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趣》教案长春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趣”的含义。引导学生重视“趣”的培养 2、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3、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趣”的含义,并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了解林语堂及其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 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故事引出) 2、介绍作者: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 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作品:等 3、读课文,正音正字,积累词句 4、整体感知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人民间为名来、为利来,为色、为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是众生常态。能够不失本性,通 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圣贤人的境界了。然而,能够排脱名利,超凡脱俗最不容易 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人生境界—一趣 课文研讨 (1)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 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 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 快事”。这种人生境界加纯粹而快乐 (2)文章开篇由一个故事引入,你觉得有怎样的效果? 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 (3)文章中都谈论了“趣”的哪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个方面: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 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 (4)作者持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兔得而是 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 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 6、教师小结: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文章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 求知、启发心知、教育、读书四个方面,解读人生的“趣”,主张应该去寻此“趣”。希望同学们学习完这篇 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 9 课《论趣》教案 长春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趣”的含义。引导学生重视“趣”的培养。 2、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3、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由故事引出) 2、介绍作者: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 年入上海圣约 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作品: 等。 3、读课文,正音正字,积累词句。 4、整体感知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人民间为名来、为利来,为色、为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是众生常态。能够不失本性,通 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圣贤人的境界了。然而,能够排脱名利,超凡脱俗最不容易。 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 5、课文研讨 (1)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 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 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 快事”。这种人生境界加纯粹而快乐。 (2)文章开篇由一个故事引入,你觉得有怎样的效果? 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 (3)文章中都谈论了“趣”的哪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个方面: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 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 (4)作者持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免得而是 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 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 6、教师小结: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文章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 求知、启发心知、教育、读书四个方面,解读人生的“趣”,主张应该去寻此“趣”。希望同学们学习完这篇 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论趣 林语堂 求知 “趣”启发心知 教育、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