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文同墨竹 禤广 辉 州执信中学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文同墨竹 广州执信中学 禤广辉
圖屐笠坡東 言城桌 海南岛东坡书院 东坡笠屐图
海南岛东坡书院 东坡笠屐图
写作背景 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 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 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1018 1079),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 (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 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 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 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 元丰三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 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 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 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写 作 背 景 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 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 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1018~ 1079),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 (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 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 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 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 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 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 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 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一层由竹说起,提出画个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二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全文 第三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 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结第一件投求面者的于地并当袜穿传为笑话 构 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箦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 饭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 亲密无间
全 文 结 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一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二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三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 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 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 亲密无间
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 什么一种感情?又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 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 官清廉、淡洎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 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作者的这种感 情主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对二人 零碎的往回忆,捕提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 交森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 在的叙述中凸现一人的亲密无间的关 系。而这个“乐”又马失友的“志删物成了 更显基悲,愈见其。同时作者还助 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和人遗物来引 抒发感情
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 什么一种感情?又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 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 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 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作者的这种感 情主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对二人 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 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 在“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 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 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 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 思,直接抒发感情
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 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 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 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 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酒 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 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 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 形”“文 理自然,姿太横生”的典范之作
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 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 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 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 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 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 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 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 形”“文 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岁寒三友”与“四君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煕:《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 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 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 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 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 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 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 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 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 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 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 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 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岁寒三友”与“四君子” 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 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 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 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 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 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 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 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 思想的内涵
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 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 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 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 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 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 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 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 思想的内涵。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苏轼一生,疠尽坎坷,大半是在呢官和流放中 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 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 派”的重要人物。由于画家个性不同,画竹时的 神气各异,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 《似山竹谱》指出:“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 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 苏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由此可见,文同的 “胸中成竹”,主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 文人画竹,如果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节 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
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 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 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 派”的重要人物。由于画家个性不同,画竹时的 神气各异,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 《似山竹谱》指出:“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 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 苏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由此可见,文同的 “胸中成竹”,主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 文人画竹,如果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节 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 子了。 苏 轼 与 画 竹
苏轼与画竹 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 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 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 文拈一瓣香。” 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东坡画竹不作节, 此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 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 语。”石涛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 名节问题一直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 问题,但画起墨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 么写意,也不能废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
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 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 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 文拈一瓣香。” 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东坡画竹不作节, 此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 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 语。”石涛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 名节问题一直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 问题,但画起墨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 么写意,也不能废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 证。 苏 轼 与 画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