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2.发展 3.个案研究法 4.跨文化研究法 二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参照我国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其中幼儿阶段是指的儿童。 A.4-6岁 B.3-6岁 C.1-3岁 D.受精卵形成到3岁 2.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 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发展三大领域。 A.游戏 B.道德 C.情感和社会性 D.感知觉 3.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 A.有自己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体 B.“小型成人” C.环境的产物 D.成人的翻版 4.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上世纪六十年代 B.中世纪以前 C.中世纪 D.十九世纪末期 5.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 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 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A.法国思想家卢梭 B.达尔文 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英国哲学家洛克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一书的
儿童心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 概念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 2. 发展 3. 个案研究法 4. 跨文化研究法 二 选择题(每个 3 分,共 24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 参照我国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其中幼儿阶段是指____ 的儿童。 A. 4-6 岁 B. 3-6 岁 C. 1-3 岁 D. 受精卵形成到 3 岁 2.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 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____发展三大领域。 A. 游戏 B. 道德 C. 情感和社会性 D. 感知觉 3.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____ A. 有自己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体 B. “小型成人” C. 环境的产物 D. 成人的翻版 4.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____ 。 A. 上世纪六十年代 B. 中世纪以前 C. 中世纪 D. 十九世纪末期 5. ____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 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 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A. 法国思想家卢梭 B. 达尔文 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 英国哲学家洛克 6.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 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____《儿童心理》一书的
出版为标志。 A.皮亚杰 B.华生 C.弗洛伊德 D.普莱尔 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提出了精神 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 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 B.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 C.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 D.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 8.强调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遵循自然界的“秩序”的是。 A.英国哲学家洛克 B.法国思想家卢梭 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2.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3.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论述分析题(16分) 1.请列举20世纪中期以来,对儿童教育教养影响较大的基本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各理论流派对儿童教育教养的主要影响。 2.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 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 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心理和行为反应不断变化、日趋 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变化过程。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
出版为标志。 A. 皮亚杰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普莱尔 7.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____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____提出了精神 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____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 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 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 B. 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 C. 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 D. 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 8. 强调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遵循自然界的“秩序”的是____ 。 A. 英国哲学家洛克 B. 法国思想家卢梭 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三 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2.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3. 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4.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 论述分析题(16 分) 1. 请列举 20 世纪中期以来,对儿童教育教养影响较大的基本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各理论流派对儿童教育教养的主要影响。 2. 当一个 2 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 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一 概念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 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 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心理和行为反应不断变化、日趋 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变化过程。 3. 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
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 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方法。 二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 1.(B)2.(C)3.(A)4.(B) 5.(D)6.(D)7.(D)8.(c)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 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 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 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 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2.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系统地阐 述了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语言)的发展。 随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弗洛伊德 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皮亚杰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 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3.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 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 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 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 跨文化研究法,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 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方法。 二 选择题(每个 3 分,共 24 分) 1.( B ) 2.( C ) 3.( A ) 4.( B) 5.( D ) 6.( D ) 7.( D ) 8.( C ) 三 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 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 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 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 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2.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 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系统地阐 述了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语言)的发展。 随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弗洛伊德 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皮亚杰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 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3. 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 [1]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 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 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3]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5] 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 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7] 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 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8]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 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 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 一、遗传与环境之争 (1)遗传决定论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 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这些先天因素包括由遗传和基因突变所获得的生理结构、成熟 水平、脑神经的反应特质和神经介质特征等。 (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 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 同伴促进等。 (3)现今的学者大都不完全接受这两个极端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遗传与环境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 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二、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1)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持有该观点的人们认为,父母应该重视 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 (2)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持有该观点的人们主 张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 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 引领和支持作用。 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而不是突然的改变, 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 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四论述分析题(16分) 1.答: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一本我、自 我和超我。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一一力比多投向身体的 不同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 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 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 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 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 化对人格发展的影但一个2岁的儿童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 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 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的学习过程。坚 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 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
[9]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 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4.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 一、遗传与环境之争 (1)遗传决定论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 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这些先天因素包括由遗传和基因突变所获得的生理结构、成熟 水平、脑神经的反应特质和神经介质特征等。 (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 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 同伴促进等。 (3)现今的学者大都不完全接受这两个极端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遗传与环境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 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二、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1)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持有该观点的人们认为,父母应该重视 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 (2)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持有该观点的人们主 张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 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 引领和支持作用。 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而不是突然的改变, 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 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四 论述分析题(16 分) 1.答: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 我和超我。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 不同 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 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 五个阶 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 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 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 化对人格发展的影但一个 2 岁的儿童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 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 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 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 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 取决 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
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一 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 发出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 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 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 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 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一一由于观察 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 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 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 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认知发 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一2岁)、前运算期(2一7岁)、具体运算期 (7一11岁)、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 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 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 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一一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 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一一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 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 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 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 接环境(社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 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 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2.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 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 总是“张着眼晴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 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 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喜爱小狗, 并与它建立积极的关系。替代强化一一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 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 用这一方法
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 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 发出 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 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 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 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 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由于观察 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 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 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 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认知发 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 岁)、前运算期(2-7 岁)、具体运算期 (7-11 岁)、形式运算期(11、12 岁以后))。这 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 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 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 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 及书 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 完全 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 “最近 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 水平”之间, 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 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 (养育家庭) 到间 接环境(社 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 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 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2. 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 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 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 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 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 2 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喜爱小狗, 并与它建立积极的关系。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 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 用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