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知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 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 子的性恶论、老庄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 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当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 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 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 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 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 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知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 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 子的性恶论、老庄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 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当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 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 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 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 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 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 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置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 引言: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问: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儒家就 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幻灯出示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授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解释含义:(带领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一起归纳)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 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分析历史背景:(先要求学生剧考,后帮助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置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 引言: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问: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儒家就 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幻灯出示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授新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解释含义:(带领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一起归纳)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 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分析历史背景:(先要求学生思考,后帮助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 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 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 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 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 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 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 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 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认知主要流派及代表:(阅峡后,出示幻灯分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 法家和墨家。 幻灯出示: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墨家:墨子。 4、剖析“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学生互相沙论后谈看法, 教师帮跏总铻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 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 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 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 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 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 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 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 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认知主要流派及代表:(阅读后,出示幻灯片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 法家和墨家。 幻灯出示: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墨家:墨子。 4、剖析“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学生互相讨论后谈看法, 教师帮助总结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链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 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 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 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 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 宣。他主张“仁政”,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在政 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 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代 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 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 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 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 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 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 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 Q孔子和早期儒学: l、透析孔子思想:(学生阅读后,共同订论,教师先提问后讲解) (1)思想核心 讲解: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 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 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 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 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 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链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 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 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 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 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 宜。他主张“仁政”,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 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 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代 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 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 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 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 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 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 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孔子和早期儒学: 1、透析孔子思想:(学生阅读后,共同讨论,教师先提问后讲解) (1)思想核心——“仁”。 讲解: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 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 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 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 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 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
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 的价值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讲解: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 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讲解:“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 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 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 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 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 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 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2、分析孟子的思想:(要求学生自已总结归纳,教师超问后略作讲解)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讲解: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 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
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 的价值。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讲解: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 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讲解:“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 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 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 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 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 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 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2、分析孟子的思想:(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提问后略作讲解)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讲解: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 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
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 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 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讲解: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 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 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 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 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 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 “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分析荀子的思想:(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略作讲解)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讲解: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 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讲解: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 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 讲解: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 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
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 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 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讲解: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 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 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 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 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 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 “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分析荀子的思想:(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略作讲解)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讲解: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 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讲解: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 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 讲解: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 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
颜色。顺着这些夭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 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资料链接】 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 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慘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 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 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 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 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 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 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 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 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 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建立 道家和法家:(学生自学后置疑,针剧问题,教师讲解)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寡欲; 讲解: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 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讲解: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未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 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 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 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资料链接】 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 元前 55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 岁。 孔子 3 岁丧父,17 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 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 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 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 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 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 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 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 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 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建立。 ◎道家和法家:(学生自学后置疑,针对问题,教师讲解)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寡欲; 讲解: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 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 本源。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讲解: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 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 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 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讲解:老子猜测到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 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 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 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讲解: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 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 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 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 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 生岀天地万物。庄孑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讲解: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 以 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 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 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讲解: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 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 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 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讲解: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 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 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 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 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 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讲解: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 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 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讲解: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 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 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 主,干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 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 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资料链接】 韩非子的法治理论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 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 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韩非子·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韩非子·忠孝 、探究学习: ⊙【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 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 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 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 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讲解: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 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 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 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 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 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资料链接】 韩非子的法治理论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 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 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韩非子·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韩非子·忠孝》 三、探究学习: ⊙【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 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 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 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 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 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 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 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延伸 提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 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 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 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 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四、课后作业: 请结合学习内容,谈一谈你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 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 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 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延伸 提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 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 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 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 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四、课后作业: 请结合学习内容,谈一谈你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