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 预习 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 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 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 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 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 作者又是以记游后洞为主的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 居)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此)故其(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后名(命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判断句)距其(慧空禅院) 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为,是)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省略句,“仆”后省略“于”)其(指仆碑)文(碑 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大概)音谬也 当堂测试 1.下列句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1 《游褒禅山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 预习 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 “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 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资料: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 至和元年)4 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 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 作者又是以记游后洞为主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 1 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筑舍定 居 )于其址,而卒.( 死 )葬之;以.( 因此)故其.( 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 )后名( 命名 ) 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句式:判断句 ) 距其.(慧空禅院 ) 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因为 )其乃.( 为,是 )华山之阳.( 山的南面 )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句式: 省略句,“仆”后省略“于”) 其.( 指仆碑 )文(碑 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 大概 )音谬也。 当堂测试 1.下列句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阳名之也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自主学习第2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侧面,名词作状语)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 五六里,有穴窈然(……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虽好游 者不能穷(穷尽,走完)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 饰关系)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见的东西,动词作名词)愈奇。有怠而欲出 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 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也。既(已经)其(助词,无实义)出,则或咎(责 怪)其(那个)欲出者,而予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尽情享受)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有力与物两个条件,而志不坚,游性未尽,所以悔 2、当堂测试 (1).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C)
2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阳名之也。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自主学习第 2 段 (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侧面 ,名词作状语)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 五六里,有穴窈然.( ……的样子 ),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则虽好游 者不能穷.(穷尽,走完 )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 饰关系)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看见的东西,动词作名词)愈奇。有怠而欲出 者,曰:“不出,火且.( 将要 )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 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也。既.(已经 )其.(助词,无实义 .......)出,则或咎.( 责 怪 )其.(那个 )欲出者,而予亦悔其( 自己 )随之而不得极.(尽情享受)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有力与物两个条件,而志不坚,游性未尽,所以悔。 2、当堂测试 (1).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C)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第3、4、5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于是(在这时)余有叹焉。古人之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心得),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并且)近,则游者众 险以(并且)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非同一般)之观,常在于险远 (又险又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 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悲叹)夫古书之(取独,无实意)不存,后世之谬(弄错) 其传(流传的文字)而莫能名(说明白)者,何可胜(尽)道也哉!此所以学者(求学 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探究性学习 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力物 这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 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 此属补笔,古时习惯性写法。使文字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2、当堂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3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第 3、4、5 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于是..( 在这时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观察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心得 ),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并且 )近,则游者众; 险以.( 并且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非同一般 )之观,常在于险远.. (又险又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幽深昏暗叫人迷 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帮助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悲叹 )夫古书之.( 取独,无实意 )不存,后世之谬.( 弄错 ) 其传.( 流传的文字 )而莫能名.(说明白 )者,何可胜.(尽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求学 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探究性学习 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志 力 物 这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 尽志无悔 深思慎取 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 此属补笔,古时习惯性写法。 使文字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2、当堂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白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 件的辩证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本文通过记游议论,深刻揭示了处事为学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总结 1、主旨:处事、为学要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2、写作特点: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三、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唐浮屠慧褒始舍(she)于其址有碑仆(pu)道 B.盖音谬(mi)也 有穴(xue)窈然 C.或咎(j)其欲出者瑰(gui)怪 D.无物以相( XIang)之长乐王回深父(f) 2.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③入之甚寒④予之力尚足以入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②④⑤/⑥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 件的辩证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本文通过记游议论,深刻揭示了处事为学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总结 1、主旨: 处事、为学要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2、写作特点: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三、 同步练习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 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 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 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 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③入之甚寒 ④予之力尚足以入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⑤/⑥ 3.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A.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D) 表示领属B.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C.表示婉约D.表示反诘语气 6.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古人之观于天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四、拓展阅读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 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为学、处事要深思慎取,否则就会犯错误
5 5. “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 D ) A. 表示领属 B.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C. 表示婉约 D. 表示反诘语气 6. 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古人之观于天地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四、拓展阅读 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 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为学、处事要深思慎取,否则就会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