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普定县一中陈世鹏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普定县一中 陈世鹏
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1、亭台楼阁名胜记: 2、山水游记: 3、杂物书画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核舟记》
作者简介 1.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宋朝临川 (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 公”, 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 4,作品:《临川集》
1.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宋朝临川 (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 公” , 人称 “王荆公” 。 3. “唐宋八大家”之 一 4.作品:《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作者简介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 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 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 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 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 岁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 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 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 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 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 岁
理清路 第一部分(1-2)记叙一游山经过。 第一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第一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第一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第一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祈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第山之名、山之寺、 段 山之洞、山之碑。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 应。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 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 应。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赏 (1)前洞的平旷 后洞的窈然 析 (2)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3)“余所至”之浅 段 “好游者”所至之深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一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后洞的 ⑵ 前洞记游者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⑶ “余所至”之 —— “好游者”所至之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 平旷 窈然 甚众 甚少、其至又加少 浅 深 欣喜 懊悔
1、苦人为何“往有得”?赏折第三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 形的结果如何?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一一至者少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 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 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 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 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 险以远——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 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游者众 至者少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 赏 析 应? “其文漫灭”川第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一句段 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 应?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 )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 ( ) 一句 照应。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其文漫灭”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