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第 1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主要内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 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 位和意义。掌握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 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什么是食品化学?它的研究内容和范畴是什么? 2、试述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3、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参考资料: 1、《食品化学》胡慰望 谢笔钧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 2、《食品化学》王璋等编 中国轻工出版社 19993、《食品化学》(第二版)韩雅珊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 1998 4、《 Food Chemistry》Owen R. Fennema 主编,王璋等译 20035、Food Chemistry, Owen R. Fennema 3rd Edition, 1996 注:教师讲稿附后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第 1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 主要内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 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 位和意义。掌握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 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讲授 多媒体教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什么是食品化学?它的研究内容和范畴是什么? 2、试述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3、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参考资料: 1、《食品化学》胡慰望 谢笔钧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 2、《食品化学》王璋等编 中国轻工出版社 19993、《食品化学》(第二版)韩雅珊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 1998 4、《 Food Chemistry》Owen R. Fennema 主编,王璋等译 20035、Food Chemistry, Owen R. Fennema 3rd Edition, 1996 注:教师讲稿附后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主要内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 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 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 1 相关概念 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目前已知的有 40~ 50 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 6 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 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 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 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 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 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 3 食品化学的分支 食品成分化学:研究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等。 食品分析化学:研究食品成分分析和食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食品的生理变化。与普通生物化学不同食品生物化学关注的对象是 死的或将要死的生物材料。 食品工艺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品功能化学:研究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消失及食品风味成分的化学。 1.2 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 食品化学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 营养与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的变化,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 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 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材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发展性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的主要范围,食品化学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化学、食品色家化学、食品风味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主要内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 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 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 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 1 相关概念 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目前已知的有 40~ 50 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 6 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 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 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 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 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 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 3 食品化学的分支 食品成分化学:研究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等。 食品分析化学:研究食品成分分析和食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食品的生理变化。与普通生物化学不同食品生物化学关注的对象是 死的或将要死的生物材料。 食品工艺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品功能化学:研究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消失及食品风味成分的化学。 1.2 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 食品化学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 营养与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的变化,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 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 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材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发展性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的主要范围,食品化学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化学、食品色家化学、食品风味
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和食品有害成分化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物质分类,食品 化学主要包括: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 加剂、维生素化学、食品矿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香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 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另外,在食用水质处理、食品生产环境保护、食用天然产物 的提取分离、农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工业中的应 用、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食品加工、包装和储藏、食品工程等领域中还包含着丰富 的其他化学内容。 作为一种横跨诸多种学科的发展性新兴学科,食品化学依托、吸收、融汇、应用和发展 着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储藏加工学等学科,从特有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研究食品物质的化 学组成;探索食品物质的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食品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功能性质和食用安全性质,认识从原料经过储藏加工直到食品的过程中物质发生 的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如形态变化、组织变化、分子结构变化、组成变化、生理生化变化、 色香味变化、质地变化及营养成分变化等);揭示食品质量受原料类别、原料固有特性、产前 产后处理、原料储藏技术、食品配方、加工工艺和设备、产品包装和种种环境因素影响的本 质,从而形成了食品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食品的物质体系十分复杂,食品化学家首先注重食品中且大而广的代表性 物质和它们的物性,注重对物性影响重大和代表性强的物质结构,注重普遍发生、影响重大 和代表性强的变化。针对这一系列代表,在考虑食品储藏和加工的实际条件的前提下,经过 化简、模拟、分析、综合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找出结构和物性的关系、变化的途径或反 应的机理和影响物性发挥及变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或条件。然后依据这类研究中形成的思路、 学说、理论和方法,结合食品中更实际的情况,更全面、更综合和更具体地研究真实食品的 化学。经过多年的努力,食品中大多数物质、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功能性质、它们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储藏加工和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业已初步探明。食品化学正 朝着深化认识、加强理论、探索调控机制、提高预测食品质量变化能力、利用生物工程和化 学工程新技术改造和创造食品物质的更广阔的领域进军。 1.3 食品化学的历史 食品化学的起源还不太清楚,它完整的历史尚未有恰当的分析和记载,这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食品化学直到 20 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直是与没有详尽的文献记载的 农业化学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如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已足以正确地了解与食品 相关的某些值得注意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以及 l 9 世纪早期以来在食品供应的 质量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尽管食品化学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根据我们目前的判断, 那些最主要的发现始于 18 世纪末期。 第一阶段 早期食品化学(20世纪50年代以前)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分离和分析阶段 在 1780~1850 年期间,一些著名的化学家获得了重大发现,其中不少是与食品化学有着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舍勒(Scheele)、拉瓦锡(Lavoisier)、德-索绪尔(de Saussure)、盖- 吕萨克(Gay-Lussac)、泰纳尔(Thenard)、戴维(Davy)、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汤姆逊(Thomson)、李比希、博蒙特(Beaumont)、(Justus Liebig)的著作中可 以找到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科学家最著名的发现与食品化学的联系很 少,他们是否真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有关系。虽然普遍认为将早期的科学 家们分为化学家、细菌学家或食品化学家是很困难的,但是确定某个科学家是否在某个科学 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是比较容易的。下述的一些简单例子充分地证实了这些科学家中
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和食品有害成分化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物质分类,食品 化学主要包括: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 加剂、维生素化学、食品矿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香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 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另外,在食用水质处理、食品生产环境保护、食用天然产物 的提取分离、农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工业中的应 用、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食品加工、包装和储藏、食品工程等领域中还包含着丰富 的其他化学内容。 作为一种横跨诸多种学科的发展性新兴学科,食品化学依托、吸收、融汇、应用和发展 着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储藏加工学等学科,从特有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研究食品物质的化 学组成;探索食品物质的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食品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功能性质和食用安全性质,认识从原料经过储藏加工直到食品的过程中物质发生 的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如形态变化、组织变化、分子结构变化、组成变化、生理生化变化、 色香味变化、质地变化及营养成分变化等);揭示食品质量受原料类别、原料固有特性、产前 产后处理、原料储藏技术、食品配方、加工工艺和设备、产品包装和种种环境因素影响的本 质,从而形成了食品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食品的物质体系十分复杂,食品化学家首先注重食品中且大而广的代表性 物质和它们的物性,注重对物性影响重大和代表性强的物质结构,注重普遍发生、影响重大 和代表性强的变化。针对这一系列代表,在考虑食品储藏和加工的实际条件的前提下,经过 化简、模拟、分析、综合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找出结构和物性的关系、变化的途径或反 应的机理和影响物性发挥及变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或条件。然后依据这类研究中形成的思路、 学说、理论和方法,结合食品中更实际的情况,更全面、更综合和更具体地研究真实食品的 化学。经过多年的努力,食品中大多数物质、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功能性质、它们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储藏加工和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业已初步探明。食品化学正 朝着深化认识、加强理论、探索调控机制、提高预测食品质量变化能力、利用生物工程和化 学工程新技术改造和创造食品物质的更广阔的领域进军。 1.3 食品化学的历史 食品化学的起源还不太清楚,它完整的历史尚未有恰当的分析和记载,这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食品化学直到 20 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直是与没有详尽的文献记载的 农业化学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如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已足以正确地了解与食品 相关的某些值得注意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以及 l 9 世纪早期以来在食品供应的 质量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尽管食品化学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根据我们目前的判断, 那些最主要的发现始于 18 世纪末期。 第一阶段 早期食品化学(20世纪50年代以前)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分离和分析阶段 在 1780~1850 年期间,一些著名的化学家获得了重大发现,其中不少是与食品化学有着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舍勒(Scheele)、拉瓦锡(Lavoisier)、德-索绪尔(de Saussure)、盖- 吕萨克(Gay-Lussac)、泰纳尔(Thenard)、戴维(Davy)、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汤姆逊(Thomson)、李比希、博蒙特(Beaumont)、(Justus Liebig)的著作中可 以找到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科学家最著名的发现与食品化学的联系很 少,他们是否真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有关系。虽然普遍认为将早期的科学 家们分为化学家、细菌学家或食品化学家是很困难的,但是确定某个科学家是否在某个科学 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是比较容易的。下述的一些简单例子充分地证实了这些科学家中
的大多数人实际上曾对食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确实在食品化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根本性的 重要发现,他们在食品化学的历史记载中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瑞典药剂师舍勒(Carl Wilhelm Scheee,1742~1786)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他曾发现了氯、丙三醇和氧(比普利斯特里 Priestly 早 3 年,但是未发表),这一点已广为人知, 除此之外,他还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1780 年),利用乳酸的氧化作用制得了粘酸(1780 年),设计了一个利用加热保存醋的方法(1782 年,这在艾佩尔 Appert 的“发现”之前),从柠檬 汁(1784 年)和酷粟(1785 年)中分离出拧檬酸,从苹果中分离出苹果酸(1785 年)。并且检验了 20 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酿。他从植物和动物材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助 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rent Lavoisier,1743~1794)第一个测定了乙醇的元素组 成(1784 年),并发表了第以篇关于水果中含有机酸的论文。 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ey Davy,1778~1829)在 1807 与 1808 年分离出元素钾、钠、 钡、铝、钙和镁。他对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的贡献大都是通过他在农业化学方面的著作提供 的,其中的第一个版本(1813 年)是《农业化学原理》,他曾作为农业部的一门课程。他的 著作将当时已有的知识加以组织和阐述。他在第一版中指出:“植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能分解 成一些元素,它们是被用作食品还是被用来制作艺术品就取决于这些元素的组合排列,这些 元素可以从植物的机体部分或者从它们所含的汁液中产生,而研究这些物质的特性则是农业 化学的一个基本部分。他在第五版中指出,植物通常仅由 7 或 8 种元素组成,最基本的植物 物质是由氢、碳和氧按不同的比例所组成。在一般悄况下,这些元素是单独存在的,而在少 数情况它们还与氮相结合。 法国化学家谢福瑞(Michel Eugene Cheveraul,1786~1889)在名为《关于有机分析及其 应用的一般论述》一书中列举了当时已知的存在于有机物质中的元素(氧、氯、碘、氮、硫、 磷、碳、硅、氢、铝、镁、钙、钠、钾、锰和铁)。并汇集了当时可采用的有机分析方法。(1) 用中性溶剂萃取,例如水、酒精或含水乙醚;(2)缓慢蒸馏或分馏;(3)蒸汽蒸馏;(4)将 物质通过被加热到白炽状态的管子;(5)用氧来分析。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提出将食品分为含氮的(植物纤维,酪蛋白等) 和不含氮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与 1847 年出版了《食品化学的研究》,这是第一本有 关食品化学方面的书,但此时认为建立食品化学的学科。 在 18 世纪,食品掺假事件在欧洲时有发生,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可靠的食品检验方法, 这无疑对普通分折化学和食品检验方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 1820~1850 年 期间,化学和食品化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 立了新的化学研究杂志,推动厂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禁止食品掺假的法规,并建立了相庇的 检验机构和制定出严格的检验方法,从而使食品掺假逐渐得到控制。 到 50 年代末,食品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改善食品 的感官质员和品质,或有利于改进食品加工处理以及延长货架期,在食品贮藏加上过程中, 逐渐使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得到政府法律的认可。另一方 而,由于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药,给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食品安全性问题, 自 60 年代以来已成为食品化学、临床医学、毒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普边关心的重要问题
的大多数人实际上曾对食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确实在食品化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根本性的 重要发现,他们在食品化学的历史记载中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瑞典药剂师舍勒(Carl Wilhelm Scheee,1742~1786)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他曾发现了氯、丙三醇和氧(比普利斯特里 Priestly 早 3 年,但是未发表),这一点已广为人知, 除此之外,他还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1780 年),利用乳酸的氧化作用制得了粘酸(1780 年),设计了一个利用加热保存醋的方法(1782 年,这在艾佩尔 Appert 的“发现”之前),从柠檬 汁(1784 年)和酷粟(1785 年)中分离出拧檬酸,从苹果中分离出苹果酸(1785 年)。并且检验了 20 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酿。他从植物和动物材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助 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rent Lavoisier,1743~1794)第一个测定了乙醇的元素组 成(1784 年),并发表了第以篇关于水果中含有机酸的论文。 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ey Davy,1778~1829)在 1807 与 1808 年分离出元素钾、钠、 钡、铝、钙和镁。他对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的贡献大都是通过他在农业化学方面的著作提供 的,其中的第一个版本(1813 年)是《农业化学原理》,他曾作为农业部的一门课程。他的 著作将当时已有的知识加以组织和阐述。他在第一版中指出:“植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能分解 成一些元素,它们是被用作食品还是被用来制作艺术品就取决于这些元素的组合排列,这些 元素可以从植物的机体部分或者从它们所含的汁液中产生,而研究这些物质的特性则是农业 化学的一个基本部分。他在第五版中指出,植物通常仅由 7 或 8 种元素组成,最基本的植物 物质是由氢、碳和氧按不同的比例所组成。在一般悄况下,这些元素是单独存在的,而在少 数情况它们还与氮相结合。 法国化学家谢福瑞(Michel Eugene Cheveraul,1786~1889)在名为《关于有机分析及其 应用的一般论述》一书中列举了当时已知的存在于有机物质中的元素(氧、氯、碘、氮、硫、 磷、碳、硅、氢、铝、镁、钙、钠、钾、锰和铁)。并汇集了当时可采用的有机分析方法。(1) 用中性溶剂萃取,例如水、酒精或含水乙醚;(2)缓慢蒸馏或分馏;(3)蒸汽蒸馏;(4)将 物质通过被加热到白炽状态的管子;(5)用氧来分析。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提出将食品分为含氮的(植物纤维,酪蛋白等) 和不含氮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与 1847 年出版了《食品化学的研究》,这是第一本有 关食品化学方面的书,但此时认为建立食品化学的学科。 在 18 世纪,食品掺假事件在欧洲时有发生,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可靠的食品检验方法, 这无疑对普通分折化学和食品检验方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 1820~1850 年 期间,化学和食品化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 立了新的化学研究杂志,推动厂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禁止食品掺假的法规,并建立了相庇的 检验机构和制定出严格的检验方法,从而使食品掺假逐渐得到控制。 到 50 年代末,食品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改善食品 的感官质员和品质,或有利于改进食品加工处理以及延长货架期,在食品贮藏加上过程中, 逐渐使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得到政府法律的认可。另一方 而,由于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药,给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食品安全性问题, 自 60 年代以来已成为食品化学、临床医学、毒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普边关心的重要问题
色谱和色质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以及结构化学理论的发展,使食品化学在理论 和应用研究方面部获得显著的进展。如研究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或生物化学的反 应历程和机理,食品各组分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贮藏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食品资源的利用。这些都为食品科学技术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适向人类宇航事业的需要,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在太空飞船的有限空间实现食品 元素和食品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做到主要食物的自给供应。随着仿生学和分子工程学的发展, 人们将可以简化这些复杂物质分子,或模拟代谢中间产物的结构,通过人工合成食品的方法, 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1.4 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概述 食品从原料生产,经过储藏、运转、加工到产品销售,每一过程无不涉及到学变化。对 这些变化的研究及控制构成了食品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植物组织或器官在储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一船包括生理成熟、后熟和衰老过程中 的酶促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呼吸、细胞壁软化和风味物产生。动物组织或器官在储藏过程 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般包括产后生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肉的僵直、嫩化、自溶和腐败。 这些变化既受生理生化调控,又受储藏环境影响。若环境条件恶劣,又会出现种种生理病害。 原料进入加工过程,变化的机会增加。在加工时,原料被混合,组织成细胞结构被破坏, 这就增加了酶与底物接触的机会。酶促水解利酶促氧化是食品酶催化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 它们引起营养物消耗、质地变软、风味和色泽改变。有些变化幅度颇大,例如维生素 B1、 B6 和 C 的降解、水果的酶促褐变、葱属植物强烈地风味产生等。 热加工是食品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这种激烈的加工条件下,许多食品成分发生分解、 聚合、异构化和变性。一些热变化可能有利,例如熟肉风味的产生、抗营养因子的失活和面 包表面颜色的形成。另一些热变化可能不利,例如油脂的热解变质、蛋白质的不可调变性及 异肽键的生成、维生素热分解和许多果蔬色泽和风味的加热劣化。 水分活度变化引起的变化多种多样。例如一定程度的脱水加工引起了非酶褐变、脂肪和 脂溶性维生素氧化及蛋白质变性反应的加速,但在水含量减至接近单层值时几乎食品中常见 的各种主要不利变化都受阻而极慢进行,因而食品得以长期保质。 氧气氧化、试剂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是食品加工和储藏中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原 因之一。许多维生素(C、D、E、A 和 B2)、脂类、一些色素及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及芳香 氨基酸残基等都是极易受氧化的食品成分。这些物质被氧化,不但损失了营养,还可能形成 不良风味和有害成分等。例如油脂自动氧化和热氧化就是这样。 光照和电离辐射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也常常引起品质变化。例如牛奶长期日照会产生异 味,腌制肉品和脱水蔬菜长期日照会变色或褪色,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引起脂类和蛋白质的 分解变质,肉品辐射保藏中会出现异味。 酸、碱、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到食品中的成分也会引起某些变化发生。例如酸是多糖和 苷类水解的催化剂,还是造成叶绿素脱镁的效应物。碱可引起脂肪皂化,也是引起蛋白质残 基变化的重要效应物。金属离子是脂肪自动氧化的重要催化剂,它们还能与多酚化合物络合 而引起水果汁颜色转为深暗
色谱和色质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以及结构化学理论的发展,使食品化学在理论 和应用研究方面部获得显著的进展。如研究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或生物化学的反 应历程和机理,食品各组分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贮藏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食品资源的利用。这些都为食品科学技术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适向人类宇航事业的需要,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在太空飞船的有限空间实现食品 元素和食品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做到主要食物的自给供应。随着仿生学和分子工程学的发展, 人们将可以简化这些复杂物质分子,或模拟代谢中间产物的结构,通过人工合成食品的方法, 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1.4 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概述 食品从原料生产,经过储藏、运转、加工到产品销售,每一过程无不涉及到学变化。对 这些变化的研究及控制构成了食品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植物组织或器官在储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一船包括生理成熟、后熟和衰老过程中 的酶促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呼吸、细胞壁软化和风味物产生。动物组织或器官在储藏过程 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般包括产后生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肉的僵直、嫩化、自溶和腐败。 这些变化既受生理生化调控,又受储藏环境影响。若环境条件恶劣,又会出现种种生理病害。 原料进入加工过程,变化的机会增加。在加工时,原料被混合,组织成细胞结构被破坏, 这就增加了酶与底物接触的机会。酶促水解利酶促氧化是食品酶催化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 它们引起营养物消耗、质地变软、风味和色泽改变。有些变化幅度颇大,例如维生素 B1、 B6 和 C 的降解、水果的酶促褐变、葱属植物强烈地风味产生等。 热加工是食品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这种激烈的加工条件下,许多食品成分发生分解、 聚合、异构化和变性。一些热变化可能有利,例如熟肉风味的产生、抗营养因子的失活和面 包表面颜色的形成。另一些热变化可能不利,例如油脂的热解变质、蛋白质的不可调变性及 异肽键的生成、维生素热分解和许多果蔬色泽和风味的加热劣化。 水分活度变化引起的变化多种多样。例如一定程度的脱水加工引起了非酶褐变、脂肪和 脂溶性维生素氧化及蛋白质变性反应的加速,但在水含量减至接近单层值时几乎食品中常见 的各种主要不利变化都受阻而极慢进行,因而食品得以长期保质。 氧气氧化、试剂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是食品加工和储藏中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原 因之一。许多维生素(C、D、E、A 和 B2)、脂类、一些色素及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及芳香 氨基酸残基等都是极易受氧化的食品成分。这些物质被氧化,不但损失了营养,还可能形成 不良风味和有害成分等。例如油脂自动氧化和热氧化就是这样。 光照和电离辐射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也常常引起品质变化。例如牛奶长期日照会产生异 味,腌制肉品和脱水蔬菜长期日照会变色或褪色,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引起脂类和蛋白质的 分解变质,肉品辐射保藏中会出现异味。 酸、碱、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到食品中的成分也会引起某些变化发生。例如酸是多糖和 苷类水解的催化剂,还是造成叶绿素脱镁的效应物。碱可引起脂肪皂化,也是引起蛋白质残 基变化的重要效应物。金属离子是脂肪自动氧化的重要催化剂,它们还能与多酚化合物络合 而引起水果汁颜色转为深暗
酶活控制是食品加工和储藏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靠加热变性,但调节 pH、加入激活剂或 抑制剂、改变底物浓度或改变辅基浓度也是常用方法。为了防止加工中酶引起的不利变化, 在加工初期往往就要钝化酶。各种酶的热变性模式大同小异,基本等同于蛋白质的热变性。 食品储藏和加工中可能发生种种变化产生毒物。例如马铃薯储藏后期茄苷生成加快,食 品在烟熏中有苯并芘产生,肉类腌制中可有亚硝胺化合物产生,含氰苷植物原料在加工中可 产生氰酸盐等等。这类物质产生的途径彼此不同,疏于防范会引起严重后果。 加工成品如果包装良好,多数化学变化速度很低,但未停止。根据食品的固有性质,一 些反应仍在实质的在进行。储藏、运输和销售中因温度波动、包装泄漏、与化学品交叉保存 及包装材料的某些成分向食品迁移等现象又会引起某些变化加速。例如残存在包装内的氧气 造成的氧化反应继续使营养成分损失,光照使天然色素变色或褪色,金属罐中金属转为离子 会与植物多酚类或肉蛋白分解产生的硫化氢结合产生黑色。 在食品的储藏、加工和远销中,微生物不论何时进入食品并在此生长都将引起多种化学 变化。此时不同于微生物的工业利用,由于没有专门的调控措施,微生物在食品中引起的主 要是不利变化。正因为如此,食品化学注重研究由不同杀菌、消毒、防腐剂应用、酸度、水 分活废、氧化还原电势、低温等防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引起的食品自身成分的变化,并寻找 既能防止微生物生长,又能减轻食品品质受损的最佳处理方法和条件。 食品的品质主要涉及质地、风味、颜色、营养和安全性。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发生在 食品中的变化都有有利和不利两个侧面。因此,首先是要研究清楚反应本身,明确反应物、 反应步骤和产物各是什么,明确反应条件是如何影响反应方向、速度和程度的,并要明确一 个反应和其他反应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明确这些变化与食品品质变化的直接联系,特别要 明确所研究的变化主要涉及哪种与品质有关的属性,也要弄清该变化的间接影响。最后,明 确哪类反应经常在哪些原料或食品中发生。在应用食品化学知识从事食品生产时,这一切具 有重要意义。 表 1-1 到表 1-4 厄要给出了发生在食品中的重要反应的类别、条件及其造成的品质变化。 O.R. Fennema 教授在论述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时给出了这四张表,相信在这里引用对读者 颇有稗益。 表 1-1 在食品加工或储藏中可发生的变化分类 属 性 变 化 质 地 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性、质地变坚韧、质地柔软 风 味 出现酸败、出现焦味、出现异味、出现美味和芳香 颜 色 褐变(暗色)、漂白(褪色)、出现异常颜色、出现诱人色彩 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降解或损失及生物利用改变 安全性 产生毒物、钝化毒物、产生有调节生理机能作用的物质 表 1-2 改变食品品质的一些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
酶活控制是食品加工和储藏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靠加热变性,但调节 pH、加入激活剂或 抑制剂、改变底物浓度或改变辅基浓度也是常用方法。为了防止加工中酶引起的不利变化, 在加工初期往往就要钝化酶。各种酶的热变性模式大同小异,基本等同于蛋白质的热变性。 食品储藏和加工中可能发生种种变化产生毒物。例如马铃薯储藏后期茄苷生成加快,食 品在烟熏中有苯并芘产生,肉类腌制中可有亚硝胺化合物产生,含氰苷植物原料在加工中可 产生氰酸盐等等。这类物质产生的途径彼此不同,疏于防范会引起严重后果。 加工成品如果包装良好,多数化学变化速度很低,但未停止。根据食品的固有性质,一 些反应仍在实质的在进行。储藏、运输和销售中因温度波动、包装泄漏、与化学品交叉保存 及包装材料的某些成分向食品迁移等现象又会引起某些变化加速。例如残存在包装内的氧气 造成的氧化反应继续使营养成分损失,光照使天然色素变色或褪色,金属罐中金属转为离子 会与植物多酚类或肉蛋白分解产生的硫化氢结合产生黑色。 在食品的储藏、加工和远销中,微生物不论何时进入食品并在此生长都将引起多种化学 变化。此时不同于微生物的工业利用,由于没有专门的调控措施,微生物在食品中引起的主 要是不利变化。正因为如此,食品化学注重研究由不同杀菌、消毒、防腐剂应用、酸度、水 分活废、氧化还原电势、低温等防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引起的食品自身成分的变化,并寻找 既能防止微生物生长,又能减轻食品品质受损的最佳处理方法和条件。 食品的品质主要涉及质地、风味、颜色、营养和安全性。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发生在 食品中的变化都有有利和不利两个侧面。因此,首先是要研究清楚反应本身,明确反应物、 反应步骤和产物各是什么,明确反应条件是如何影响反应方向、速度和程度的,并要明确一 个反应和其他反应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明确这些变化与食品品质变化的直接联系,特别要 明确所研究的变化主要涉及哪种与品质有关的属性,也要弄清该变化的间接影响。最后,明 确哪类反应经常在哪些原料或食品中发生。在应用食品化学知识从事食品生产时,这一切具 有重要意义。 表 1-1 到表 1-4 厄要给出了发生在食品中的重要反应的类别、条件及其造成的品质变化。 O.R. Fennema 教授在论述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时给出了这四张表,相信在这里引用对读者 颇有稗益。 表 1-1 在食品加工或储藏中可发生的变化分类 属 性 变 化 质 地 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性、质地变坚韧、质地柔软 风 味 出现酸败、出现焦味、出现异味、出现美味和芳香 颜 色 褐变(暗色)、漂白(褪色)、出现异常颜色、出现诱人色彩 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降解或损失及生物利用改变 安全性 产生毒物、钝化毒物、产生有调节生理机能作用的物质 表 1-2 改变食品品质的一些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
反应类型 例子 非酶褐变 焙烤食品表皮成色 酶促褐变 切开的水果迅速褐变 氧 化 脂肪产生异味、维生素降解、色素褪色、 蛋白质营养损失 水 解 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 色素降解 金属反应 与花青素作用改变颜色、叶绿素脱镁、 作为自动氧化催化剂 脂类异构化 顺→反异构化、不共轭脂→共轭脂 脂类环化 产生单环脂肪酸 脂类聚合 深锅油炸中油起味 蛋白质变性 卵清凝固、酶失活 蛋白质交联 在碱性条件下加工蛋白质使营养性降低 糖降解 宰后动物组织和采后植物组织的无氧呼吸 表 1-3 食品储藏或加工中变化的因果关系 初期变化 二期变化 影响 脂类水解 游离脂肪酸与蛋白质反应 质地、风味、营养价值 多糖水解 糖与蛋白质反应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脂类氧化 氧化产物与许多其他成分反 应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毒物产生 水果破碎 细胞打破、酶释放、氧气进入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绿色蔬菜加热 细胞壁和膜的完整性破坏、酶 释放、酶失活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肌肉组织加热 蛋白质变性凝聚、酶失活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反应类型 例子 非酶褐变 焙烤食品表皮成色 酶促褐变 切开的水果迅速褐变 氧 化 脂肪产生异味、维生素降解、色素褪色、 蛋白质营养损失 水 解 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 色素降解 金属反应 与花青素作用改变颜色、叶绿素脱镁、 作为自动氧化催化剂 脂类异构化 顺→反异构化、不共轭脂→共轭脂 脂类环化 产生单环脂肪酸 脂类聚合 深锅油炸中油起味 蛋白质变性 卵清凝固、酶失活 蛋白质交联 在碱性条件下加工蛋白质使营养性降低 糖降解 宰后动物组织和采后植物组织的无氧呼吸 表 1-3 食品储藏或加工中变化的因果关系 初期变化 二期变化 影响 脂类水解 游离脂肪酸与蛋白质反应 质地、风味、营养价值 多糖水解 糖与蛋白质反应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脂类氧化 氧化产物与许多其他成分反 应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毒物产生 水果破碎 细胞打破、酶释放、氧气进入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绿色蔬菜加热 细胞壁和膜的完整性破坏、酶 释放、酶失活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肌肉组织加热 蛋白质变性凝聚、酶失活 质地、风味、颜色、营养价值
脂类的顺反异构化 在深锅油炸中热聚合 油炸过度时起泡沫,降低油脂 的营养价值 表 1-4 决定食品在储藏加工中稳定性重要因素 产品自身的因素 各组成成分(包括氧化剂)的化学性质、氧气含量, pH、水分活度(Aw)、玻璃化温度(Tg)玻璃化温度 时的水含量(Wg) 环境因素 温度(T)、处理时间(t)、大气成分、经受的化学、 物理处理、见光、污染、极端的物理环境 图 1-1 简要示意了食品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及相互间的联系。从图中可见,活泼的羧化物 是极重要的反应中间产物。另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是过氧化物。它们来的自类、碳水化合物 和蛋白质的化学变化,自身又引起色素、维生素和风味物变化,结果导致了食品品质的多种 变化。 1.5 食品化学研究的方法 食品是多种组分构成的体系,在贮藏相加工过程巾,将发生许多复杂的变化,它将给食 品化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因难。因此,一般是从模拟体系或简单体系入手,将所得实验结果 应用于食品体系,以确定食品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食品营养、感官品质和安全性造成 的影响。这种方法使研究的问题过于单化,因此并非都是成功的。 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 特性;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的步骤相机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影响食品和卫省安全性的主 要因素;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脂类的顺反异构化 在深锅油炸中热聚合 油炸过度时起泡沫,降低油脂 的营养价值 表 1-4 决定食品在储藏加工中稳定性重要因素 产品自身的因素 各组成成分(包括氧化剂)的化学性质、氧气含量, pH、水分活度(Aw)、玻璃化温度(Tg)玻璃化温度 时的水含量(Wg) 环境因素 温度(T)、处理时间(t)、大气成分、经受的化学、 物理处理、见光、污染、极端的物理环境 图 1-1 简要示意了食品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及相互间的联系。从图中可见,活泼的羧化物 是极重要的反应中间产物。另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是过氧化物。它们来的自类、碳水化合物 和蛋白质的化学变化,自身又引起色素、维生素和风味物变化,结果导致了食品品质的多种 变化。 1.5 食品化学研究的方法 食品是多种组分构成的体系,在贮藏相加工过程巾,将发生许多复杂的变化,它将给食 品化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因难。因此,一般是从模拟体系或简单体系入手,将所得实验结果 应用于食品体系,以确定食品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食品营养、感官品质和安全性造成 的影响。这种方法使研究的问题过于单化,因此并非都是成功的。 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 特性;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的步骤相机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影响食品和卫省安全性的主 要因素;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1. 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营养是食品的基本特征,它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和从事劳动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分析 技术,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对食品的营养进行评价,乃是食品化学员基本的任务。食品卫生 的安全性也是食品的重要特征,供人类消费的食品不应含有任何有害的化学成分或微生物因 素,例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农药、有害重金属化合物等。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食品品质和 安全性的不良影响有如下几方 面: (1) 地变化:食品组分的溶解性和持水量降低,食品变硬或变软。 (2)风味变化:酸败(水解或氧化),产生蒸煮味或焦糖味及其他异味。 (3)颜色变化:变暗、褪色或出现其他色变。 (4)营养价值变化:维生京、蛋白质、脂类等降解。 2. 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都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反应的类型一般取决于食品的种类、贮藏和加工条件,各反应之间相互影响和竞争,使食品 化研究变得十分复杂。因此,简化食品体系或采用模拟体系进行研究,是食品化学研究方法 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各类反应对食易品质和卫生安全性的影响 上述各类反应除了引起食品品质变坏,出现食品安全性问题外,有的反应则有利于食品 品质的改良,如多糖或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和衍生物的合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实 际需要来控制和利用上述各种反应。 食品变质一般是由一系列初级反应引起组分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然后导致肉眼可见或 其他感官能感觉的变化,产生对人体有害英致致癌的物质。 4.反应的动力学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与温度、时间、pH、食品的组成、水 活性、反应速度都有关系。在中等温度范围内,反应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 K=A·e-ΔE/KT 式中 K 为温度 T 时的速率常数;A 为作用分子间的碰撞频率;ΔE 为反应活化能;K 为 气体常数;T 为温度。可见温度是影响食品贮藏加工中化学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温或低温 下,上述方程会出现偏差。因为在高温或低温下,酶失去活性;反应途径改变或出现竞争; 体系物理状态改变,反应物消耗增加,这些都是反应方程出现偏差的原因。 1.6 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食品化学是根据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耍,在多种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
1. 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营养是食品的基本特征,它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和从事劳动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分析 技术,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对食品的营养进行评价,乃是食品化学员基本的任务。食品卫生 的安全性也是食品的重要特征,供人类消费的食品不应含有任何有害的化学成分或微生物因 素,例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农药、有害重金属化合物等。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食品品质和 安全性的不良影响有如下几方 面: (1) 地变化:食品组分的溶解性和持水量降低,食品变硬或变软。 (2)风味变化:酸败(水解或氧化),产生蒸煮味或焦糖味及其他异味。 (3)颜色变化:变暗、褪色或出现其他色变。 (4)营养价值变化:维生京、蛋白质、脂类等降解。 2. 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都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反应的类型一般取决于食品的种类、贮藏和加工条件,各反应之间相互影响和竞争,使食品 化研究变得十分复杂。因此,简化食品体系或采用模拟体系进行研究,是食品化学研究方法 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各类反应对食易品质和卫生安全性的影响 上述各类反应除了引起食品品质变坏,出现食品安全性问题外,有的反应则有利于食品 品质的改良,如多糖或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和衍生物的合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实 际需要来控制和利用上述各种反应。 食品变质一般是由一系列初级反应引起组分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然后导致肉眼可见或 其他感官能感觉的变化,产生对人体有害英致致癌的物质。 4.反应的动力学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与温度、时间、pH、食品的组成、水 活性、反应速度都有关系。在中等温度范围内,反应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 K=A·e-ΔE/KT 式中 K 为温度 T 时的速率常数;A 为作用分子间的碰撞频率;ΔE 为反应活化能;K 为 气体常数;T 为温度。可见温度是影响食品贮藏加工中化学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温或低温 下,上述方程会出现偏差。因为在高温或低温下,酶失去活性;反应途径改变或出现竞争; 体系物理状态改变,反应物消耗增加,这些都是反应方程出现偏差的原因。 1.6 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食品化学是根据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耍,在多种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显著的多源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在理论、方法和技术语方面通过 广泛的吸收、消化和创造过程,食品化学成为了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与进步的 支柱学科之一。 现代食品正向着强调营养、卫生与感官品质,注重保健作用,包装精良和食用方便的方 向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朝着科学开发新型天然原辅料;利用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 工;利用生物工程和化工技术提高原辅料品质和改造原料性能;发展添加剂,优化食品工艺, 加强质量控制;革新设备与加强自动化水平等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依靠材料科学、生物 科学和信息科学,当然也滋润和鞭策着食品化学,使它成长为保证食品工业健康而持续发展 的指导性学科之一,直接受食品化学指导的方面见表 1-5。 由于食品化学的发展,有了对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自动氧化反应、酶促褐变、淀 粉的糊化与老化、多糖水解反应、蛋白质水解反应、蛋白质变性反应、色素变色与褪色反应、 维生素降解反应、金属催化反应、菌的催化反应、脂肪水解、氧化与酯交换反应、脂肪热解、 热聚、热氧化分解和热氧化聚合反应、风味物的产生途径和分解变化、生物性食品原料的产 后生理生化反应、原料改性反应等等变化的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也有了对食品成分迁移特性、 结晶特性、水化特性、质构特性、风味特性、食品体系的稳定性和流变性、食品分散系的特 性、食品原料的组织特性等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功能性质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 些认识极大地武装了食品战线上的工作者,因而对现代食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 1-5 食品化学指导下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方 面 过 去 发 展 食品配方 依靠经验 依据原料组成、性质分析和理性设计 工 艺 依据传统,经验和粗放小 试 依据原料及同类产品组成、特性的分 析,根据优化理论设计 开发食品 依据传统和感觉盲目的 开发 依据科学研究资料,目的明确的开发, 并增大了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控制加工和储藏变化 依据经验,尝试性简单控 制 依据变化机理,科学控制 开发食品资源 盲目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科学地、综合地开发现有和新资源 深加工 规模小、浪费大、效益低 规模增大、范围加宽、浪费少、效益高 表 1-6 举例介绍了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各行业中正在发挥直接影响的方面。从中可看出 食品化学是怎样向食品工业直接注入活力的。 表 1-6 食品化学对各食品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食品工业 影响方面 果蔬加工储藏 化学去皮,护色,质构控制,维生素保留,打蜡涂膜,化学保鲜,气调储藏
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显著的多源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在理论、方法和技术语方面通过 广泛的吸收、消化和创造过程,食品化学成为了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与进步的 支柱学科之一。 现代食品正向着强调营养、卫生与感官品质,注重保健作用,包装精良和食用方便的方 向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朝着科学开发新型天然原辅料;利用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 工;利用生物工程和化工技术提高原辅料品质和改造原料性能;发展添加剂,优化食品工艺, 加强质量控制;革新设备与加强自动化水平等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依靠材料科学、生物 科学和信息科学,当然也滋润和鞭策着食品化学,使它成长为保证食品工业健康而持续发展 的指导性学科之一,直接受食品化学指导的方面见表 1-5。 由于食品化学的发展,有了对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自动氧化反应、酶促褐变、淀 粉的糊化与老化、多糖水解反应、蛋白质水解反应、蛋白质变性反应、色素变色与褪色反应、 维生素降解反应、金属催化反应、菌的催化反应、脂肪水解、氧化与酯交换反应、脂肪热解、 热聚、热氧化分解和热氧化聚合反应、风味物的产生途径和分解变化、生物性食品原料的产 后生理生化反应、原料改性反应等等变化的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也有了对食品成分迁移特性、 结晶特性、水化特性、质构特性、风味特性、食品体系的稳定性和流变性、食品分散系的特 性、食品原料的组织特性等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功能性质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 些认识极大地武装了食品战线上的工作者,因而对现代食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 1-5 食品化学指导下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方 面 过 去 发 展 食品配方 依靠经验 依据原料组成、性质分析和理性设计 工 艺 依据传统,经验和粗放小 试 依据原料及同类产品组成、特性的分 析,根据优化理论设计 开发食品 依据传统和感觉盲目的 开发 依据科学研究资料,目的明确的开发, 并增大了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控制加工和储藏变化 依据经验,尝试性简单控 制 依据变化机理,科学控制 开发食品资源 盲目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科学地、综合地开发现有和新资源 深加工 规模小、浪费大、效益低 规模增大、范围加宽、浪费少、效益高 表 1-6 举例介绍了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各行业中正在发挥直接影响的方面。从中可看出 食品化学是怎样向食品工业直接注入活力的。 表 1-6 食品化学对各食品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食品工业 影响方面 果蔬加工储藏 化学去皮,护色,质构控制,维生素保留,打蜡涂膜,化学保鲜,气调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