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运城学院:《民俗旅游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40.4KB,团购合买
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民族利用节日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情,掌握好利用节日及各地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方法,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第九章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第10次课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了 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民族 利用节日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情,掌 握好利用节日及各地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方法,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 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岁时节日民俗的含义、类型;岁时节日民俗的成因及旅游 开发利用模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功能及类型;岁时节日民 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内容而言,中 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 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理论建设、仪式教育以及网络创新等三方面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节日,例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的节日,如傣 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 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 源。 【课程思政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节日的意义在于每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节日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知识库、价值观、方法论,节日及其文化是一座资源十分丰富的教育金矿。中国传统节日积 淀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为广大青年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民俗学视角。 2.以家庭亲情为本的人伦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多以家庭为中心,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伦理道德,这与中华 民族农耕文化背景和儒家以“孝”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有关。一方面,农业社会的发展必须以 土地为基础,这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滋生出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方面,“孝

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第 10 次课 2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了 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民族 利用节日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的具体情,掌 握好利用节日及各地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方法,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 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岁时节日民俗的含义、类型;岁时节日民俗的成因及旅游 开发利用模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 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功能及类型;岁时节日民 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内容而言,中 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 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理论建设、仪式教育以及网络创新等三方面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节日,例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的节日,如傣 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 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 源。 【课程思政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节日的意义在于每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节日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知识库、价值观、方法论,节日及其文化是一座资源十分丰富的教育金矿。中国传统节日积 淀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为广大青年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民俗学视角。 2.以家庭亲情为本的人伦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多以家庭为中心,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伦理道德,这与中华 民族农耕文化背景和儒家以“孝”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有关。一方面,农业社会的发展必须以 土地为基础,这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滋生出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方面,“孝

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良好的家庭人伦关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也影响到整 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中华传统节日是培育大学生人伦道德的沃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路径。 3.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与尊重。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二十 四节气中的“清明”,兼有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慎终追远和郊游踏青是其重要节俗活动, 蕴含着人们对过去生命的追忆和对自然生命的欣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和利 用传统节日中关于尊重和关怀生命的教有资源,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相关的习俗活动中,让他 们从中学会欣赏生命、珍视生命和尊重生命,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过程。 第一节节日民俗概述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 分是有紧密联系的。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 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 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 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 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 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1、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 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另 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 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 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 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不过,不同的地 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 同。因此我们说,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 民俗构成的基础。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 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良好的家庭人伦关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也影响到整 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中华传统节日是培育大学生人伦道德的沃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路径。 3.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与尊重。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二十 四节气中的“清明”,兼有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慎终追远和郊游踏青是其重要节俗活动, 蕴含着人们对过去生命的追忆和对自然生命的欣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和利 用传统节日中关于尊重和关怀生命的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相关的习俗活动中,让他 们从中学会欣赏生命、珍视生命和尊重生命,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过程。 第一节 节日民俗概述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 分是有紧密联系的。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 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 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 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 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 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1、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 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另 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 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 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 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不过,不同的地 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 同。因此我们说,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 民俗构成的基础。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 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 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 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 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 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 史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 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 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 形成发生作用。 2、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 (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 教节日。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 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 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农事节日的最初形 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 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如藏族 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 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候举行。 (3)年节及其民俗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 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 时间是在正月初一。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 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 族的歌会、歌节。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 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 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 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 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 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 史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 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 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 形成发生作用。 2、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 (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 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 教节日。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 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 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 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农事节日的最初形 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 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如藏族 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 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候举行。 (3)年节及其民俗 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 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 时间是在正月初一。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 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 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 族的歌会、歌节。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 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3、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 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 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许多节期的选择, 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 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 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有许多节日都是为 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无节烧纸钱等。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 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每当节日来 临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只有在这个时 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 情纽带。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 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 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 社火、庙会活动。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 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1、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一点从岁 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 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自古以来,我国民间 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 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 为重大。 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 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 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 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

3、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 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 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许多节期的选择, 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 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 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有许多节日都是为 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无节烧纸钱等。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 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每当节日来 临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只有在这个时 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 情纽带。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 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 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 社火、庙会活动。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 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1、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一点从岁 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 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自古以来,我国民间 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 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 为重大。 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 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 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 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

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 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 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 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至今.我国使用 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 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 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周岁365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 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 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族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 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 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 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 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 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 灯、耍社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节日里,除吃元宵外、 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如陕西人吃“元宵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 昆明人多吃豆面团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 (3)清明节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它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 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 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蹋蹴、 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或“重五”。古代,“五”与“午”相通,因 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 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大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 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举行。它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来源有四种说法,其中在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

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 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 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 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至今.我国使用 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 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 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周岁 365 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 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 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族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 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 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 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 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 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 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 灯、耍社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节日里,除吃元宵外、 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如陕西人吃“元宵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 昆明人多吃豆面团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 (3)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它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 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 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蹋蹴、 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或“重五”。古代,“五”与“午”相通,因 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 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大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 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举行。它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来源有四种说法,其中在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

是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躲午、赛龙舟、 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 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 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如今,每当中秋 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留西瓜、香瓜、葡萄、 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园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人们借助各种象 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即使远在天证海角,中秋节的明月,也能 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 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①满族 一一满族过年每当年节将近的时候,满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 字。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还会竖起六米高的灯笼杆,上扎一把松枝或一面红色小旗。。夜晚点 上灯,彻夜不熄。年三十家家包饺子,讲究有褶子。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四 通八达。除夕的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谁吃到了谁就有好运气。总之,所有这些讲究都是 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光景。 满族的端午节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纪念屈原,而是祈福座灾。届时,满族人家 的房檐上都插上艾蒿,以防治病邪侵人:有的人还会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 头和眼、可以避免生疮疗、闹眼病。 (2)朝鲜族 一一朝鲜族春节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夕全家守岁通宵 达旦,古老的“伽耶琴”(一种乐器)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人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 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 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 架”,随着长鼓,洞箫,唢呐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一老人节朝鲜族人民的节日。因地区不同,时间也不同,有的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有的在八月十五日。届时,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佩带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 鲜艳亮丽服装的朝鲜族妇女和身穿浅色上衣、深色坎肩、肥大长裤的朝鲜族男子依偎在老人 身旁,与老人们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尽情地歌舞,踩跳板,荡秋千,打球,摔跤,竭尽全力 让老人们享受节日的欢乐。节日里,有老人的家庭都非常恭敬地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 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尽其享用,对老人多半生的辛勤劳碌表示尊重、感谢

是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躲午、赛龙舟、 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 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 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如今,每当中秋 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留西瓜、香瓜、葡萄、 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园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人们借助各种象 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即使远在天证海角,中秋节的明月,也能 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 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 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①满族 ——满族过年 每当年节将近的时候,满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 字。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还会竖起六米高的灯笼杆,上扎一把松枝或一面红色小旗。。夜晚点 上灯,彻夜不熄。年三十家家包饺子,讲究有褶子。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四 通八达。除夕的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谁吃到了谁就有好运气。总之,所有这些讲究都是 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光景。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纪念屈原,而是祈福座灾。届时,满族人家 的房檐上都插上艾蒿,以防治病邪侵人;有的人还会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 头和眼、可以避免生疮疔、闹眼病。 (2)朝鲜族 ——朝鲜族春节 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夕全家守岁通宵 达旦,古老的“伽耶琴”(一种乐器)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人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 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 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 架”,随着长鼓,洞箫,唢呐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老人节 朝鲜族人民的节日。因地区不同,时间也不同,有的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有的在八月十五日。届时,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佩带大红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身着 鲜艳亮丽服装的朝鲜族妇女和身穿浅色上衣、深色坎肩、肥大长裤的朝鲜族男子依偎在老人 身旁,与老人们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尽情地歌舞,踩跳板,荡秋千,打球,摔跤,竭尽全力 让老人们享受节日的欢乐。节日里,有老人的家庭都非常恭敬地备制“麻格里”(一种米酒)、 打糕、冷面、狗肉和大酱汤等食品,尽其享用,对老人多半生的辛勤劳碌表示尊重、感谢

一婴儿生日节朝鲜族婴儿一周岁纪念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讲究的节日。生日来临 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男 孩一般上着五色丝绸短袄.外加坎肩,女孩上身穿小巧玲珑的短袄,襟垂用带,下着罗裙), 然后把孩子抱到生日席桌前,让婴儿“抓周”,不管抓到什么富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们 都会欢腾起来,说一些让主人高兴的话。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上套上一团素白色的线 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纯洁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2、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蒙古族 一蒙古族年节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它虽然与汉族的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但也保留了许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 夕吃“手扒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 新年吉祥如意。 一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欢聚”的意思。这是蒙古族传统的 群众性娱乐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那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主要内 容是摔跤、赛马、射箭三项娱乐活动。如今增添了文艺体育表演、物资交流等新的内容。日 期一至三天或五至七天不等,视其规模而定。 (2)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这三个民族的人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它们的节 日有共同点,即都庆祝伊斯兰教节日,因而在本文中把它们放在一起叙说。伊斯兰教节日主 要有: 一一宰牲节宰牲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回族称为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哈萨克、 柯尔克孜等族称其为库尔班节。阿拉伯语“古尔邦”有“牺牲”之意,传说“先知”易卜拉 欣梦见真主命他杀子献祭。当他忠实地执行真主的旨意准备杀其亲生之子时,真主命天使用 一只羔羊代替其子。从此,形成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 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回历十二月十日定为宰牲节,杀牛、宰羊便成为宰牲节的一项特有内 容。 一开斋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一般把每年的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定 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整个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 斋。此外,还要做到清心寡欲。按规定,老弱病残儿童可以不守斋,但也要节制食欲。斋日 期满之日,即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届时,所有虔诚的穆斯林都要沐浴更衣,身 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人们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一一圣纪节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 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历每年三月十二日这位至圣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举行隆重的宗 教活动。届时,人们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匐吟诵的《古兰经》,讲述至圣穆罕 默德的功绩并宰牛宰羊,进行会餐

——婴儿生日节 朝鲜族婴儿一周岁纪念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讲究的节日。生日来临 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男 孩一般上着五色丝绸短袄.外加坎肩,女孩上身穿小巧玲珑的短袄,襟垂用带,下着罗裙), 然后把孩子抱到生日席桌前,让婴儿“抓周”,不管抓到什么富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们 都会欢腾起来,说一些让主人高兴的话。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上套上一团素白色的线 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纯洁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2、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它虽然与汉族的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但也保留了许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 夕吃“手扒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 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欢聚” 的意思。这是蒙古族传统的 群众性娱乐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那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主要内 容是摔跤、赛马、射箭三项娱乐活动。如今增添了文艺体育表演、物资交流等新的内容。日 期一至三天或五至七天不等,视其规模而定。 (2)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这三个民族的人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它们的节 日有共同点,即都庆祝伊斯兰教节日,因而在本文中把它们放在一起叙说。伊斯兰教节日主 要有: ——宰牲节 宰牲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回族称为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哈萨克、 柯尔克孜等族称其为库尔班节。阿拉伯语“古尔邦”有“牺牲”之意,传说“先知”易卜拉 欣梦见真主命他杀子献祭。当他忠实地执行真主的旨意准备杀其亲生之子时,真主命天使用 一只羔羊代替其子。从此,形成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 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回历十二月十日定为宰牲节,杀牛、宰羊便成为宰牲节的一项特有内 容。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一般把每年的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定 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整个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 斋。此外,还要做到清心寡欲。按规定,老弱病残儿童可以不守斋,但也要节制食欲。斋日 期满之日,即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届时,所有虔诚的穆斯林都要沐浴更衣,身 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人们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圣纪节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 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历每年三月十二日这位至圣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举行隆重的宗 教活动。届时,人们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匐吟诵的《古兰经》,讲述至圣穆罕 默德的功绩并宰牛宰羊,进行会餐

一那吾鲁孜节这是新胭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在民间历法元月元日(公 历3月2日前后)举行。“那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过节这天,身着 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在“独他尔”、“热瓦甫”、“过甫”、“冬不拉”等弹拨乐 器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欢歌笑语连绵不断,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喜悦气氛。热情的主人们用 自己制作的各种鲜美的食品来款待客人。在一些地区,人们还要宰牲畜,以祈求新年里获得 更大的丰收。 3、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藏族 一藏历年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 人们便开始忙于准备年货,如“古过”、“那夏”、“布鲁”等油果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 主妇们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份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 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 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健康,预祝新的一年全家再如此欢聚”。 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这天,一般是闭门欢 聚,互不走访。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 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一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 五天。雪顿是藏语译音,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 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 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阴下,搭起帷幕,在 绿茵上,铺上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 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 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 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一一沐浴节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藏历七 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男女老少 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在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 帷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媳戏打水 仗,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于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 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香喷喷的酥油茶,帐篷里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既是藏 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2)傣族 一一泼水带亦称浴佛节,是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

——那吾鲁孜节 这是新胭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在民间历法元月元日(公 历 3 月 22 日前后)举行。“那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过节这天,身着 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在“独他尔”、“热瓦甫”、‘“过甫”、“冬不拉”等弹拨乐 器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欢歌笑语连绵不断,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喜悦气氛。热情的主人们用 自己制作的各种鲜美的食品来款待客人。在一些地区,人们还要宰牲畜,以祈求新年里获得 更大的丰收。 3、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1)藏族 ——藏历年 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 人们便开始忙于准备年货,如“古过”、“那夏”、“布鲁”等油果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 主妇们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份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 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 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健康,预祝新的一年全家再如此欢聚”。 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这天,一般是闭门欢 聚,互不走访。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 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 五天。雪顿是藏语译音,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 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 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阴下,搭起帷幕,在 绿茵上,铺上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 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 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 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藏历七 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 7 天。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男女老少 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在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 帷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媳戏打水 仗,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于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 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香喷喷的酥油茶,帐篷里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既是藏 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2)傣族 ——泼水节 亦称浴佛节,是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

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每年的这天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 院中心用沙堆成宝塔,围坐在宝塔四周听佛僧诵经布道,祈祷丰年。之后,全寨人民各挑水 一担,泼在佛像身上,为佛洗尘。随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敲着铜锣, 打着象脚鼓涌向街头,伴随着“水、水、水”的欢呼声,互相追逐,把一盆盆圣洁的水泼 向对方,以示美好的祝愿,直至人人全身湿透。节日期间,还要赛龙舟、跳孔雀舞,青年男 女趁过节“丢包”定情。夜晚,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大家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欢 闹通宵。 (3)白族 一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节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 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届时滇西各族人民在此进行物资交流、民族体育和文 艺大会,气氛非常热烈。 (4)纳西族 一三朵节纳西语叫“三朵颂”,是祭拜“三朵”之意。“三朵”是纳西族人民千百年 来笃信的保护神。过去,每年二月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人都要到白沙“三多阁”(即 “北岳庙”)和各地的“三朵阁”隆重祭拜“三朵神”,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同时还 进行各种文娱活动。1986年8月,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决定,将“三朵”节即每年阴历 二月八日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届时,全县统一放假一天,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庆祝活 动。 一三月会在纳西族传统古调中,常用“洒瓦巴徐巴”(三月百花开)的成语,比喻兴 旺繁荣。一年一度的纳西三月会,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以骡马交易为主的三月会,历二百 余年,新中国成立后,愈加兴旺,使这一传统古会成为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友 谊的新型盛会。 (5)彝族 一火把节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元月二十四或二十 五日。届时,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在广场中央堆砌一个宝塔形火炬。 选一根十几米长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 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 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擗啪作响,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6)羌族 —羌族年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议羌族自治县的 羌族人民就要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年节。届时羌族人民用面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 而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做客,同饮“咂酒”(用青棵、大麦煮熟加 酒曲拌匀,放入坛内,以草盖之酿成)。饮酒方式别具一格,大家轮流用细竹竿吸饮,边吸 边向坛内添加水,待其味淡后连酒渣一起分而食之。大家边饮边即兴演唱酒歌,内容多是表

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每年的这天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 院中心用沙堆成宝塔,围坐在宝塔四周听佛僧诵经布道,祈祷丰年。之后,全寨人民各挑水 一担,泼在佛像身上,为佛洗尘。随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敲着铜锣, 打着象脚鼓涌向街头,伴随着“水、水、水” 的欢呼声,互相追逐,把一盆盆圣洁的水泼 向对方,以示美好的祝愿,直至人人全身湿透。节日期间,还要赛龙舟、跳孔雀舞,青年男 女趁过节“丢包”定情。夜晚,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大家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欢 闹通宵。 (3)白族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节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 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届时滇西各族人民在此进行物资交流、民族体育和文 艺大会,气氛非常热烈。 (4)纳西族 ——三朵节 纳西语叫“三朵颂”,是祭拜“三朵”之意。“三朵”是纳西族人民千百年 来笃信的保护神。过去,每年二月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人都要到白沙“三多阁”(即 “北岳庙”)和各地的“三朵阁”隆重祭拜“三朵神”,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同时还 进行各种文娱活动。1986 年 8 月,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决定,将“三朵”节即每年阴历 二月八日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届时,全县统一放假一天,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庆祝活 动。 ——三月会 在纳西族传统古调中,常用“洒瓦巴徐巴”(三月百花开)的成语,比喻兴 旺繁荣。一年一度的纳西三月会,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以骡马交易为主的三月会,历二百 余年,新中国成立后,愈加兴旺,使这一传统古会成为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友 谊的新型盛会。 (5)彝族 ——火把节 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元月二十四或二十 五日。届时,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在广场中央堆砌一个宝塔形火炬。 选一根十几米长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 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 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噼啪作响,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6)羌族 ——羌族年 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的 羌族人民就要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年节。届时羌族人民用面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 而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做客,同饮“咂酒”(用青棵、大麦煮熟加 酒曲拌匀,放入坛内,以草盖之酿成)。饮酒方式别具一格,大家轮流用细竹竿吸饮,边吸 边向坛内添加水,待其味淡后连酒渣一起分而食之。大家边饮边即兴演唱酒歌,内容多是表

示希望一切吉祥如意,或恭贺新禧及酬谢和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等等。宾主轮流对唱,歌词 新颖,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唱毕大家在锣鼓、钢铃、羊皮鼓、 竹笛的伴奏下跳起锅庄舞和皮鼓舞,节奏明快,舞姿矫健,为节闩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7)侗族 一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举行日期 各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花炮用长 约10厘米的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上放置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成五颜六色的铁环, 炮身披红挂绿,彩带迎风飘扬,具有一种奇特的美。比赛时,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被抬 进平坦的鼓楼场地中央。运动员分列两队,每队10到30人,均在场地边缘待命。按照侗家 习惯,由上穿黑衣,下着白裤、扎绑腿的小伙子组成仪仗队,举行隆重仪式。随着指挥员一 声令下,一名体格健壮的小伙子点燃导火索。一声炮响把裹着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铁硼 将落,队员竞相争抢,以抢到铁环投入对方球门的花篮为胜利。抢花炮场面极为惊险、激烈, 被誉为“东方橄榄球”。抢花炮通常枪三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 旺之意。当然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跳踩堂、对歌、唱彩调。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 抢花炮成了“三月三”节日最精彩的内容。 (8)苗族 一一苗年这是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 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 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早晨, 先祭祖。其次,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劳。此后,姑娘们、小伙子们 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 寨男青年也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 不断。若苗年与“吃鼓藏”年相遇,那更为隆重。到时,杀鸡宰鸭,杀牛祭祖,全族的亲戚 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一花山节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或“踩山”,也叫“跳花山”或“跳山”,是贵州省 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 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 杆矗立。身着节日服装的男女云集会场。主要文娱活动有芦笙舞、赛歌以及爬杆比赛等。另 外,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也饶有风趣。整个会场充满着节日的欢乐。花山会也是青年男女社 交的机会,钟情、怀春的男女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总之,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9)布依族 一布依族的大年布依族同胞在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到了阴历腊月底更是 忙于制作年货。在外地工作的布依族人都要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示希望一切吉祥如意,或恭贺新禧及酬谢和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等等。宾主轮流对唱,歌词 新颖,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唱毕大家在锣鼓、钢铃、羊皮鼓、 竹笛的伴奏下跳起锅庄舞和皮鼓舞,节奏明快,舞姿矫健,为节闩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7)侗族 ——花炮节 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举行日期 各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花炮用长 约 10 厘米的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上放置直径 4 厘米,用丝线包扎成五颜六色的铁环, 炮身披红挂绿,彩带迎风飘扬,具有一种奇特的美。比赛时,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被抬 进平坦的鼓楼场地中央。运动员分列两队,每队 10 到 3O 人,均在场地边缘待命。按照侗家 习惯,由上穿黑衣,下着白裤、扎绑腿的小伙子组成仪仗队,举行隆重仪式。随着指挥员一 声令下,一名体格健壮的小伙子点燃导火索。一声炮响把裹着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铁硼 将落,队员竞相争抢,以抢到铁环投入对方球门的花篮为胜利。抢花炮场面极为惊险、激烈, 被誉为“东方橄榄球”。抢花炮通常枪三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 旺之意。当然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跳踩堂、对歌、唱彩调。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 抢花炮成了“三月三”节日最精彩的内容。 (8)苗族 ——苗年 这是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 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 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早晨, 先祭祖。其次,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劳。此后,姑娘们、小伙子们 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 寨男青年也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 不断。若苗年与“吃鼓藏”年相遇,那更为隆重。到时,杀鸡宰鸭,杀牛祭祖,全族的亲戚 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或“踩山”,也叫“跳花山”或“跳山”,是贵州省 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 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 杆矗立。身着节日服装的男女云集会场。主要文娱活动有芦笙舞、赛歌以及爬杆比赛等。另 外,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也饶有风趣。整个会场充满着节日的欢乐。花山会也是青年男女社 交的机会,钟情、怀春的男女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总之,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9)布依族 ——布依族的大年 布依族同胞在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到了阴历腊月底更是 忙于制作年货。在外地工作的布依族人都要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