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运城学院:《民俗旅游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四章 茶艺民俗与旅游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32.62KB,团购合买
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中华饮茶习俗的历史熟悉茶的概念、分类及其代表;熟悉不同类型茶叶的饮茶民俗;掌握中国茶文化的意蕴及茶文化的旅游开发。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第四章茶艺民俗 (第5次课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中华饮茶习俗的历史熟悉茶的概念、 分类及其代表;熟悉不同类型茶叶的饮茶民俗;掌握中国茶文化的意蕴及茶文化 的旅游开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饮茶习俗的成因;饮茶礼仪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茶艺民俗;饮茶文化;茶文化的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文化自信方面,我们 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茶不仅仅是一个农作物、经济作物,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专 业。” 【课程思政内容】 1.主张学生关注美好生活、弘扬正能量的正确价值观。通过中国数千年的茶俗文化知识 的学习,理解“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精神内涵,并养成对自己职业的职业 精神。 2.启发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熟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以及品饮习惯,穿越 历史古今、跨越国界中西的融会和贯通,以专题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式教学、沉浸体验式 教学三思路教通过茶艺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第一节茶艺民俗概述 “茶余饭后”四个字是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茶.饭相连,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以前是如何放肆的喝茶,茶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渴或助食的饮料而 存在。 一、饮茶的历史与传统 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古代茶树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茶叶为 人类服务已5000年了,人类栽培茶树已有2100多年历史。人工栽培茶树最早是在巴蜀之地 (今四川)。茶树的产生与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诗经》与茶:《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文学古籍,里面有7首与茶有关的诗。如:《谷风》,《出其东门》等。 (一)神农时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文于鲁周公。” 《茶经》已阐明茶的最早发现,是在公元前的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神农是古代传说 中的三皇之一,传说他发明了火食,所以称他为“炎帝”:又由于他“教民稼穑”,又尊称他 为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得出是 神农最早发现了茶。而茶在当时是作为药用的(但神农是传说中的人,无法考证,所以现代

第四章 茶艺民俗 (第 5 次课 2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中华饮茶习俗的历史熟悉茶的概念、 分类及其代表;熟悉不同类型茶叶的饮茶民俗;掌握中国茶文化的意蕴及茶文化 的旅游开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饮茶习俗的成因;饮茶礼仪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 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茶艺民俗;饮茶文化;茶文化的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文化自信方面,我们 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茶不仅仅是一个农作物、经济作物,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专 业。” 【课程思政内容】 1.主张学生关注美好生活、弘扬正能量的正确价值观。通过中国数千年的茶俗文化知识 的学习,理解“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精神内涵,并养成对自己职业的职业 精神。 2.启发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熟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以及品饮习惯,穿越 历史古今、跨越国界中西的融会和贯通,以专题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式教学、沉浸体验式 教学三思路教通过茶艺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第一节 茶艺民俗概述 “茶余饭后”四个字是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茶.饭相连,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以前是如何放肆的喝茶,茶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渴或助食的饮料而 存在。 一、饮茶的历史与传统 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古代茶树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茶叶为 人类服务已 5000 年了,人类栽培茶树已有 2100 多年历史。人工栽培茶树最早是在巴蜀之地 (今四川)。茶树的产生与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诗经》与茶:《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文学古籍,里面有 7 首与茶有关的诗。如;《谷风》.《出其东门》等。 (一)神农时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文于鲁周公。” 《茶经》已阐明茶的最早发现,是在公元前的 2700 多年的神农时代,神农是古代传说 中的三皇之一,传说他发明了火食,所以称他为“炎帝”;又由于他“教民稼穑”,又尊称他 为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得出是 神农最早发现了茶。而茶在当时是作为药用的(但神农是传说中的人,无法考证,所以现代

有很多人提出异议,我们只作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自神农发现茶后的相当长时间,人们都将茶作为药用来对待, 直到2000年后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巴蜀之地(今四川)出现了人工栽培茶树, 同时也将茶从简单的药用引变到食用中,当菜煮着吃。 而后又经历了1000多年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将茶作为茗饮。 茶以文化形式出现,开始于南北朝。此前经历的漫长发展时期,特别是汉代,中国文人 与茶结缘,奠定了茶文化形成的基础。 饮茶之风与晋代清谈家有很大关系。吴兴太守陆纳最早提出“以茶代酒”,开一代新风。 到了南北朝,各种文化思想交融,使茶全面进入文化领域,起着文化.社会作用。因此,可 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1)寺庙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佛家.寺庙有不解之缘,不少茶叶是在寺庙种植,又从 寺庙传向民间的。春天新茶采摘时,寺庙常举行雅聚,边品茗,边写诗作画,其乐融融,也 为“禅茶一味”,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2)文士茶文化。唐代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爱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代表有: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陆羽是唐代一位爱国爱茶的文化人,他从小生活在艰难困苦中,被父母遗 弃后,先在寺庙烧火扫地,后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写成了人类第一 部茶文化著作《茶经》。 (3)宫廷茶文化。在唐代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民间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帝王公贵族需要用茶消化食物、保养身体,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皇帝常用贡茶奖赏臣属, 在皇宫大宴群臣。1986年,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唐禧宗喜爱的28 件茶具,有纯金的.纯银的.镀金的.镀银的.秘色陶的等等,可以说十分珍贵,举世无双。这 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的辉煌。 (4)民间斗茶之风盛行。如果说是唐代茶文化侧重于精神实质,那麽,宋人则把这种 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中。“斗茶”又称“茗战”,它是古人集体评品茶的 品质好坏的一种形式。每当新茶上市时,爱茶人常以斗茶、一争高下为乐。 (5)宋徽宗赵佶写《大观茶论》。该文2000余字,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写成的茶书。 综上所述,人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花的兴盛期。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1)宋末元初,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茶叶冲泡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即:从煮饮式改变为 冲泡式,使饮茶更为方便,也更为普及。 (2)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古代西藏与内地和南亚以进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 的商道。“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久盛不衰。主要有三条路线,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 这几条线都贯穿昌都全区,对藏族地区和内地以及藏区和南亚的商贸、文化交流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有第二条“丝绸之路”之称。 (3)茶馆业的兴起。唐宋时期,茶肆、茶房逐渐增多,到了明代、清代茶馆业在中国 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4)鸦片战争一一香茗不幸伴硝烟。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茶叶贸

有很多人提出异议,我们只作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自神农发现茶后的相当长时间,人们都将茶作为药用来对待, 直到 2000 年后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巴蜀之地(今四川)出现了人工栽培茶树, 同时也将茶从简单的药用引变到食用中,当菜煮着吃。 而后又经历了 1000 多年到了秦汉时期开始将茶作为茗饮。 茶以文化形式出现,开始于南北朝。此前经历的漫长发展时期,特别是汉代,中国文人 与茶结缘,奠定了茶文化形成的基础。 饮茶之风与晋代清谈家有很大关系。吴兴太守陆纳最早提出“以茶代酒”,开一代新风。 到了南北朝,各种文化思想交融,使茶全面进入文化领域,起着文化.社会作用。因此,可 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1)寺庙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与佛家.寺庙有不解之缘,不少茶叶是在寺庙种植,又从 寺庙传向民间的。春天新茶采摘时,寺庙常举行雅聚,边品茗,边写诗作画,其乐融融,也 为“禅茶一味”,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2)文士茶文化。唐代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爱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代表有: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陆羽是唐代一位爱国爱茶的文化人,他从小生活在艰难困苦中,被父母遗 弃后,先在寺庙烧火扫地,后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写成了人类第一 部茶文化著作《茶经》。 (3)宫廷茶文化。在唐代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民间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帝王公贵族需要用茶消化食物、保养身体,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皇帝常用贡茶奖赏臣属, 在皇宫大宴群臣。1986 年,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唐禧宗喜爱的 28 件茶具,有纯金的.纯银的.镀金的.镀银的.秘色陶的等等,可以说十分珍贵,举世无双。这 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的辉煌。 (4)民间斗茶之风盛行。如果说是唐代茶文化侧重于精神实质,那麽,宋人则把这种 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中。“斗茶”又称“茗战”,它是古人集体评品茶的 品质好坏的一种形式。每当新茶上市时,爱茶人常以斗茶、一争高下为乐。 (5)宋徽宗赵佶写《大观茶论》。该文 2000 余字,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写成的茶书。 综上所述,人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花的兴盛期。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1)宋末元初,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茶叶冲泡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即:从煮饮式改变为 冲泡式,使饮茶更为方便,也更为普及。 (2)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古代西藏与内地 和南亚以进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 的商道。“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久盛不衰。主要有三条路线,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 这几条线都贯穿昌都全区,对藏族地区和内地以及藏区和南亚的商贸、文化交流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有第二条“丝绸之路”之称。 (3)茶馆业的兴起。唐宋时期,茶肆、茶房逐渐增多,到了明代、清代茶馆业在中国 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4)鸦片战争——香茗不幸伴硝烟。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茶叶贸

易。当时的英国商人把他们对华贸易逆差归罪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鼓励政府,靠枪炮改变被 动局面,遂挑起战事,在茶叶发展史上,留下不幸的一笔。 同样是喝茶,请求从好茶的清香醇味中寻求一份超托凡俗的气质,并且籍著细致的冲泡 过程,精巧的茶具配搭,体会从传统汩汩流出的闲情,欣赏好茶的内涵,从中陶治个人的胸 襟,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心灵境界,决对不是大壶泡大杯喝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二、中国茶文化与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 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 (一)中国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 时因为: 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 也”,这是称颂茶是美木之最:四川民间的《吃茶歌》:“茶是山中灵芝草”,这是歌赞茶 是百草之灵:苏武《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称许茶如人中 之俊。以绿茶为例,那茶形的匀整娟秀,茶色的碧绿澄清,茶味的醇和鲜灵,茶香的清纯幽 远,的确使人望一眼心醉,抿一口心清,可谓是一种很高的文化享受。难怪茶有香茗、玉茗、 绿色王后等别名雅号,它真是当之无愧。 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学贯中西的文化名人林 语堂认为饮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 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饮还促使茶馆进入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西方普通人常去咖 啡馆。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 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 是快乐的。”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华写他在龙井寺品茶的感受:“…估摸着壶里的叶正渐渐 舒展着,就浅浅地斟了一半盏一一一见那茶色么,只得袭用前人拈出的‘宛若新荷’几个字 来形容:也心领了紫陶杯偏挂上一层素白釉子里儿那一番美意。等举着茶盏到唇边,略呷了 呷,只觉得淡而且爽,木像铁观音那么浓,那么执重:再呷一呷,又感到润喉而且清腑,不 同于祁红那样一落肚就暖了个周到随后,又细细呷了一呷,这才由心缝里渐渐渗出那么一种 清醇微妙的感觉来一一哪怕你是刚从万丈红尘里腾挪出半侧身子,心里头正窝着个打翻了的 五味瓶,可你一脚跨进此时此地这情境中来,举盏三呷之后,也会觉得换了一挂肚肠似的: 什么“涤浊扬清”、“回肠荡气”一类话头,早己丢了用场…何况窗下茶灶头的款款的沸 声,檐前绿叶间的绵绵的情话,乃至那一潭的暖烟,满山的寒碧,己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儿 地融进手掌心上这半盏清茶的几许氤氲里来了呢。”以上这文化界两代人的深切体验,把饮 茶的深层文化品析得淋漓尽致。这哪里在饮茶,分明是在品尝人生的甘芳,历史文化的醇酒。 由茶而带来的许多风流佳话,更增浓了茶的文化内涵。李白游湖北当阳玉泉山,赞形 如手掌的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取润肌骨”,成为名人赞 美名茶之肇端。白居易终生嗜茶,咏茶,以茶为诗者达66首:并认为茶是“穷通行止长相 伴”的密友,自号“别茶人”(品茶能手)。刘禹锡在西山寺作客,从山僧采茶、炒茶、烹 茶、品茶、咏成“斯须炒成满室香”的名句。范仲淹颂武夷儿仙茶的名贵使“长安酒价减百

易。当时的英国商人把他们对华贸易逆差归罪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鼓励政府,靠枪炮改变被 动局面,遂挑起战事,在茶叶发展史上,留下不幸的一笔。 同样是喝茶,请求从好茶的清香醇味中寻求一份超托凡俗的气质,并且籍著细致的冲泡 过程,精巧的茶具配搭,体会从传统汩汩流出的闲情,欣赏好茶的内涵,从中陶冶个人的胸 襟,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心灵境界,决对不是大壶泡大杯喝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二、中国茶文化与茶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 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 (一)中国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 时因为: 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 也”,这是称颂茶是美木之最;四川民间的《吃茶歌》:“茶是山中灵芝草”,这是歌赞茶 是百草之灵;苏武《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称许茶如人中 之俊。以绿茶为例,那茶形的匀整娟秀,茶色的碧绿澄清,茶味的醇和鲜灵,茶香的清纯幽 远,的确使人望一眼心醉,抿一口心清,可谓是一种很高的文化享受。难怪茶有香茗、玉茗、 绿色王后等别名雅号,它真是当之无愧。 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学贯中西的文化名人林 语堂认为饮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 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饮还促使茶馆进入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西方普通人常去咖 啡馆。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 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 是快乐的。”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华写他在龙井寺品茶的感受:“……估摸着壶里的叶正渐渐 舒展着,就浅浅地斟了一半盏--一见那茶色么,只得袭用前人拈出的‘宛若新荷’几个字 来形容;也心领了紫陶杯偏挂上一层素白釉子里儿那一番美意。等举着茶盏到唇边,略呷了 呷,只觉得淡而且爽,木像铁观音那么浓,那么执重;再呷一呷,又感到润喉而且清腑,不 同于祁红那样一落肚就暖了个周到随后,又细细呷了一呷,这才由心缝里渐渐渗出那么一种 清醇微妙的感觉来——哪怕你是刚从万丈红尘里腾挪出半侧身子,心里头正窝着个打翻了的 五味瓶,可你一脚跨进此时此地这情境中来,举盏三呷之后,也会觉得换了一挂肚肠似的; 什么“涤浊扬清”、“回肠荡气”一类话头,早已丢了用场……何况窗下茶灶头的款款的沸 声,檐前绿叶间的绵绵的情话,乃至那一潭的暖烟,满山的寒碧,已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儿 地融进手掌心上这半盏清茶的几许氤氲里来了呢。”以上这文化界两代人的深切体验,把饮 茶的深层文化品析得淋漓尽致。这哪里在饮茶,分明是在品尝人生的甘芳,历史文化的醇酒。 由茶而带来的许多风流佳话,更增浓了茶的文化内涵。李白游湖北当阳玉泉山,赞形 如手掌的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取润肌骨”,成为名人赞 美名茶之肇端。白居易终生嗜茶,咏茶,以茶为诗者达 66 首;并认为茶是“穷通行止长相 伴”的密友,自号“别茶人”(品茶能手)。刘禹锡在西山寺作客,从山僧采茶、炒茶、烹 茶、品茶、咏成“斯须炒成满室香”的名句。范仲淹颂武夷儿仙茶的名贵使“长安酒价减百

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嗓好,冷然便欲乘风飞”,并有“众人之浊我独清,于日 之醉我可醒”的神奇功效。苏武以茶比墨,认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 也”。李清照夫妇以猜典饮茶为乐事,“每饮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 书某卷第几面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陆游一生咏茶之诗达320多首,列历 代咏茶诗人榜首。郑板桥爱在隆茗凝神之际运思作画,并曾以“茅屋一间,新篁数竿”,“一 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题画寄意。曹雪芹对饮茶一往情深,在其巨著《红楼梦》120回中, 写到茶事者达600多处,让茶香充溢红楼生活。古人有“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看来 是颇得茶文化与酒文化之会心的。 (二)茶的名称与别称。 神农氏为发现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有一天,他翻山越岭,口渴得很,忽然有一 片树叶飘落眼前,捡起细看,青嫩可爱:用手一模,汁液润滑:以鼻一嗅,气味芬芳:用舌 一舐,苦涩非常。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神农氏,便断定是一种止渴、提神的叶。 以当时来说,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己;真正使茶成为“国饮”, 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 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的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使得此一深具民族性的饮 料,能流传千古而为世人所饮用。 茶名考: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 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 月三日采干。”可见古时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 第二节茶的品饮艺术 一、茶的品饮要素 以茶为对象的出神入化的品饮活动,是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从唐 末开始,我们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 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典型地代表了唐 宋及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茗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 一般说来,中国的品茶艺术,包含对茶叶、茶具、茶汤的观赏,茶味的品评沉醉,以及 对茶境茶俗的追求流连。鲁迅说:“有好的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 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这里所说的“特别感觉”就是指品茶的文 化修养。品茶先要选茶,茶叶外形必须条索紧洁,色泽光滑油润:茶叶的香气必须纯正,如 绿茶的清香鲜爽,红茶的浓烈馥郁,花茶的芳香朴鼻:相反,如带有焦、烟、酸、霉等异味, 则不宜选用。 (一)水 品茶继要注重水质。精茶真水,永远是茶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古人说:“茶者,水之神, 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明·张源《茶录》),就是指精茶与真 水的溶合,如“龙井茶叶虎跑泉”,才是至高的享受。唐代陆羽《茶经》认为“其水,用山 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至今仍可参考。 (二)茶具

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嗓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并有“众人之浊我独清,于日 之醉我可醒”的神奇功效。苏武以茶比墨,认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 也”。李清照夫妇以猜典饮茶为乐事,“每饮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 书某卷第几面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陆游一生咏茶之诗达 320 多首,列历 代咏茶诗人榜首。郑板桥爱在隆茗凝神之际运思作画,并曾以“茅屋一间,新篁数竿”,“一 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题画寄意。曹雪芹对饮茶一往情深,在其巨著《红楼梦》120 回中, 写到茶事者达 600 多处,让茶香充溢红楼生活。古人有“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看来 是颇得茶文化与酒文化之会心的。 (二)茶的名称与别称。 神农氏为发现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有一天,他翻山越岭,口渴得很,忽然有一 片树叶飘落眼前,捡起细看,青嫩可爱;用手一模,汁液润滑;以鼻一嗅,气味芬芳;用舌 一舐,苦涩非常。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神农氏,便断定是一种止渴、提神的叶。 以当时来说,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 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 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的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使得此一深具民族性的饮 料,能流传千古而为世人所饮用。 茶名考: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 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 月三日采干。”可见古时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 第二节 茶的品饮艺术 一、茶的品饮要素 以茶为对象的出神入化的品饮活动,是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从唐 末开始,我们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 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典型地代表了唐 宋及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茗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 一般说来,中国的品茶艺术,包含对茶叶、茶具、茶汤的观赏,茶味的品评沉醉,以及 对茶境茶俗的追求流连。鲁迅说:“有好的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 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这里所说的“特别感觉”就是指品茶的文 化修养。品茶先要选茶,茶叶外形必须条索紧洁,色泽光滑油润;茶叶的香气必须纯正,如 绿茶的清香鲜爽,红茶的浓烈馥郁,花茶的芳香朴鼻;相反,如带有焦、烟、酸、霉等异味, 则不宜选用。 (一)水 品茶继要注重水质。精茶真水,永远是茶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古人说:“茶者,水之神, 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明·张源《茶录》),就是指精茶与真 水的溶合,如“龙井茶叶虎跑泉”,才是至高的享受。唐代陆羽《茶经》认为“其水,用山 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至今仍可参考。 (二)茶具

好的茶具本身是一种艺术品,品质优良的茶叶用精致美观的茶具冲泡,不仅有利于茶 色、茶香、茶形的体现,而且品饮起来更增雅趣。《红楼梦》第④1回“贾宝玉品茶优翠庵”, 写修女妙玉用海棠式的雕漆真金“云龙献寿”茶盘和瓷盖碗彻茶招待贾母,又用“绿五斗” 茶碗沏茶招待宝玉,就反映了对茶具的讲究。茶具玲珑多姿,可使茶人把玩不已:茶具上的 题刻,更是千恣百态,韵味无穷。饮誉于世的工夫茶茶杯茶壶,就常有回文佳句题写于上, 常见的“可以清心”、“清心明目”、“不可一日无此君”顺读倒读,皆显诗意。 (三)沏茶、观赏茶色 沏茶、观赏茶色、呷饮茶场是一种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晋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 《红楼梦》里女尼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明 人许次料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都强调轻唤慢 抿,细细品尝,深得品饮之道,广泛见诸于龙井茶、乌龙茶、广东工夫茶以及四川盖碗茶的 品饮之中。 “龙井茶的品饮一般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或白瓷茶杯,汲溪水或矿泉水冲泡。冲泡时要提 壶高举,让80摄氏度的开水自上而下冲泻入杯,使茶叶冲散浮立水面,立即可见杯中清汤 绿叶鲜明有致,茶叶一旗一枪,亭亭玉立,又如游鱼倘佯于澄水之中。而杯口水汽如白鹤飞 起,茶香四溢,暖气薰人。这时捧杯初呷,略见甘醇;再饮,顿觉淡然中回味甘甜,齿颊留 芳,似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散全身。方知“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乌龙茶的冲泡品饮另具一格,讲究“高冲、低斟、刮沫、淋盖,烫罐、热杯、澄清、滤 尽”等艺术。即先提起开水壶,将茶壶、茶杯一一烫过。然后在小茶壶内放入半壶以上茶叶, 冲入滚沸的开水至壶口,并用壶盖刮去表层白沫,当即加盖保香。再用开水遍淋壶外,以加 热保温。略等片刻后,按“低、快、匀、尽”四字诀进行斟饮。“低”指壶嘴紧贴杯沿,切 勿过高:“快”指迅即泻茶人杯,以便保温;“匀”指对着并排置放的杯盏采取一二三四、 四三二一的方式巡回倒茶,人称“关公巡城”,以使每只茶杯内的茶汤浓度均匀:“尽”指 不留积茶于茶壶中,要一滴滴分斟杯中,人称“韩信点兵”。此时仍不急于捧喝,而是以中 指托杯底,送至鼻端,看色闻香:然后才举杯轻啜,让第一口茶场在嘴中回旋,以舌品味: 一旦茶汤入喉,口中“喷喷”作响,又辨其回味,品其神韵。 广东盛行的早茶除要求茶靓水滚外,特别讲求环境的古朴、清雅与茶俗的彬彬有礼。如 为别人斟茶时要站起来一手提壶,一手轻按壶盖;受莱者要以手指轻扣桌面,以示感谢;壶 里无水时不能大声吆喝,只须将壶盖略为放歪,“企堂”(服务生)自会前来冲水至满:喝 茶用点要慢呷细嚼,悄然无声,以体现饮茶的高度文明。 四川的盖碗茶以其茶具的独特,冲茶技艺的高超,以及茶馆的别有风味,而自立于茶饮 之林。盖碗茶的茶具是用瓷盖、瓷碗、铜托盏(或瓷茶托)组成的三件头。茶盖可控制敞口 茶碗中的水温;可用来翻转茶叶,使其浸泡充分、均匀;可用以刮去茶碗表面飘浮的茶未与 泡沫;还可在啜饮时挡住茶叶,勿使喝进嘴里。托盏也自有妙用,既可托住茶碗,不烫着桌 面,水溢不湿桌;又便于条客端茶不会烫手。冲泡盖碗茶的“茶博士”更有一手绝活,他们 能一手提长嘴大铜壶,一手拎数十套茶碗:摆放茶碗快捷利落,如彩蝶飞舞:冲茶能隔座添 水,让水柱凌空而降,翻腾有声;而一当茶水与碗沿相齐,就嘎然而止,碗外不留一滴。四 川的茶馆多构建于竹畔、林间、水边,通行大靠背竹椅,雅致、舒适、安稳,便于半躺聊天

好的茶具本身是一种艺术品,品质优良的茶叶用精致美观的茶具冲泡,不仅有利于茶 色、茶香、茶形的体现,而且品饮起来更增雅趣。《红楼梦》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优翠庵”, 写修女妙玉用海棠式的雕漆真金“云龙献寿”茶盘和瓷盖碗彻茶招待贾母,又用“绿五斗” 茶碗沏茶招待宝玉,就反映了对茶具的讲究。茶具玲珑多姿,可使茶人把玩不已;茶具上的 题刻,更是千恣百态,韵味无穷。饮誉于世的工夫茶茶杯茶壶,就常有回文佳句题写于上, 常见的“可以清心”、“清心明目”、“不可一日无此君”顺读倒读,皆显诗意。 (三)沏茶、观赏茶色 沏茶、观赏茶色、呷饮茶场是一种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晋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 《红楼梦》里女尼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明 人许次料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都强调轻唤慢 抿,细细品尝,深得品饮之道,广泛见诸于龙井茶、乌龙茶、广东工夫茶以及四川盖碗茶的 品饮之中。 “龙井茶的品饮一般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或白瓷茶杯,汲溪水或矿泉水冲泡。冲泡时要提 壶高举,让 80 摄氏度的开水自上而下冲泻入杯,使茶叶冲散浮立水面,立即可见杯中清汤 绿叶鲜明有致,茶叶一旗一枪,亭亭玉立,又如游鱼倘佯于澄水之中。而杯口水汽如白鹤飞 起,茶香四溢,暖气薰人。这时捧杯初呷,略见甘醇;再饮,顿觉淡然中回味甘甜,齿颊留 芳,似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散全身。方知“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乌龙茶的冲泡品饮另具一格,讲究“高冲、低斟、刮沫、淋盖,烫罐、热杯、澄清、滤 尽”等艺术。即先提起开水壶,将茶壶、茶杯一一烫过。然后在小茶壶内放入半壶以上茶叶, 冲入滚沸的开水至壶口,并用壶盖刮去表层白沫,当即加盖保香。再用开水遍淋壶外,以加 热保温。略等片刻后,按“低、快、匀、尽”四字诀进行斟饮。“低”指壶嘴紧贴杯沿,切 勿过高;“快”指迅即泻茶人杯,以便保温;“匀”指对着并排置放的杯盏采取一二三四、 四三二一的方式巡回倒茶,人称“关公巡城”,以使每只茶杯内的茶汤浓度均匀;“尽”指 不留积茶于茶壶中,要一滴滴分斟杯中,人称“韩信点兵”。此时仍不急于捧喝,而是以中 指托杯底,送至鼻端,看色闻香;然后才举杯轻啜,让第一口茶场在嘴中回旋,以舌品味; 一旦茶汤入喉,口中“啧啧”作响,又辨其回味,品其神韵。 广东盛行的早茶除要求茶靓水滚外,特别讲求环境的古朴、清雅与茶俗的彬彬有礼。如 为别人斟茶时要站起来一手提壶,一手轻按壶盖;受菜者要以手指轻扣桌面,以示感谢;壶 里无水时不能大声吆喝,只须将壶盖略为放歪,“企堂”(服务生)自会前来冲水至满;喝 茶用点要慢呷细嚼,悄然无声,以体现饮茶的高度文明。 四川的盖碗茶以其茶具的独特,冲茶技艺的高超,以及茶馆的别有风味,而自立于茶饮 之林。盖碗茶的茶具是用瓷盖、瓷碗、铜托盏(或瓷茶托)组成的三件头。茶盖可控制敞口 茶碗中的水温;可用来翻转茶叶,使其浸泡充分、均匀;可用以刮去茶碗表面飘浮的茶末与 泡沫;还可在啜饮时挡住茶叶,勿使喝进嘴里。托盏也自有妙用,既可托住茶碗,不烫着桌 面,水溢不湿桌;又便于条客端茶不会烫手。冲泡盖碗茶的“茶博士”更有一手绝活,他们 能一手提长嘴大铜壶,一手拎数十套茶碗;摆放茶碗快捷利落,如彩蝶飞舞;冲茶能隔座添 水,让水柱凌空而降,翻腾有声;而一当茶水与碗沿相齐,就嘎然而止,碗外不留一滴。四 川的茶馆多构建于竹畔、林间、水边,通行大靠背竹椅,雅致、舒适、安稳,便于半躺聊天

闭目养神,可享恬静悠然之趣,甚至达到融融和和,浑浑冥冥、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二、茶器具与茶的关系 (一)材质 材质是茶器具的第一要求。茶器具的材质与泡茶的个性相关联:所泡茶品不同,对泡茶 的容器要求也不同。 自唐朝茶事兴盛以来,茶器具的选材十分广泛,涉及金、银、铜、玉、陶、瓷、木、竹、 石等。先代人所用茶器具,主要为铜、铝、陶瓷、搪瓷、紫砂、玻璃、竹、木。 目前,在冲泡品饮的主要茶具中,材质上选用最多的是玻璃.陶瓷.紫砂。这三种材料具 有各自的技术特征,并因这些特征而对泡茶.饮茶产生不同的影响。 (1)玻璃茶具:玻璃材料密度高,硬度亦高,具有很高的透光性,但导热快,易烫手, 坚硬而易碎,无透气性。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求易得,并有利于观赏杯中的茶叶、茶汤的 变化。 (2)瓷质茶具:瓷质茶具的硬度、透光性低于玻璃但高于紫砂。质地细腻、光洁,能 充分表达茶汤之美,保温性高于玻璃,在工艺特点上,特别在表现华夏文化风格上,优于玻 璃器皿。 (3)紫砂茶具:紫砂茶具具有的硬度、密度低于瓷器,不透光,但具有一定的透气性、 吸水性、保温性,这“三性”对滋育茶汤大有益处,并能用来冲泡粗老茶叶。 (二)形状 茶器具的形状,不仅要满足外观审美的要求,同样也要满足茶艺的技术要求。以茶壶为 例,壶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壶口到壶底的高度都与泡茶的个性需求有关。如泡乌龙茶,因 追求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又是即泡即饮,每泡沥干,不留茶汤,故选配时均选体积小、壶口 小的紫砂壶。既使泡成的茶汤量适合杯数,同时又利于蓄温、升温,促使茶汤浓醇,茶香焕 发。 沏泡红茶时,因茶汤量远大于乌龙茶,故壶应适当选大一些,宜用鼓腹、深壁的茶壶, 这样才有利于壶内温度的保持,焕发红茶汤的亮艳香醇。如以壶泡绿茶,就需选大口径壶, 扁腹、浅壁为宜。即便如此,有时还需注意不要盖上壶盖,以防闷熟了茶汤,捂黄了嫩叶。 开水壶应壶流细长,品茗杯应大小适宜,闻香杯应径细壁深等,均为茶艺所需。 (三)体积 单件茶具在体积上应符合实际需求,如开水壶的体积、泡茶壶的体积均与共同品茶的人 数有关。各件茶具包括辅助用具体积上应体现主次、层次,实现相互匹配,具有和谐一致的 统一性。如同小茶桌上配一块薄薄的小茶巾,甚是洁雅。 (四)感觉 感觉主要是对品茗杯的要求,品茗时特别需要感觉,在中国茶道艺术中,感觉几乎是至 上的,但在茶事实践中,人们往往会忽视。品茗杯不仅外形要具有特色,色泽应宜茶,而且 要注意品茗杯的大小,壁厚程度,杯口的弧形特征等。品茗杯特别是功夫茶小杯,应拢指端 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将“感觉”要求推广之,对其它一些茶具,如茶壶盖钮 壶柄也应形制合理、手感好。 (五)保温

闭目养神,可享恬静悠然之趣,甚至达到融融和和,浑浑冥冥、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二、茶器具与茶的关系 (一)材质 材质是茶器具的第一要求。茶器具的材质与泡茶的个性相关联;所泡茶品不同,对泡茶 的容器要求也不同。 自唐朝茶事兴盛以来,茶器具的选材十分广泛,涉及金、银、铜、玉、陶、瓷、木、竹、 石等。先代人所用茶器具,主要为铜、铝、陶瓷、搪瓷、紫砂、玻璃、竹、木。 目前,在冲泡品饮的主要茶具中,材质上选用最多的是玻璃.陶瓷.紫砂。这三种材料具 有各自的技术特征,并因这些特征而对泡茶.饮茶产生不同的影响。 (1)玻璃茶具:玻璃材料密度高,硬度亦高,具有很高的透光性,但导热快,易烫手, 坚硬而易碎,无透气性。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求易得,并有利于观赏杯中的茶叶、茶汤的 变化。 (2)瓷质茶具:瓷质茶具的硬度、透光性低于玻璃但高于紫砂。质地细腻、光洁,能 充分表达茶汤之美,保温性高于玻璃,在工艺特点上,特别在表现华夏文化风格上,优于玻 璃器皿。 (3)紫砂茶具:紫砂茶具具有的硬度、密度低于瓷器,不透光,但具有一定的透气性、 吸水性、保温性,这“三性”对滋育茶汤大有益处,并能用来冲泡粗老茶叶。 (二)形状 茶器具的形状,不仅要满足外观审美的要求,同样也要满足茶艺的技术要求。以茶壶为 例,壶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壶口到壶底的高度都与泡茶的个性需求有关。如泡乌龙茶,因 追求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又是即泡即饮,每泡沥干,不留茶汤,故选配时均选体积小、壶口 小的紫砂壶。既使泡成的茶汤量适合杯数,同时又利于蓄温、升温,促使茶汤浓醇,茶香焕 发。 沏泡红茶时,因茶汤量远大于乌龙茶,故壶应适当选大一些,宜用鼓腹、深壁的茶壶, 这样才有利于壶内温度的保持,焕发红茶汤的亮艳香醇。如以壶泡绿茶,就需选大口径壶, 扁腹、浅壁为宜。即便如此,有时还需注意不要盖上壶盖,以防闷熟了茶汤,捂黄了嫩叶。 开水壶应壶流细长,品茗杯应大小适宜,闻香杯应径细壁深等,均为茶艺所需。 (三)体积 单件茶具在体积上应符合实际需求,如开水壶的体积、泡茶壶的体积均与共同品茶的人 数有关。各件茶具包括辅助用具体积上应体现主次、层次,实现相互匹配,具有和谐一致的 统一性。如同小茶桌上配一块薄薄的小茶巾,甚是洁雅。 (四)感觉 感觉主要是对品茗杯的要求,品茗时特别需要感觉,在中国茶道艺术中,感觉几乎是至 上的,但在茶事实践中,人们往往会忽视。品茗杯不仅外形要具有特色,色泽应宜茶,而且 要注意品茗杯的大小,壁厚程度,杯口的弧形特征等。品茗杯特别是功夫茶小杯,应拢指端 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将“感觉”要求推广之,对其它一些茶具,如茶壶盖钮. 壶柄也应形制合理、手感好。 (五)保温

茶器具中,凡用于泡茶、品茶的主器具,一般都有保温性要求,只有选配了保温性能、 散热特性符合要求的茶器具,也就是掌握了器具的保温散热特点,才能确保茶艺全过程完美。 如不锈钢制品导热性极佳,升温快,散热也快,易烫手:石壶虽有一定壁厚,但导热较快, 很烫手,较难驾驭。故石壶往往以艺术性、观赏性见长,供观赏和收藏。 (六)便携 外出携带的茶具应有便携的特性。所选茶具应简单方便,形成精巧组合。如泡茶容器一 般选小瓷壶或紫砂壶,而不选较复杂的盖碗三件套:茗杯应注意小巧,有一定的壁厚,不易 破碎:贮放开水的保温瓶应选有较高真空度、外观细长的,以确保使用方便。 (七)齐全 齐全是对于相对而言的。粗放式的可一把茶叶一杯水,十分简单。而从茶艺的要求出发, 就要有意境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茶具的齐全便不可忽视。 (八)耐用 耐用也是实用。选配茶具应是在实用性基础上追求艺术性。这两者颠倒了就会妨碍了茶 事的顺利进行,影响泡茶、品茶过程的享受效果。 三、茶、茶具、水的选配及冲泡 (一)茶和茶具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还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安基酸具有鲜 爽的性质,因茶叶中的安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 干醇,主要是因为安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安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 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茶叶与茶具的搭配是很重要的,需要“门当户对、意气相投”,这是泡好茶的一大要素。 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茶具应包括泡茶时用的主茶具和一些辅助用品,以及备水和备茶的器具。中国茶具品 种丰富,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多样,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很大差异,再者由于个人的爱好 与品位不一,冲泡技艺的不断创新,茶具自然也不断变化和创新。在初步掌握茶具、茶性的 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搭配茶具。 把握茶具的目的是掌握泡茶过程的散热速度。一般而言,密度高、胎身薄的散热速度快 (即保温效果差):密度低胎身厚的散热速度慢(即保温效果好)。茶具的质地还包括吸水率, 吸水率太高的冲泡器不宜使用,因为泡完茶,茶具的胎身吸满了茶汤,放久了容易有异味, 而且不卫生,所以应选用吸水率低的冲泡器。硬度低的器物并不代表吸水率高。 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壶或杯(所谓硬度高,指器皿烧结的温度在1100°℃以 上),绿茶类、轻发酵的茶类如:龙井、碧螺春、文山包种茶及其它嫩芽茶叶等都适合,还 有瓷壶、玻璃杯或盖碗,散热速度快的,泡出的茶汤的香味较轻扬,冲泡频率较高。重滋味 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来泡,乌龙茶类便是。其它如外形紧结、枝叶粗老的茶,以及普 洱茶等,应选择陶壶、紫砂壶冲泡。 (二)泡茶用水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的“双绝”。可见用什麽 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器具中,凡用于泡茶、品茶的主器具,一般都有保温性要求,只有选配了保温性能、 散热特性符合要求的茶器具,也就是掌握了器具的保温散热特点,才能确保茶艺全过程完美。 如不锈钢制品导热性极佳,升温快,散热也快,易烫手;石壶虽有一定壁厚,但导热较快, 很烫手,较难驾驭。故石壶往往以艺术性、观赏性见长,供观赏和收藏。 (六)便携 外出携带的茶具应有便携的特性。所选茶具应简单方便,形成精巧组合。如泡茶容器一 般选小瓷壶或紫砂壶,而不选较复杂的盖碗三件套;茗杯应注意小巧,有一定的壁厚,不易 破碎;贮放开水的保温瓶应选有较高真空度、外观细长的,以确保使用方便。 (七)齐全 齐全是对于相对而言的。粗放式的可一把茶叶一杯水,十分简单。而从茶艺的要求出发, 就要有意境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茶具的齐全便不可忽视。 (八)耐用 耐用也是实用。选配茶具应是在实用性基础上追求艺术性。这两者颠倒了就会妨碍了茶 事的顺利进行,影响泡茶、品茶过程的享受效果。 三、茶、茶具、水的选配及冲泡 (一)茶和茶具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还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安基酸具有鲜 爽的性质,因茶叶中的安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 干醇,主要是因为安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安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 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茶叶与茶具的搭配是很重要的,需要“门当户对、意气相投”,这是泡好茶的一大要素。 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茶具应包括泡茶时用的主茶具和一些辅助用品,以及备水和备茶的器具。中国茶具品 种丰富,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多样,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很大差异,再者由于个人的爱好 与品位不一,冲泡技艺的不断创新,茶具自然也不断变化和创新。在初步掌握茶具、茶性的 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搭配茶具。 把握茶具的目的是掌握泡茶过程的散热速度。一般而言,密度高、胎身薄的散热速度快 (即保温效果差);密度低胎身厚的散热速度慢(即保温效果好)。茶具的质地还包括吸水率, 吸水率太高的冲泡器不宜使用,因为泡完茶,茶具的胎身吸满了茶汤,放久了容易有异味, 而且不卫生,所以应选用吸水率低的冲泡器。硬度低的器物并不代表吸水率高。 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壶或杯(所谓硬度高,指器皿烧结的温度在 1100ºC 以 上),绿茶类、轻发酵的茶类如:龙井、碧螺春、文山包种茶及其它嫩芽茶叶等都适合,还 有瓷壶、玻璃杯或盖碗,散热速度快的,泡出的茶汤的香味较轻扬,冲泡频率较高。重滋味 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来泡,乌龙茶类便是。其它如外形紧结、枝叶粗老的茶,以及普 洱茶等,应选择陶壶、紫砂壶冲泡。 (二)泡茶用水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的“双绝”。可见用什麽 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茶与水的关系 从泡茶角度来说,影响茶汤的主要因素是水的硬度。含有较高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 硬水:反之,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钙和镁的硫酸盐和氯 化物引起的,是永久性硬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含有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引起的,是暂时硬 水。暂时硬水通过煮沸,所含的碳酸氢盐就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盐而沉淀,硬水就变成了 软水。 水的硬度和PH值关系密切,而PH只有影响茶汤色及口味。PH值大于5时,汤色加深, 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向自动氧化而损失。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 解,软水中含有其他溶质少,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高,口味较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 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低,故茶味较淡。如果水中铁离子含量过 高和茶叶中的酚类物质结合,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还会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 饮用。如果水中的镁的含量大于2毫克/升,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2毫克/升,茶味变 涩,若达到4毫克/升时则茶味变苦。由此可见,泡茶用水,选择软水或暂时饮水为宜。 泡茶用水。饮用水要选择符合国家或地方饮用水标准的,而且要取得卫生许可证的生产 单位生产的水。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饮用水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自来水: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 工出炉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含有较多的氯,饮用前需置容器中1一2天,让氯挥发 煮开后用于泡茶,水质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2)纯净水: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饮水。纯是水是以 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它的加工方法制 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用纯净水泡茶,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3)矿泉水: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过人工开 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 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 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 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 的含产地不同,所含微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 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的效果并不佳。 (4)活性水: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 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和杀菌、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 性功能,并且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度性、副氧化和营养性功能。由 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 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5)净化水:通过净化器对自来水进行第二次总终端过滤处理制得,净化水易取得, 是经济实惠的优质饮用水,用净化水泡茶,其茶汤品质是相当不错的。 (6)天然水:天然水包阔江、河、湖、泉、井及雨水。用天然水泡茶应注意水源、环 境、气侯等因素,判断其洁净程度。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泉水杂质少、透 明度高、污染少,虽属暂时硬水,加热后呈酸性碳酸盐状态的矿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碳酸气

(三)茶与水的关系 从泡茶角度来说,影响茶汤的主要因素是水的硬度。含有较高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 硬水;反之,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钙和镁的硫酸盐和氯 化物引起的,是永久性硬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含有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引起的,是暂时硬 水。暂时硬水通过煮沸,所含的碳酸氢盐就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盐而沉淀,硬水就变成了 软水。 水的硬度和 PH 值关系密切,而 PH 只有影响茶汤色及口味。PH 值大于 5 时,汤色加深, PH 值达到 7 时茶黄素就倾向自动氧化而损失。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 解,软水中含有其他溶质少,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高,口味较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 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就低,故茶味较淡。如果水中铁离子含量过 高和茶叶中的酚类物质结合,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还会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 饮用。如果水中的镁的含量大于 2 毫克∕升,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 2 毫克∕升,茶味变 涩,若达到 4 毫克∕升时则茶味变苦。由此可见,泡茶用水,选择软水或暂时饮水为宜。 泡茶用水。饮用水要选择符合国家或地方饮用水标准的,而且要取得卫生许可证的生产 单位生产的水。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饮用水大致可分为 5 种类型。 (1)自来水: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 工出炉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含有较多的氯,饮用前需置容器中 1—2 天,让氯挥发 煮开后用于泡茶,水质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2)纯净水: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饮水。纯是水是以 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它的加工方法制 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用纯净水泡茶,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3)矿泉水: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过人工开 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 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 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 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 的含产地不同,所含微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 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的效果并不佳。 (4)活性水: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 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和杀菌、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 性功能,并且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度性、副氧化和营养性功能。由 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 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5)净化水:通过净化器对自来水进行第二次总终端过滤处理制得,净化水易取得, 是经济实惠的优质饮用水,用净化水泡茶,其茶汤品质是相当不错的。 (6)天然水:天然水包阔江、河、湖、泉、井及雨水。用天然水泡茶应注意水源、环 境、气侯等因素,判断其洁净程度。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泉水杂质少、透 明度高、污染少,虽属暂时硬水,加热后呈酸性碳酸盐状态的矿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碳酸气

口感特别微妙,泉水煮茶,干冽清芬具备。然而,由于各种泉水的含盐量及硬度有较大的差 异,也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含有硫磺,不能饮用。至于深井水泡茶,效果 如何,主要取决于水的硬度,不少深井水为永久性硬水,若用于泡茶,茶汤品质、口味很不 理想。 四、各类茶的冲泡及演示 (一)绿茶的冲泡 1、龙井茶的冲泡法 (1)备具:茶盘一只,无色玻璃杯3~5只,茶叶,茶叶罐一只,赏茶碟一只,茶巾一 块,水盂一只,茶匙组一副,沸水。 (2)观茶闻香(赏茶):用茶匙拨出少许茶于茶碟中,可供宾主观茶闻香。 (3)烫杯:取开水壶,往每个杯中冲入约占杯容量1/3的热开水进行烫杯,烫杯的作 用是可以温杯和进一步洁杯。 (4)放置茶叶: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定。 (5)浸润:倒入3/4的开水(水温90C°左右),让茶叶在水中浸润,使芽叶吸水膨胀, 慢慢舒展,便于可溶物浸出,出展清香。这是整个冲泡过程中香气最浓郁的时侯。 (6)冲泡: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利用水的冲力,使茶叶在水里上下翻动,促 使茶汤均匀,冲水量为杯容量的七分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 (7)品茶:品茶当先闻茶,后赏茶观色,可以看到杯中轻雾缥缈,茶汤澄清碧绿,芽 叶嫩匀成朵,亭亭玉立,旗枪交错,上下翻动栩叙如生。然而细细品,寻求其中的茶香与鲜 爽、滋味的变化过程、以及甘醇与回味的韵味。 2、碧螺春茶冲泡法 一般采用上投法冲泡,水温要求80~85°C左右,方法是玻璃杯中先冲入开水,后放茶 叶。 3、黄山毛峰 可采用与龙井茶相似的方法,水温可掌握在90~95°C,浸泡时间可长些。 (二)乌龙茶的冲泡方法 安溪铁观 闽南一带冲泡乌龙茶所选用的器具一般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 配上品茶杯来泡茶,壶身大小可根据客人的多少来选,有2人一壶、3人一壶、5人一 壶、6人一壶等,夏天改为盖碗冲泡。 冲泡程序: (1)备具:茶叶、水、酒精炉、紫砂壶(烧水用)、单口壶或盖碗、品茗杯、茶船、公 道杯、茶则茶巾、茶盘。 (2)赏茶: (3)温壶: (4)置茶: (5)温润泡:冲水时需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 直冲

口感特别微妙,泉水煮茶,干冽清芬具备。然而,由于各种泉水的含盐量及硬度有较大的差 异,也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含有硫磺,不能饮用。至于深井水泡茶,效果 如何,主要取决于水的硬度,不少深井水为永久性硬水,若用于泡茶,茶汤品质、口味很不 理想。 四、各类茶的冲泡及演示 (一)绿茶的冲泡 1、龙井茶的冲泡法 (1)备具:茶盘一只,无色玻璃杯 3~5 只,茶叶,茶叶罐一只,赏茶碟一只,茶巾一 块,水盂一只,茶匙组一副,沸水。 (2)观茶闻香(赏茶):用茶匙拨出少许茶于茶碟中,可供宾主观茶闻香。 (3)烫杯:取开水壶,往每个杯中冲入约占杯容量 1∕3 的热开水进行烫杯,烫杯的作 用是可以温杯和进一步洁杯。 (4)放置茶叶: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 1:50 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定。 (5)浸润:倒入 3∕4 的开水(水温 90C°左右),让茶叶在水中浸润,使芽叶吸水膨胀, 慢慢舒展,便于可溶物浸出,出展清香。这是整个冲泡过程中香气最浓郁的时侯。 (6)冲泡: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利用水的冲力,使茶叶在水里上下翻动,促 使茶汤均匀,冲水量为杯容量的七分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 (7)品茶:品茶当先闻茶,后赏茶观色,可以看到杯中轻雾缥缈,茶汤澄清碧绿,芽 叶嫩匀成朵,亭亭玉立,旗枪交错,上下翻动栩叙如生。然而细细品,寻求其中的茶香与鲜 爽、滋味的变化过程、以及甘醇与回味的韵味。 2、碧螺春茶冲泡法 一般采用上投法冲泡,水温要求 80~85°C 左右,方法是玻璃杯中先冲入开水,后放茶 叶。 3、黄山毛峰 可采用与龙井茶相似的方法,水温可掌握在 90~95°C,浸泡时间可长些。 (二)乌龙茶的冲泡方法 安溪铁观 闽南一带冲泡乌龙茶所选用的器具一般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 配上品茶杯来泡茶,壶身大小可根据客人的多少来选,有 2 人一壶、3 人一壶、5 人一 壶、6 人一壶等,夏天改为盖碗冲泡。 冲泡程序: (1)备具:茶叶、水、酒精炉、紫砂壶(烧水用)、单口壶或盖碗、品茗杯、茶船、公 道杯、茶则茶巾、茶盘。 (2)赏茶: (3)温壶: (4)置茶: (5)温润泡:冲水时需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 直冲

(6)冲泡:又称悬壶高冲,水温为100°C沸水。 (7)淋壶: (8)温杯: (9)分茶: (10)奉茶:又称敬奉香茗。 (11)品茗: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啜(chuo)甘霖。 (12)第二泡同前,泡好后先倒入公道杯再分茶。 (13)收具。 布置下次任务查找中国饮酒习俗,并整理。(5min) 五、作业 1.请谈谈你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 2.在宋代以后,茶成为了大众饮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类型有哪些? 六、主要参考资料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4.丹增《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1月 5.姜若恩,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6.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9月 七、课后记

(6)冲泡:又称悬壶高冲,水温为 100°C 沸水。 (7)淋壶: (8)温杯: (9)分茶: (10)奉茶:又称敬奉香茗。 (11)品茗: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啜(chuo)甘霖。 (12)第二泡同前,泡好后先倒入公道杯再分茶。 (13)收具。 布置下次任务 查找中国饮酒习俗,并整理。(5min) 五、作业 1.请谈谈你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 2.在宋代以后,茶成为了大众饮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类型有哪些? 六、主要参考资料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 月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年 9 月 4.丹增《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年 1 月 5.姜若恩,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 6.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 年 9 月 七、课后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