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8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居住民俗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居的概念和构成、居住环境 观、民居的建筑习俗与居住的惯制,理解居住民俗的含义;熟悉居住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过程与制约因子、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以及 中国民居景观的类型、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 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 体。 2.知识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习近平历次讲话种关于 文艺的重要论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掌 握文艺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 优秀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古村落与古城镇民俗旅游资 源开发的方式。 课程思政: 1,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等内容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站稳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 2.预期成效 (1)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 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服务 人民群众上。 (2)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遵循艺术创作之规律,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寻找表达“中国精神”的有效艺术手段,创作出凝聚中国精 神的文艺精品。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旅游:(2)民俗:(3)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教 案 (第 8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居住民俗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居的概念和构成、居住环境 观、民居的建筑习俗与居住的惯制,理解居住民俗的含义;熟悉居住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过程与制约因子、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以及 中国民居景观的类型、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 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 体。 2.知识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习近平历次讲话种关于 文艺的重要论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掌 握文艺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 优秀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古村落与古城镇民俗旅游资 源开发的方式。 课程思政: 1.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等内容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站稳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 2.预期成效 (1)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 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服务 人民群众上。 (2)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遵循艺术创作之规律,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寻找表达“中国精神”的有效艺术手段,创作出凝聚中国精 神的文艺精品。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旅游;(2)民俗;(3)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课程导入:(5分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 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5年多来,全国文艺创作、文艺事业、文艺市场、文艺风气气 象一新,请问这些新气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 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 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 间,如穴居、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 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 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 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己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 住习俗。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其次是生死的分 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其 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 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 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 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 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 移动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 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 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 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己经被家庭单居所代替,而 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 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 程度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 结构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第一,这一时期 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
课程导入:(5 分钟)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 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5 年多来,全国文艺创作、文艺事业、文艺市场、文艺风气气 象一新,请问这些新气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 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 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 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 间,如穴居、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 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 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 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 住习俗。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其次是生死的分 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其 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 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 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 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 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 移动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 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 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 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代替,而 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 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 程度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 结构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第一,这一时期 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 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表1: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穴居、巢居 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 过渡期 风篱、原始帐篷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 形成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化 2、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 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 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 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 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 成了家庭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 普米族在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 林深处的威士土人则围绕火堆,吊起几张床,其中一张靠近火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其余 吊床为孩子所有。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 触动。平时不许从火塘的上方跨过去,不准用脚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许用利器(刀、剑等) 捅火,不准将吸水泼人火中。 (2)住房的分配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 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由于居住类型的不同,因而住 房的分配也存在一些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 三铺炕,南北西三面炕构成“匚’字型,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家中来贵 客住西炕,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住南炕。 (3)公房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 始社会的生活习俗。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 的同性青年住在一起。男青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女公房’,一般 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束后,女青年 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带着三弦、 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但是,男青年绝对不能到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青年公房去玩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 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表 1: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穴居、巢居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过渡期 风篱、原始帐篷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形成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 化 2、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 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 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 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 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 成了家庭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 普米族在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 林深处的威士土人则围绕火堆,吊起几张床,其中一张靠近火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其余 吊床为孩子所有。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 触动。平时不许从火塘的上方跨过去,不准用脚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许用利器(刀、剑等) 捅火,不准将吸水泼人火中。 (2)住房的分配 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 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由于居住类型的不同,因而住 房的分配也存在一些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 三铺炕,南北西三面炕构成“匚’字型,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家中来贵 客住西炕,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住南炕。 (3)公房 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 始社会的生活习俗。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 的同性青年住在一起。男青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女公房’,一般 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束后,女青年 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带着三弦、 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但是,男青年绝对不能到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青年公房去玩
也不能邀请她们到自己的男公房来玩。汉族的公房主要用以村民聚会、议事,或设社仓储粮。 由村民们集资兴建。在印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公房,但他们的公房除作为谈情说爱的 场所外,还是一个学习劳动技能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天地,并且还有专人进行监管。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家 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住人, 其下圈养牲畜。人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 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 日本有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越南的村舍正房内在中央墙壁上设有供台,供着祖先的 牌位。 总之,居住惯制是居住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不论我们是去对某一民族的居住 进行开发,或是去参观访问某一居所,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民族的居住惯制。 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 (1)实用性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 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 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 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 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 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 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 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 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 宅。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 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一一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至于 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 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 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 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 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 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 也有相以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 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什居房室的安排,清 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的伦理观念和准则。 (4)宗教性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
也不能邀请她们到自己的男公房来玩。汉族的公房主要用以村民聚会、议事,或设社仓储粮。 由村民们集资兴建。在印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公房,但他们的公房除作为谈情说爱的 场所外,还是一个学习劳动技能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天地,并且还有专人进行监管。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家 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住人, 其下圈养牲畜。人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 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 日本有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越南的村舍正房内在中央墙壁上设有供台,供着祖先的 牌位。 总之,居住惯制是居住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不论我们是去对某一民族的居住 进行开发,或是去参观访问某一居所,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民族的居住惯制。 3、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 (l)实用性 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 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 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 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 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 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 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 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 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 宅。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 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至于 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 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 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 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 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 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 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 也有相似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 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什居房室的安排,清 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的伦理观念和准则。 (4)宗教性 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
教信仰的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 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具有这种 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灵,小灶神、财神, 乃至天、地、君、亲、师的综合神位的。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 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 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 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 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就更加繁复与绚 丽。 1、风水与民居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 居落成之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 的“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在各民族中都有广泛地流行和应 用,但汉族作为始作俑者乃冠各族之首。 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 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 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 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 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1)宅基选址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对于从事农 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 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 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 穴”。“龙”是“祖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 的山岗。“水”是从山上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穴”就是基 址所在。“穴”有吉凶之分,全部由‘“龙”、“砂”、“水”的相互位置、形态、颜色、 高低等因素决定。“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 向,理想的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 “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 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 搭配。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宅后。否则是“凶于主”。 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可避免干扰。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
教信仰的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 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具有这种 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灵,小灶神、财神, 乃至天、地、君、亲、师的综合神位的。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 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 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 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 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就更加繁复与绚 丽。 1、风水与民居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 居落成之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 的“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在各民族中都有广泛地流行和应 用,但汉族作为始作俑者乃冠各族之首。 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 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 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 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 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l)宅基选址 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对于从事农 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 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 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 穴”。“龙”是“祖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 的山岗。“水”是从山上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穴”就是基 址所在。“穴”有吉凶之分,全部由‘“龙”、“砂”、“水” 的相互位置、形态、颜色、 高低等因素决定。“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 向,理想的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 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 “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 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 搭配。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宅后。否则是“凶于主”。 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可避免干扰。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
次峰,既有靠又有延。总之,住宅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乃是风水布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 是古代风水所说的:“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 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 (3)住宅内部布局住宅的内部布局是指住宅的位置以及住宅的功能分区,住宅的形态 以及室内摆设等到情状。①住宅地势。朝南座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房高,南房低: 东边低,西边高,这样才能是“不富且豪”。南向多开门窗,以利庭院采光和遮寒。地基要 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②住宅格局。以合院式住宅为例。合院式住宅的一般格局是: 1)建筑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2)建筑主面朝院,成一合院。以院解决通风、采 光、排水、交通等需要。3)以墙、廊连系或围绕建筑,成一合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尽 量朝南,北面较少开口。4)一个合院规模不足,如需扩大:以重重落院相套,向纵深与横 面发展,如此以来,纵深形成一进一院交互的关系,横向也形成一顺一跨院的关系。5)交 通系统,主要随着屋檐做格子状分布,不下雨时自然可走庭院。南方有时屋内靠庭院的一边, 也形成一屋内交通系统。6)要合院群中,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主 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屋则居于次轴。轴线上的闪段, 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把对外的房间与下房放在前头。7)在思想呈 现方面,除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外,自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堂的设置最为独特 了。 2、建房与入住 建房动工意昧着大兴土木,这是生活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因此这不仅是房主一人的 事情,也是全村人共同的目的。在建房时,全村人一同出动帮工,而房主则按惯例给帮工以 吸食酒菜供应,但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正因为新建房的重要意义,于是在建房过程中乃至 以后的入住时都有许多讲究和规矩,下面按建房与入住的程序分别予以介绍。 (1)建房 按照民间建房的礼仪,一般可分为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 骤。 一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选地基要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选择迎风向阳而 且有水的地势。按习惯,建房一般是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同时确定主房、配房、院门、厕 所等的位置及高度。宅基的地形应为正方形或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忌讳缺角或三角形, 最忌簸箕形。总之,是要选择一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风水宝地”。这样才有利于人们采 光、汲水、取暖、交通等生活起。 一开工。地基择好之后,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这特别要忌讳在“太岁 日”动土,因为俗云,在太岁爷头上动上,那是会招来祸患的。吉日选好后,便可以下锹破 土了,但由于各地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开工仪式上是有所区别的。晋北人在这一天时要在 主房方向悬挂红布,摆供燃烛,焚香敬纸,主人则以锹象征性地翻土三次。在浙南地区是在 地下挖一个洞,埋下一包银、神砂和五条桃符木,然后烧纸和燃放爆竹,以便敬土和镇邪。 一上梁。上梁亦称“升梁”,流行于中国大多数地区。民间上梁一般都须按阴阳。并 认为上梁顺利与否和建宅后的生活相关联,时间一般以“月圆”“涨潮”为吉利时辰,取 其合家团圆,钱财如水涨进之意。上梁日要择吉辰,鸣鞭炮。湖南、江西等地要由主持建房 的师傅手捉酒壶,洒酒浇梁,口咏成套的吉祥辞令,赞扬新屋,祝贺主人,互相谦恭礼让
次峰,既有靠又有延。总之,住宅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乃是风水布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 是古代风水所说的:“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 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 (3)住宅内部布局 住宅的内部布局是指住宅的位置以及住宅的功能分区,住宅的形态 以及室内摆设等到情状。①住宅地势。朝南座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房高,南房低; 东边低,西边高,这样才能是“不富且豪”。南向多开门窗,以利庭院采光和遮寒。地基要 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②住宅格局。以合院式住宅为例。合院式住宅的一般格局是: 1)建筑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2)建筑主面朝院,成一合院。以院解决通风、采 光、排水、交通等需要。3)以墙、廊连系或围绕建筑,成一合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尽 量朝南,北面较少开口。4)一个合院规模不足,如需扩大;以重重落院相套,向纵深与横 面发展,如此以来,纵深形成一进一院交互的关系,横向也形成一顺一跨院的关系。5)交 通系统,主要随着屋檐做格子状分布,不下雨时自然可走庭院。南方有时屋内靠庭院的一边, 也形成一屋内交通系统。6)要合院群中,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主 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屋则居于次轴。轴线上的闪段, 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把对外的房间与下房放在前头。7)在思想呈 现方面,除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外,自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堂的设置最为独特 了。 2、建房与入住 建房动工意昧着大兴土木,这是生活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因此这不仅是房主一人的 事情,也是全村人共同的目的。在建房时,全村人一同出动帮工,而房主则按惯例给帮工以 吸食酒菜供应,但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正因为新建房的重要意义,于是在建房过程中乃至 以后的入住时都有许多讲究和规矩,下面按建房与入住的程序分别予以介绍。 (l)建房 按照民间建房的礼仪,一般可分为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 骤。 —— 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选地基要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选择迎风向阳而 且有水的地势。按习惯,建房一般是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同时确定主房、配房、院门、厕 所等的位置及高度。宅基的地形应为正方形或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忌讳缺角或三角形, 最忌簸箕形。总之,是要选择一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风水宝地”。这样才有利于人们采 光、汲水、取暖、交通等生活起。 —— 开工。地基择好之后,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这特别要忌讳在“太岁 日”动土,因为俗云,在太岁爷头上动上,那是会招来祸患的。吉日选好后,便可以下锹破 土了,但由于各地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开工仪式上是有所区别的。晋北人在这一天时要在 主房方向悬挂红布,摆供燃烛,焚香敬纸,主人则以锹象征性地翻土三次。在浙南地区是在 地下挖一个洞,埋下一包银、神砂和五条桃符木,然后烧纸和燃放爆竹,以便敬土和镇邪。 ——上梁。上梁亦称“升梁”,流行于中国大多数地区。民间上梁一般都须按阴阳。并 认为上梁顺利与否和建宅后的生活相关联,时间一般以“月圆”“涨潮” 为吉利时辰,取 其合家团圆,钱财如水涨进之意。上梁日要择吉辰,鸣鞭炮。湖南、江西等地要由主持建房 的师傅手捉酒壶,洒酒浇梁,口咏成套的吉祥辞令,赞扬新屋,祝贺主人,互相谦恭礼让
在鞭炮声中,抬梁木步步上升,至屋脊,将梁木安放在中间两扇中柱顶端的衔口内。屋主此 时,以红布披梁木,谓之“披红”,并对工匠赠红包。在四川农村,工匠还手提一只滴着血 的大雄鸡,步步高升,边走边唱吉祥语。是日主人要办上梁酒,宴请泥水匠、木匠、帮工及 亲朋好友。主人要穿洁净衣服给头师傅斟酒。 一立门。立门对住宅来说,具有许多象征意义。建房到立门时,也有一定的礼仪。湖 南等地的汉族居民,要举行祈祷仪式,俗称“安朝门”。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族在立大门时, 于门楼下挂筷子一双、古书一卷、内装五谷的红布袋一个,寓意招财进宝和文运兴旺。 一落成。住宅落成后,各地都有设酒招待工匠和乡亲、帮工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除 设酒宴外,还有另外一些礼节。育海河湟地区的汉、藏、土、撒拉族人要选抒光洁的白石四 块,置于房顶四角,称为“置白石”。 (2)入住仪式新房落成以后的入迁,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居所,对于这种乔迁之 喜,也同样有一系列的惯例相沿而成民俗。主要包括择日入住,火,祖宗神位的入屋以及进 屋时的庆祝等 一一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有一个“黄道吉日”。 一火的重要性,火在入住仪式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火炉的前导、火塘的置放以及锅 灶的设置等。 一祖宗神位,这是仅次于火的入住仪式中的另一个重要点。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 人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一庆祝。主人要置办“进屋酒”,各地形式和名称有所区别,但实际上是一回事。陕 西渭南一带称为“哄庄子’”,广西南部称“入火酒”,而中原和东北地区则称为“燎锅底”。 对于客人则要送上一些礼物表示祝贺,称为“贺房”。 3、装饰 汉民族的民居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是用在表达意图、构 造需要、包藏隐喻意义的地方,或用装饰把过于分散的构图联系在一起。主要人口的边框、 门窗、厨房的墙上,建筑上需要强调的地方等等,把建筑装饰统一和谐地表现于建筑之中而 不感到是外加上去的多余的东西。除了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装饰外,其实,房屋的各个组成部 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衔接都是装饰的表现形式。下面对装饰应用较多的门窗、梁架、 墙壁、屋顶等地加以分别介绍。 (1)门窗装饰门窗是一座屋舍整体形象的外露表现。门窗装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人 的身份地位,因此这是整个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晋北民居为例,根据装饰的豪华程度, 其门脸大体可分为实奠方、紫蓝奠、三道管和硬山撂檩四种形式。每座房屋的门窗讲究对称。 门多是两扇对开,冬天加风门,夏天挂竹帘。窗户的样式很多,有鼓乐钱式、工字式、万字 式、喜字式、棋盘式等。一般下部分安玻璃,上部分糊白麻纸,逢年过节贴窗花。窗台多由 砖砌,有硬条盘心和软条盘心之分(条盘心,四围突出成条盘状)。硬条盘心的中间部分也 以砖砌,而软条盘心之心则用土坯南昌垒,上抹白灰,看去也很是朴素大方。 (2)梁架装饰梁架既是建筑的功能,同时又起装饰的作用,例如梁构件之间的相互榫 (su)接,这是构造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审美的统一体。另外,在梁构架上的雕刻绘画等辅助 设施同样也是一种高超的装饰艺术,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决非贫寒之士
在鞭炮声中,抬梁木步步上升,至屋脊,将梁木安放在中间两扇中柱顶端的衔口内。屋主此 时,以红布披梁木,谓之“披红”,并对工匠赠红包。在四川农村,工匠还手提一只滴着血 的大雄鸡,步步高升,边走边唱吉祥语。是日主人要办上梁酒,宴请泥水匠、木匠、帮工及 亲朋好友。主人要穿洁净衣服给头师傅斟酒。 ——立门。立门对住宅来说,具有许多象征意义。建房到立门时,也有一定的礼仪。湖 南等地的汉族居民,要举行祈祷仪式,俗称“安朝门”。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族在立大门时, 于门楼下挂筷子一双、古书一卷、内装五谷的红布袋一个,寓意招财进宝和文运兴旺。 ——落成。住宅落成后,各地都有设酒招待工匠和乡亲、帮工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除 设酒宴外,还有另外一些礼节。育海河湟地区的汉、藏、土、撒拉族人要选抒光洁的白石四 块,置于房顶四角,称为“置白石”。 (2)入住仪式 新房落成以后的入迁,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居所,对于这种乔迁之 喜,也同样有一系列的惯例相沿而成民俗。主要包括择日入住,火,祖宗神位的入屋以及进 屋时的庆祝等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有一个“黄道吉日”。 ——火的重要性,火在入住仪式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火炉的前导、火塘的置放以及 锅 灶的设置等。 ——祖宗神位,这是仅次于火的入住仪式中的另一个重要点。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 人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庆祝。主人要置办“进屋酒”,各地形式和名称有所区别,但实际上是一回事。陕 西渭南一带称为“哄庄子’”,广西南部称“入火酒”,而中原和东北地区则称为“燎锅底”。 对于客人则要送上一些礼物表示祝贺,称为“贺房”。 3、装饰 汉民族的民居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是用在表达意图、构 造需要、包藏隐喻意义的地方,或用装饰把过于分散的构图联系在一起。主要人口的边框、 门窗、厨房的墙上,建筑上需要强调的地方等等,把建筑装饰统一和谐地表现于建筑之中而 不感到是外加上去的多余的东西。除了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装饰外,其实,房屋的各个组成部 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衔接都是装饰的表现形式。下面对装饰应用较多的门窗、梁架、 墙壁、屋顶等地加以分别介绍。 (l)门窗装饰 门窗是一座屋舍整体形象的外露表现。门窗装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人 的身份地位,因此这是整个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晋北民居为例,根据装饰的豪华程度, 其门脸大体可分为实奠方、紫蓝奠、三道管和硬山撂檩四种形式。每座房屋的门窗讲究对称。 门多是两扇对开,冬天加风门,夏天挂竹帘。窗户的样式很多,有鼓乐钱式、工字式、万字 式、喜字式、棋盘式等。一般下部分安玻璃,上部分糊白麻纸,逢年过节贴窗花。窗台多由 砖砌,有硬条盘心和软条盘心之分(条盘心,四围突出成条盘状)。硬条盘心的中间部分也 以砖砌,而软条盘心之心则用土坯南昌垒,上抹白灰,看去也很是朴素大方。 (2)梁架装饰 梁架既是建筑的功能,同时又起装饰的作用,例如梁构件之间的相互榫 (sun)接,这是构造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审美的统一体。另外,在梁构架上的雕刻绘画等辅助 设施同样也是一种高超的装饰艺术,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决非贫寒之士
(3)墙壁装饰墙壁分为屋内墙与屋外墙两种,屋内墙一般绘以各种华丽的各色图案和 纹样。屋外墙由于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风火墙、女儿墙等多种,功能不同,造型也各异, 在颜色上一般以白色为主。 (4)屋顶装饰在汉民族各地民居建筑中,除了陕北窑洞没有屋顶故没有屋顶装饰外, 其他各地均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曲线屋顶是中国民居的特征,屋脊表现装饰细部,以蓝 天为背景,有清晰的观赏轮廓。屋脊通常以青瓦砌,也有用砖砌的,瓦砌成钱纹等到纹样, 脊用石灰做成羝鸱(chi)尾、鼻子、盘子等装饰物,有时简化到仅用脊身翘起,下面垫点装 饰物作结束。脊的中装饰花样很多,有空花纹,人物,宝顶等。 ()屋内地面及其他装饰室内地面以方砖或条砖铺漫成麦穗状或喜字状、棋盘状,形成 各具特色的地面装饰画。此外,遍布于门窗等各处的彩绘以及各色的砖雕艺术也是令人咋舌 的装饰组成部分。 4、居住类型 (1)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 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或单庇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分内、外院。内园北面正房供长 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周围以走廊联系。正房左右,附有耳房和小跨院,设厨房、 杂屋和厕所等。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所封闭,一般不对外开窗,院内则栽植或置放 盆景。室内设有炕床取暖,内外地面铺方砖。除贵族府第外,不得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 金色装饰: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二门、走廊、影壁、 墀(台阶上面的空地:台阶)头、屋脊等处略施色彩或加若干雕饰。 (2)客家围楼围楼是当地人的俗称,为土木、砖木、方木结构建筑。从其形式看,是 模仿占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人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 又称箭楼、炮楼。墙壁上下布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各瞭望孔和射击孔,用于监视围楼内 外动态和便于用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敢于围攻者。围屋由门厅、天井、正堂、走廊、 侧厅等组成,围屋的后部由一二排或三排半圆形围屋环绕,俗称“围龙屋”。围屋的“心脏” 是供有列祖列宗的正堂,也叫祖堂。这里是族人最重要的集体活动场所,各种祭祀、红白喜 事均在此地进行。一般的围屋前常有一半圆形的池塘,供族人洗刷、养鱼。客家人造屋的传 统建筑材料是木、瓦、三合土(石灰、黄泥、沙土),使用土坯或古老的板筑式造墙。虽为 现代的钢筋、水泥,客家工匠建造的不少房屋已历四五百年的沧桑,迄今仍坚固整齐。一般 围屋有二三十间房,可住七八十人,多则七八十间房,可住二百多人,甚至还有四五百间房, 可住四五百人的大围屋。 (3)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 中、陕北和陇东。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 可以向纵深发展,深可达20米,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的窑洞,靠崖窑还可以向上 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梯上下。在靠崖窑前面 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地坑院,又称“天井窑”、“地阴坑”、 “地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在没有垂直崖面的地区,选取黄土高岗向下挖掘 深坑,坑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丁字形等多种。坑的大小和形状都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挖
(3)墙壁装饰 墙壁分为屋内墙与屋外墙两种,屋内墙一般绘以各种华丽的各色图案和 纹样。屋外墙由于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风火墙、女儿墙等多种,功能不同,造型也各异, 在颜色上一般以白色为主。 (4)屋顶装饰 在汉民族各地民居建筑中,除了陕北窑洞没有屋顶故没有屋顶装饰外, 其他各地均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曲线屋顶是中国民居的特征,屋脊表现装饰细部,以蓝 天为背景,有清晰的观赏轮廓。屋脊通常以青瓦砌,也有用砖砌的,瓦砌成钱纹等到纹样, 脊用石灰做成羝鸱(chi)尾、鼻子、盘子等装饰物,有时简化到仅用脊身翘起,下面垫点装 饰物作结束。脊的中装饰花样很多,有空花纹,人物,宝顶等。 (5)屋内地面及其他装饰 室内地面以方砖或条砖铺漫成麦穗状或喜字状、棋盘状,形成 各具特色的地面装饰画。此外,遍布于门窗等各处的彩绘以及各色的砖雕艺术也是令人咋舌 的装饰组成部分。 4、居住类型 (1)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 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或单庇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分内、外院。 内园北面正房供长 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周围以走廊联系。正房左右,附有耳房和小跨院,设厨房、 杂屋和厕所等。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所封闭,一般不对外开窗,院内则栽植或置放 盆景。室内设有炕床取暖,内外地面铺方砖。除贵族府第外,不得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 金色装饰;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二门、走廊、影壁、 墀(台阶上面的空地;台阶)头、屋脊等处略施色彩或加若干雕饰。 (2)客家围楼 围楼是当地人的俗称,为土木、砖木、方木结构建筑。从其形式看,是 模仿占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人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 又称箭楼、炮楼。墙壁上下布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各瞭望孔和射击孔,用于监视围楼内 外动态和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敢于围攻者。围屋由门厅、天井、正堂、走廊、 侧厅等组成,围屋的后部由一二排或三排半圆形围屋环绕,俗称“围龙屋”。围屋的“心脏” 是供有列祖列宗的正堂,也叫祖堂。这里是族人最重要的集体活动场所,各种祭祀、红白喜 事均在此地进行。一般的围屋前常有一半圆形的池塘,供族人洗刷、养鱼。客家人造屋的传 统建筑材料是木、瓦、三合土(石灰、黄泥、沙土),使用土坯或古老的板筑式造墙。虽为 现代的钢筋、水泥,客家工匠建造的不少房屋已历四五百年的沧桑,迄今仍坚固整齐。一般 围屋有二三十间房,可住七八十人,多则七八十间房,可住二百多人,甚至还有四五百间房, 可住四五百人的大围屋。 (3)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 中、陕北和陇东。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 可以向纵深发展,深可达 20 米,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的窑洞,靠崖窑还可以向上 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梯上下。在靠崖窑前面 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地坑院,又称“天井窑”、“地阴坑”、 “地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在没有垂直崖面的地区,选取黄土高岗向下挖掘 深坑,坑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丁字形等多种。坑的大小和形状都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挖
下去的坑即形成低于岗地的庭院。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靠崖窑相似。 地坑一般深5米,在坑的周围筑上矮墙作为标志。锢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锢窑是平地上完全由人工建造的窑洞式房屋, 它的布局像其他房屋一样展开。锢窑有一层、二层的,也可以构成四合院。 (4)“一颗印”“一颗印”是汉族传统居民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 其以云南最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东西两侧为 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 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所以俗称“一颗印”。 【案例】 山东民居旅游 山东的村屋民居旅游,充满着胶东特有的乡土风味。游客们同村民一起,睡土炕,盖土 布被子,吃小米、地瓜的乡土饭,虽上,但十分别致。到内蒙古住的蒙古包里体验民居旅游, 感觉到的是草原牧民的乡俗,客人们天天饮奶茶、奶酒,吃奶食,还有奶皮子、奶豆腐、奶 果子、烤全羊,名目繁多,大饱口福。辽宁的“车把式”民居则是另有乡俗风情,接待外 国游客的“车把式”们,驾着马车,把一批批的客人用马车接到自己家里,除了包饺子、 聊天之外,一有空就教客人赶马车,那些胆大心细游客一两天就学会驾驭了。夕阳西下,客 人们自己驾着马车在乡村路上缓慢而行,十分悠然自得。 (资料来源丁亚军(特色旅游、民居旅游),中国旅游报,2001一2一19) 【分析提示】 人们出外旅游的目的,就是对异乡异域风情的猎奇,居住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 和特色是适应于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因此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利用自身的特色, 让游客参与体验全新的居住习俗,使其产生一种旅游愉悦感,这是山东内蒙等地取得成功的 关键所在。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丰富多彩,居住类型众多。 1、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满族满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问,中间开门,两旁为窗。以土筑 墙,“章茅’铺顶.然后以草绳或灰泥固定。屋脊多用草编成。通常坐北朝南。室内里间北、 西、南三面围炕(俗称“转圈炕’或”万字坑”),西炕供神供祖,来客不能进西炕。长辈 睡南炕,晚辈睡北炕。满族住房的烟筒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与烟道相 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满族习惯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 室同炕。 (2)朝鲜族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村内房屋面向东 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片 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屋内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平炕,一般都间成四室:寝室、 客房、厨房、仓库。炕面用木纤维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 而坐,席炕而卧。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 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下去的坑即形成低于岗地的庭院。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靠崖窑相似。 地坑一般深 5 米,在坑的周围筑上矮墙作为标志。锢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锢窑是平地上完全由人工建造的窑洞式房屋, 它的布局像其他房屋一样展开。锢窑有一层、二层的,也可以构成四合院。 (4)“一颗印”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居民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 其以云南最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东西两侧为 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 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所以俗称“一颗印”。 【案例】 山东民居旅游 山东的村屋民居旅游,充满着胶东特有的乡土风味。游客们同村民一起,睡土炕,盖土 布被子,吃小米、地瓜的乡土饭,虽上,但十分别致。到内蒙古住的蒙古包里体验民居旅游, 感觉到的是草原牧民的乡俗,客人们天天饮奶茶、奶酒,吃奶食,还有奶皮子、奶豆腐、奶 果子、烤全羊,名目繁多,大饱口福。辽宁的“车把式” 民居则是另有乡俗风情,接待外 国游客的“车把式” 们,驾着马车,把一批批的客人用马车接到自己家里,除了包饺子、 聊天之外,一有空就教客人赶马车,那些胆大心细游客一两天就学会驾驭了。夕阳西下,客 人们自己驾着马车在乡村路上缓慢而行,十分悠然自得。 (资料来源 丁亚军(特色旅游、民居旅游),中国旅游报,2001-2-19) 【分析提示】 人们出外旅游的目的,就是对异乡异域风情的猎奇,居住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 和特色是适应于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因此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利用自身的特色, 让游客参与体验全新的居住习俗,使其产生一种旅游愉悦感,这是山东内蒙等地取得成功的 关键所在。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丰富多彩,居住类型众多。 1、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满族 满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问,中间开门,两旁为窗。以土筑 墙,“章茅’铺顶.然后以草绳或灰泥固定。屋脊多用草编成。通常坐北朝南。室内里间北、 西、南三面围炕(俗称“转圈炕’或”万字坑”),西炕供神供祖,来客不能进西炕。长辈 睡南炕,晚辈睡北炕。满族住房的烟筒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与烟道相 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满族习惯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 室同炕。 (2)朝鲜族 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村内房屋面向东 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片 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屋内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平炕,一般都间成四室:寝室、 客房、厨房、仓库。炕面用木纤维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 而坐,席炕而卧。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 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蒙古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蒙古 包古时称作“穹庐”,又叫“毡帐”或“毡包”。蒙古包大小不定,一般直径45米,高4 米,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用红柳枝做成,呈斜方格,可以折叠。栅栏外用白 羊毛毡包裹。圆形顶棚上开有直径约80厘米的天窗,上面覆一块可以移动的毛毡,白天打 开采风和通风,晚上和雨雪天可以遮盖。蒙古包还有一扇高80厘米宽150厘米左右的小门。 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小 衣箱,左边柜橱、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中放炉灶,烟筒直通包顶。蒙古包分转移和固 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由于蒙古包不像一般房屋那 样有坚实的地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人多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住的多是轻便而简易的 毡房(又称哈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天则住土房和木屋。“哈萨包”和“蒙 古包”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 “哈萨包”内的陈设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左上方 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炊具和食品,左下方放置乘具、猎具和幼畜,正上方放置衣箱等。 毡房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或锅掌子。靠右手有专为老人设的木床,其 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挂布幔,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 (3)维吾尔族阿以旺住宅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士 坯外墙,木架,密肋),方形、矮小,向北开门,前带廊,四壁无窗,但在屋顶开有天窗, 屋顶平坦,可晾晒、堆放瓜果、粮食和杂物,亦可供人纳凉。室有夏室、冬室之分。夏室在 前,作起居、会客用:冬室在后,作卧室用。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 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室内墙上挖壁阁,放置食物用品。一般以壁毯作装饰。多有庭院, 呈方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宅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木果树,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 凉棚。 (4)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多为砖木结构瓦房。较有特点的是在商店门前或一些住屋 门头、客房里,时常可见用阿拉伯文字写的招牌、门额、条幅、中堂等。有的地区在屋内不 挂人像,喜挂花草和山水画。 3、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白族白族人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就整体结构来 讲,白族的建筑属于地道的东方建筑形式。斗拱重叠,串角飞檐。以东西轴线安排房屋,重 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角上,主用坐西朝东,和厢房、对厅(或照壁) 围成一封闭式院落。组合形式有“一房一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等(三坊 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 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 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所谓‘“方”指的是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方一廊” 是由一方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三方一照壁'是由主房和两方厢房,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 所围成的封闭式院落。此外还有“四合五天井”以及由“一进两院”和“一进五院”的群 体组成的“六合同春’的形式。 白族居民十分重视照壁和门楼的建筑。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
(1)蒙古族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蒙古 包古时称作“穹庐”,又叫“毡帐”或“毡包”。蒙古包大小不定,一般直径 45 米,高 4 米,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用红柳枝做成,呈斜方格,可以折叠。栅栏外用白 羊毛毡包裹。圆形顶棚上开有直径约 80 厘米的天窗,上面覆一块可以移动的毛毡,白天打 开采风和通风,晚上和雨雪天可以遮盖。蒙古包还有一扇高 80 厘米宽 150 厘米左右的小门。 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小 衣箱,左边柜橱、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中放炉灶,烟筒直通包顶。蒙古包分转移和固 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由于蒙古包不像一般房屋那 样有坚实的地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2)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人多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住的多是轻便而简易的 毡房(又称哈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天则住土房和木屋。“哈萨包”和“蒙 古包” 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 “哈萨包”内的陈设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左上方 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炊具和食品,左下方放置乘具、猎具和幼畜,正上方放置衣箱等。 毡房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或锅掌子。靠右手有专为老人设的木床,其 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挂布幔,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 (3)维吾尔族 阿以旺住宅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土 坯外墙,木架,密肋),方形、矮小,向北开门,前带廊,四壁无窗,但在屋顶开有天窗, 屋顶平坦,可晾晒、堆放瓜果、粮食和杂物,亦可供人纳凉。室有夏室、冬室之分。夏室在 前,作起居、会客用;冬室在后,作卧室用。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 30 厘米左右,实 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室内墙上挖壁阁,放置食物用品。一般以壁毯作装饰。多有庭院, 呈方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宅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木果树,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 凉棚。 (4)回族 与汉族基本相同,多为砖木结构瓦房。较有特点的是在商店门前或一些住屋 门头、客房里,时常可见用阿拉伯文字写的招牌、门额、条幅、中堂等。有的地区在屋内不 挂人像,喜挂花草和山水画。 3、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白族 白族人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就整体结构来 讲,白族的建筑属于地道的东方建筑形式。斗拱重叠,串角飞檐。以东西轴线安排房屋,重 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角上,主用坐西朝东,和厢房、对厅(或照壁) 围成一封闭式院落。组合形式有“一房一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等(三坊 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 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 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所谓‘“方”指的是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方一廊” 是由一方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三方一照壁’是由主房和两方厢房,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 所围成的封闭式院落。此外还有“四合五天井”以及由“一进两院” 和“一进五院” 的群 体组成的“六合同春’的形式。 白族居民十分重视照壁和门楼的建筑。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