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果程代码:18080443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应用 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时:48其中实验学时18 学 分:3 适用对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这是在 航空摄测学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适应 地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和林地观测领域的需要,发展形成的一门由地球科学空间技 术与信息科学相互融汇与综合的新兴技术学科。遥感技术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态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为各类重大自然灾害提 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对资源和环境变化进行鉴测、预测和评估。课程内容包活遥 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地学制图、专题制图、遥感在地学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Course Profile: Remote sens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y by submitting dynamic database.Furthermore,remote sense provides instant and accurate monitoring data and supervision measurement of great natural disasters,monitors,predicts and assesses the chang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main contents in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principle of sensor,the method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遥感应用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 开设《遥感原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80443 课程名称:遥感原理应用 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其中实验学时 18 学 分:3 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这是在 航空摄测学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适应 地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和林地观测领域的需要,发展形成的一门由地球科学空间技 术与信息科学相互融汇与综合的新兴技术学科。遥感技术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态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为各类重大自然灾害提 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对资源和环境变化进行鉴测、预测和评估。课程内容包括遥 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地学制图、专题制图、遥感在地学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Course Profile: Remote sens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y by submitting dynamic database. Furthermore, remote sense provides instant and accurate monitoring data and supervision measurement of great natural disasters, monitors, predicts and assesses the chang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main contents in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inciple of sensor, the method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遥感应用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 开设《遥感原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
及运用遥感技术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现 状、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掌握各种遥感资料的信息识别与信息分析技能以及遥感信 息的波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理解遥感信息的形成机理以及遥感综合对地观 测数据获取系统的组成和近年来新型传感器的特征。本课程的任务是在提供一门新的 知识,新的技术方法的同时,以遥感应用典型范例的剖析,阐明系统应用的基本思路, 并通过课堂实践来训练和提高学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主要内容句括:孰悉摇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摇成技术的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掌握各种遥感资料的信息识别与信息分析技能以及遥感信息的 波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理解遥感信息的形成机理以及遥感综合对地观测数 据获取系统的组成和近年来新型传感器的特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遥感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遥感概念和分类 2.了翠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 3.了解遥感目标及其技术系统构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遥感的概念: 2.遥感类型: 第二节 1.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 2.遥感在数据地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和难点: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 (三)思考与实践 对地遥感和对空遥感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果程思政点:1中国对地视测持术的发展。 2中因遥感学界的求真务实精神。 3中国对地探测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的发展历程 授课目标: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方法,感悟中国历史文明的
及运用遥感技术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现 状、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掌握各种遥感资料的信息识别与信息分析技能以及遥感信 息的波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理解遥感信息的形成机理以及遥感综合对地观 测数据获取系统的组成和近年来新型传感器的特征。本课程的任务是在提供一门新的 知识,新的技术方法的同时,以遥感应用典型范例的剖析,阐明系统应用的基本思路, 并通过课堂实践来训练和提高学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熟悉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掌握各种遥感资料的信息识别与信息分析技能以及遥感信息的 波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理解遥感信息的形成机理以及遥感综合对地观测数 据获取系统的组成和近年来新型传感器的特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遥感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遥感概念和分类; 2.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 3.了解遥感目标及其技术系统构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遥感的概念; 2.遥感类型; 第二节 1.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 2.遥感在数据地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和难点: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 (三)思考与实践 对地遥感和对空遥感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 中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2 中国遥感学界的求真务实精神。 3 中国对地探测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的发展历程 授课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方法,感悟中国历史文明的
灿烂与强大,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 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什么是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掌握什么是黑体辐射、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4.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5.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 6.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7.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8.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9.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10.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电磁波辐射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不同物体具有各自 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性,才可能应用遥感技术探测和研究远距离的物体。理 解并掌握地物的电磁波发射、反射、散射特性,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大气层对 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是正确解释遥感数据的基础。 第二节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源地物的反射光谱 2。发射光谱和透射光谱特征 3.太阳光谱 4.大气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 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 季较薄。 (②)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 30一35knl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 在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层从80km到约500km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讯速增加, 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
灿烂与强大,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什么是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掌握什么是黑体辐射、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4.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5.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 6.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7.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8.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9.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10.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电磁波辐射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不同物体具有各自 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性,才可能应用遥感技术探测和研究远距离的物体。理 解并掌握地物的电磁波发射、反射、散射特性,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大气层对 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是正确解释遥感数据的基础。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源地物的反射光谱 2. 发射光谱和透射光谱特征 3.太阳光谱 4. 大气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 附近为 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 l0-12km,两极附近为 8-9km。夏季较厚,冬 季较薄。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 50km 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 30—35knl 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 在 30—35km 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 80km 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层 从 80km 到约 500km 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
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⑤)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 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 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 5.大气窗口和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大气窗(atmospheric window)指天体辐射中能穿透大气的一些波段。由 于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对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只有某些波段范围内的天体辐 射才能到达地面。按所属范围不同分为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和射电窗口。 第三节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普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2地表自身热辐射 3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重点与难点:地物的反射、发射与透射光谱特征,大气窗口和环境对地物 光谱特征的景彩响。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问题 1.论述太阳电磁波对遥感的意义 2.大气对地物光谱的影响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 授课目标 树立科学求真精神,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掌握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堂握什么是微波、微波谣感,微波摇感的特点: 5.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 位分辨力: 6.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5)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 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 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 5.大气窗口和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大气窗(atmospheric window) 指天体辐射中能穿透大气的一些波段。由 于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对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只有某些波段范围内的天体辐 射才能到达地面。按所属范围不同分为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和射电窗口。 第三节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1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2 地表自身热辐射 3 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重点与难点:地物的反射、发射与透射光谱特征,大气窗口和环境对地物 光谱特征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问题 1.论述太阳电磁波对遥感的意义。 2.大气对地物光谱的影响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 授课目标: 树立科学求真精神,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掌握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掌握什么是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 5.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 位分辨力; 6.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1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指放置遥感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是遥感中“遥”字的体现者。遥 感平台按高度及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三种。教学 难点:(可见光与近红外、热红外、微波波段)遥感成像机理。 2卫星轨道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种地球资源卫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卫星遥感图像 (简称卫星图象)。卫星图像有几个优点:宏观性好,成本低,周期性好。卫 星运行轨道对卫星图象具有多种影响,有必要加以了解。根据开普勒定律,人 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几个特定数据来确定,这些数据称为轨道参 数。对地观测卫星轨道一般为椭圆形,轨道有6个参数:①半长轴a,即卫星 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它用来确定卫星轨道的大小:②偏心率,决定卫星轨道 的形状:③轨道面倾角i,地球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间的夹角;④升交 点赤经W,卫星轨道与地球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卫星由南向北飞行时与地球赤 道面的交点称为升交点,卫星由北向南飞行时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称为降交 点:⑤近地点角距W,升交点向径与轨道近地点向径之间的夹角:⑥卫星过近 地点的时刻T,对于卫星的跟踪和预报来说,上述参数中最重要的轨道参数是 轨道倾角1和升交点赤径,它们确定了卫星的轨道相对于地球的方位,但还 必须知道椭圆轨道半长轴的方向。 3遥感平台与遥感影像的关系 第二节摄影成像 摄影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象的技术。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在 焦平面的感光胶片记录物体影象。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 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记录物体的影象。光学照相机是最早的一种遥感器 也是今天常见的一种遥感器。它的工作波段在近紫外到近红外(0.32~1.3微 米)之间,对不同波段的感应决定于相机的分光单元和胶片类型,较多用于航 空遥感探测。空间分辨率决定于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胶片里所含银盐颗粒 的大小。空间分养率高是光学相机获取的遥感影像的普遍特性。用于遥感的光 学相机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等。重点 与难点:陆地卫星图像的物理特征、几何特征、符号及注记 第三节扫描成像 光电成像类型的传感器与前面所讲的光学摄影类型的传感器差别很大。光 学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是将收集到的地物反射光在感光胶片上直接曝光成像,而 光电类型的传感器是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热敏元件 (探测器)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光电传感器比光学摄影机更加实用,其 优点有二:一是扩大了探测的波段范围,二是便于数据的存贮与传输
1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指放置遥感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是遥感中“遥”字的体现者。遥 感平台按高度及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三种。教学 难点:(可见光与近红外、热红外、微波波段)遥感成像机理。 2 卫星轨道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种地球资源卫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卫星遥感图像 (简称卫星图象)。卫星图像有几个优点:宏观性好,成本低,周期性好。卫 星运行轨道对卫星图象具有多种影响,有必要加以了解。根据开普勒定律,人 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几个特定数据来确定,这些数据称为轨道参 数。对地观测卫星轨道一般为椭圆形,轨道有 6 个参数:① 半长轴 a,即卫星 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它用来确定卫星轨道的大小;② 偏心率 e,决定卫星轨道 的形状;③ 轨道面倾角 i,地球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间的夹角;④ 升交 点赤经 W,卫星轨道与地球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卫星由南向北飞行时与地球赤 道面的交点称为升交点,卫星由北向南飞行时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称为降交 点;⑤近地点角距 w,升交点向径与轨道近地点向径之间的夹角;⑥卫星过近 地点的时刻 T,对于卫星的跟踪和预报来说,上述参数中最重要的轨道参数是 轨道倾角 ī 和升交点赤径 Ω,它们确定了卫星的轨道相对于地球的方位,但还 必须知道椭圆轨道半长轴的方向。 3 遥感平台与遥感影像的关系 第二节 摄影成像 摄影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象的技术。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在 焦平面的感光胶片记录物体影象。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 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记录物体的影象。光学照相机是最早的一种遥感器, 也是今天常见的一种遥感器。它的工作波段在近紫外到近红外(0.32~1.3 微 米)之间,对不同波段的感应决定于相机的分光单元和胶片类型,较多用于航 空遥感探测。空间分辨率决定于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胶片里所含银盐颗粒 的大小。空间分辨率高是光学相机获取的遥感影像的普遍特性。用于遥感的光 学相机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等。重点 与难点:陆地卫星图像的物理特征、几何特征、符号及注记。 第三节 扫描成像 光电成像类型的传感器与前面所讲的光学摄影类型的传感器差别很大。光 学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是将收集到的地物反射光在感光胶片上直接曝光成像,而 光电类型的传感器是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热敏元件 (探测器)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光电传感器比光学摄影机更加实用,其 优点有二:一是扩大了探测的波段范围,二是便于数据的存贮与传输
第四节微波遥感与成像 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m到1m的波段范围称为微波。微波遥感是研究微 波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利用微波遥感器获取来自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 微波辐射,并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微波遥感分为主动微波遥感与被动 微波遥感。微波成像系统主要以成像雷达为代表,它属于主动微波遥感。 第五节遥感图像的特征 表现在多方面,最具实用意义的是分辨率,它是遥感技术及应用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也是衡量遥感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多种分辨率。 (三)思考与实我 思考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与传感器以及观测平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传感器精度与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关系 授课目标:1树立国家安全观, 2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的底线意识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 3.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 4.理解色度图。 5.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6.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 法、回归分析法。 7.掌握谣感影像几何骑变的原因及几何骑变的校正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彩色原理 1.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能够引起人的视觉。如红色,0.58 为黄色,0.51为绿色,0.47为蓝色等。但是,紫外和红外部分来自于原子 与分子的发光辐射,称为光学辐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使人的视觉产生如颜色、 形状等的视觉印象。只有能够被眼睛感觉到的、并产生视觉现象的辐射才是可 见辐射或可见光
第四节 微波遥感与成像 电磁波谱中,波长在 1mm 到 1m 的波段范围称为微波。微波遥感是研究微 波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利用微波遥感器获取来自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 微波辐射,并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微波遥感分为主动微波遥感与被动 微波遥感。微波成像 系统主要以成像雷达为代表,它属于主动微波遥感。 第五节 遥感图像的特征 表现在多方面,最具实用意义的是分辨率,它是遥感技术及应用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也是衡量遥感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多种分辨率。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与传感器以及观测平台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 传感器精度与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关系 授课目标: 1 树立国家安全观, 2 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的底线意识。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 3.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 4.理解色度图。 5.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6.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 法、回归分析法。 7.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彩色原理 1. 电磁波谱中 0.38~0.76 波段能够引起人的视觉。如红色,0.58 为黄色,0.51 为绿色,0.47 为蓝色等。但是,紫外和红外部分来自于原子 与分子的发光辐射,称为光学辐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使人的视觉产生如颜色、 形状等的视觉印象。只有能够被眼睛感觉到的、并产生视觉现象的辐射才是可 见辐射或可见光
2.遥感图像彩色合成原理 (1)单波段彩色变换 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 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 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例如,亮度0一10为第一层,赋值1,亮度值11一 15为第二层,赋给值2,亮度6~30为第三层,赋值3,等等,再给1,2,3 分别赋不同的颜色,生成彩色图像。 掌握地物光谱的特点,获得较好的地物类别图像。当地物光谱的规律性在 某一影像上表现不太明显时,对每一层亮度值赋色,得到色彩影像,会较一般 黑白影像的目视效果好。 (2)名波段色彩变换 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 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假彩色合成。 (3)多波段合成处理与图像相关增强处理 遥感多光谱影像,特别是陆地卫星的TN等传感器,波段多,信息量大,对 图像解译很有价值。但数据量太大,在图像处理计算时,也常常耗费大量的机 时和占据大量的磁盘空间。实际上,一些波段的遥感数据之间都有不同程度 的相关性,存在着数据冗余。多光谱变换方法可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 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其变换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 实行线性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一定规律进行旋转。 第二节遥感数字图像的校正 1数字图像 2.系统辐射校正的方法 3.大气校正 4遥感图像的镶嵌 第三节遥感图像的变换 遥感图像的变换原理,灰度直方图,线性与非线性拉件 第四节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 1.遥感数字图象增强处理与分类处理 2.图象处理软件包简介, 第五节数据融合 1数据融合前处理 2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 3遥感影像与非遥感数据融合 重点与难点:遥感图像多波段彩色合成处理与相关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
2. 遥感图像彩色合成原理 (1)单波段彩色变换 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 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 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例如,亮度 0~10 为第一层,赋值 l,亮度值 ll~ 15 为第二层,赋给值 2,亮度 6~30 为第三层,赋值 3,等等,再给 l,2,3 分别赋不同的颜色,生成彩色图像。 掌握地物光谱的特点,获得较好的地物类别图像。当地物光谱的规律性在 某一影像上表现不太明显时,对每一层亮度值赋色,得到色彩影像,会较一般 黑白影像的目视效果好。 (2)多波段色彩变换 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 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假彩色合成。 (3)多波段合成处理与图像相关增强处理 遥感多光谱影像,特别是陆地卫星的 TM 等传感器,波段多,信息量大,对 图像解译很有价值。但数据量太大,在图像处理计算时,也常常耗费大量的机 时和占 据大量的磁盘空间。实际上,一些波段的遥感数据之间都有不同程度 的相关性,存在着数据冗余。多光谱变换方法可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 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其变换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 实行线性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一定规律进行旋转。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校正 1 数字图像 2.系统辐射校正的方法 3.大气校正 4 遥感图像的镶嵌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变换 遥感图像的变换原理,灰度直方图,线性与非线性拉伸 第四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 1.遥感数字图象增强处理与分类处理 2.图象处理软件包简介, 第五节 数据融合 1 数据融合前处理 2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 3 遥感影像与非遥感数据融合 重点与难点:遥感图像多波段彩色合成处理与相关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
象增强处理与分类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一ENWI操作基础 实验二 彩色变换 实验三对比度变换 实验四空间增强 实验五多光谱变换 实验六几何校正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1科学认知方法 2讨论“英国海岸线有多长?”这一经典科学问题 授课目标:1建立多尺度思维模式, 2学会在大尺度上观察世界。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掌握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重点掌握热红外像片判读: 3.掌握扫描影像(MSS,TM,SPOT)的特征、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4.掌握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5.了解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l.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 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 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铺助判读仪器在谣感图像上获取特 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堂环培,利用模式 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 (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 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 2.目标地物特征
象增强处理与分类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一 ENVI 操作基础 实验二 彩色变换 实验三 对比度变换 实验四 空间增强 实验五 多光谱变换 实验六 几何校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 科学认知方法 2 讨论“英国海岸线有多长?”这一经典科学问题 授课目标: 1 建立多尺度思维模式, 2 学会在大尺度上观察世界。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掌握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重点掌握热红外像片判读; 3.掌握扫描影像(MSS,TM,SPOT)的特征、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4.掌握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5.了解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1.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 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 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 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 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 (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 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 译。 2.目标地物特征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特征是地物电磁辐射差异在遥感影像上的典型反映。 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目标地物特征可以概括分为“色、形、位”三大类:色 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阴影等: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形状、纹理、大小 图形等: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这里包括目标地物分布的 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3.水体的光谱特征与判读,地貌判读 4.地质构造与岩性判读,植被和土壤判读, 第二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1、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2、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 目前经常使用的遥感扫描影像都是卫星遥感影像,这些影像具有以下特征: 多中心投影、像框扭动变形、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等特点。 3立体观察 4目视解译的辅助仪器使用 遥感扫描影像解译标志 第三节遥感影像地学分析与应用 1影像地学分析基础 2影像地学分析基础常用数理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七目视解译与制图 思考题:1卫星图像的特点、判读标志有哪些 2卫星图像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第六章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原理 掌握监督和分监督分类的常用分类算法 能应用计算机软件实施图像分类 (二)教学内容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特征是地物电磁辐射差异在遥感影像上的典型反映。 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目标地物特征可以概括分为“色、形、位”三大类:色: 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阴影等;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形状、纹理、大小、 图形等;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这里包括目标地物分布的 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3.水体的光谱特征与判读,地貌判读 4.地质构造与岩性判读,植被和土壤判读,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1、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2、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 目前经常使用的遥感扫描影像都是卫星遥感影像,这些影像具有以下特征: 多中心投影、像框扭动变形、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等特点。 3 立体观察 4 目视解译的辅助仪器使用 遥感扫描影像解译标志 第三节 遥感影像地学分析与应用 1 影像地学分析基础 2 影像地学分析基础常用数理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七 目视解译与制图 思考题:1 卫星图像的特点、判读标志有哪些 2 卫星图像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无 第六章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原理 掌握监督和分监督分类的常用分类算法 能应用计算机软件实施图像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多光谱图像分类原理 1特征空间构造 2空间聚类的地理原理 3分类与识别 二、非监督分类 】空间自聚集的度量 2K均值分类原理 三、监督分类 1最大似然分类原理 2分类检验 3后分类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八监督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信息技术在图像智能识别中的作用 授课目标: 树立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 第七章遥感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 2.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 3.掌握植被谣感的具体应用 4.掌握高光谱遥感及其与常规遥感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被遥感 1植物的光谱特征 2.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 3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 4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第一节水体谣成 水体是地表重要的覆盖类型,遥感可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 水深、水温等。 1.水体的反射率很低,特别是红外波段,色调为均匀的暗色,加之水体
一、多光谱图像分类原理 1 特征空间构造 2 空间聚类的地理原理 3 分类与识别 二、非监督分类 1 空间自聚集的度量 2 K 均值分类原理 三、监督分类 1 最大似然分类原理 2 分类检验 3 后分类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实验八 监督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信息技术在图像智能识别中的作用 授课目标: 树立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 第七章 遥感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 2.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 3.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 4.掌握高光谱遥感及其与常规遥感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被遥感 1 植物的光谱特征 2.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 3 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 4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第二节 水体遥感 水体是地表重要的覆盖类型,遥感可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 水深、水温等。 1.水体的反射率很低,特别是红外波段,色调为均匀的暗色,加之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