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第一课F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 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 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 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 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 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 我们民族的主体—一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 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 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 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我爱这土地 》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 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 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 温的明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
1、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 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 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 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 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 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 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 —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 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 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 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 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 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
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 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 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 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 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 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 的风,温柔的黎明一一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 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 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 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 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地母亲最深沉的 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 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 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 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 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 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 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 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 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 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 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 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 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 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 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 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 中的思乡之作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 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 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 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 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 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乡愁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 命中 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 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者 三、探究问题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 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 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 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 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一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 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 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 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 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 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 中的思乡之作。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 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 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 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 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 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 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 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 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 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 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 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 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 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 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 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
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 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 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 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 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 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 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 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 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五、语言 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 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 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 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一—民 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艾膏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 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 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 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 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 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 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 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 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 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 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五、语言 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 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 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 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 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 艾青简介 艾青(1910~)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 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 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 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 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 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 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 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 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 卓著,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 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 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 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 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教后记: 2、用我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 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 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 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 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 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F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 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 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 卓著,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 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 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 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 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教后记: 2、用我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 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 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 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 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 《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 “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 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 动画: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朗诵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 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 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 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 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 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 《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 “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 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 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 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动画: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朗诵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 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暧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 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 “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 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 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一一在我心里! 注:罡(ga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 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 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 “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 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 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 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一一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 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 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 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一一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 “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 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 乐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 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 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 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 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 “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 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 乐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播放这首歌)。每一位有血有肉 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 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 简介作者及背景 利用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作者简介的部分,帮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 人世的沧桑。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 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砍: 1播放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 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 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播放这首歌)。每一位有血有肉 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 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利用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作者简介的部分,帮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 人世的沧桑。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 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播放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 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 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
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 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 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 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 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 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 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 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 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 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 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 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 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 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 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 2.我是失修的路基,( )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 六、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