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級中考三轮复习:古诗调阅读 (九年级下册第七平元)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 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后主李煜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 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情而深挚的感情 G.“又东风”点明后主李煜降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 慨 D.词中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雕 栏玉砌应犹在”的现实与“朱颜改”的幻想相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 亡时的痛苦、无奈。 参考答案:D(“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相对比 2、下列对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 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 能完了呢? B.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词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 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G.“只是朱颜改”中一个“改”字突出表现了词人只要宫殿还在,颜色变了何 妨的心理。 D.“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
(语文版)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 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后主李煜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 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情而深挚的感情。 C.“又东风”点明后主李煜降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 慨。 D.词中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雕 栏玉砌应犹在”的现实与“朱颜改”的幻想相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 亡时的痛苦、无奈。 参考答案:D(“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相对比)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 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 能完了呢? B.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词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 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C.“只是朱颜改”中一个“改”字突出表现了词人只要宫殿还在,颜色变了何 妨的心理。 D.“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
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作者以比喻的修醉把亡国之愁苦,写得具体 形象,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参考答案:0(突出了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无限留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G.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参考答案:G(不符合原意,词人亲自领兵上阵杀敌。是词人描绘的一个幻想中 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 勉之词。 G.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 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惑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 的黯然伤神,波瀾起伏,盲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参考答案:A(“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作者以比喻的修辞把亡国之愁苦,写得具体 形象,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参考答案:C(突出了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无限留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参考答案:C(不符合原意,词人亲自领兵上阵杀敌。是词人描绘的一个幻想中 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 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 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 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参考答案:A(“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镒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三、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 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 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 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 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G、“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 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 远大抱负。 D、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 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倨 强、自信,执著地迫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答案:A(“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应为“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 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自我形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二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极言宴席的华美。 B.三、四句一连使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 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 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 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 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 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 远大抱负。 D、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 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 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答案:A(“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应为“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 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自我形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极言宴席的华美。 B.三、四句一连使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
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消极处世 的态度。 G.五、六句用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 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这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参考答案:B(没有表现“诗人的消极处世的态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 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 人复杂的心理。 G.“行路难!行路难!这惑情进发的咏叹,语气是那么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 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 D.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遣遇艰难时,产生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 望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 现实主义的情调。 参考答案;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表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消极处世 的态度。 C.五、六句用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 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这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参考答案: B(没有表现“诗人的消极处世的态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 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 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的咏叹,语气是那么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 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 D.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 望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 现实主义的情调。 参考答案: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 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惑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参考答案:D(表现诗人不因年老爱惜自己,而是为国家利益甘愿献身。老而弥 坚,刚正不阿)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 人深切感受到诗 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三、四两句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 G.五、六两句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横”“拥” 两字形容物 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 D.结尾两句沉痛而从容。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吐露出 积极向上的情怀。 参考答案:D(没有吐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迅速,被贬之遥远。 B、颔联申诉了诗人因忠获罪、非罪而远贬的无限伤心与愤慨。 G、颈联即景抒怀,大雪封山,有家难归,表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戚。 D、结联情调凄楚,以收埋尸骨的后事相托,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参考答案:0(并非是归家路上,而是诗人在被贬路上大雪封山,前路艰危,表 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戚)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 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参考答案:D(表现诗人不因年老爱惜自己,而是为国家利益甘愿献身。老而弥 坚,刚正不阿)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 人深切感受到诗 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三、四两句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 C.五、六两句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横”“拥” 两字形容物 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 D.结尾两句沉痛而从容。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吐露出 积极向上的情怀。 参考答案:D(没有吐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迅速,被贬之遥远。 B、颔联申诉了诗人因忠获罪、非罪而远贬的无限伤心与愤慨。 C、颈联即景抒怀,大雪封山,有家难归,表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戚。 D、结联情调凄楚,以收埋尸骨的后事相托,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参考答案:C(并非是归家路上,而是诗人在被贬路上大雪封山,前路艰危,表 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戚)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之喜 爱,并极言其埋藏之深,储藏热量之大。 B.颌联形容煤炭燃烧后给人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写出了炉火火势之 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 G.颈联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 之福星,这两句诗中体现了诗人牺牲自我为人民大众的精神。 D.尾联诗人直接表达了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 样熊熊燃烧自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丹心。 E.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 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D(“直接表达”应为“借所咏物表达”)E(“热爱祖国河山”应为“爱 国忧民”)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赞美煤炭,借景抒情,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巧妙地结合咏怀。 B.首联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物之喜爱 G.尾联从煤炭进一步生发而来,与杜甫的“广夏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有异 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 D.全诗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 即使力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之喜 爱,并极言其埋藏之深,储藏热量之大。 B.颔联形容煤炭燃烧后给人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写出了炉火火势之 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 C.颈联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 之福星,这两句诗中体现了诗人牺牲自我为人民大众的精神。 D.尾联诗人直接表达了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 样熊熊燃烧 自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丹心。 E.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 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D(“直接表达”应为“借所咏物表达”)E(“热爱祖国河山”应为“爱 国忧民”)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赞美煤炭,借景抒情,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巧妙地结合咏怀。 B.首联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物之喜爱。 C.尾联从煤炭进一步生发而来,与杜甫的“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有异 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 D.全诗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 即使力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参考答案:A(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
参考答案:A(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