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医大护理学院《健康评估》第二十次课教案 授课章节 第八章影像学检查 授课时数 6学时 教材名称 健康评估 主编 吕探云 出版社 人卫3版 及版本 课 型 理论课+实践课 主要教学方法 启发讲授,图示,指导 自学 07 护 理 授课班 授课班级 52 授课时间 1月9日 级 授课时间 月日 55 班 授课班 授课班级 同 上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级 月日 1.掌握:呼吸系统正常的X线表现 教 2.熟悉: X线检查方法、X线检查中的防护、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学 超声检查肝声像图、胆道系统声像图的特征 目 3.了解X线的产生和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超声检查的原理、超声检查 的 的方法、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重点 呼吸系统正常的X线表现 难点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超声检查肝声像图、胆道系统声像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分配 宣布上课,查学生出勤 2' 【组织教学】 提问: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复习旧课】 3'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讲授新课】 第一节放射学检查 一基本知识 15 (启发讲授) (一)X线特性 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摄片效应4.电离效应
安医大护理学院《健康评估》第二十次课教案 授课章节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授课时数 6学时 教材名称 健康评估 主 编 吕探云 出版社 及版本 人卫3版 课 型 理论课+实践课 主要教学方法 启发讲授,图示,指导 自学 授课班级 07 护 理 52 - 55 班 授课时间 1月9 日 授课班 级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级 同 上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 级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呼吸系统正常的X线表现 2.熟悉: X线检查方法、X线检查中的防护、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超声检查肝声像图、胆道系统声像图的特征 3. 了解X线的产生和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超声检查的原理、超声检查 的方法、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重 点 呼吸系统正常的X线表现 难 点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超声检查肝声像图、胆道系统声像图的特征 教 学 过 程 时间 分配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启发讲授) Ø 宣布上课,查学生出勤 提问: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 一.基本知识 (一)X线特性 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摄片效应4.电离效应 2’ 3’ 15’
(二)X线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 是由于X线具有上述特性,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具有密 度和厚度的差别。 二X线检查方法及准备(见详案) 20' (一)普通检查 (二)特殊检查(三)造影检查★ 三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见详案) 呼吸系统★ (一)X线检查方法 》结合影像学资 (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 结合课件图示讲解 25’ 料进行重点讲 (三)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30: 解 (四)心脏和大血管x-ray检查 1 1、后前位(正位像): 主要观察心脏形态: 二尖瓣型心:心腰丰满或弧形突出 主动脉瓣型心:心腰凹陷,心左缘下段向左扩展 普大型心:心向两侧均匀增大(心包炎积液) 2、右前斜位:(双手抱头站立,右前胸靠近胶片,面向x ray球管) 主要观察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总干有无增大。 3、右前斜位:(左前胸靠近胶片,旋转60一70℃±)。 20' 主要观察左房、右室有无增大及胸主动脉有无增大。 四、新技术体层摄影 略讲 (一)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1979年获得生物医学诺贝尔奖的CT技术,中国才引进CT, 1983年国产第一台CT生产成功,现在已使用至CT第五代、 第六代了
Ø 结合影像学资 料进行重点讲 解 略讲 (二)X线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 是由于X线具有上述特性,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具有密 度和厚度的差别。 二.X线检查方法及准备(见详案) (一)普通检查 (二)特殊检查 (三)造影检查★ 三.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见详案) 呼吸系统★ (一)X线检查方法 (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 结合课件图示讲解 (三)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四) 心脏和大血管x-ray检查 1、后前位(正位像): 主要观察心脏形态: 二尖瓣型心:心腰丰满或弧形突出 主动脉瓣型心:心腰凹陷,心左缘下段向左扩展 普大型心:心向两侧均匀增大(心包炎积液) 2、右前斜位:(双手抱头站立,右前胸靠近胶片,面向xray球管) 主要观察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总干有无增大。 3、右前斜位: (左前胸靠近胶片,旋转60—70℃±)。 主要观察左房、右室有无增大及胸主动脉有无增大。 四、新技术体层摄影 (一)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 1979年获得生物医学诺贝尔奖的CT技术,中国才引进CT, 1983年国产第一台CT生产成功,现在已使用至CT第五代、 第六代了。 20’ 5’ 25’ 30’ 15’ 20’
1、CT成像原理: x-ray束→通过人体一定厚度的某一层面→探测器接收透过的 X-ray→光电转换→数字转换→计算机处理→数字转换→CT 成像→二维成像。 即CT是用x-ry束对人体作体层扫描获得信息,经计算机处 理重建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 单位:Hounsfield unit,.Hu 2、CT检查分类: (1)平扫,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CE),注入造影剂后再行扫描。 如静推水溶性有机碘泛影葡胺60ml扫描。 (3)造影扫描:先作器官或结构造影,再行扫描。 如脑池造影CT扫描,可显示脑池及小脑肿瘤,CT血管造影 (CTA)。 3、CT诊断临床应用: (1)优点:无伤、分辨力高,定位准,迅速安全。 (2)CT对软组织构成的器官-脑、脊髓、纵膈、肺、肝胆、 盆部器官等具有较好 (3)骨、关节病变多数无需CT检查(x摄片即可)。但复杂骨折 可用CT准确显示骨折部位解剖结构关系。 (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共振产生的信息经重建成像的 种成像技术,又称核磁共振。 特点 1、无放射性 2、比CT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 3、 无须血管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 4、 三维成像与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准确。 5、 对胃肠、骨骼、钙化显示差。 6、 带有起搏器,金属异物等均不能用MRI
1、CT成像原理: x-ray束→通过人体一定厚度的某一层面→探测器接收透过的 x-ray→光电转换→数字转换→计算机处理→数字转换→CT 成像→二维成像。 即CT是用x-ray束对人体作体层扫描获得信息,经计算机处 理重建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 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2、CT检查分类: (1)平扫,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CE),注入造影剂后再行扫描。 如静推水溶性有机碘泛影葡胺60ml扫描。 (3)造影扫描:先作器官或结构造影,再行扫描。 如脑池造影CT扫描,可显示脑池及小脑肿瘤,CT血管造影 (CTA)。 3、CT诊断临床应用: (1)优点:无伤、分辨力高,定位准,迅速安全。 (2)CT对软组织构成的器官---脑、脊髓、纵膈、肺、肝胆、 盆部器官等具有较好 (3)骨、关节病变多数无需CT检查(x-摄片即可)。但复杂骨折 可用CT准确显示骨折部位解剖结构关系。 (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共振产生的信息经重建成像的一 种成像技术,又称核磁共振。 特点: 1、 无放射性 2、 比CT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 3、 无须血管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 4、 三维成像与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准确。 5、 对胃肠、骨骼、钙化显示差。 6、 带有起搏器,金属异物等均不能用MRI
第三节核医学检查(Nuclear medicine) 15 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 学科。 (一) 核医学诊断原理: 1、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和一定能量的原子。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同位素。 3、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发出射线的同位素r、B、r-ry)。 4、放射性药物:用于诊断、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 物。 5、体内诊断原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平面或断层 显像→根据放射性核素分布多少,了解组织、器官 功能,代谢情况。 (二)临床应用: 1、脏器显像及功能检测: (1)甲状腺显像1311 了解甲状腺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对其结节性质(冷、热结 节)加以区别。 若结节内放射性、物质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甲亢、高 功能腺瘤。 若结节内放射性核素,呈缺损区,提示:甲瘤、甲癌,退化 性变(纤维化、出血等)。 (2)甲状腺摄1311率测定: 病人口服2一5微居里(NaI液)131I分别于3h、6h、24h用探测 器测病人甲状腺部位131I摄取率。 正常:2h-10-30%、4h-15-40%、24h-25-55%、24n 达高峰 甲亢时:高峰前移,吸收率↑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前准备: 1、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 术前4—6周停服含碘食物,海产品及含碘药物,如卢戈液, 碘含片、昆布、海藤贝母等中草药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Nuclear medicine) 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 学科。 (一) 核医学诊断原理: 1、 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和一定能量的原子。 2、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同位素。 3、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发出射线的同位素(r、β、r-ray)。 4、 放射性药物:用于诊断、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 物。 5、 体内诊断原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 →平面或断层 显像→根据放射性核素分布多少,了解组织、器官 功能,代谢情况。 (二) 临床应用: 1、脏器显像及功能检测: (1)甲状腺显像 131I 了解甲状腺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对其结节性质(冷、热结 节)加以区别。 若结节内放射性、物质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提示:甲亢、高 功能腺瘤。 若结节内放射性核素,呈缺损区, 提示:甲瘤、甲癌,退化 性变(纤维化、出血等)。 (2)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病人口服2—5微居里(NaI液)131I分别于3h、6h、24h用探测 器测病人甲状腺部位131I 摄取率。 正常:2h—10—30%、4h—15—40%、24h—25—55%、24n 达高峰 甲亢时:高峰前移,吸收率↑ (三) 放射性核素检查前准备: 1、 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 术前4—6周停服含碘食物,海产品及含碘药物,如卢戈液, 碘含片、昆布、海藤贝母等中草药。 15’
术前4一6周停用抗甲状原药物,甲状腺片,抗结核药,溴剂 含激素避孕药。 当日晨空腹服用Nal液后禁食2h. 2、胆囊造影检查;见护理学基础。 3、 免疫分析: 第二节超声检查 一.基本知识 5' 1、定义:USG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指向性,反射与散 热,吸收和衰减、多普勒效应)和组织器官声向学上差异,以 波形、曲线、图像等形式显示记录的一种临床诊断技术。 优点: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检查。 缺点:对气体、致密骨等检查受限制。 2、原理:探头:换能器(发射声波、接受回声)。 3、人体组织声学分类: 20' ()无回声型(无反射型),形成无回声暗区亦即液性暗区。 正常:血、尿、胆汁、体腔液。 异常:囊肿、脓肿、体腔积液(胸腹水、心包积液) (2)低回声型(较均质):接受的回声信息小,回声低。 正常:实质性脑器一脾、肌肉 异常:某些肿的组织(肝癌) ()中等强度回声(等回声),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回声相同或 反射回声中等强度。 正常:肝、胰、甲状腺。 异常:某些肿瘤。 (4)强回声:反射回声多、光点强。 正常:脏器包膜。 异常:结石、肿瘤(肝癌) (5)全反射:气体、骨(界面处返回)
术前4—6周停用抗甲状原药物,甲状腺片,抗结核药,溴剂 含激素避孕药。 当日晨空腹服用NaI液后禁食2h。 2、 胆囊造影检查;见护理学基础。 3、 免疫分析: 第二节 超声检查 一.基本知识 1、定义:USG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指向性,反射与散 热,吸收和衰减、多普勒效应)和组织器官声向学上差异,以 波形、曲线、图像等形式显示记录的一种临床诊断技术。 优点: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检查。 缺点:对气体、致密骨等检查受限制。 2、原理:探头:换能器(发射声波、接受回声)。 3、人体组织声学分类: (1)无回声型(无反射型),形成无回声暗区亦即液性暗区。 正常:血、尿、胆汁、体腔液。 异常:囊肿、脓肿、体腔积液(胸腹水、心包积液) (2)低回声型(较均质):接受的回声信息小,回声低。 正常:实质性脑器—脾、肌肉 异常:某些肿的组织(肝癌) (3)中等强度回声(等回声),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回声相同或 反射回声中等强度。 正常:肝、胰、甲状腺。 异常:某些肿瘤。 (4)强回声:反射回声多、光点强。 正常:脏器包膜。 异常:结石、肿瘤(肝癌) (5)全反射:气体、骨(界面处返回) 5’ 20’
二、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1、图像特点: 声像图以明(白)暗(黑)之间不同的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 弱,反映不同组织器官及其病变。 无回声一暗区,如囊肿 深回声一亮区,结石。 2、临床应用:诊断、治疗 三、临床超声检查几种方法 10' 1、A超(振幅法),可靠信息度低,已淘汰。 2、B超(Brightness,.靠深度、亮度调制):将回声信息以不同 亮度的光点来表示,黑白B-us和彩色B-us,依检查需要扫描 方式有线阵扫、扇形扫、凸弧扫。 3、M超(motion,运动曲线显示): 观察心血管运动状态。如二尖瓣形成双峰曲线,A峰<E峰。 M超主要用于探查心脏及大血管病变,又称M型超声心动 图。 4、D超(Doppler mode):利用声波的Doppler效应,即超声源 与接收组织之间相对运动一可使回声频率(接受到波图形)不 启发讲授 10' 一样的原理,对疾病作出诊断。 四、超声检查等准备 1、腹部检查: 肝、胆、胰检查前1天进清淡饮食,次晨起排便后进行检查 (不吃早餐),有便秘者前晚服强泻剂,次晨排便后检查。 2、盆腔部检查: 早孕、妇科、膀胱、前列腺检查,术前保持膀胱充盈,使肠 上抬,以便于显示盆腔内部结构。 3、心血管检查: 【课堂小结】 先休息10分钟,在25一27℃环境中检查以便检查准确。 3' 【布置作业及预 2, 习】 小结X线、超声检查方法及准备 完成自测题,预习实验室检查内容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影像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它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出影像, 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教授伦 琴(W.C.Rontgen)发现X线以后,X线就被用于医学上对人体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逐步形成临床 X线诊断学科。了解X线的特点、诊断原理,掌握有关操作前后的护理要点,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 X线表现,是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X线检查 一.基本知识 (一)X线特性
启发讲授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及预 习】 二、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1、图像特点: 声像图以明(白)暗(黑)之间不同的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 弱,反映不同组织器官及其病变。 无回声—暗区,如囊肿 深回声—亮区,结石。 2、临床应用: 诊断、治疗 三、临床超声检查几种方法 1、A超(振幅法),可靠信息度低,已淘汰。 2、B超(Brightness,靠深度、亮度调制):将回声信息以不同 亮度的光点来表示,黑白B-us和彩色B-us,依检查需要扫描 方式有线阵扫、扇形扫、凸弧扫。 3、M超(motion,运动曲线显示): 观察心血管运动状态。如二尖瓣形成双峰曲线,A峰<E峰。 M超主要用于探查心脏及大血管病变,又称M型超声心动 图。 4、D超(Doppler mode): 利用声波的Doppler效应,即超声源 与接收组织之间相对运动—可使回声频率(接受到波图形)不 一样的原理,对疾病作出诊断。 四、超声检查等准备 1、腹部检查: 肝、胆、胰检查前1天进清淡饮食,次晨起排便后进行检查 (不吃早餐),有便秘者前晚服强泻剂,次晨排便后检查。 2、盆腔部检查: 早孕、妇科、膀胱、前列腺检查,术前保持膀胱充盈,使肠 上抬,以便于显示盆腔内部结构。 3、心血管检查: 先休息10分钟,在25—27℃环境中检查以便检查准确。 小结X线、超声检查方法及准备 完成自测题,预习实验室检查内容 10’ 10’ 3’ 2’ 第八章 影像学检查 影像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它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出影像, 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自 1895年德国物理学教授伦 琴(W.C.Rontgen)发现X线以后, X线就被用于医学上对人体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逐步形成临床 X线诊断学科。了解X线的特点、诊断原理,掌握有关操作前后的护理要点,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 X线表现,是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X线检查 一.基本知识 (一)X线特性
1.穿透性: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物 质,包括人体,这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所谓的X线的荧光效应。 3.摄片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经显影定影处理便形成黑白影像,此现 象是X线摄片的基础。因此,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来显示人体组织的内部结构。 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使该物质发生电离,进入人体也不例外,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 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由于X线具有上述特性,另一方面是基 于人体组织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当X线穿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密度高、组织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密度低、组织薄的部分吸 收X线少,这种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因此,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 有差异,从而形成黑白明暗对比不同的影像。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产 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这种方法为对比造影检查,用作造影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二.X线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类。 (一)普通检查 包括透视和摄片。 1.透视:是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可立即得出结论,并能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变化 缺点:影像有时欠清晰,受器官密度和厚度的影响,且缺乏图像记录,不便于对患者作随访观察: 【透视检查前准备】 应简单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和需要配合的姿势,以消除患者进入暗室的 恐惧心理。应尽量除去透视部位的厚层衣物及影响X线穿透的物品,以免干扰检查结果,影响诊断治 疗。 2.X线摄片: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清晰度较好,随摄片条件的调整一般不受密度和厚度的影响,可作为客 观记录留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缺点:常需作两个方位的照片,即正位和侧位,且对于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如透视方便和直观,费用 比透视高。 【X片检查前准备】 应向患者解释摄片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如充分暴露投照部位、摄片 时须屏气等,使患者在摄片时合作。除急腹症外,腹部摄片前应先清理肠道,以免气体或粪便影响 摄片质量。创伤患者摄片时,应尽量少搬动,危重患者摄片必须有临床医护人员监护。 (二)特殊检查由于普通检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影像前后重叠、脏器运动等,有时使病灶 难以清晰显示,故采用有关的特殊检查方法。这些方法有CT、MRI、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软线摄 片、记波摄片等。由于CT、MRI的广泛应用,目前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软线摄片、记波摄片等特 殊检查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使之产生人工对比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方法。 对比剂通常分为两类,即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各种造影检查都有一定的检查前准备和 有关注意事项,在造影检查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包括对对比剂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必须予以足够重 视才能保证造影检查的顺利进行。 【造影检查前准备】应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合作。一定要了解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 证,如严重心、肾疾病或过敏体质等。对接受含碘造影剂作检查的患者须做碘过敏试验,并应备齐 各种急救药物与用品,掌握严重反应的急救方法
1.穿透性: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物 质,包括人体,这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所谓的X线的荧光效应。 3.摄片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经显影定影处理便形成黑白影像,此现 象是X线摄片的基础。因此,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来显示人体组织的内部结构。 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使该物质发生电离,进入人体也不例外,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 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由于X线具有上述特性,另一方面是基 于人体组织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当X线穿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密度高、组织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密度低、组织薄的部分吸 收X线少,这种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因此,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 有差异,从而形成黑白明暗对比不同的影像。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产 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这种方法为对比造影检查,用作造影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二.X线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类。 (一)普通检查 包括透视和摄片。 1.透视:是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可立即得出结论,并能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变化。 缺点:影像有时欠清晰,受器官密度和厚度的影响,且缺乏图像记录,不便于对患者作随访观察。 【透视检查前准备】 应简单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和需要配合的姿势,以消除患者进入暗室的 恐惧心理。应尽量除去透视部位的厚层衣物及影响X线穿透的物品,以免干扰检查结果,影响诊断治 疗。 2.X线摄片: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清晰度较好,随摄片条件的调整一般不受密度和厚度的影响,可作为客 观记录留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缺点:常需作两个方位的照片,即正位和侧位,且对于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如透视方便和直观,费用 比透视高。 【X片检查前准备】 应向患者解释摄片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如充分暴露投照部位、摄片 时须屏气等,使患者在摄片时合作。除急腹症外,腹部摄片前应先清理肠道,以免气体或粪便影响 摄片质量。创伤患者摄片时,应尽量少搬动,危重患者摄片必须有临床医护人员监护。 (二)特殊检查 由于普通检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影像前后重叠、脏器运动等,有时使病灶 难以清晰显示,故采用有关的特殊检查方法。这些方法有CT、MRI、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软线摄 片、记波摄片等。由于CT、MRI的广泛应用,目前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软线摄片、记波摄片等特 殊检查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使之产生人工对比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方法。 对比剂通常分为两类,即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各种造影检查都有一定的检查前准备和 有关注意事项,在造影检查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包括对对比剂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必须予以足够重 视才能保证造影检查的顺利进行。 【造影检查前准备】 应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合作。一定要了解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 证,如严重心、肾疾病或过敏体质等。对接受含碘造影剂作检查的患者须做碘过敏试验,并应备齐 各种急救药物与用品,掌握严重反应的急救方法
三.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肺部病变的主要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形状、大小及密度等情况。对于胸部 疾病的早期诊断、随访观察及群体普查等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一)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包括胸部透视和摄片 (1)透视:方法简单、经济方便、应用广泛。透视应按一定步骤进行,对肺野、肺门、纵隔、心脏 大血管、双肋隔角作全面系统观察。也可让患者深呼吸以观察肺野透明度、横隔 活动及病变形态变化等。 (2)胸部X线摄片:常采用后前位、侧位、前弓位等体位进行摄片。 2.特殊检查主要包括 (1)体层摄影:又称断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叠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 (2)高千伏摄影:又称高电压摄影,此时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内病变的 干扰,特别对于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显示更为清楚,对于中央性肺癌、纵隔病变以及肺尘埃沉着症 等诊断有较大帮助。 3.造影检查支气管造影是呼吸系统主要的造影检查,可直接显示支气管病变,诊断效果好,但 有一定痛苦。支气管造影前应向患者说明造影的目的、方法及可能有的痛苦,取得患者的合作。造 影前4小时及造影后2小时禁食,术前一日作碘剂及麻醉剂过敏试验。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 流。 (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结合课件图示讲解 1.胸廓由软组织与骨骼构成 (1)软组织:有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房及乳头等。 1)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锁乳突肌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影像。锁骨上皮 肤皱褶为锁骨上缘3~5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与锁骨上缘平行,内侧与胸锁乳突肌影相连,形成光 滑的锐角。系锁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 2)胸大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带形成扇形致密影,下缘锐利,呈斜线与腋前皮肤 皱褶连续,一般右侧较明显。 3)女性乳房及乳头:乳房可在两下肺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欠清晰的半圆形致密影。乳头可在两肺 下野大致相当于第五前肋处形成小圆形致密影,一般两侧对称 (2)骨骼:包括肋骨、肩胛骨、胸骨及胸椎、锁骨。 1)肋骨:共12对,走行方向为自后上而前下,故前后肋骨投影互相交叉而呈方格状。临床上应勿将 第一肋软骨钙化误诊为肺内病变。 2)肩胛骨:投照位置良好的胸片,两侧肩胛骨应位于肺野之外。如投照时患者肩关节向前旋转不 足,或于卧位时投照,则肩胛骨体重叠于肺野外带,不能误认为是胸膜增厚。 3)胸骨及胸椎:正位胸片胸骨和胸椎与纵隔阴影重叠。如投照条件合适,则1~4胸椎隐约可见,其 余胸椎应不易辨认。 4)锁骨:在后前位上,两侧锁骨横贯于胸腔上部,外高内低呈倒八字排列。锁骨内端下缘一凹陷为 菱形窝,不可认为骨质破坏。两侧锁骨内端与中线距离相等.为估计胸片投照位置是否正确的标 志。 2.纵隔纵隔位于两肺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之前,上为胸腔入口,下为膈。其中包括心脏、大 血管、食管、气管及支气管、淋巴组织、神经及结缔组织等。气管及支气管由于含气可以分辨,其 余结构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外形轮廓。正常情况下纵隔在后前位胸片上位置居中。 3.膈肌正常位于第9~11后肋之高度,呈圆顶形,右侧比左侧略高1~2cm。膈肌与胸壁之间的夹 角叫肋隔角,与心脏之间的夹角叫心隔角。呼吸时两膈上下呈对称运动,活动范围为~3c,深呼
三.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肺部病变的主要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形状、大小及密度等情况。对于胸部 疾病的早期诊断、随访观察及群体普查等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一)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和摄片 (1)透视:方法简单、经济方便、应用广泛。透视应按一定步骤进行,对肺野、肺门、纵隔、心脏 大血管、双肋隔角作全面系统观察。也可让患者深呼吸以观察肺野透明度、横隔 活动及病变形态变化等。 (2)胸部X线摄片:常采用后前位、侧位、前弓位等体位进行摄片。 2.特殊检查 主要包括 (1)体层摄影:又称断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叠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 (2)高千伏摄影:又称高电压摄影,此时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内病变的 干扰,特别对于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显示更为清楚,对于中央性肺癌、纵隔病变以及肺尘埃沉着症 等诊断有较大帮助。 3.造影检查 支气管造影是呼吸系统主要的造影检查,可直接显示支气管病变,诊断效果好,但 有一定痛苦。支气管造影前应向患者说明造影的目的、方法及可能有的痛苦,取得患者的合作。造 影前4小时及造影后2小时禁食,术前一日作碘剂及麻醉剂过敏试验。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 流。 (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 结合课件图示讲解 1.胸廓 由软组织与骨骼构成 (1)软组织:有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房及乳头等。 1)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锁乳突肌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影像。锁骨上皮 肤皱褶为锁骨上缘3~5m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与锁骨上缘平行,内侧与胸锁乳突肌影相连,形成光 滑的锐角。系锁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 2)胸大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带形成扇形致密影,下缘锐利,呈斜线与腋前皮肤 皱褶连续,一般右侧较明显。 3)女性乳房及乳头:乳房可在两下肺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欠清晰的半圆形致密影。乳头可在两肺 下野大致相当于第五前肋处形成小圆形致密影,一般两侧对称 (2)骨骼:包括肋骨、肩胛骨、胸骨及胸椎、锁骨。 1)肋骨:共12对,走行方向为自后上而前下,故前后肋骨投影互相交叉而呈方格状。临床上应勿将 第一肋软骨钙化误诊为肺内病变。 2)肩胛骨:投照位置良好的胸片,两侧肩胛骨应位于肺野之外。如投照时患者肩关节向前旋转不 足,或于卧位时投照,则肩胛骨体重叠于肺野外带,不能误认为是胸膜增厚。 3)胸骨及胸椎:正位胸片胸骨和胸椎与纵隔阴影重叠。如投照条件合适,则1~4胸椎隐约可见,其 余胸椎应不易辨认。 4)锁骨:在后前位上,两侧锁骨横贯于胸腔上部,外高内低呈倒八字排列。锁骨内端下缘一凹陷为 菱形窝,不可认为骨质破坏。两侧锁骨内端与中线距离相等.为估计胸片投照位置是否正确的标 志。 2.纵隔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之前,上为胸腔入口,下为膈。其中包括心脏、大 血管、食管、气管及支气管、淋巴组织、神经及结缔组织等。气管及支气管由于含气可以分辨,其 余结构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外形轮廓。正常情况下纵隔在后前位胸片上位置居中。 3.膈肌 正常位于第9~11后肋之高度,呈圆顶形,右侧比左侧略高l~2cm。膈肌与胸壁之间的夹 角叫肋隔角,与心脏之间的夹角叫心隔角。呼吸时两膈上下呈对称运动,活动范围为l~3cm,深呼
吸时可达3~6cm。 4.气管及支气管 气管及支气管在胸片上观察,效果不满意,但在体层摄影和支气管造影时,可 清楚地显示。 5.肺肺投影在胸片上,表现为肺野、肺门和肺纹理。 (1)肺野:肺泡内充满气体,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透明阴影称为肺野。 肺野透明度与含气量成正比,吸气时透明度增强,呼气时减低。为了便于指明病变的位置,通常将 肺野纵向分成三等份,称为内、中、外带;自两侧2、4肋骨前端下缘各划一条横线,又将肺野分成 上、中、下三野 (2)肺门: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结所组成,但主要是肺动脉阴影。肺门位于两侧肺野 内带,第2~4前肋骨之间,左侧较右侧约高1cm。因肺动脉走行不同,故两侧肺门形态不完全一样。 右肺门区可见右下肺动脉阴影,成人正常宽度不超过1.5c,肺动脉压升高时可增宽。 (3)肺纹理: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所组成,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亦参与其中,在胸片上 表现为自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逐渐变细变多,直至肺野外带消失。 通常其分布内带较多、中带均匀、外带较少:肺下野纹理较上野明显,尤其是右下肺野,因无心影 遮盖,又与肺静脉影相交叉,故显纹理多而粗.不可误认为肺纹理增强。 6.胸膜胸膜分为两层,一层覆盖于肺表面为脏层,一层附着于胸壁为壁层,两层之间有一间隙 为胸膜腔。胸膜很薄,一般不显影,只有在胸膜反褶处当X线与胸膜走行平行时胸膜才显影,正位胸 片常可见到横裂显影,侧位常见到斜裂及横裂显影。纵隔胸膜在过度曝光的正位胸片上可见到一条 致密阴影与脊柱平行。 (三)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1.渗出与实变:为机体的急性炎性反应。 X线表现为中等密度的片状阴影或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渗出扩散至整个肺叶时侧形成实变。 2.增殖:增殖是机体的慢性炎性反应。病理改变为肺内肉芽组织增生。 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的结节状或梅花瓣状阴影,边缘清楚。 3.纤维化:肺组织遭到破坏后,由纤维组织所代替。 X线可表现为条索状影,密度高,走行僵直。如病变被较大的纤维组织取代,则形成密度高,边缘清 晰的块影,气管、纵隔、门可被牵拉移位。 4.空洞与空腔 ①空洞 肺组织坏死后,坏死物沿引流支气管排除,在肺内残留的腔隙即成为空洞。X线表现为圆 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透亮区,周围被空洞壁所环绕,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根据病变性 质不同,空洞壁厚薄不等,内壁可光滑或凸凹不平,空洞可为中心性或偏心性,空洞内可有液平或 无液平,空洞周围可有或无渗出病变、结核卫星病灶或结核播散病灶。 ②空腔 空腔与组织坏死形成的空洞不同,是由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形成局部的肺大泡、肺 气囊和含气的肺囊肿。在X线上表现与薄壁空洞表现类似,呈局限性边缘清楚的密度减低区,无完整 的壁,腔内多无液平,周围无实变和炎症反应。而囊状支气管扩张性囊腔及化脓性肺炎形成的肺气 囊,腔内可出现液平,周围可出现炎症实变区。 5.肿块:可分为肿瘤性肿块和非肿瘤性肿块。 X线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致密阴影。因病理性质不同,其密度、大小小、形态及边缘可有明 显差异。如晚期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块状致密阴影,边缘呈分叶状,有短毛刺;肺内良性肿瘤表现 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的块状阴影。 6.钙化:为慢性炎症性病变愈合的一种表现,因为钙质密度较高,故其X线表现为高致密度的斑点状 或片状不规则阴影或球形阴影。常见的有肺结核的钙化、淋巴结的钙化,其他如肺错构瘤及肺组织 浆胞菌病的钙化等
吸时可达3~6cm。 4.气管及支气管 气管及支气管在胸片上观察,效果不满意,但在体层摄影和支气管造影时,可 清楚地显示。 5.肺 肺投影在胸片上,表现为肺野、肺门和肺纹理。 (1)肺野:肺泡内充满气体,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透明阴影称为肺野。 肺野透明度与含气量成正比,吸气时透明度增强,呼气时减低。为了便于指明病变的位置,通常将 肺野纵向分成三等份,称为内、中、外带;自两侧2、4肋骨前端下缘各划一条横线,又将肺野分成 上、中、下三野 (2)肺门: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结所组成,但主要是肺动脉阴影。肺门位于两侧肺野 内带,第2~4前肋骨之间,左侧较右侧约高1cm。因肺动脉走行不同,故两侧肺门形态不完全一样。 右肺门区可见右下肺动脉阴影,成人正常宽度不超过1.5cm,肺动脉压升高时可增宽。 (3)肺纹理: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所组成,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亦参与其中,在胸片上 表现为自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逐渐变细变多,直至肺野外带消失。 通常其分布内带较多、中带均匀、外带较少;肺下野纹理较上野明显,尤其是右下肺野,因无心影 遮盖,又与肺静脉影相交叉,故显纹理多而粗.不可误认为肺纹理增强。 6.胸膜 胸膜分为两层,一层覆盖于肺表面为脏层,一层附着于胸壁为壁层,两层之间有一间隙 为胸膜腔。胸膜很薄,一般不显影,只有在胸膜反褶处当X线与胸膜走行平行时胸膜才显影,正位胸 片常可见到横裂显影,侧位常见到斜裂及横裂显影。纵隔胸膜在过度曝光的正位胸片上可见到一条 致密阴影与脊柱平行。 (三)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1.渗出与实变:为机体的急性炎性反应。 X线表现为中等密度的片状阴影或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渗出扩散至整个肺叶时则形成实变。 2.增殖:增殖是机体的慢性炎性反应。病理改变为肺内肉芽组织增生。 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的结节状或梅花瓣状阴影,边缘清楚。 3.纤维化:肺组织遭到破坏后,由纤维组织所代替。 X线可表现为条索状影,密度高,走行僵直。如病变被较大的纤维组织取代,则形成密度高,边缘清 晰的块影,气管、纵隔、肺门可被牵拉移位。 4.空洞与空腔 ①空洞 肺组织坏死后,坏死物沿引流支气管排除,在肺内残留的腔隙即成为空洞。X线表现为圆 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透亮区,周围被空洞壁所环绕,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根据病变性 质不同,空洞壁厚薄不等,内壁可光滑或凸凹不平,空洞可为中心性或偏心性,空洞内可有液平或 无液平,空洞周围可有或无渗出病变、结核卫星病灶或结核播散病灶。 ②空腔 空腔与组织坏死形成的空洞不同,是由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形成局部的肺大泡、肺 气囊和含气的肺囊肿。在X线上表现与薄壁空洞表现类似,呈局限性边缘清楚的密度减低区,无完整 的壁,腔内多无液平,周围无实变和炎症反应。而囊状支气管扩张性囊腔及化脓性肺炎形成的肺气 囊,腔内可出现液平,周围可出现炎症实变区。 5.肿块:可分为肿瘤性肿块和非肿瘤性肿块。 X线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致密阴影。因病理性质不同,其密度、大小、形态及边缘可有明 显差异。如晚期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块状致密阴影,边缘呈分叶状,有短毛刺;肺内良性肿瘤表现 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的块状阴影。 6.钙化:为慢性炎症性病变愈合的一种表现,因为钙质密度较高,故其X线表现为高致密度的斑点状 或片状不规则阴影或球形阴影。常见的有肺结核的钙化、淋巴结的钙化,其他如肺错构瘤及肺组织 浆胞菌病的钙化等
第二节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指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 式显示和记录,从而对人体组织的物理特征、形态结构、功能状态作出判断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 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能及时获得结论、无特殊 禁忌证及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的重要检查方法。 一.基本知识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1.超声波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赫兹(Hz)以上的机械波。它是相对于声波而言的,频率 在1620000HZ间的机械波能被人耳感知,称为声波。频率低于16Hz的机械波称次声波。超声波波 长短,频率高,人耳听不到。它以纵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内传播。医学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 20MHz之间(1Mz=100万Hz),低于1MHz的超声波分辨率差,不能用于诊断。 2.超声波的产生 (1)压电效应:在某些晶状体的一定方向上施加压力或拉力时,晶状体的两个表面将分别 出现正、负电荷,即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此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把压电晶状体置于交变电场中, 晶状体就沿一定的方向压缩或弛张,即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此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医学诊断用超 声波发生装置,就是根据此压电效应原理制造的。 (2)超声波的产生和接收:医用超声波诊断仪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机和探头。探头即 换能器,由压电晶状体组成,用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超声波的产生是利用压电晶状体的逆压电效 应。当压电晶状体受到仪器产生的高频交变电压作用时,压电晶状体将在厚度方向上产生胀缩现 象,即机械振动,振动产生波,这个振动的晶片即成了超声波的声源。该振动引起邻近介质形成疏 密相间的波,即超声波的传导。超声波的接收则是利用压电晶状体的逆压电效应。当人体内反射来 的回声信号作用于压电晶状体上,相当于对其施加一外力(机械能),根据正压电效应晶状体两边 将产生携带回声信息的微弱电压信号,将这种电信号经过放大、处理之后,即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 用于诊断的声像图。 3.超声波的传播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对它的阻力称声阻抗。超声波在均质的介质 内不发生任何反射。如在两种不同声阻抗的介质中传播,则在其交界面上产生反射即回声,使一部 分能量返回第一种介质,另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两种介 质的声阻抗差异愈大,则反射愈强,而透射则愈弱。因此,超声波在人体各种软组织中传播时,会 产生强弱不等的反射回波。另外,超声波在介质中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还产生吸收和散射,因此超声 波在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而逐渐衰减。 5.超声设备 (1)A型(amplitude mode)诊断法属幅度调制型。此法以波幅的高低代表界面反射信号的强 弱,可探测界面距离,测量脏器径线及鉴别病变的物理特性。常用于胸腔积液、羊水的穿刺定位。 然而,由于此法过分粗略,目前己基本淘汰。 (2)B型(brighness mode)诊断法属辉度调制型。此法以不同亮度的光点表示界面反射信号的 强弱,反射强则亮,反射弱则暗,称灰阶成像。因其采用多声束连续扫描,每一单条声束上的光点 连续地分布成一幅切面图像,可以显示脏器的二维图像,且有直观的优点。 (3)M型(motion mode)诊断法此法系将单声束超声波所经过的人体各层解剖结构的回声以运动 曲线的形式显示的一种超声诊断法。其图像纵轴代表回声界面至探头的距离即人体组织深度,横轴 代表扫描时间。此法主要用于探测心脏,称M型超声心动图描记术。本法常与扇形扫描心脏实时成像 相结合使用。 (4)D型(doppler mode)诊断法此法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探测心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主要 为红细胞)反射回来的信息,以频谱或色彩的形式显示,从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多与B
第二节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指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 式显示和记录,从而对人体组织的物理特征、形态结构、功能状态作出判断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 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能及时获得结论、无特殊 禁忌证及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的重要检查方法。 一.基本知识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1.超声波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赫兹(Hz)以上的机械波。它是相对于声波而言的,频率 在 16~20000HZ间的机械波能被人耳感知,称为声波。频率低于 16Hz的机械波称次声波。超声波波 长短,频率高,人耳听不到。它以纵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内传播。医学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 l~ 20MHz之间(1MHz=100万Hz),低于 1MHz的超声波分辨率差,不能用于诊断。 2.超声波的产生 (l)压电效应:在某些晶状体的一定方向上施加压力或拉力时,晶状体的两个表面将分别 出现正、负电荷,即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此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把压电晶状体置于交变电场中, 晶状体就沿一定的方向压缩或弛张,即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此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医学诊断用超 声波发生装置,就是根据此压电效应原理制造的。 (2)超声波的产生和接收:医用超声波诊断仪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机和探头。探头即 换能器,由压电晶状体组成,用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超声波的产生是利用压电晶状体的逆压电效 应。当压电晶状体受到仪器产生的高频交变电压作用时,压电晶状体将在厚度方向上产生胀缩现 象,即机械振动,振动产生波,这个振动的晶片即成了超声波的声源。该振动引起邻近介质形成疏 密相间的波,即超声波的传导。超声波的接收则是利用压电晶状体的逆压电效应。当人体内反射来 的回声信号作用于压电晶状体上,相当于对其施加一外力(机械能),根据正压电效应晶状体两边 将产生携带回声信息的微弱电压信号,将这种电信号经过放大、处理之后,即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 用于诊断的声像图。 3.超声波的传播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对它的阻力称声阻抗。超声波在均质的介质 内不发生任何反射。如在两种不同声阻抗的介质中传播,则在其交界面上产生反射即回声,使一部 分能量返回第一种介质,另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两种介 质的声阻抗差异愈大,则反射愈强,而透射则愈弱。因此,超声波在人体各种软组织中传播时,会 产生强弱不等的反射回波。另外,超声波在介质中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还产生吸收和散射,因此超声 波在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而逐渐衰减。 5.超声设备 (1)A型(amplitude mode)诊断法 属幅度调制型。此法以波幅的高低代表界面反射信号的强 弱,可探测界面距离,测量脏器径线及鉴别病变的物理特性。常用于胸腔积液、羊水的穿刺定位。 然而,由于此法过分粗略,目前已基本淘汰。 (2)B型(brighness mode)诊断法 属辉度调制型。此法以不同亮度的光点表示界面反射信号的 强弱,反射强则亮,反射弱则暗,称灰阶成像。因其采用多声束连续扫描,每一单条声束上的光点 连续地分布成一幅切面图像,可以显示脏器的二维图像,且有直观的优点。 (3)M型(motion mode)诊断法 此法系将单声束超声波所经过的人体各层解剖结构的回声以运动 曲线的形式显示的一种超声诊断法。其图像纵轴代表回声界面至探头的距离即人体组织深度,横轴 代表扫描时间。此法主要用于探测心脏,称M型超声心动图描记术。本法常与扇形扫描心脏实时成像 相结合使用。 (4)D型(doppler mode)诊断法 此法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探测心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主要 为红细胞)反射回来的信息,以频谱或色彩的形式显示,从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多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