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及财政学对象 复习与思考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 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 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颗的基木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 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 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 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 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 础实施、教有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 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 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 可以通过法律 政和 经济等手 市场 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 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在 上地私有的条件下)等生产要素,并币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到市场 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家庭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企业是社会 的基本生产单位,它从家庭那里买进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为商品或劳务,而后将商品或 劳务又卖给家庭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 从日常生活来看,市场就是商品(包括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如百货商场、汽车市场、证 券市场等等: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而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上 实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木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 格下降。 库存增加 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 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己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 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 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 衡,而且宜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 ,就会被这只手牵动者去实现社会福 。马克 思同样赞叹市场机制的效率,并将价格规律提升为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调节生产和流通,并促进技术进步 和经济发展,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市场波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素。福利经济学的代 表人物一一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一个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和学习财政学时经常提 到的帕累托经济效率标准,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 种状态:任何 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 ,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帕累托还论 证了达到帕累托最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 产的最优条件。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 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 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 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
第一章 导论及财政学对象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 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 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 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 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 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 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 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 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 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在 土地私有的条件下)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到市场上 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家庭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企业是社会 的基本生产单位,它从家庭那里买进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为商品或劳务,而后将商品或 劳务又卖给家庭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 从日常生活来看,市场就是商品(包括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如百货商场、汽车市场、证 券市场等等;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而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 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 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 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 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 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 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去实现社会福利。马克 思同样赞叹市场机制的效率,并将价格规律提升为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调节生产和流通,并促进技术进步 和经济发展,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市场波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素。福利经济学的代 表人物——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一个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和学习财政学时经常提 到的帕累托经济效率标准,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 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帕累托还论 证了达到帕累托最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 产的最优条件。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 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 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 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
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 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 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 销售、 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 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 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 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 外溢,得不到 有的效益补偿 :当出现负的外 ,生产者的成本小 收 ,受损 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④)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 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 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 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 社会不安定,反过米又会影响效率。 (⑤)经济波动 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 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 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参考图1一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一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 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 而是互补关系。图1- 1说明 有 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货币 货币 产品市场 产品 产品 需求 供给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家庭 政府 企业 征税 征税 供给 需求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 要素市场 货而 货币 1-1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智起基础性作用 .。”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背定 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 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 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 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
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 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 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 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 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 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 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 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 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 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 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 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 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 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 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参考图 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 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 1-1 说明了有政 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 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 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 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 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
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 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 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路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箭、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 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 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 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 共物品,也可以在 断部门建 .公共 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 公共生产 不仅是出 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3)财致手段。应 当指出,财政手段概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 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 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 的 政府干顶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 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 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 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任借人民藏予的 治权力 取私利叔钱易,化公为利 受索为“小集体”短利。纵容亲城从 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这里 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 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 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 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句括转变财政职能 5.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 之后 ,他人就不能享用此 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 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竞 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 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 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 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 府提供的义务教有等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 太高,因而经济上 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者可能形成“免费搭车 现象 ,即免 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 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 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一般米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 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 可以沿者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
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 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 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 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 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 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 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3)财政手段。应 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 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 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 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 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 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 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 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这里且 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 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 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 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 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 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 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 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 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 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 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 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 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 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 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 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
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 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 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 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 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 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 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模式。现 在的友展中国 政府无不把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 设施引为己任,并在主要工业部门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当经济发展进入发达阶段以后,物质 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则来自科学技术,人们对社会生活福利的评价,亦不再只注意物质财富 的数量增长,而是日渐重视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科学教有、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福利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就构成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社会形态的变任对公共需要的历史规定性,主 要不在于各社会形态 下的公共需要内容上的差异 ,而是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将自 身的需要说成是社会公共需要,或将公共需要攫取为自身的需要,在奴求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作为社会成员集合体的“国”和统治者的“家”是不分的,朕即国家,君主将家族的需要也 言称为公共需要,并通时横征暴敛来满足这种需要。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 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法 定的涂经。但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公需理的直济,通过这一度足的公共需理 有一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 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经济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 进程给以保证! 7,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莉 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 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其一,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 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 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组织收入与安排财政支出原4 是财政部门的本职工作,如果将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概括为财政职能,实际上没有理论升华, 并没有增添什么新意,不会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财政职能所指示的恰恰是财政同其 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二 ,政府与市场关系 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 济( 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 以政府与 场关系是重 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个基本立足点 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也不可能准确地概括财政的职能。其 三,经济学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 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 是研穷政麻 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 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8.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
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 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 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 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 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 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 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模式。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无不把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 设施引为己任,并在主要工业部门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当经济发展进入发达阶段以后,物质 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则来自科学技术,人们对社会生活福利的评价,亦不再只注意物质财富 的数量增长,而是日渐重视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福利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就构成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社会形态的变迁对公共需要的历史规定性,主 要不在于各社会形态下的公共需要内容上的差异,而是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将自 身的需要说成是社会公共需要,或将公共需要攫取为自身的需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作为社会成员集合体的“国”和统治者的“家”是不分的,朕即国家,君主将家族的需要也 宣称为公共需要,并通过横征暴敛来满足这种需要。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 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 定的途径。但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 有一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阶 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经济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 进程给以保证。 7.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 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 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其一,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 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组织收入与安排财政支出原本 是财政部门的本职工作,如果将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概括为财政职能,实际上没有理论升华, 并没有增添什么新意,不会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财政职能所指示的恰恰是财政同其 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二,政府与市场关系 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 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个基本立足点, 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也不可能准确地概括财政的职能。其 三,经济学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 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 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 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8.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
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如 前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 会通过价格与 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西方经济学中的 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 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 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 的流向,歌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补会资源配置的最代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 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资源配置 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 、如通过政府与市场 的有效 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 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在社会总投资中 所占的比 ,表明 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者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 要的意义。(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 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木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 核都要讲行成本 一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的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财 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 成水 ,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 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或 府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等,都是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 9.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为依据,即 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收入分 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间题,主要是确定显示 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平公认采取由洛 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 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 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 职。(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 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用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 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 建立以 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 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 收入:通讨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移性支出,加如补合保篮支出 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并非指可
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如 前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 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 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 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 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 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 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 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 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是指预算内投资 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投资 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 要的意义。(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 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 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的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财 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 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 府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等,都是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 9.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 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为依据,即 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收入分 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 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 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 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 职。(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 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 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 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 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 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 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并非指可
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任一时点 ,总会有一部分人暂时脱离工作岗位而处于待业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重新走上工作 岗位,因而充分就业是指 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 最大比率。物价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应当承认,即使在经济运行正常 时期,物价的轻度上涨也是 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反,物价长时间 低迷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 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 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 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 不仅意味若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 条件、 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 而制造业 公用事业、 金贸易 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 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简而言之,发展是一 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 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闲、失业、文言、疾病和收入分 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 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 果社 会总供求保持平衡 ,物价水 就是基 本稳定的,经济 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 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 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 少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程中,财政收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日 是被允许的。针对 不断变 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 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 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 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意右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以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 交通运输 邮电、 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 ”,并支持第 业的 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 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与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数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 长与发据相互促讲、相互协调,避免出即某些发据中国家的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据”或 “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任一时点 上,总会有一部分人暂时脱离工作岗位而处于待业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重新走上工作 岗位,因而充分就业是指一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 最大比率。物价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应当承认,即使在经济运行正常 时期,物价的轻度上涨也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反,物价长时间 低迷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 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 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 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 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 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 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 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 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 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 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 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 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 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 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 是被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 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 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 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 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 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 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与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 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 “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复习与思考 用图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关于资原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研究公 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职。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己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 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颗题 就会像私人物品 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 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 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 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 得,如图2一1所示 d1,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 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 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 14 1中的 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 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价 格 D=d+d:+ds D 0 数量 图2-1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 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 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 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 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 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 成本的比较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 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有关这方面 的问题将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做专门的介绍。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中政府来想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 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 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复习与思考 1. 用图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研究公 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 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 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 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 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 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 得,如图 2—1 所示,d1,d2,d3 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 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 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 2—1 中的 S 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 的均衡产量 Q 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 P 等于边际成本。 图 2-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 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 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 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 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 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 成本的比较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 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有关这方面 的问题将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做专门的介绍。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 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 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
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 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 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 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 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 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话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 物品恰恰是政 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 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 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 失。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 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 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 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 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 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是一种较佳的洗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颗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 加管理,避免利用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 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 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 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 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②)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 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 建设。 3)政府补助 对于那些提供教 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 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 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米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 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 业的价格。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
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 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 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 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 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 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 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 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 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 失。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 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 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 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 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 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 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 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 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 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 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 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 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 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 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 业的价格。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
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 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 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 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 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 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 高峰和非高峰的 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 最高峰时 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5.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 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 所失,其差额越大越 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 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 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参见图2一2。 30% 259 20% 0 70%75%80% 图2一2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关系 我们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Z=X+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仪/Z%,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 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 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点上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 A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调 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点的社会资源香 置组合。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 (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这套有效 率的政治制度就是“公共选择”制度。然而现实的困难是,公众的愿望并不完全一致,公众 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存有差异,因而体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决 机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 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
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 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 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 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 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 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 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 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5.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 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 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 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 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参见图 2—2。 图 2—2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关系 我们用 Z 表示社会总资源,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 Z=X+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Z%,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 合点在 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 A 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 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 A 点上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 A 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 B 点或 C 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 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 A 点的社会资源配 置组合。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 (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这套有效 率的政治制度就是“公共选择”制度。然而现实的困难是,公众的愿望并不完全一致,公众 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存有差异,因而体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决策 机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 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
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 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 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 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一)评价方法 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繁多,而且性质各异,对不同项目必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下面只 是简略地介绍通常应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1.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一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 《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间广泛 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讲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 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 —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 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例如,政府有建造一座体育馆、建设一条公路和建设一所 中学3个方案,由于其效果不同,投资额也不同,因而通常认为不可比,而成本一效益分析 法就试图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 个量化的评估结 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出 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 姚后再比封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 经营成 相对比,用净收 入和收入成本率来 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折现率的选择,应采用社 会折现率。这种折现率值一般比私人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高。这是因为社会折现率是从国家 宏观经济角度,对其投资所应达到的收益率标准,它不但要考虑该项投资在当代的收益,还 要考虑下 一代人的获益 使不考虑下一代的因素,私营部门也往往较为短视 ,因而将投资 的收益率估计过低:公共支出项目往往会带来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也要纳入项目效益 中。(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 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将影 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使源配置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 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 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木法。最低成木法,又称最低费用洗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木一效益分析法 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层 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 项目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 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首先是根据己确定的建设目标 提出几种备选方案:其次是分别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如果是多年持续的支出项目 还要采取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最后是按费用的高低排列顺序,供决策者选择。 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有、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 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 性、利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 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 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 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一)评价方法 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繁多,而且性质各异,对不同项目必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下面只 是简略地介绍通常应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 《1936 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间广泛 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 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 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例如,政府有建造一座体育馆、建设一条公路和建设一所 中学 3 个方案,由于其效果不同,投资额也不同,因而通常认为不可比,而成本—效益分析 法就试图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估结 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 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 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折现率 r 的选择,应采用社 会折现率。这种折现率值一般比私人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高。这是因为社会折现率是从国家 宏观经济角度,对其投资所应达到的收益率标准,它不但要考虑该项投资在当代的收益,还 要考虑下一代人的获益,即使不考虑下一代的因素,私营部门也往往较为短视,因而将投资 的收益率估计过低;公共支出项目往往会带来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也要纳入项目效益之 中。(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 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将影 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使资源配置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 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 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 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 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 项目。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 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首先是根据已确定的建设目标 提出几种备选方案;其次是分别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如果是多年持续的支出项目, 还要采取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最后是按费用的高低排列顺序,供决策者选择。 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二)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 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 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