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三中中语文组朱培账制作 E一xai勤@tom.com
haitianxiang@tom.com 汉寿三中中语文组 朱培赋制作
、汉寿三中多媒体课多 设计制作:朱培赋 湖南国自 上课
设计制作 :朱培赋 上课 湖 南 汉 寿 三 中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 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 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 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 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 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 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 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 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 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 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 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 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人生的境界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孩子 (功利境界 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上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 周恩来(道德境界 死个苏,生四无原,是不显,层而个,是 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 ➢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 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 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 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 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 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 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 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 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 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 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 —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学主幸设说有是丰人能右套我产自接全否. 也就是无“小我 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 毫:酸行第组关害:站容时有 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2 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 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 水,鸟翔于天,都叫做 设卷游于。(任子道题新4计4”动,是翻考亭游于 “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 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旦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 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 吸风饮露; 御飞龙 游乎四海之外”。在庄 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 为它们都需 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 件限制的游不是莫正的自 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 地之正,而御 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 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 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 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 不逴·失子的心避是游于苣无何有之;游王混連的字重:冯結的尘游是游于理世晷, 的游 是即世 世间的精神百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 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 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 “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 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 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 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 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 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 “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 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 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 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 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 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 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 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 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 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 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 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 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 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 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 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 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 界
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 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 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 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 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 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 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 界
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 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 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 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 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 所说的“天人合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 ,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 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 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 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 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 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 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 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 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 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 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 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 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 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 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 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 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 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 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第二课时 ·选题设计 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 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 终古的心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 六、课后完成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第二课时 • 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 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 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着异 的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 夺心”,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其 是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 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 容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阿或 镜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丬处 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染家大根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我的 和小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型 虚”·佴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们 “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 要照片达到>是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4 读者都有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生 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种 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 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 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 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 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 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 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 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 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 “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 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 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 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 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