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 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 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 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 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 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 突出。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
1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 课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 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 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 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 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 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 突出。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 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 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 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导入 通过问题“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理出汉朝之前儒 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由此导入 本节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课内容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对策:与民休息(对内:轻徭薄赋;对外:与匈奴“和亲”) 通过展示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以及向学生介绍秦末一系列战争,帮助学生了解: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在这一背景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介绍具体 措施。 影响:积极:国力恢复 消极:社会存在危机(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阶级问题 通过讲授及地图展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无为而治”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和消 极影响。 (2)“有为 原因:可能性:国力恢复 必要性:社会存在危机(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阶级问题) 由“无为而治”的影响引出汉武帝实行“有为”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政策变化 的时代背景 并引导学生结合政治史、经济史,以及军事外交的相关内容归纳汉武帝“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① 2
2 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 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 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 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导入 通过问题“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理出汉朝之前儒 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由此导入 本节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课内容: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对策:与民休息(对内:轻徭薄赋;对外:与匈奴“和亲”。) 通过展示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以及向学生介绍秦末一系列战争,帮助学生了解: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在这一背景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介绍具体 措施。 影响:积极:国力恢复 消极:社会存在危机(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阶级问题) 通过讲授及地图展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无为而治”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和消 极影响。 (2)“有为” 原因:可能性:国力恢复 必要性:社会存在危机(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阶级问题) 由“无为而治”的影响引出汉武帝实行“有为”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政策变化 的时代背景。 并引导学生结合政治史、经济史,以及军事外交的相关内容归纳汉武帝“有为”的表 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内外朝; 经济:必修②:重农抑商 军事外交: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由此提出问题:“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又将采取什么有为政策?”过渡到下一子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通过播放汉武帝与董仲舒对话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关键在于思想上实行 专制统 (1)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限田、薄敛、省役(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特点:棵合其它学说,具有时代特色,形成新儒学体系 结合汉武帝实行“有为”政策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当时的 社会问题,你会采用什么解决之道?假如你是董仲舒,你会提出什么学说来迎合汉武帝的对 策?”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通过以下四则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 史料解读能力。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三:“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十一之税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最后,通过三个问题“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3、有何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原因、具体措施及影响,由此过渡到第三子目
3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内外朝; 经济:必修②:重农抑商 军事外交: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由此提出问题:“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又将采取什么有为政策?”过渡到下一子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通过播放汉武帝与董仲舒对话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关键在于思想上实行 专制统一。 (1)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限田、薄敛、省役(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特点:糅合其它学说,具有时代特色,形成新儒学体系 结合汉武帝实行“有为”政策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当时的 社会问题,你会采用什么解决之道?假如你是董仲舒,你会提出什么学说来迎合汉武帝的对 策?”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通过以下四则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 史料解读能力。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三:“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十一之税。”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最后,通过三个问题“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3、有何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原因、具体措施及影响,由此过渡到第三子目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独尊儒术所采取 的具体措施及其相应的影响。 ☆影响(合作探究) 展示问题:“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并给出以下五则材料,引导学生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组合作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材料 到平黑体图 材料 遗子黄金满篇,不如一经 自或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一一一一一“N韩特 书 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 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 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栽着中华文明 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 ,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 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現蓬勃生机 一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 材料四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 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 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 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4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独尊儒术所采取 的具体措施及其相应的影响。 ☆ 影响(合作探究) 展示问题:“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并给出以下五则材料,引导学生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组合作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材料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给后世留下这样的印象 …始廑不让天下人读书…… 一想对《求见》 汉武帝琇辱天下人一种书 注:①秦始皇实际上是让天下人“以吏为师·,只读政府许可的书 学习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 使儒学成为正统 促进民族统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唯心迷信 思想专制 拓展:感悟历史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阶级基础。 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为切入点,你的身份可以是汉武 帝、世袭官吏、书生、农民等)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汉武帝:支持,有利于思想统一,神化君权,网罗人才,巩固统治 世袭官吏:反对,地位受到冲击,新近的官吏素质较高 儒生:支持,地位提高,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其他士人:改学儒学,或受到限制 农民:支持,希望皇帝宽刑薄赋… 随堂练习: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 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 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 3.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5 学习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 使儒学成为正统 促进民族统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唯心迷信 思想专制 拓展:感悟历史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阶级基础。 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为切入点,你的身份可以是汉武 帝、世袭官吏、书生、农民等)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汉武帝:支持,有利于思想统一,神化君权,网罗人才,巩固统治…… 世袭官吏:反对,地位受到冲击,新近的官吏素质较高…… 儒生:支持,地位提高,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 其他士人:改学儒学,或受到限制…… 农民:支持,希望皇帝宽刑薄赋…… 随堂练习: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 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 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3.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C、①③④ D、①②③ 六、板书设计 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2)措施(3)影响2、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2)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2、思想主张: 3、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3、独尊儒术的结果 七、作业布置 完成历史练习册第二课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 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一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 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 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要要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点,就显得内 容有些庞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 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6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六、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2)措施(3)影响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2)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思想主张: 3、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3、独尊儒术的结果: 七、作业布置 完成历史练习册第二课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 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 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 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要要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点,就显得内 容有些庞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 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