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公共财政学》课程PPT教学课件_第5章 公共产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34,文件大小:258.5KB,团购合买
1.公共产品的特性 2.纯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3.准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5章公共产品

第5章 公共产品

本章提要 1公共产品的特性 2纯公共产品的有数提供 3准公共产品的有提供

2 本章提要 ▪ 1.公共产品的特性 ▪ 2.纯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 3.准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1公共产品的特性 1.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1.2不同类型的产品 1.3全面理解公共产品概念

3 1.公共产品的特性 ▪ 1.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 1.2 不同类型的产品 ▪ 1.3 全面理解公共产品概念

1.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私人产品( Private goods)的特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大多数产品,如服装、 鞋帽、家电、房屋、汽车等 竞争性 (rivalry):即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 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 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 excludability):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 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 的权利,从而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 之外的现实手段

4 1.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 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的特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大多数产品,如服装、 鞋帽、家电、房屋、汽车等 • 竞争性(rivalry) :即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 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 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 排他性(excludability) :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 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 的权利,从而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 之外的现实手段

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描述 1954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给公共物品 下了一个精确、深入而广为引用的定义 他认为,某种私人物品的总消费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对私人物品消费的总 和,用公式表示为 X=2X=×1+2+X3+X4+Xn 而公共产品的消费总量则等于任何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用公式表示为: X=X=X1=X2=X3=Xa=.…=X 即公共物品是指由社会成员均等地消费的物品,每个人消费 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5 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描述 1954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给公共物品 下了一个精确、深入而广为引用的定义: 他认为,某种私人物品的总消费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对私人物品消费的总 和,用公式表示为: X=∑Xi = X1 +X2 + X3 + X4 + ·······Xn 而公共产品的消费总量则等于任何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用公式表示为: X=Xi=X1 =X2=X3 =X4= · ·······=Xn 即公共物品是指由社会成员均等地消费的物品,每个人消费 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纯公共产品的特性 举例:路灯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anon-divisibility):公共产品是 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 rivalness):即新增消费的边 际成本为零(M=0)、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品不但可以共同消费,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受益的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即在技术上 不能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之外

6 ▪ 纯公共产品的特性 举例:路灯 •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公共产品是 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 •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即新增消费的边 际成本为零(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产 品不但可以共同消费,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 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在技术上 不能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之外。 MC = 0

1.2不同类型的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 公共产品并不多见,较为普遍的是许多介于私人产 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 混合产品( mixed goods)或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 排他性; 如:桥梁、学校、图书馆、道路 公共资源( ublic resources) 竞争性 非排他性 如:海中的鱼、森林草原、矿藏、清洁的空气和水乙

7 1.2 不同类型的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 公共产品并不多见,较为普遍的是许多介于私人产 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 • 混合产品(mixed goods)或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 非竞争性 ▪ 排他性; ▪ 如:桥梁、学校、图书馆、道路 • 公共资源(public resources) ▪ 竞争性 ▪ 非排他性 ▪ 如:海中的鱼、森林、草原、矿藏、清洁的空气和水

就公共资源来说,它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 想使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它所具有 的竞争性有使得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会减少他人 的使用。其结果是,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 用,这一现象被称为“公共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解决手段 管制 税收 明确产权

8 就公共资源来说,它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 想使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它所具有 的竞争性有使得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会减少他人 的使用。其结果是,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 用,这一现象被称为“公共地的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 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 解决手段 ▪ 管制 ▪ 税收 ▪ 明确产权

为了说明带有普遍性的人口过度膨胀问题,1968年,哈丁在 《科 学》杂志发表“公地悲剧”一文,后来“公地悲剧”这个表述成 为 种象征,它意味着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往往会发生环 境的退化 在这个模型中哈丁要求读者设想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 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头牛,因为 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 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 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 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 在这个模型中,哈丁从一个理性放牧人的角度考察了这种情形 的结构。每个放牧人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的收益,这个收益 是别人无法享用的,是他的私人物品;但在他或其他人在牧场上 过度放牧时,每个人又因公共牧场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遭受租 金散失(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因此每个放收人都有增加越 来我的性离的动一因为他林白的料客十猩列南接帖希承

9 ▪ 为了说明带有普遍性的人口过度膨胀问题,1968年,哈丁在 《科 学》杂志发表“公地悲剧”一文,后来“公地悲剧”这个表述成 为了一 种象征,它意味着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往往会发生环 境的退化。 ▪ 在这个模型中哈丁要求读者设想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 一 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 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 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 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 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 ▪ 在这个模型中,哈丁从一个理性放牧人的角度考察了这种情形 的结构。每个放牧人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的收益,这个收益 是别人无法享用的,是他的私人物品;但在他或其他人在牧场上 过度放牧时,每个人又因公共牧场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遭受租 金散失(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因此每个放牧人都有增加越 来越多的牲畜的动力,因为他从自己的牲畜上得到直接收益,承

公地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由于它是开放性的, 要想排他性地使用非常困难,人人都想多占用,而 对保护公共牧地却没有动力。因为牧地资源单靠个 人是无法得到有效地维护的,即使你维护好牧地资 源未参加维护者也可免费享用,维护的时间、成本 费用由维护者个人承担,而好处却由大家分享,因 此大家都想坐享其成,想搭使车 哈丁的结论是 这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进这样一个系 统。这个系统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上无节制地 畜。在 奉公地 会里,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毁灭是所有 的人趋之若鹜的自的地。 10

10 ▪ 公地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由于它是开放性的, 要想排他性地使用非常困难,人人都想多占用,而 对保护公共牧地却没有动力。因为牧地资源单靠个 人是无法得到有效地维护的,即使你维护好牧地资 源未参加维护者也可免费享用,维护的时间、成本、 费用由维护者个人承担,而好处却由大家分享,因 此大家都想坐享其成,想搭便车。 ▪ 哈丁的结论是: 这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进这样一个系 统。这个系统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上无节制地 增加他自己的牲畜。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使用的社 会里,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毁灭是所有 的人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4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