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运城学院:《民俗旅游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一章 绪论、民俗旅游概述(负责人:廖四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2,文件大小:37.7KB,团购合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类型、特征及功能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民俗旅游的诠释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及民俗旅游资源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第一章民俗旅游概述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类型、特征及功能 (第1次课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种 类: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及任务;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 类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民俗、民俗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及 种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民俗含义与特点;民俗的分类与功能。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 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解“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既是课程背景,也是将来就业可以考虑的方 向。 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 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内容】 1.结合民俗类型,选取我国在服饰、居住、饮食、交通、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等各方面取得的优 秀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领域中的实践成果进行案例教学,分析阐释蕴含 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2.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 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 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贡任感,例如中美贸易战、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英国“脱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 3.挖掘民俗文化中服饰、饮食、民居等制作、建造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包 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沟通与辅导。 手机:13994999759:邮箱:285535189@q9.com 接下来,介绍教学安排及要求:

第一章 民俗旅游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类型、特征及功能 (第 1 次课 2 学时)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种 类;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及任务;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 类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民俗、民俗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及 种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 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民俗含义与特点;民俗的分类与功能。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 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讲解“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既是课程背景,也是将来就业可以考虑的方 向。 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 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内容】 1.结合民俗类型,选取我国在服饰、居住、饮食、交通、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等各方面取得的优 秀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领域中的实践成果进行案例教学,分析阐释蕴含 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2.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 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 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中美贸易战、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英国“脱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 3.挖掘民俗文化中服饰、饮食、民居等制作、建造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包 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沟通与辅导。 手机:13994999759; 邮箱:285535189@qq.com 接下来,介绍教学安排及要求:

一、要求 1.每个同学阅读5篇本课程相关的论文,画出思维导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随时准备动手操作,讲解完成分组作业。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二、成绩构成 总成绩=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讲解+期末考试 三、基本教学内容 1.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概述,饮食民俗旅游(茶艺、酒水)、服饰民俗旅游,居住、交通民 俗旅游,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游艺、信仰民俗旅游。 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 原则,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民俗旅游》巴兆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中国民俗旅游》余永霞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3.《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第一章绪论 旅游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人们就会选择外出旅游去体验 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民俗景观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旅程,异域的风土民情吸引着旅游者不断探 知旅游的乐趣。世界范围内民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并未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民俗是旅游 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到底什么是民俗?民俗与旅游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所阐述的问题。 第一节民俗的基本概念 民俗起源于人民满足生存的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人们在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一、民俗的概念 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国内外各种民俗的定义有共同之处吗?如果有,请你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一)传统意义上民俗的概念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在,然后 从事。” 2.《礼记·淄衣》载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汉书·董仲舒传》也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这些文献中的“民”均指:普通百姓。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的“民”字含义基本相同。而是“俗”则指习惯、习尚。《说文解字》训为“习也”,《荀子·富国》 解释为“民之风俗也”。也即:某种行为经屡次、经常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化为俗。所以,阮籍在《乐 论》中称:“习而行之谓之俗。”也即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二)现代意义上的民俗概念

一、要求 1.每个同学阅读 5 篇本课程相关的论文,画出思维导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随时准备动手操作,讲解完成分组作业。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二、成绩构成 总成绩=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讲解+期末考试 三、基本教学内容 1.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概述,饮食民俗旅游(茶艺、酒水)、服饰民俗旅游,居住、交通民 俗旅游,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游艺、信仰民俗旅游。 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 原则,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民俗旅游》巴兆祥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7 月 2.《中国民俗旅游》余永霞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 3.《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8 月 第一章 绪论 旅游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人们就会选择外出旅游去体验 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民俗景观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旅程,异域的风土民情吸引着旅游者不断探 知旅游的乐趣。世界范围内民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并未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民俗是旅游 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到底什么是民俗?民俗与旅游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所阐述的问题。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民俗起源于人民满足生存的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人们在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一、民俗的概念 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国内外各种民俗的定义有共同之处吗?如果有,请你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一)传统意义上民俗的概念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在,然后 从事。” 2.《礼记·淄衣》载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汉书·董仲舒传》也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这些文献中的“民”均指:普通百姓。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的“民”字含义基本相同。而是“俗”则指习惯、习尚。《说文解字》训为“习也”,《荀子·富国》 解释为“民之风俗也”。也即:某种行为经屡次、经常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化为俗。所以,阮籍在《乐 论》中称:“习而行之谓之俗。”也即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二)现代意义上的民俗概念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1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 创用的,他将“folk”(民众、民间)和“1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 俗现象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关于“民” 1.民一一民族一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一一针对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冲击代表人: 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 2.民一一社会群体—一共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一一代表人:迪尔凯姆 3.民一一古人一一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一一代表人:爱德华泰勒一一人类学之父 4.民一一农民(或文盲)一一19世纪 民一一贵族:民间文学一一精英文学:错误概念 5.民一一全民一一正确概念 关于“俗” 1、简单说:知识和学问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特征: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民俗”定义中的共识: 民俗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先行人物? 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现象的发展密不可分 民俗现象具有棋式性重复呈现 对于民俗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 一书,记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综合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 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 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 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 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己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 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 生活文化现象。 有关民俗的概念的理论阐述,现代学者分歧较大,先选择几家颇具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美国民俗学家格特鲁德·普罗科西·裤拉撒认为,民俗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的产品,是一代一代传下 来的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 创用的,他将 “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 俗现象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关于“民” 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针对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冲击代表人: 格林兄弟(德国)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 2.民——社会群体——共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代表人:迪尔凯姆 3.民——古人——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代表人: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 4.民——农民(或文盲)——19 世纪 民——贵族;民间文学——精英文学;错误概念 5.民——全民——正确概念 关于“俗” 1、简单说:知识和学问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特征: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民俗”定义中的共识: 民俗的主体是 群体而非个人 先行人物? 民俗是一种 特殊文化 与其他的文化现象的发展密不可分 民俗现象具有 模式性 重复呈现 对于民俗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 一书,记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 21 条之多。综合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 7 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 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 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 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 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 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 生活文化现象。 有关民俗的概念的理论阐述,现代学者分歧较大,先选择几家颇具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美国民俗学家格特鲁德·普罗科西·裤拉撒认为,民俗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的产品,是一代一代传下 来的

乌丙安认为,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 事象,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 文化事象 陶立璠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高丙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民俗”定义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新时代百科全书》:大多数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所使用的,包括保存在口碑传承中的信仰、俗语、 诗歌、民歌、民谣、故事、谚语和谜语等。 《大英百科全书》: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段的、变动的 或较为固定的形式继续存在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含义指民众的知识和学问,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 谣、谚语等:后范围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为什么民俗的概念学术界难以统一呢,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 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 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 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 程之中。 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总结出共识性的东西: 第一,民俗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 第二,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民俗具有模式性,其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 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依据,表现在广泛而富 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 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思考]:请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出发,谈谈对民俗的认识。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整体意识)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 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一一民俗的本质特征、生命力所在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 1、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2、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完成的 民俗的模式性 一一亦称类型性,共同的行为规范,按照稳定的程式或步骤有序地展开,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 比如:?

乌丙安认为,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 事象,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 文化事象 陶立璠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高丙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民俗”定义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新时代百科全书》:大多数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所使用的,包括保存在口碑传承中的信仰、俗语、 诗歌、民歌、民谣、故事、谚语和谜语等。 《大英百科全书》: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段的、变动的 或较为固定的形式继续存在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含义指民众的知识和学问,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 谣、谚语等;后范围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为什么民俗的概念学术界难以统一呢,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 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 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 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 程之中。 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总结出共识性的东西: 第一,民俗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 第二,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民俗具有模式性,其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 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依据,表现在广泛而富 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 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思考]:请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出发,谈谈对民俗的认识。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整体意识)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 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本质特征、生命力所在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 1、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2、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完成的 民俗的模式性 ——亦称类型性,共同的行为规范,按照稳定的程式或步骤有序地展开,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 比如:?

一般缺少个性(为什么?)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 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一一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 一一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等 是先秦两汉就己定型,传承至今 2.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 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的变异性(原因) >口传的衰减 >时代的洗礼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1.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 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 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来历(8种情况) 自称 汉(汉代刘邦封为汉王)、傣、哈尼、纳西 地名 独龙(独龙河谷)、怒(怒江)、东乡、门巴、毛南 生产 舍(刀耕火种)、鄂伦春(“使用驯鹿的人”和“居于山岭的人”两种含义)、拉 祜、达斡尔 传说 柯尔克孜(40个姑娘)、哈萨克(白鹅) 沿袭 朝鲜(17世纪末)、俄罗斯(19世纪)、撒拉(13世纪) 吉祥 维吾尔(联合、协助)、裕固(富裕巩固) 消歧 佤族(卡瓦一卡为傣语奴隶)、壮(僮一一小人、小孩)

一般缺少个性(为什么?)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 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等 是先秦两汉就已定型,传承至今 2.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 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的变异性(原因) ➢ 口传的衰减 ➢ 时代的洗礼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1.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 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 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我国各民族名称的来历(8 种情况) 自称 汉(汉代刘邦封为汉王)、傣、哈尼、纳西 地名 独龙(独龙河谷)、怒(怒江)、东乡、门巴、毛南 生产 畲(刀耕火种)、鄂伦春(“使用驯鹿的人 ”和“居于山岭的人”两种含义 )、拉 祜、达斡尔 传说 柯尔克孜(40 个姑娘)、哈萨克(白鹅) 沿袭 朝鲜(17 世纪末)、俄罗斯(19 世纪)、撒拉(13 世纪) 吉祥 维吾尔(联合、协助)、裕固(富裕巩固) 消歧 佤族(卡瓦——卡为傣语奴隶)、壮(僮——小人、小孩)

音译 水(自称虽一在水语中有疏通顺理之意,音译水) 2.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 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比如居住房屋。 湘西的木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 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 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俸语称为“杜玛些”的狗 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 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 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图腾崇拜、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占卜、巫术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一一广西瑶族“祭盘王”的巫术活动 “上刀梯”一一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 求雨: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载:农家要是六月遭旱灾,上饶铅山城内外居民须头戴柳枝圈,手执 大鼓,一同去石开庵、龙潭及观音岩等处求雨,井在沿途凉亭,施茶于行人,一直过三伏天,凉亭内 施茶之举便止。求雨回至县衙门前,县令携家春叩拜龙神。据叙传,通过此仪式,两天后,天必降大 雨,此俗现仍在农村有的地方沿袭。 三、民俗的分类 如此广博的民俗内容有必要归纳成类。民俗学界对民俗的分类也有很多意见,代表的分法有“四分 法”和“三分法”。三分法:行为民俗、语言民俗、心理民俗。四分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 民俗、语言民俗。两种分类自然各有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 (一)物质民俗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二)社会民俗 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 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 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三)精神民俗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 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己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等等。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音译 水(自称虽——在水语中有疏通顺理之意,音译水) 2.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 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比如居住房屋。 湘西的木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 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 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 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 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 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图腾崇拜、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占卜、巫术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广西瑶族“祭盘王”的巫术活动 “上刀梯”——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 求雨: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载:农家要是六月遭旱灾,上饶铅山城内外居民须头戴柳枝圈,手执 大鼓,一同去石开庵、龙潭及观音岩等处求雨,井在沿途凉亭,施茶于行人,一直过三伏天,凉亭内 施茶之举便止。求雨回至县衙门前,县令携家眷叩拜龙神。据叙传,通过此仪式,两天后,天必降大 雨,此俗现仍在农村有的地方沿袭。 三、民俗的分类 如此广博的民俗内容有必要归纳成类。民俗学界对民俗的分类也有很多意见,代表的分法有“四分 法”和“三分法”。三分法:行为民俗、语言民俗、心理民俗。四分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 民俗、语言民俗。两种分类自然各有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 (一)物质民俗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二)社会民俗 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 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 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三)精神民俗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 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等等。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 教育和潜移默化。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 用。举例: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等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 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社会规范四个层次:法律、纪律、道德、民俗。如:乡 规民约 (三)调节、娱乐功能(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 到调剂的功能。 以下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斗马节-一一-一苗族 三月三一 -一一壮族 花炮节、多耶舞一 一一侗族 那达慕一一一一蒙古族 上刀山、下火海一-一瑶族 (四)审美功能(悦耳悦目、悦神悦意)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 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 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音乐、建筑、服饰、年画、工艺品… (五)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 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举例:华侨一通过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等方式,保持民族认同。 五、作业 1.什么是民俗? 2.民俗的特征、功能有哪些? 六、主要参考资料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4.陶立潘《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9月 5.姜若恩,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七、课后记

(一)教化功能 教育和潜移默化。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 用。 举例: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等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 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社会规范四个层次: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如:乡 规民约 (三)调节、娱乐功能(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 到调剂的功能。 以下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斗马节------苗族 三月三------壮族 花炮节、多耶舞------侗族 那达慕------蒙古族 上刀山、下火海------瑶族 (四)审美功能(悦耳悦目、悦神悦意)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 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 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音乐、建筑、服饰、年画、工艺品…… (五)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 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举例:华侨——通过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等方式,保持民族认同。 五、作业 1.什么是民俗? 2.民俗的特征、功能有哪些? 六、主要参考资料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 月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年 9 月 4.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 年 9 月 5.姜若恩,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 七、课后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架构及民俗旅游资源 第四节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的诠释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的作用、功 能和价值;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类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种类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民俗旅游的含义:民俗旅游的类型: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教学过程设计 【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 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典型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 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民俗旅游资源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 通过对中国民俗旅游的诠释,教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中国民俗旅游资源,励学生树立爱国的信念, 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 [课程引入]: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吸引力何在? 充满“神秘、罕见、趣味”的民俗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旅 游动机和心理 第二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35分钟) (一)什么是民俗旅游(理解): 西敬亭、叶涛: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李慕寒: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视野,促进了解的一 种社会经济现象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民俗旅游的诠释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及民俗旅游资源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 2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的诠释 二 、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的作用、功 能和价值;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类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种类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民俗旅游的含义;民俗旅游的类型;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教学过程设计 【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 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典型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 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内容】 1. 通过民俗旅游资源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 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 通过对中国民俗旅游的诠释,教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中国民俗旅游资源,励学生树立爱国的信念, 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 [课程引入]: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吸引力何在? 充满“神秘、罕见、趣味”的民俗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旅 游动机和心理 第二节 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35 分钟) (一)什么是民俗旅游(理解): 西敬亭、叶涛: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李慕寒: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视野,促进了解的一 种社会经济现象

巴兆祥:旅游者被异地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的一种旅游活动 吴忠军: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 和 温锦英: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请同学们总结共同点: 文化属性和主要观赏内容是民俗事象 民俗旅游是指是文化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象为主要 观赏内容和消费对象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二)民俗旅游的构成要件 1.旅游者观赏对象是民俗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4.既是经济行为,又是文化行为 5.民俗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公众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25分钟) 陶思炎认为: ◇物态民俗旅游 物态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体验、和购买为主的,涉及衣、食、住、行、民间工艺品 等,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实现旅游功能的旅游。 令动态民俗旅游 是指旅游者融入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观赏或参与各类民俗活动,以满足自己旅游需要的旅游。 令心态民俗旅游 是指旅游从业者挖掘民间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并把它们开发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民俗旅游产品 和民俗旅游商品的旅游。 ◆语态民俗旅游 是指开发各类语言民俗,如戏曲、曲艺、民歌、谚语、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为旅游者 提供民俗旅游的产品和商品的旅游。 巴兆祥认为: 令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 这类民俗旅游讲究货真价实、物有所值,交通、住宿、门票及纪念品的费用一般都不会太高,给 旅游者提供的选择余地和机动程度都较大。 令参与型民俗旅游 旅游者渴望追求新鲜刺激,对热烈奔放、狂欢放松的民俗旅游项目感兴趣。例如:做一天“某某 人”,参加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令考察型民俗旅游 这是由旅游者探索异国他乡民俗风情奥秘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旅游模式。 令娱乐型民俗旅游

巴兆祥:旅游者被异地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的一种旅游活动 吴忠军: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 和 温锦英: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请同学们总结共同点: 文化属性和主要观赏内容是民俗事象 民俗旅游是指是文化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象为主要 观赏内容和消费对象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二)民俗旅游的构成要件 1.旅游者观赏对象是民俗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4.既是经济行为,又是文化行为 5.民俗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公众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25 分钟) 陶思炎认为:  物态民俗旅游 物态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体验、和购买为主的,涉及衣、食、住、行、民间工艺品 等,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实现旅游功能的旅游。  动态民俗旅游 是指旅游者融入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观赏或参与各类民俗活动,以满足自己旅游需要的旅游。  心态民俗旅游 是指旅游从业者挖掘民间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并把它们开发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民俗旅游产品 和民俗旅游商品的旅游。  语态民俗旅游 是指开发各类语言民俗,如戏曲、曲艺、民歌、谚语、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为旅游者 提供民俗旅游的产品和商品的旅游。 巴兆祥认为:  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 这类民俗旅游讲究货真价实、物有所值,交通、住宿、门票及纪念品的费用一般都不会太高,给 旅游者提供的选择余地和机动程度都较大。  参与型民俗旅游 旅游者渴望追求新鲜刺激,对热烈奔放、狂欢放松的民俗旅游项目感兴趣。例如:做一天“某某 人”,参加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 考察型民俗旅游 这是由旅游者探索异国他乡民俗风情奥秘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旅游模式。  娱乐型民俗旅游

旅游者希望在民俗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 歌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三、民俗旅游的特点 (一)文化性和乡土性 (二)禁忌性 (三)参与性原则性 (四)神秘性和审美性 (五)苦乐性发展性 四、民俗旅游的价值 (一)经济产业价值 旅游业的关联度很高,市场扩张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山东的潍坊、河北的沧州、山西太谷等地分别充分开发当地的风筝、杂技、皮影等传统民 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案例P16【补充阅读】: 河南周口一个古庙会3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运城景区全年的收入。 (二)社会文化价值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民俗旅游可以起到良好的精神慰藉、社会重构和人心凝聚 的作用。 (三)审美娱乐价值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选择那些经过数千年不断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良风美俗”,如精湛巧妙 的民间建筑、色彩斑斓的民间服饰、欢乐祥和的节庆、天人合一的环境等。 (四)文化传承价值 民俗旅游促进了目的地民俗事象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恢复挖掘。唤醒了终生与民俗为伴的旅游地民 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的保留、传承和弘扬自 己的民俗文化。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架构及民俗旅游资源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一)民俗旅游的主体- 民俗旅游者 (二)民俗旅游的介体一一旅游业 (三)民俗旅游的客体一一民俗旅游资源 二、民俗旅游资源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1.旅游资源 在国外,旅游资源多被成为“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山岳风光、湖泊海景、人文 圣迹、宾馆设施、交通设备、周到服务等所有因素的总称。 关键词:客观存在、有用性、吸引力、开发形成产品。 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旅游者希望在民俗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 歌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三、民俗旅游的特点 (一)文化性和乡土性 (二)禁忌性 (三)参与性原则性 (四)神秘性和审美性 (五)苦乐性发展性 四、民俗旅游的价值 (一)经济产业价值 旅游业的关联度很高,市场扩张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山东的潍坊、河北的沧州、山西太谷等地分别充分开发当地的风筝、杂技、皮影等传统民 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案例 P16【补充阅读】。 河南周口一个古庙会 3 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运城景区全年的收入。 (二)社会文化价值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民俗旅游可以起到良好的精神慰藉、社会重构和人心凝聚 的作用。 (三)审美娱乐价值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选择那些经过数千年不断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良风美俗”,如精湛巧妙 的民间建筑、色彩斑斓的民间服饰、欢乐祥和的节庆、天人合一的环境等。 (四)文化传承价值 民俗旅游促进了目的地民俗事象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恢复挖掘。唤醒了终生与民俗为伴的旅游地民 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的保留、传承和弘扬自 己的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及民俗旅游资源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一)民俗旅游的主体——民俗旅游者 (二)民俗旅游的介体——旅游业 (三)民俗旅游的客体——民俗旅游资源 二、民俗旅游资源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1.旅游资源 在国外,旅游资源多被成为“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山岳风光、湖泊海景、人文 圣迹、宾馆设施、交通设备、周到服务等所有因素的总称。 关键词:客观存在、有用性、吸引力、开发形成产品。 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