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授课) 《马说》 韩愈 授课人:新密市实验初中孙慧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授课) 《马 说》 韩 愈 授课人:新密市实验初中 孙慧霞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 意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 意。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文体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 用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托物寓 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 马
“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 用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托物寓 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 马。 文体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恩 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旬号昌黎, 有《昌黎先生文纂》。他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很可惜 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当 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 考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 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昌黎, 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很可惜 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当 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 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作者简介
听读欣赏 听准读音,注意节奏,把握语 速。(在文中作标注)
听准读音,注意节奏,把握语 速。(在文中作标注)
诵读课文 1、读顺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语速适当。) 2、读通文意。(组长分工,两人一段,一人 读、翻译重点词,一人翻译课文。然后班上 展示。)
❖ 1、读顺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语速适当。) ❖ 2、读通文意。(组长分工,两人一段,一人 读、翻译重点词,一人翻译课文。然后班上 展示。)
3、读出语气。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 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 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 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3、读出语气。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 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 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 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深入思考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 系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 有怎样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分别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是什么?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 系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 有怎样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分别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是什么?
品悟主旨 1、文中“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文中“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选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 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样发 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 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 已成为人才?)
选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 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样发 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 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 自己成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