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单选题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 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 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 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 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 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谷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 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 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 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 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 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责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 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 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 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 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 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 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 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 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 观点不符,排除 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 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 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 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 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 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 民的关系,故排除 A;C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不是“仁政”的内容;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理 学的内容。 5.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荷子主张“君 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 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 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材料未涉 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D错误。 6.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着,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⑥ D.③④ 【谷案】C 7.四位学生在看完一场战争片后展开议论 甲说:我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应该受重罚 乙说:我也反对战争,销毁一切杀人武器才是最要紧的 丙说: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战争根源 丁说:我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要轻言战争。 以上与孙武观点相吻合的是 B.乙 D.丁 【谷案】 8.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在賽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 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谷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 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 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卷闻其美也”。其观 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出民贵君轻思想,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仁政”的内容;C 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 项是理 学的内容。 5.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 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 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 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 B 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 A 错误。材料未涉 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 C 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 D 错误。 6.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7.四位学生在看完一场战争片后展开议论 甲说:我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应该受重罚。 乙说:我也反对战争,销毁一切杀人武器才是最要紧的。 丙说: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战争根源。 丁说:我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要轻言战争。 以上与孙武观点相吻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8.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 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 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BD 三项。 9.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 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 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反映的是主体情感上的好恶,同样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活动,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 此“人的认识应当力避”,要排除干扰,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 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莫基的作用 【谷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 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故选D。 11.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 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C.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谷案】C 【解析】 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 思想,故C项正确;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 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荀子思 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1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 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 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谷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因时制宜”、“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符 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材料中的“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 社会”相符合。故答案为D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庄子追求精神 自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1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答案】C 【解析】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反映的是主体情感上的好恶,同样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活动, 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 此 “人的认识应当力避”,要排除干扰,独立思考,故 A 项正确;B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 些学派的思想 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 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故选 D。 11.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 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C.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 思想,故 C 项正确;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 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 B 项错误;荀子思 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 D 项错误。 1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 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 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因时制宜”、“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符 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材料中的“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 社会”相符合。故答案为 D 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庄子追求精神 自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 项。 1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谷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 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 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 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 于法家学派,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14.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已,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 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一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 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1)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 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 (2)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解析】(1)根据“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 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 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知孔子关于礼的主张主要是重建礼制社会, 并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积极入世,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用礼乐规范个人言行举 止。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原有的礼乐传统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 (2)根据“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仁”的根本是孝悌。根据所学内容可 知,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主要有德治和实施仁政等。 (3)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 分守己,……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家庭和睦:宗族 团结:乡里和谐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 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 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 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 于法家学派,C 项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故选 C。 14.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 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 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1)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 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 (2)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解析】(1)根据“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 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 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知孔子关于礼的主张主要是重建礼制社会, 并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积极入世,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用礼乐规范个人言行举 止。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原有的礼乐传统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 (2)根据“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仁”的根本是孝悌。根据所学内容可 知,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主要有德治和实施仁政等。 (3)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 分守己,……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家庭和睦;宗族 团结;乡里和谐
15.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 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 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兔。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战国初,赵中单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 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 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 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及 至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 材料四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 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 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 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 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一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分析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 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指出材料三中“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主要的主要含义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答案】(1)根源: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政治:诸侯争霸政治动荡:经济:铁制农具出现 生产力发展;思想:百家争鸣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 (3)“第一步”:限制专制王权。实现:“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4)因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源一问,根据材料“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封制 崩溃,其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一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政治、 经济、思想角度思考 (2)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 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三“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己完成了其形 式合理性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本题考查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 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首先限制专制王权:第二小问,主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15.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 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 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 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 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 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及 至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 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 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 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 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分析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 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指出材料三中“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主要的主要含义。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答案】(1)根源: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政治:诸侯争霸政治动荡;经济:铁制农具出现, 生产力发展;思想:百家争鸣。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 (3)“第一步”:限制专制王权。实现:“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4)因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源一问,根据材料“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 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封制 崩溃,其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表现一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政治、 经济、思想角度思考。 (2)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 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三“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 式合理性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本题考查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 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首先限制专制王权;第二小问,主要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的“光荣革命”完成,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来实现的。 (4)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社会转型的因素,注意从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政治力量、思想的解放运 动等角度回答即可
的“光荣革命”完成,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来实现的。 (4)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社会转型的因素,注意从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政治力量、思想的解放运 动等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