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本章主要内容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食品的味觉、味感分类与味感生理学 食品滋味与物质结构 ● 嗅感与嗅感物质 -嗅感概念与嗅感理论 嗅感物质分类 嗅感物质生成途径 主要食品的风味成分 - 植物性食物的风味成分 - 动物性食物的风味成分 -焙烤食物的风味成分 发酵食品的风味成分 香味增香剂 。香气成分的研究方法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 本章主要内容 ⚫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 食品的味觉、味感分类与味感生理学 – 食品滋味与物质结构 ⚫ 嗅感与嗅感物质 – 嗅感概念与嗅感理论 – 嗅感物质分类 – 嗅感物质生成途径 ⚫ 主要食品的风味成分 – 植物性食物的风味成分 – 动物性食物的风味成分 – 焙烤食物的风味成分 – 发酵食品的风味成分 ⚫ 香味增香剂 ⚫ 香气成分的研究方法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10.1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10.1.1食品的味觉、味感分类与味感生理学 1)味觉与味感 心理味觉:形状、色泽和光泽等 味觉 物理味觉:软硬度、粘度、温度、咀嚼感和口感等 化学味觉:酸味、甜味、苦味和咸味等 味感:通常指食物成分进入人体口腔内对舌头产生的各种化 学味觉。 味感分甜、酸、苦、咸、辣、鲜、涩、凉、金属味、 碱等十多种,其中甜、酸、咸和苦称之为基本味感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10.1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10.1.1 食品的味觉、味感分类与味感生理学 1) 味觉与味感 心理味觉: 形状、色泽和光泽等 味觉 物理味觉: 软硬度、粘度、温度、咀嚼感和口感等 化学味觉: 酸味、甜味、苦味和咸味等 味感:通常指食物成分进入人体口腔内对舌头产生的各种化 学味觉。 味感分甜、酸、苦、咸、辣、鲜、涩、凉、金属味、 碱等十多种,其中甜、酸、咸和苦称之为基本味感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2)味觉生理学 A.感受味觉的部位。大部分感受味觉的味蕾细胞分布于舌头 表面的味乳头中,少数分布于软颚、咽喉和会咽中。在舌头 表面不同位置对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 甜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2) 味觉生理学 A. 感受味觉的部位。大部分感受味觉的味蕾细胞分布于舌头 表面的味乳头中,少数分布于软颚、咽喉和会咽中。在舌头 表面不同位置对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B.四种味感的受体与味感形成过程 咸味与苦味受体:脂质或脂蛋白 甜味受体:蛋白质 味感产生过程:可溶性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在舌头肌肉 运动作用下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接触,然后呈味物质刺激 味蕾中的味细胞并与受体结合,结合物产生的信号以脉冲 的形式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经分析后产生味感。 C.呈味阈值与味觉敏感度 呈味阈值: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moL)称之为~。 它是衡量味觉敏感性的标准。如蔗糖(甜)、氯化钠(咸) 盐酸(酸)和硫酸奎宁(苦)的呈味阈值分别为:0.03, 0.01,0.009,0.00008(mol/L)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B. 四种味感的受体与味感形成过程 咸味与苦味受体:脂质或脂蛋白 甜味受体:蛋白质 味感产生过程:可溶性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在舌头肌肉 运动作用下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接触,然后呈味物质刺激 味蕾中的味细胞并与受体结合,结合物产生的信号以脉冲 的形式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经分析后产生味感。 C. 呈味阈值与味觉敏感度 呈味阈值: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mol/L)称之为~。 它是衡量味觉敏感性的标准。如蔗糖(甜)、氯化钠(咸)、 盐酸(酸)和硫酸奎宁(苦)的呈味阈值分别为:0.03, 0.01,0.009,0.00008 (mol/L)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D.影响味觉的因素 a.年龄与生理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觉功能逐渐下降。一般人味蕾 细胞数在45岁时达到顶峰,从50岁左右开始对味的感受性明 显下降,其中酸味感受性下降不太明显,甜味下降12,苦味 下降约13,咸减味下降1/4。各种病变与身体不适均可使味觉 减退或味觉失调。 b.温度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以30℃时最 敏锐,对于热食食品以6065℃左右最适宜,而冷食食品则 在10℃左右比较好。 c.溶解度与时间 味的强度与持味时间与呈味物质的水溶性(易、不、难》 有关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D. 影响味觉的因素 a. 年龄与生理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觉功能逐渐下降。一般人味蕾 细胞数在45岁时达到顶峰,从50岁左右开始对味的感受性明 显下降,其中酸味感受性下降不太明显,甜味下降1/2,苦味 下降约1/3,咸味下降1/4。各种病变与身体不适均可使味觉 减退或味觉失调。 b. 温度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以30 ℃时最 敏锐,对于热食食品以60~65 ℃左右最适宜,而冷食食品则 在10 ℃左右比较好。 c. 溶解度与时间 味的强度与持味时间与呈味物质的水溶性(易、不、难) 有关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E.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a.味觉的增强与减弱 一些物质的味觉会因另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加强或减弱。 前者称为味觉的增强或对比现象;后者称这为味觉的减弱或 相杀现象。如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强;在水中 加入和酱油中加入等量的食盐,则水嫌其太咸而不能使用, 但酱油则反觉有美味。 b.味觉的抑制与改变 有一些物质能抑制另一种物质的味感,如糖和食盐可以 互减甜味和咸味。有些食物先摄取后会改变和影响后摄取食 物的味道。这种现象称之为味觉的改变或变调。 c.味觉相乘 两种具有相同味觉的物质同时存在时,其 味觉效果显著增强并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的现象称为味觉相 乘,如谷氨酸钠与肌苷酸钠共存时,鲜味显著增强,产生相 乘效果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E. 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a. 味觉的增强与减弱 一些物质的味觉会因另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加强或减弱。 前者称为味觉的增强或对比现象;后者称这为味觉的减弱或 相杀现象。如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强;在水中 加入和酱油中加入等量的食盐,则水嫌其太咸而不能使用, 但酱油则反觉有美味。 b. 味觉的抑制与改变 有一些物质能抑制另一种物质的味感,如糖和食盐可以 互减甜味和咸味。有些食物先摄取后会改变和影响后摄取食 物的味道。这种现象称之为味觉的改变或变调。 c. 味觉相乘 两种具有相同味觉的物质同时存在时,其 味觉效果显著增强并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的现象称为味觉相 乘,如谷氨酸钠与肌苷酸钠共存时,鲜味显著增强,产生相 乘效果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10.1.2食品滋味与物质结构 1)甜味与甜味物质 A.甜味理论:Shallenberger和Acre在1967年提出了解释物质 呈甜味的理论一AHB理论。认为呈味单元是一个AH/B单 元,这里的AH可以是-OH,=NH,-NH,等,以AH表示);B表 示一个距AH上质子仅0.3nm,电负性强的原子,如O,N等。 甜味物质上的AH/B单元可和味觉感受器上的AHB单元 形成氢键结合而产生甜味。 HO (B) 0.525nm 20 (AH) 0.314nm (y) 甜味受体 BD-吡喃果糖呈味单元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10.1.2 食品滋味与物质结构 1)甜味与甜味物质 A. 甜味理论:Shallenberger 和Acre在1967年提出了解释物质 呈甜味的理论——AH/B理论。认为呈味单元是一个AH/B单 元,这里的AH可以是-OH,=NH,-NH2等,以AH表示);B表 示一个距AH上质子仅0.3nm,电负性强的原子,如O, N等。 甜味物质上的AH/B单元可和味觉感受器上的AH/B单元 形成氢键结合而产生甜味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为什么具有上述特征的甜味物质其甜度相差数千倍呢? Kier认为在甜味分子中除了存在AHB特征外,还存在一 个具有一定立体结构的亲油区(如苯基,甲基,亚甲基等,以y 表示),这个亲油区可以和味觉受体类似亲油区相互吸收。强味 分子的几何形状利于所有的活性单元(AH,B和Y)都能与受体分子 的相应位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接触,从而产生甜味。刁 为什么具备上述特征的一些物质(如多糖和多肽等)没有甜味, 而一些不具备上述特征的物质却具有甜味呢? 曾广植于1984年提出了诱导适应甜味受体理论,认为甜味 受体对甜味剂有某种引力,二者结合产生的能量促使甜味受体 的构象发生改变,通过量子交换引起低频声子激发,将甜味信 息传导至神经系统。定味基决定甜味分子可达到的最高甜味深 度,助味基决定其分子的甜味倍数,二者能否与受体中氨基酸 顺序密切契合均将影响甜味强度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为什么具有上述特征的甜味物质其甜度相差数千倍呢? Kier 认为在甜味分子中除了存在AH/B特征外,还存在一 个具有一定立体结构的亲油区(如苯基,甲基,亚甲基等,以γ 表示),这个亲油区可以和味觉受体类似亲油区相互吸收。强味 分子的几何形状利于所有的活性单元(AH,B和γ)都能与受体分子 的相应位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接触,从而产生甜味。 为什么具备上述特征的一些物质(如多糖和多肽等)没有甜味, 而一些不具备上述特征的物质却具有甜味呢? 曾广植于1984年提出了诱导适应甜味受体理论,认为甜味 受体对甜味剂有某种引力,二者结合产生的能量促使甜味受体 的构象发生改变,通过量子交换引起低频声子激发,将甜味信 息传导至神经系统。定味基决定甜味分子可达到的最高甜味深 度,助味基决定其分子的甜味倍数,二者能否与受体中氨基酸 顺序密切契合均将影响甜味强度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B.天然甜味剂 a.糖及其糖醇 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山梨糖 醇、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等。 b.非糖天然甜味剂 甘草苷(甜为蔗糖的250倍)、甜叶菊苷(甜为蔗糖300倍) C.天然的衍生物甜味剂 二肽和氨基酸衍生物。如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商品 名为Aspartame,是一种营养性的非糖甜味剂,可被人体代谢, 其甜味为蔗糖的150倍,其缺点是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差。 这一类化合物常见的还有6-氯D-色氨酸及6-甲基-D-色氨 酸,它们的甜度可达蔗糖的1000倍。 二氢查耳酮衍生物:是各种黄酮类糖苷在碱性条件下生成 的开环化合物二氢查耳酮衍生物,这类衍生物大多数有甜味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B. 天然甜味剂 a. 糖及其糖醇 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山梨糖 醇、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等。 b. 非糖天然甜味剂 甘草苷(甜为蔗糖的250倍)、甜叶菊苷(甜为蔗糖300倍) C. 天然的衍生物甜味剂 二肽和氨基酸衍生物。如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商品 名为Aspartame,是一种营养性的非糖甜味剂,可被人体代谢, 其甜味为蔗糖的150倍,其缺点是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差。 这一类化合物常见的还有6-氯-D-色氨酸及6-甲基-D-色氨 酸,它们的甜度可达蔗糖的1000倍。 二氢查耳酮衍生物:是各种黄酮类糖苷在碱性条件下生成 的开环化合物二氢查耳酮衍生物,这类衍生物大多数有甜味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其甜度大约为蔗糖的100~2000倍,这类化合物的甜味类似 水果甜味,其缺点是热稳定性较差,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C.合成甜味剂 用量大、用途广。但不少合成甜味剂对哺乳动物有致癌、 致畸作用。目前我国仅准许使用邻甲苯酰磺酰亚胺,俗称糖精, 其甜度为蔗糖的500~700倍。 2)酸味与酸味物质 A.酸味理论:酸味是氢离子刺激舌粘膜引起的味感。酸味的 定味基是质子,助味基是其酸根负离子。因而不同酸有不同的 酸味感。酸感与酸根种类、H值、可滴定酸、缓冲效应及其它 物质的存在(如糖等)密切相关。在同样的H条件下,有机酸 比无机酸的酸感强,且味爽快。多数无机酸有苦、涩味,酸感
第十章 食品风味 Flavor 其甜度大约为蔗糖的100~2000倍,这类化合物的甜味类似 水果甜味,其缺点是热稳定性较差,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C. 合成甜味剂 用量大、用途广。但不少合成甜味剂对哺乳动物有致癌、 致畸作用。目前我国仅准许使用邻甲苯酰磺酰亚胺,俗称糖精, 其甜度为蔗糖的500~700倍。 2) 酸味与酸味物质 A. 酸味理论:酸味是氢离子刺激舌粘膜引起的味感。酸味的 定味基是质子,助味基是其酸根负离子。因而不同酸有不同的 酸味感。酸感与酸根种类、pH值、可滴定酸、缓冲效应及其它 物质的存在(如糖等)密切相关。在同样的pH条件下,有机酸 比无机酸的酸感强,且味爽快。多数无机酸有苦、涩味,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