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闫读练习题 班級 姓名 座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①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 君子⑤乎?”(《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②说:通“悦”。 ③乐:快乐。④愠:怨恨,生气。⑤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B.反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 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 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1)日:“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曾子日:“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论语学而》(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 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 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 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 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1 《论语》(学而篇)阅读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 君子⑤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②说:通“悦”。 ③乐:快乐。④愠:怨恨,生气。⑤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 愠”。 B.反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 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 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论语 学而》(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 13 岁,一说小 33 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 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 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 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2)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 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 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 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 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有子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致力于这个根本。这样,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 C.曾子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这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办事尽力、 诚实不欺,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D.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 治者尽忠了。 (2)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如果统治者能这样做,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他转;同时,他认为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孔子认为出仕诚然 是“为政”,但()也是“为政”的一种形式。(2分) (3)曾子强调了不断()的能力和习惯。(1分)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的
2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 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 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 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 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有子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致力于这个根本。这样,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 了。 C.曾子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这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办事尽力、 诚实不欺,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D.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 治者尽忠了。 (2)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孔子( ) 的政治主张,如果统治者能这样做,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他转;同时,他认为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孔子认为出仕诚然 是“为政”,但( ) 也是“为政”的一种形式。(2 分) (3)曾子强调了不断( ) 的能力和习惯。(1 分)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的
)”、“()”,(用原文词语填空,1分)这也是《论语》一书 中最关键的三个字。 (4)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日: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不应以辞色取悦他人, B.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C.儒家认为要做到“孝、忠、信”首先要有才能,对人和颜悦色,容易使人亲近。 D.儒家认为虽然满口“孝”、“忠”、“信”,却不去做,也不算是有道德修养的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而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 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 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 把生命献给国君 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3 “( )”、“( )”、“( )”,(用原文词语填空,1 分)这也是《论语》一书 中最关键的三个字。 (4)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 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 44 岁,生于公元前 507 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不应以辞色取悦他人。 B.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C.儒家认为要做到“孝、忠、信”首先要有才能,对人和颜悦色,容易使人亲近。 D.儒家认为虽然满口“孝”、“忠”、“信”,却不去做,也不算是有道德修养的 人。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而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 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 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 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 把生命献给国君。 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 语学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治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日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2)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 出什么道理?(2分)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 求,跟上面语段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日:“先之劳之。”日:“无倦。”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 而》)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 B.孔子认为,应该先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 语·学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⑴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4 分) ⑵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和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 出什么道理? (2 分)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 求,跟上面语段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 而》)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 B.孔子认为,应该先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C.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悌”放在首位,它是做人的根本,是“爱 众”、“亲仁”的基础 D.孔子这段话中的“学”是广义的“学”,不是狭义的读书、研究,跟“学而时习之” 中的“学”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 (2)孔子的弟子子夏还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 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其中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日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可行也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十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2)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解析】(1)注意“者”“知和而和”“以”“节”等。 (2)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的主张分析作答。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日:“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 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 5
5 C.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悌”放在首位,它是做人的根本,是“爱 众”、“亲仁”的基础。 D.孔子这段话中的“学”是广义的“学”,不是狭义的读书、研究,跟“学而时习之” 中的“学”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 (2)孔子的弟子子夏还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 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其中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一、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十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2)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解析】 (1)注意“者”“知和而和”“以”“节”等。 (2)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的主张分析作答。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 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
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 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 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 求道德完善。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 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 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 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注]①躬:身。②逮: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不该追求饮食起居等物质生活,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做事,放在道德修养上 B.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言出必行,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 C.少说话多做事,尽管显得木讷,但谨慎处事也是相当可取的。 D.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像古人一样,做事敏捷,言谈谨慎。 6
6 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 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 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 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 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 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 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注]①躬:身。②逮: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不该追求饮食起居等物质生活,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做事,放在道德修养上。 B.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言出必行,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 C.少说话多做事,尽管显得木讷,但谨慎处事也是相当可取的。 D.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像古人一样,做事敏捷,言谈谨慎
(2)请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 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橫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 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分)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②,如琢如磨。′其③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⑤往知来者。 [注]①谄:巴结,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 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③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④赐:子贡的名。⑤诸:之于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名歌手麦当娜为艾滋病患者呐喊就是“富而好礼”精神境界的体现。 B.孔子觉得应该和子贡谈论《诗经》,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贫而乐,富而好礼”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无论做学问还是修养自己都要精益求精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就是“贫而乐”的代表。 (2)请简要说明你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解。(3分) 十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①,富而好礼者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论语述而》) [注]①贫而乐:有的版本作“贫而乐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2)请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 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 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 分)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②,如琢如磨。’其③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⑤往知来者。” [注]①谄:巴结,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 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③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④赐:子贡的名。⑤诸:之于。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著名歌手麦当娜为艾滋病患者呐喊就是“富而好礼”精神境界的体现。 B.孔子觉得应该和子贡谈论《诗经》,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 “贫而乐,富而好礼”。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无论做学问还是修养自己都要精益求精。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就是 “贫而乐”的代表。 (2)请简要说明你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解。(3 分) 十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①,富而好礼者 也。”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论语·述而》) [注]①贫而乐:有的版本作“贫而乐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子贡认为处在贫困的地位应做到不谄媚富贵之人,而处在富贵地位的不应骄横对待他 人,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守住本心。 B.孔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子贡的看法终究不能忘怀自己的贫富处境,不如忘贫而快乐 富贵而好礼的境界来得更高,更难能可贵。 C在孔子看来,贫困并不可悲,富贵并不可喜,关键在于一个人不应失去礼乐。 D.一个人的富贵自有本身的付出,孔子并不否定富贵。但他认为如果以不义的手段获取 的富贵,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富贵就无价值份量。 2)谈谈你对“乐亦在其中”的理解体会。(3分 十九、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孑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 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4.(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分) (2)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 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2分) 二十、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分) 2)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分)
8 A.子贡认为处在贫困的地位应做到不谄媚富贵之人,而处在富贵地位的不应骄横对待他 人,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守住本心。 B.孔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子贡的看法终究不能忘怀自己的贫富处境,不如忘贫而快乐, 富贵而好礼的境界来得更高,更难能可贵。 C 在孔子看来,贫困并不可悲,富贵并不可喜,关键在于一个人不应失去礼乐。 D.一个人的富贵自有本身的付出,孔子并不否定富贵。但他认为如果以不义的手段获取 的富贵,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富贵就无价值份量。 (2)谈谈你对“乐亦在其中”的理解体会。(3 分) 十九、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4.(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 分) (2)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 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2 分) 二十、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⑴《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 分) ⑵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