格内,三个字 容易混淆,易错的字把“驰″误成“弓也”,把“淳”误写成“醇”,“汲′ 误写成"吸”,还有的学生写的歪歪斜斜,大小不-致,这表明了学生平时书 写习惯较差。 2、[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运用能力。 学生答题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背的诗混淆了;会背不会写,错别字较多, 如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二首诗混淆,把不识庐山 真面目”写成“不畏浮云遮望眼”。又如把“生前身后名”中“生”“身”分 不清,把“庇”写成“屁”、“颜写成“言”等,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应在强 调积累的基础上,注意书写,区分字义、语句义 3、[分析]这道题旨在考査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情,督促学生完成 课外阅读量。本题做得较好,主要问题是少部分学生抓不住人物的本质性格特 征,把“喜爱的理由”写得过于简单,没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力,要求内容连贯,结构致,不少学 生前后内容不连贯,结构不致,导致丢分。 5、[分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丟分较多,部分学生 不知道在何处找导语部分,或者是找不到主要对象,得分率不高
此题失分较大;第 3 题“名著阅读”中“说明理由”,没有给出一定的条件, 学生失分较多。 2、“作文”写作中,抄袭、背范文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改卷中对此 类文的处理力度不大,从而埋没或扼杀了自己创作的文章的学生的能力——分 值相差不大!作文是“半壁江山”,这个问题急待解决。 3、个人认为:考查学生“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仅仅凭第 1 题 3 分,实际是“有名无实”,既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书写能力,也不能 考查学生的实际“识字能力”。 四、试题分析 一、1、[分析]汉字、书写不单独割开,书写时要放在田字格内,三个字 容易混淆,易错的字把“驰”误成“弓也”,把“淳”误写成“醇”,“汲” 误写成“吸”,还有的学生写的歪歪斜斜,大小不一致,这表明了学生平时书 写习惯较差。 2、[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运用能力。 学生答题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背的诗混淆了;会背不会写,错别字较多, 如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二首诗混淆,把“不识庐山 真面目”写成“不畏浮云遮望眼”。又如把“生前身后名”中“生”“身”分 不清,把“庇”写成“屁”、“颜”写成“言”等,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应在强 调积累的基础上,注意书写,区分字义、语句义。 3、[分析]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情况,督促学生完成 课外阅读量。本题做得较好,主要问题是少部分学生抓不住人物的本质性格特 征,把“喜爱的理由”写得过于简单,没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要求内容连贯,结构一致,不少学 生前后内容不连贯,结构不致,导致丢分。 5、[分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丢分较多,部分学生 不知道在何处找导语部分,或者是找不到主要对象,得分率不高
6、[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考生答 题时第①问答的较好,表示出了尊敬的态度,邀请的语言,但第②问审题不清, 只说开晚会而不说什么内容的晚会,失分率较高。 二、7、[分枬]此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內容的筛选,主要着眼于学生对 文中母亲性格带来的声音变化的把握,大部分考生能表述出来,但修饰词语找 得不准或不全。 8、[分析]此题考察考生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部分考生理解能力较差, 只注意“我”的年龄变化,而忽略主人公母亲随之变化的声音。考生没能从宏 观上把握文段。 9、[分析]此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力,学生能直接点岀性格 特征,但忽略了母亲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丢分。 0、[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细节中包含的心理、情感,考生把握较 好,得分率较高。 11、[分析]此题旨在考查结合文意理解文中一句话的作用,考生做得较差, 做此类题应扣住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去把握。 12、[分析此题旨在考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型为选择题,得分率 较高,只要读懂大意即可。 13、[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属迁移谈感受的题,得分率较高,丟分主 要是举的事件不具体,感受不细腻 14、[分析这是道直接从文中找中心论点的简答题。因为文段的题目第 ②③⑦段都有明显的提示,所以此题得分率较高,绝大多数考生均能得全分 此题应属简单题 15、玢分析此题旨在考査考生对议论文开头作用的把握,此题丢分率较高 约30%—50%的考生未得满分,原因是考生考虑不全,如“引出了论点”往 往混为“论题”,对‘恫同时作了论据”这一点把握不够,这表明了考生对议论 文开头的作用领悟不透。 16、分析此题旨在考査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学生失分较 多,约30%学生得满分,对文段内容概括不准,相当-部分考生理解能力较 差
6、[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考生答 题时第①问答的较好,表示出了尊敬的态度,邀请的语言,但第②问审题不清, 只说开晚会而不说什么内容的晚会,失分率较高。 二、7、[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筛选,主要着眼于学生对 文中母亲性格带来的声音变化的把握,大部分考生能表述出来,但修饰词语找 得不准或不全。 8、[分析]此题考察考生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部分考生理解能力较差, 只注意“我”的年龄变化,而忽略主人公母亲随之变化的声音。考生没能从宏 观上把握文段。 9、[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学生能直接点出性格 特征,但忽略了母亲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丢分。 10、[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细节中包含的心理、情感,考生把握较 好,得分率较高。 11、[分析]此题旨在考查结合文意理解文中一句话的作用,考生做得较差, 做此类题应扣住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去把握。 12、[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型为选择题,得分率 较高,只要读懂大意即可。 13、[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属迁移谈感受的题,得分率较高,丢分主 要是举的事件不具体,感受不细腻。 14、[分析]这是一道直接从文中找中心论点的简答题。因为文段的题目第 ②③⑦段都有明显的提示,所以此题得分率较高,绝大多数考生均能得全分, 此题应属简单题。 15、[分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议论文开头作用的把握,此题丢分率较高, 约 30%—50%的考生未得满分,原因是考生考虑不全,如“引出了论点”往 往混为“论题”,对“同时作了论据”这一点把握不够,这表明了考生对议论 文开头的作用领悟不透。 16、[分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学生失分较 多,约 30%学生得满分,对文段内容概括不准,相当一部分考生理解能力较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