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年高二历史4123219年名题分解课时练(1)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别虽百家克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P和儡家思想的形成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满分10分,限时50分钟)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 7.(2019·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1.(2019·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杋槭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僵墨子》 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8.(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卷四·24原创,中等)春秋 2.(2019·河南周口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 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3.(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2甩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圈,下列说法9.(2019·河南安阳二模·25 正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B.慷慨悲歌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言论者 出处 C.齐、鲁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D.楚文化脱离周文化影响独立发展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 4.(2019·河南周口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盜乃止:摘玉毁珠,小 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半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孟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表2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5.(019,湖北、荆、裹、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第二学期中·2)孟子中说:“不违农时,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谷不可胜食也:数置密孔的渔阿不入持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10.(20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4(僵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 也。谷与鱼螯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 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6.(219山东德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同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第1页
第 1 页 2019 年高二历史“12+3”之 2019 年名题分解课时练(1)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满分 100 分,限时 50 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2.(2019·河南周口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3.(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2)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圈,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B.慷慨悲歌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C.齐、鲁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D.楚文化脱离周文化影响独立发展 4.(2019·河南周口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5.(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2)《孟子》中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 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古代 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6.(2019·山东德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8.(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卷四·24)(原创,中等)春秋 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 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9. (2019·河南安阳二模·25) 表 2 言论者 名句 出处 老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 管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半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表 2 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10.(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4)《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 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 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l.(29广西柱林、百色、崇左三市一模·25)(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14.209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 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树料当时引起人们恩隶的闷题有:理想政府的遒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字宙和生命的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紀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一中国的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 12.(209·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题·4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曰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整理自《全球通史 “孔子”照“镜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流B.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D.價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15.(209·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二、材料阅读(共三题,其中1B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分共52分)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孢、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13.(209·四川成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025分)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材料一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國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 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 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賞罚可用”,明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馒法者弱”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分) 材料二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賢良,母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⑧8分) 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容智,然而他有感情, 参考答案及解析 之脚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因为在这里,.【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为天下先”,争霸战争烦繁,材耕关键信息“不敢 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 为夭下先”,实质上是对统治者妄为的批评,符合道家无为而治,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与儒家 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仁爱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墨家恩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家维护礼乐制度主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张无关,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3 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豪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A項错误 分 墨子蓑爱的思想体现出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項正嘀:墨家兼爱的思想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亞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2 定阶缀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項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出积极有为,与无为 分 第2页
第 2 页 11.(2019·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一模·25)《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 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12. (2019·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题·4)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 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 “孔子”照“镜子”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 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 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二、材料阅读(共三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15 题 15 分共 52 分)。 13.(2019·四川成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 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 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 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 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 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 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 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12 分) 14.(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 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 6 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 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 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 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2019·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 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 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天下先”,争霸战争频繁,材料关键信息“不敢 为天下先”,实质上是对统治者妄为的批评,符合道家无为而治,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与儒家 仁爱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墨家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儒家维护礼乐制度主 张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 A 项错误; 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出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 B 项正确;墨家兼爱的思想否 定阶级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 C 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出积极有为,与无为
而治无关,故D项错误 主要蛩调的是貴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情况,故B項错误 3.【答案】B【解析】根据題目中的地,并未出現家文化,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依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恩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恩想不受重视, 思想并非昱学,故A項错误:根地圈中:北方文化国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东北地区,结合所学故C項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可知贵族文 知识,慷慨悲歌是其重要特征,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齐鲁之问不可调和的矛盾,故C化的下移能透一步促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項错误:题目中楚文化与周文化中原文化有交汇处,说明楚文化并未脱离周文化独立发展,故9.【答案】A【解析】材料中“言论者”包含了先秦时期重要人物,故A項正确;材料中木涉及对 D项错误。 神蒙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中“仑廪实则知礼节”不符,故C項镨誤;隆君与材料 4.【答案】C【鰥析】材料谖学派主张“绝圣弃智”,体現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恩想,不符合历史发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 展的潮流,故A項错误;B項是法家思想的彩响,与道家思想无关,故B項错氓;道家无为而⑩0.【答案】B【解析】題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音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賣 治的思想促透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D項是儒家思想的主张,与道家思想无关,故D和人的懒情惰,而这并不是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根源应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当时统治 项错误。 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故A項错误;墨家判儒家的铺张浪賣,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香通劳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盂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闷)动者的利益,故B項正确:儒墨社会关注的点都是如何稳定社会,故C項错误:;材料并未反映 不入洿池,鱼登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知,在这里盂子主张统治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仁1.【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论述经商促进孔子思想的传播而不是经商被儒家推动,故A项错 政,故A項正确;农时只是材料中盂子强调的一个方面而已,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政误;据材料“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诸侯国都重视商业而不是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故B 府和百烂生产生活天系的相天提及,故C項错误;盂子个人的主张并不能代表一种香遍的环保项错误;据材料“使孔子名布扬夭下者”说明只是强詞儒家而不是诸子百家,故C項错误:材 意识,故D项错误。 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和“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 6.【答案】B【解析】“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盂子的主张,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商壺活动受到各诸侯国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 材料“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得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D項正。 故B項正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法家的主张,故C項错误:“水能载舟,亦能覆12.【答案】C【解析】孔子在“权利、自由”镜子中形象表明可以造应現代社会,故A项错误; 舟”是荀子的主张,但不合题意,故D項错误 在“全球化中也有对应的形象,表明符合全球化潮流,故B項错误;孔子在不同的范嗨内有 7.【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不同的形象,袤明在现代社会有借鉴价值,故C项正确;懦学强调的贵贱有序是强调等级观念 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槭制造等方面的科学如的,谈不上促透世界和平,故D项错误。 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項错误:《墨子》1B.【答案】(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 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透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完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私自利性,赏罚分明。(每点2分,共6分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候争 的结晶,故C項正嘀;墨子代表平民百灶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三点以下每点2分, 错误。 答出三点7分) 8.【答案】D【解析】依所学,秦汉时期官慷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貴族政治,故A項镨誤;材料()韩非子重法轻德,亞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第3页
第 3 页 而治无关,故 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地图,并未出现儒家文化,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思想并非显学,故 A 项错误;根据地图中:北方文化圈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东北地区,结合所学 知识,慷慨悲歌是其重要特征,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齐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故 C 项错误;题目中楚文化与周文化(中原文化)有交汇处,说明楚文化并未脱离周文化独立发展,故 D 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该学派主张“绝圣弃智”,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历史发 展的潮流,故 A 项错误;B 项是法家思想的影响,与道家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C 项正确;D 项是儒家思想的主张,与道家思想无关,故 D 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知,在这里孟子主张统治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仁 政,故 A 项正确;农时只是材料中孟子强调的一个方面而已,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政 府和百姓生产生活关系的相关提及,故 C 项错误;孟子个人的主张并不能代表一种普遍的环保 意识,故 D 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孟子的主张,但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据 材料“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得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故 B 项正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法家的主张,故 C 项错误;“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是荀子的主张,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 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 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子》 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 D 项 错误。 8.【答案】D 【解析】依所学,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 A 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情况,故 B 项错误; 依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可知贵族文 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 D 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言论者”包含了先秦时期重要人物,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 神崇拜,故 B 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中“仓廪实则知礼节”不符,故 C 项错误;隆君与材料 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 D 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音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费 和人的懒惰,而这并不是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根源应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当时统治 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故 A 项错误;墨家批判儒家的铺张浪费,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 动者的利益,故 B 项正确;儒墨社会关注的点都是如何稳定社会,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 D 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论述经商促进孔子思想的传播而不是经商被儒家推动,故 A 项错 误;据材料“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诸侯国都重视商业而不是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说明只是强调儒家而不是诸子百家,故 C 项错误;材 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和“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 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商业活动受到各诸侯国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 故 D 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孔子在“权利、自由”镜子中形象表明可以适应现代社会,故 A 项错误; 在“全球化”中也有对应的形象,表明符合全球化潮流,故 B 项错误;孔子在不同的范畴内有 不同的形象,表明在现代社会有借鉴价值,故 C 项正确;儒学强调的贵贱有序是强调等级观念 的,谈不上促进世界和平,故 D 项错误。 13.【答案】(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 私自利性,赏罚分明。(每点 2 分,共 6 分)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 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三点以下每点 2 分, 答出三点 7 分) (2)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理性主叉誓学家……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可以拟定论 多德“限制”人性弱点。(每点4分,共12分) 题:公元6世纪前后,中国与希腊面对动乱与挑战,做出了不同的曰答。其次,就所拟论题进行 【解析】(]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茼要闸述。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与布腊两个角度,透行论证这种不同。如:面对舂秋战国 是暂时的…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得出的礼坏乐崩,儒学代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用“礼”“乐”来 法治优于人治:同时,法制是国家稳定富强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就要順应人的自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力图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 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賞罚可用’”,得出法治要順应人的自私自利性,罚分明:第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最后,就所论证的论题作筒要的总结。如:总之,儒家的“仁”和古希謄 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作答。如政治上:诸人文主义均是针对当时的时事所做的解释,适应了当时的各自的社会发展。 侯争霸豪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1.【答案】()背景:0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2 (2根据材料一“治国“不务德而务法””、材耕二“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分)。 进于正和善隐的永久制度”得出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根据材料一“靠(2庄主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 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未治国,國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巨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袤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分) 落”、材料二“把治权寄托于少数燹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解析】()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就要顺应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袤微,谐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 人的自私自利性”、材料二“人尽管聪明審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鸣兴起,恩想活跃。 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剧可以竟却上述流弊”,得出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 “限制”人性弱点。 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 14.【答案】示例 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λ仕为官,以求实現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凭则仕'”,可得 论题: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3分) 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线行周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层的礼。 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規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个人 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的一些城 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否 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9分)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加:根据材料“公元 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孔子、希謄的 第4页
第 4 页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 多德“限制”人性弱点。(每点 4 分,共 1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 是暂时的……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得出 法治优于人治;同时,法制是国家稳定富强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 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得出法治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第 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作答。如政治上:诸 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一“治国‘不务德而务法’”、材料二“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 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得出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根据材料一“靠 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 落”、材料二“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就要顺应 人的自私自利性”、材料二“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 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得出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 “限制”人性弱点。 14.【答案】示例 论题: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3 分)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层的 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个人 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的一些城 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否 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9 分)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公元 前 6 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孔子、希腊的 理性主义哲学家……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可以拟定论 题:公元 6 世纪前后,中国与希腊面对动乱与挑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其次,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闸述。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与希腊两个角度,进行论证这种不同。如:面对春秋战国 的礼坏乐崩,儒学代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用“礼”“乐”来 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力图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 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最后,就所论证的论题作简要的总结。如:总之,儒家的“仁”和古希腊 人文主义均是针对当时的时事所做的解释,适应了当时的各自的社会发展。 15.【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2 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 分);③思想活跃(2 分)。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2 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 分);③积极入仕, 以礼治国(2 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 分)。 【解析】(1)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 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 鸣兴起,思想活跃。 (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 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 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 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 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