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食品生物化学 FOOD BIO-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双语教材)第9章 人体生物学(2/2)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大小:768.34KB,文档页数:26,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人体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图9-13)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有血液流动。心有节律性地舒缩,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它将血液射入动脉,最后流经周身的毛细血管网,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心。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 巴组织组成。在淋巴管道内含有流动的淋巴,最后由淋巴导管流入静脉中,因此淋巴系统是静脉管道的辅助结 构(图9-14)。 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入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生 理活动需要,并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另外,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环系统输送到相应器官以调节其生理功能。淋巴系统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还能产生淋巴 细胞、过滤淋巴和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颞浅动脉 肺内毛细血管 颈总动脉 上腔静脉 锁骨下动脉 腋动脉 肺动 下腔静脉 左心室 右肺静脉 左肺静脉 肾动脉 左心房 肠系膜上动 主动脉腹部 左心室 掌深弓 肝内毛细血管 门静脉 股深动脉 肠内毛细血管 膝关节动脉网 淋巴结 毛细淋巴管 胫前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端 毛细血管动脉端 胫后动脉 人体血液循环示意 足底动脉 弓形动脉 人体全身动脉图 图9-13人体动脉与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1、动脉根据动脉管径大小和管壁枃造特点,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如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属于 大动脉:股动脉和肱动脉等属于中动脉;管径在lmm以下的动脉属于小动脉 动脉壁由内、中、外三层弹性膜构成。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及内弹性膜所构成。中膜较厚,由环行平滑 肌及少量弹性纤维等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由于中膜平滑肌的舒缩,使动脉管腔扩大和缩小,从而 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2、静脉静脉也分为大、中、小三级。因静脉承受压力较小,故与伴行动脉相比,静脉壁较薄,平滑肌和 弹性纤维较少,管璧的弹性及收缩性较弱,管腔相对大而不规则,管壁内面有成对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全身各部的静脉血液导回心房。 3、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的最细血管,平均管径约7~9μm。毛细血管彼此 互相连通成网,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及覆在其外面的一层基膜构成。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缓慢

第四节 体液循环系统 人体液循环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图 9-13)。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有血液流动。心有节律性地舒缩,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它将血液射入动脉,最后流经周身的毛细血管网,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心。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 巴组织组成。在淋巴管道内含有流动的淋巴,最后由淋巴导管流入静脉中,因此淋巴系统是静脉管道的辅助结 构(图 9-14)。 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入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生 理活动需要,并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另外,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环系统输送到相应器官以调节其生理功能。淋巴系统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还能产生淋巴 细胞、过滤淋巴和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上腔静脉 肱动脉 主动脉腹部 尺动脉 桡动脉 掌深弓 股深动脉 腘动脉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足背动脉 弓形动脉 足底弓 足底动脉 膝关节动脉网 股动脉 睾丸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 腹腔干 左心室 肺动脉干 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面动脉 人体全身动脉图 图9-13 人体动脉与血液循环 肺内毛细血管 左肺动脉 右肺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干 右心房 右心室 静脉 肝内毛细血管 门静脉 淋巴管 淋巴结 毛细血管静脉端 毛细血管动脉端 毛细淋巴管 肾内毛细血管 肠内毛细血管 动脉 左心室 左心房 左肺静脉 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 右心室 下腔静脉 腋动脉 主动脉弓 头臂干 颞浅动脉 掌浅弓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1、动脉 根据动脉管径大小和管壁构造特点,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如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属于 大动脉;股动脉和肱动脉等属于中动脉;管径在 1mm 以下的动脉属于小动脉。 动脉壁由内、中、外三层弹性膜构成。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及内弹性膜所构成。中膜较厚,由环行平滑 肌及少量弹性纤维等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由于中膜平滑肌的舒缩,使动脉管腔扩大和缩小,从而 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2、静脉 静脉也分为大、中、小三级。因静脉承受压力较小,故与伴行动脉相比,静脉壁较薄,平滑肌和 弹性纤维较少,管壁的弹性及收缩性较弱,管腔相对大而不规则,管壁内面有成对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全身各部的静脉血液导回心房。 3、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的最细血管,平均管径约 7~9µm。毛细血管彼此 互相连通成网,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及覆在其外面的一层基膜构成。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缓慢, 195

血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和氧的一部分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 交换。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组织液,主要由毛细血管回收流入静脉。 枕淋巴结 孔突淋巴结 腺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 右淋巴导管 乳麋池 腰淋巴 左静脉角 陂淋巴结 右支气管纵隔 胸导管 股沟浅淋巴结 淋巴窦 淋巴结 淋巴结 淋巴输入管 淋巴管 业 毛细血管动脉端 毛细血管 静脉端 毛细淋巴管 图9-14全身浅、深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血液循环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如此循环不止。根据其具体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 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图9-13)。 1、体循环(大循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各级动脉分支最后送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又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 房。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的门静脉收集食管腹段、胃、小肠、大肠(到直肠上部)、肤、胆囊和脾等 的静脉血中含有从消化管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 器官,又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血运回心 2、肺循环(小循环)由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肺动脉入肺,再经肺动脉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周围 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以 后血液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三)心脏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心血管系统的血泵,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其大小与本人的手拳相仿。在正常生理 状态下,它作节律性地舒缩,维持着血液循环正常进行。 心有四个腔,可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间有室间隔, 因而两房间不通,两室间也互不相通 1、右心房右心房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上部有上腔静脉口:后下部有下腔静 脉口:在下腔静脉口的前内上方有冠状窦口。右心房有一个出口称为右房室口,通入右心室。在房间隔上有 个卵圆形的凹陷称为卵圆窝,它是胎儿时期卵圆孔于生后闭合的遗迹 2、右心室右心室有出入两口。右心室的入口即右房室口。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呈三角形的尖瓣,称为 三尖瓣。右室内有从室壁突入室腔的三个锥形肌隆起,称为乳头肌。肌的尖端有数条腱索,分别连到相邻的两 个尖瓣上,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受血流冲压而关闭右房室口,可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房。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 腱索的牵拉,瓣膜不致于翻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称为肺动脉口,于肺动脉口的周缘上附有三片呈半月形的 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使血液射入肺动脉干中,而心室舒张时,则肺动脉瓣关闭,防 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3、左心房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部分称为左心耳。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即左、右各两个肺静脉口。一个出口为

血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和氧的一部分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 交换。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组织液,主要由毛细血管回收流入静脉。 枕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 腋淋巴结 胸导管 乳糜池 腰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腘淋巴结 腮腺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右颈干 右锁骨下干 右支气管纵隔干 淋巴输出管 淋巴结 淋巴输入管 毛细血管动脉端 毛细血管 组织液 右淋巴导管 左静脉角 胸导管 淋巴小结 淋巴窦 淋巴管 毛细血管 静脉端 毛细淋巴管 肘淋巴结 腋淋巴结 颈外侧 深淋巴结 腹股沟 浅淋巴结 图9-14 全身浅、深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血液循环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如此循环不止。根据其具体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 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图 9-13)。 1、体循环(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各级动脉分支最后送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又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 房。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的门静脉收集食管腹段、胃、小肠、大肠(到直肠上部)、肤、胆囊和脾等 的静脉血中含有从消化管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 器官,又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血运回心。 2、肺循环(小循环) 由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肺动脉入肺,再经肺动脉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周围 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以 后血液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三)心脏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心血管系统的血泵,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其大小与本人的手拳相仿。在正常生理 状态下,它作节律性地舒缩,维持着血液循环正常进行。 心有四个腔,可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间有室间隔, 因而两房间不通,两室间也互不相通。 1、右心房 右心房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上部有上腔静脉口;后下部有下腔静 脉口;在下腔静脉口的前内上方有冠状窦口。右心房有一个出口称为右房室口,通入右心室。在房间隔上有一 个卵圆形的凹陷称为卵圆窝,它是胎儿时期卵圆孔于生后闭合的遗迹。 2、右心室 右心室有出入两口。右心室的入口即右房室口。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呈三角形的尖瓣,称为 三尖瓣。右室内有从室壁突入室腔的三个锥形肌隆起,称为乳头肌。肌的尖端有数条腱索,分别连到相邻的两 个尖瓣上,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受血流冲压而关闭右房室口,可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房。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 腱索的牵拉,瓣膜不致于翻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称为肺动脉口,于肺动脉口的周缘上附有三片呈半月形的 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使血液射入肺动脉干中,而心室舒张时,则肺动脉瓣关闭,防 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3、左心房 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部分称为左心耳。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即左、右各两个肺静脉口。一个出口为 196

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4、左心室左心室有出入两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口的周缘上附有两片尖瓣称为二尖瓣。左心室壁上有两个乳 头肌,它发出的腱索连到相邻的两个瓣膜上。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通向主动脉。在主动脉口的周缘上附 有三片呈半月形的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心的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纤维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正常的心搏节律 营养心的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均发自主动脉升部的起始部。心壁各层静脉网汇合成心大静脉、心中静 脉和心小静脉,均注入冠状窦。该窦位于冠状沟后部,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扁桃伓)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管道内含有无色透明的液 体,称为淋巴(图9-14)。 1、淋巴结淋巴结是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一侧向内凹陷称为淋巴结门,有输出管自门穿出,另一侧凸隆有 输入管进入。在淋巴管行程中需通过一系列的淋巴结,一个淋巴结的输出管即成为下一个淋巴结的输入管。 淋巴结常成群存在于较隐蔽的地方,接受某些器官或一定区域的淋巴管。人体主要淋巴结有头颈部淋巴结 上肢淋巴结和下肢淋巴结。淋巴结所收集的范围内发生感染时,常引起该淋巴结的炎症反应而发生肿大。癌细 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到所属局部淋巴结,使淋巴结癌变。 2、淋巴管道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起始部分,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其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可以吸入部分组织液成为淋巴,在淋巴管道内向心流动,最后注入静脉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其内面具有瓣膜。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浅淋巴管行于皮下,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由于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及其瓣膜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静脉,这有利于淋巴回流 (3)淋巴干全身各部浅、深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之后,其最后一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汇成较大的淋巴干。 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1条肠干 (4)淋巴导管所有淋巴干最后汇成两条大的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胸淋巴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管,长约30~40cm。其起始部为一梭形膨大,称为乳糜池。该池多位于第1 腰椎体前面,由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汇合而成。胸导管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初沿脊柱右前方上升,以后偏 向左侧继续上行,出胸廓上口到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在胸导管未注入静脉角前,还收纳左支气管纵隔干、左 锁骨下干和左颈干。胸导管收集左半头颈部、左上肢、左半胸部、腹部、盆部和双下肢等处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为一条短干,长约1.50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它收集右半头颈部、右上肢和右半胸部的淋巴 脾位于腹腔左上部,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相一致。正常情况下,在左肋弓下触摸不到。脾 中央处有脾门,是脾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之处。脾是人体内重要淋巴器官,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产生淋巴细胞,还有储血和滤血的功能 第五节神经系统 人体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系统组成。每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定的功能。但它们都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 和控制之下,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维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使肌体适应 外界环境而生存。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皮质发展到了非常复杂的高级程度。人脑便成为意识、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 础。因此,人类就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不但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认识世界和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这 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最主要特点。 神经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的区分依照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图9-15)

197 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4、左心室 左心室有出入两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口的周缘上附有两片尖瓣称为二尖瓣。左心室壁上有两个乳 头肌,它发出的腱索连到相邻的两个瓣膜上。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通向主动脉。在主动脉口的周缘上附 有三片呈半月形的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心的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纤维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正常的心搏节律。 营养心的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均发自主动脉升部的起始部。心壁各层静脉网汇合成心大静脉、心中静 脉和心小静脉,均注入冠状窦。该窦位于冠状沟后部,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二、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管道内含有无色透明的液 体,称为淋巴(图 9-14)。 1、淋巴结 淋巴结是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一侧向内凹陷称为淋巴结门,有输出管自门穿出,另一侧凸隆有 输入管进入。在淋巴管行程中需通过一系列的淋巴结,一个淋巴结的输出管即成为下一个淋巴结的输入管。 淋巴结常成群存在于较隐蔽的地方,接受某些器官或一定区域的淋巴管。人体主要淋巴结有头颈部淋巴结、 上肢淋巴结和下肢淋巴结。淋巴结所收集的范围内发生感染时,常引起该淋巴结的炎症反应而发生肿大。癌细 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到所属局部淋巴结,使淋巴结癌变。 2、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 是淋巴管道起始部分,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其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可以吸入部分组织液成为淋巴,在淋巴管道内向心流动,最后注入静脉。 (2)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其内面具有瓣膜。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浅淋巴管行于皮下,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由于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及其瓣膜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静脉,这有利于淋巴回流。 (3)淋巴干 全身各部浅、深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之后,其最后一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汇成较大的淋巴干。 全身共有 9 条淋巴干,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 1 条肠干。 (4)淋巴导管 所有淋巴干最后汇成两条大的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胸淋巴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管,长约 30~40cm。其起始部为一梭形膨大,称为乳糜池。该池多位于第 l 腰椎体前面,由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汇合而成。胸导管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初沿脊柱右前方上升,以后偏 向左侧继续上行,出胸廓上口到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在胸导管未注入静脉角前,还收纳左支气管纵隔干、左 锁骨下干和左颈干。胸导管收集左半头颈部、左上肢、左半胸部、腹部、盆部和双下肢等处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为一条短干,长约 1.50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它收集右半头颈部、右上肢和右半胸部的淋巴. 3、脾 脾位于腹腔左上部,与第 9~11 肋相对,其长轴与第 10 肋相一致。正常情况下,在左肋弓下触摸不到。脾 中央处有脾门,是脾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之处。脾是人体内重要淋巴器官,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产生淋巴细胞,还有储血和滤血的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 人体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系统组成。每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定的功能。但它们都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 和控制之下,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维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使肌体适应 外界环境而生存。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皮质发展到了非常复杂的高级程度。人脑便成为意识、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 础。因此,人类就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不但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认识世界和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这 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最主要特点。 一、神经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的区分依照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图 9-15)

中枢神经系 周围神经系 下行传导束 臂丛 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侧束) (薄束、楔束 传出神经 肋间神经 感觉神经元胞体 慨从 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元胞体 中间神经元 (运动终板) 下坐神经 △ 感觉神经末梢 图9-15人体神经系统和反射弧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腔里的脑和椎管里的脊髓,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 个机体活动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由脑和脊髓对称地向周围分布到各组 织器官。其作用是由周围向中枢或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系统依照分布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均位于脑和脊髓。两 者都有传入(感觉)和传出(运动)纤维 躯体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管理皮肤的感觉以及运动系统的感觉和运动。 内脏神经系统又称植物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用的反应,称为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 是反射弧(图9-15)。反射弧包括五个相联的部分,即感受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在体检时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伸小腿;吃了酸食物,唾液便会大量分泌,都是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只通过 感觉和运动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即减弱以至消失。 三、神经 1、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颜色灰暗,称为灰质。神经元轴突聚 集的地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小脑,位于表层的灰质,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2、神经核和神经节 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体的集团,称为神经核。在周围神经中,神 细胞体的集团,称为神经节。 3、纤维束和神经 在中枢神经白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行走的神经束,称为纤维束或称传导束。在周围神经 中,神经纤维集成大、小不等的集束,再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合成一条神经

中枢神经系 脑 脊髓 颈丛 臂丛 脊神经结 肋间神经 腰丛 骶丛 坐骨神经 周围神经系 脑神经 脊神经 上行传导束 (薄束、楔束) 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侧束)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胞体 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 感觉神经末梢 (腱梭) 感觉神经元胞体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图9-15 人体神经系统和反射弧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颅腔里的脑和椎管里的脊髓,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 个机体活动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由脑和脊髓对称地向周围分布到各组 织器官。其作用是由周围向中枢或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系统依照分布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均位于脑和脊髓。两 者都有传入(感觉)和传出(运动)纤维。 躯体神经系统 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管理皮肤的感觉以及运动系统的感觉和运动。 内脏神经系统 又称植物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二、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用的反应,称为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 是反射弧(图 9-15)。反射弧包括五个相联的部分,即感受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在体检时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伸小腿;吃了酸食物,唾液便会大量分泌,都是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只通过 感觉和运动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即减弱以至消失。 三、神经 1、灰质和白质 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颜色灰暗,称为灰质。神经元轴突聚 集的地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在大、小脑,位于表层的灰质,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2、神经核和神经节 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体的集团,称为神经核。在周围神经中,神经 细胞体的集团,称为神经节。 3、纤维束和神经 在中枢神经白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行走的神经束,称为纤维束或称传导束。在周围神经 中,神经纤维集成大、小不等的集束,再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合成一条神经。 198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从盆腔穿出至臀部,在大腿后群肌深面沿中线下行,通常至胸窝上角处分 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 四、脑 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六部分(图9-16)。一般把延髓、脑桥和中脑 合称为脑干。与脑相连的神经叫脑神经。 第三脑室脉络丛 扣带回胼胝体旁中央小叶 带沟边缘支 拼胝体 额上回 顶枕裂 肼胝体压部 距状裂 松果体 四叠体 中脑水管 四脑室 第四脑室脉络丛 肼胝体嘴 漫 垂体动眼神兮 延髓 乳头体 图9-16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一)脑干 脑干位于颅后窝内,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图9-17。脑干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 端与间脑相接。脑干的背侧有小脑,两者间的空腔为第四脑室 1、脑干的外形 (1)延髓腹侧面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称为锥体,由皮质脊髓束形成。在延髓近下端处,皮质脊髓束大部 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锥体的外侧有舌下神经根发出。在延髓侧面,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 经和副神经的根 延髓上部的背面与脑桥背面共同形成菱形的窝即第四脑室底。延髓下部中线两侧共有两对隆起,从内侧向 外侧分别称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其深面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2)脑桥腹侧膨隆宽阔,向两侧逐渐变窄与小脑相连。在脑桥外侧部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脑桥与延髓腹 侧交界处,从中线向外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位听神经的根 (3)中脑腹侧面有一对纵行柱状隆起,称为大脑脚。两脚中间的窝内有一对动眼神经出脑。小脑的背侧面, 有两对圆形隆起。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下一对称下丘,为听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在下 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与脊髓相似,亦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其结构较为复杂 (1)灰质被白质分割成许多团块,总称为脑干神经核。脑干的神经核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与脑神经相 连的脑神经核:另一类是非脑神经核 ①脑神经核按其功能性质可分为运动核,副交感核和感觉核三类。 脑神经运动核中脑内有动眼神经核,脑桥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延髓内有疑核和舌下神经核 脑神经副交感神经核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副核,延髓内有迷走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在脑桥内有三叉神经脑桥核,延髓内有三叉神经脊朿核 ②非脑神经核在中脑内有红核和黑质,两者均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髓内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两者均为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从盆腔穿出至臀部,在大腿后群肌深面沿中线下行,通常至胸窝上角处分 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 四、脑 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六部分(图 9-16)。一般把延髓、脑桥和中脑 合称为脑干。与脑相连的神经叫脑神经。 扣带回 胼胝体 扣带沟 胼胝体膝 额上回 透明隔 胼胝体嘴 前连合 视交叉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动眼神经 大脑角 丘脑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 中脑水管 四叠体 松果体 距状裂 胼胝体压部 顶枕裂 扣带沟边缘支 旁中央小叶 第三脑室脉络丛 图9-16 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一)脑干 脑干位于颅后窝内,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图 9-17)。脑干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上 端与间脑相接。脑干的背侧有小脑,两者间的空腔为第四脑室。 1、脑干的外形 (1)延髓 腹侧面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称为锥体,由皮质脊髓束形成。在延髓近下端处,皮质脊髓束大部 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锥体的外侧有舌下神经根发出。在延髓侧面,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 经和副神经的根。 延髓上部的背面与脑桥背面共同形成菱形的窝即第四脑室底。延髓下部中线两侧共有两对隆起,从内侧向 外侧分别称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其深面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2)脑桥 腹侧膨隆宽阔,向两侧逐渐变窄与小脑相连。在脑桥外侧部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脑桥与延髓腹 侧交界处,从中线向外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位听)神经的根。 (3)中脑 腹侧面有一对纵行柱状隆起,称为大脑脚。两脚中间的窝内有一对动眼神经出脑。小脑的背侧面, 有两对圆形隆起。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下一对称下丘,为听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在下 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与脊髓相似,亦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其结构较为复杂。 (1)灰质 被白质分割成许多团块,总称为脑干神经核。脑干的神经核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与脑神经相 连的脑神经核;另一类是非脑神经核。 ①脑神经核 按其功能性质可分为运动核,副交感核和感觉核三类。 脑神经运动核 中脑内有动眼神经核,脑桥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延髓内有疑核和舌下神经核。 脑神经副交感神经核 在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副核,延髓内有迷走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 在脑桥内有三叉神经脑桥核,延髓内有三叉神经脊束核。 ②非脑神经核 在中脑内有红核和黑质,两者均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髓内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两者均为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 199

尾状核 尾状核 内囊 丘脑前结节 视交叉 视束 松果体 头体中脑外侧沟 内侧膝状体 大脑角滑车神约 前髓帆系带 滑车神经 前髓帆 丘系三角 基底沟 结合臂 三叉神经 脑桥臂 蓝斑 展经 桥斜束 丘 面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第四脑室带 方听结节 舌下裨经 橄榄体 灰小结节 楔状结节 后正中沟 棒状体 前外侧沟 后中间沟 锥体交叉 第颈襤经 后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脑干复侧面 脑干背侧面 图9-17脑干 (2)白质脑干白质内的上行纤维束多数为脊髓内相同纤维束的延续。下行纤维束主要是大脑至脊髓和小脑的传 纤维束。 (3)网状结枃脑干内部除上述各种神经核和纤维束外,在脑干中央区域,神经纤维纵横交错,其间散布有大小 不等的神经细胞,这个区域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在脊髓上部开始出现,在脑干逐渐扩大,一直延伸到背侧 丘脑。网状结构具有广泛的联系和重要的功能。 (二)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小脑两侧较为膨大,称为小脑半球,中间 缩窄如蜷曲的蚯蚓,故名小脑蚓。小脑表层为灰质,内部为白质。白质内的最大神经核为齿状核。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它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协调躯体的随意运动 脑 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下方,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外侧壁与大脑半球相连。间脑中间有一矢状位腔 隙,称为第三脑室, 间脑主要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每部均由许多核团组成。 1、背侧丘脑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其外侧面与内囊相接,内侧面成为第三 脑室的外侧壁,前下方邻接下丘脑,两者间以下丘脑沟为界。背侧丘脑是皮质下高级感觉中枢,来自全身的浅 深感觉都是先到背侧丘脑中继之后,才投射到大脑皮质 2、后丘脑在背侧丘脑后端的外下方,有两个小隆起,分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 听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 3、下丘脑下丘脑位于下丘脑沟的前下方,包括第三脑室侧壁和下壁内的一些核团。下丘脑底面从前向后 有视交叉、漏斗、垂体等。 下丘脑是重要的皮质下内脏神经中枢,它在大脑皮质的影响下对内脏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大脑 1、大脑半球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为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胝 体 大脑半球上满布深浅不同的大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回。每个半球依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为 200

尾状核 豆状核 视神经 嗅区 灰结节 终纹 丘脑前结节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内侧膝状体 前髓帆系带 丘系三角 结合臂 蓝斑 面神经丘 绳状体 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 灰翼 楔状结节 棒状体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中脑外侧沟 滑车神经 前髓帆 脑桥臂 界沟 前庭区 髓纹 第四脑室带 最后区 灰小结节 后正中沟 尾状核 豆状核 内囊 视交叉 视束 乳头体 大脑角 基底沟 桥斜束 锥体交叉 第一颈神经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橄榄体 脑干复侧面 脑干背侧面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位听神经 舌下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图9-17 脑 干 (2)白质 脑干白质内的上行纤维束多数为脊髓内相同纤维束的延续。下行纤维束主要是大脑至脊髓和小脑的传 出纤维束。 (3)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除上述各种神经核和纤维束外,在脑干中央区域,神经纤维纵横交错,其间散布有大小 不等的神经细胞,这个区域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在脊髓上部开始出现,在脑干逐渐扩大,一直延伸到背侧 丘脑。网状结构具有广泛的联系和重要的功能。 (二)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小脑两侧较为膨大,称为小脑半球,中间 缩窄如蜷曲的蚯蚓,故名小脑蚓。小脑表层为灰质,内部为白质。白质内的最大神经核为齿状核。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它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协调躯体的随意运动。 (三)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下方,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外侧壁与大脑半球相连。间脑中间有一矢状位腔 隙,称为第三脑室, 间脑主要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每部均由许多核团组成。 1、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其外侧面与内囊相接,内侧面成为第三 脑室的外侧壁,前下方邻接下丘脑,两者间以下丘脑沟为界。背侧丘脑是皮质下高级感觉中枢,来自全身的浅、 深感觉都是先到背侧丘脑中继之后,才投射到大脑皮质。 2、后丘脑 在背侧丘脑后端的外下方,有两个小隆起,分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 听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反射中枢。 3、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下丘脑沟的前下方,包括第三脑室侧壁和下壁内的一些核团。下丘脑底面从前向后 有视交叉、漏斗、垂体等。 下丘脑是重要的皮质下内脏神经中枢,它在大脑皮质的影响下对内脏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大脑 1、大脑半球 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为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胝 体。 大脑半球上满布深浅不同的大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回。每个半球依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为 200

界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叶。在额叶后部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两沟之间的脑回,称为中央 前回,是发动对侧半身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称为运动中枢。 在顶叶的前部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两沟之间的脑回,称为中央后回,接受来自对侧半身的深、浅 感觉冲动,称为感觉中枢 在颞叶的上面外侧沟内,有两条短而横行的脑回,称为颞横回,接受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称为听觉中枢 在枕叶的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缘的皮质,称为视觉中枢 大脑半球也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主要在脑的表层,称为大脑皮质。白质在深层,称为大脑髓质,由 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白质内还含有左、右对称的基底核。 2、大脑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由于内囊的纤 维密集,较小范围的病变,即可同时损伤几种传导束,产生严重的症状。如内囊血管出血,可引起对侧偏身运 动障碍和偏身感觉障碍,如果又累及视辐射,还可产生两眼对側视野同侧偏盲,临床上称为“三偏症状”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发展而来。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等部分,因共位 于大脑和间脑的边缘,故称边缘叶。边缘叶与其它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如岛叶、颞极、下丘脑、丘脑前核 以及中脑被盖等等,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功能十分复杂,大致可归纳为个体保存(寻食和防御等)和种族保存(生殖行为)、调节内脏活动和 情绪活动、参与脑的记忆活动等三个方面 五、脑神经 人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共12对(图9-18,表9-2)。主要分布于头颈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腔和腹腔 的脏器

201 界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叶。在额叶后部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两沟之间的脑回,称为中央 前回,是发动对侧半身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称为运动中枢。 在顶叶的前部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两沟之间的脑回,称为中央后回,接受来自对侧半身的深、浅 感觉冲动,称为感觉中枢。 在颞叶的上面外侧沟内,有两条短而横行的脑回,称为颞横回,接受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称为听觉中枢。 在枕叶的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缘的皮质,称为视觉中枢。 大脑半球也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主要在脑的表层,称为大脑皮质。白质在深层,称为大脑髓质,由 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白质内还含有左、右对称的基底核。 2、大脑内囊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由于内囊的纤 维密集,较小范围的病变,即可同时损伤几种传导束,产生严重的症状。如内囊血管出血,可引起对侧偏身运 动障碍和偏身感觉障碍,如果又累及视辐射,还可产生两眼对侧视野同侧偏盲,临床上称为“三偏症状”。 3、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发展而来。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等部分,因共位 于大脑和间脑的边缘,故称边缘叶。边缘叶与其它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如岛叶、颞极、下丘脑、丘脑前核 以及中脑被盖等等,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功能十分复杂,大致可归纳为个体保存(寻食和防御等)和种族保存(生殖行为)、调节内脏活动和 情绪活动、参与脑的记忆活动等三个方面。 五、脑神经 人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共 12 对(图 9-18,表 9-2)。主要分布于头颈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腔和腹腔 的脏器

滑车神经 嗅神经 神经三叉神 下颌神经 面礻 =:=:=: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尽 图9-18人脑神经系统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有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条分支。 舌咽神经主要含有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它分布于咽和舌后1/3的粘膜等处。另外还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 动脉小球的神经,称为窦神经,传导血压和血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以反射性方式调节血压和呼吸 功能。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主要含有内脏运动副交感)、内脏感觉和躯体运动 等神经纤维成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是迷走神经中的主要成分,它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管理咽,喉腺体的 分泌以及胸、腹腔器官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分布至咽、喉及胸、腹腔器官,管理内脏感觉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起自延髓的疑核,支配咽肌、喉肌的运动。迷走神经在颈、胸和腹部发出许多分支,支配各 部的器官。迷走神经对消化管的支配(副交感和内脏感觉)远至结肠左曲。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可使支气管收缩 心跳减慢、胃肠道蠕动加快和腺体分泌增増多等等 02

滑车神经 动眼神经 展神经 视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图9-18 人脑神经系统 嗅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有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 条分支。 舌咽神经主要含有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它分布于咽和舌后 1/3 的粘膜等处。另外还有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 动脉小球的神经,称为窦神经,传导血压和血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以反射性方式调节血压和呼吸 功能。 迷走神经 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主要含有内脏运动(副交感)、内脏感觉和躯体运动 等神经纤维成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是迷走神经中的主要成分,它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管理咽,喉腺体的 分泌以及胸、腹腔器官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分布至咽、喉及胸、腹腔器官,管理内脏感觉。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起自延髓的疑核,支配咽肌、喉肌的运动。迷走神经在颈、胸和腹部发出许多分支,支配各 部的器官。迷走神经对消化管的支配(副交感和内脏感觉)远至结肠左曲。迷走神经副交感纤维可使支气管收缩、 心跳减慢、胃肠道蠕动加快和腺体分泌增多等等。 202

表9212对脑神经简表 名称 起、止核 生理功能主要分布范围 损伤症状 嗅神经嗅球 内脏感觉鼻腔嗅粘膜 嗅觉障碍 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躯体感觉视网膜 视觉障碍 动眼神经核 躯体运动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提 动眼神经 睑肌 上睑下垂、外斜视 动眼神经副核 内脏运动 (副交感)/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对光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 躯体运动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三叉神经 脊束核|躯体感觉/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人咀嚼肌瘫痪 三叉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咀嚼肌 三又神经脑标核 牙及牙龈(一般感觉) 感觉障碍 展神经核 躯体运动外直肌 面神经核 躯体运动面部表情肌 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健侧口 角歪斜向上外方、鼻唇沟变浅 面神经上泌涎核 内胜运动泪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等分泌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 「味觉障碍 前庭蜗神蜗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躯体感觉内耳螺旋器 听力障碍 内耳前庭器 平衡失调 疑核 躯体运动咽肌 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等 舌咽神经|下泌涎核 内脏运动腮腺 分泌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舌后1/3味觉)、颈动脉突和味觉消失 迷走神经背核内脏运动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和腺心动过速 迷走神经疑核 躯体运动咽、喉肌 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咽喉粘膜、胸腹腔脏器 感觉障碍 三叉神经脊束核躯体感觉|耳郭及外耳道皮肤 感觉障碍 副神经 副神经核 躯体运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肌瘫痪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核 躯体运动舌内、外肌 舌肌瘫痪,伸舌尖偏向患偏 第六节血液生物学 血液充盈于由心血管组成的闭锁的管腔系统中,借助于心脏的收缩而不停地循环。血液由血浆与血细胞构 成,且不断更新。人体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60~80ml,其中血细胞约占40%-50%。 存活于内环境中的组织细胞,均依赖于血液的支持,血液遍布于全身。无论是全血量的减少(如失血)或血细胞生 成障碍以及器官血流量减少等均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功能甚而危及生命。血液系统的异常主要包括血容量 的增多或减少、血细胞生成不足(如贫血)以及血液凝固性的异常等 构成机体的液体成分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其中细胞内液占40%~45%,细胞外液占20%~25% 外液由组织间液与血浆构成,前者占15%~20%,血浆仅占5%。细胞与外界沟通,依靠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物 质交换 血液的生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排泄系统的协同完成,而这些系统 又受控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血液在血管内不断流动以保证内环境成分的更新:消 化系统借助于循环系统向体内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其它体内所必需的成分如 电解质等,细胞代谢中所产生的非挥发性的代谢产物则主要依靠肾脏排泄到体外,代谢中所需要的O2必须依靠 呼吸系统摄取,代谢中所产生的CO2则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排出

表 9-2 12 对脑神经简表 名称 起、止核 生理功能 主要分布范围 损伤症状 嗅神经 嗅球 内脏感觉 鼻腔嗅粘膜 嗅觉障碍 视神经 外侧膝状体 躯体感觉 视网膜 视觉障碍 动眼神经核 躯体运动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提 上睑肌 上睑下垂、外斜视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 内脏运动 (副交感)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对光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 躯体运动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三叉神经运动核 躯体运动 咀嚼肌 咀嚼肌瘫痪 三叉神经 ⎩ ⎨ ⎧ 脊束核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躯体感觉 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 牙及牙龈(一般感觉) 感觉障碍 展神经 展神经核 躯体运动 外直肌 眼内斜视 面神经核 躯体运动 面部表情肌 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健侧口 角歪斜向上外方、鼻唇沟变浅 上泌涎核 内脏运动 (副交感) 面神经 泪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等 分泌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 舌前 2/3/(味觉) 味觉障碍 前 庭 蜗 神 蜗神经核 内耳螺旋器 听力障碍 经 前庭神经核 躯体感觉 内耳前庭器 平衡失调 疑核 躯体运动 咽肌 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等 舌咽神经 下泌涎核 内脏运动 腮腺 分泌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 舌后 1/3(味觉)、颈动脉窦和 颈动脉小球 味觉消失 迷走神经背核 内脏运动 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和腺 心动过速 疑核 躯体运动 咽、喉肌 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障碍 孤束核 内脏感觉 咽喉粘膜、胸腹腔脏器 感觉障碍 迷走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核 躯体感觉 耳郭及外耳道皮肤 感觉障碍 副神经 副神经核 躯体运动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肌瘫痪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核 躯体运动 舌内、外肌 舌肌瘫痪,伸舌尖偏向患偏 第六节 血液生物学 血液充盈于由心血管组成的闭锁的管腔系统中,借助于心脏的收缩而不停地循环。血液由血浆与血细胞构 成,且不断更新。人体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 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 60~80ml,其中血细胞约占 40%~50%。 存活于内环境中的组织细胞,均依赖于血液的支持,血液遍布于全身。无论是全血量的减少(如失血)或血细胞生 成障碍以及器官血流量减少等均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功能甚而危及生命。血液系统的异常主要包括血容量 的增多或减少、血细胞生成不足(如贫血)以及血液凝固性的异常等。 构成机体的液体成分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70%,其中细胞内液占 40%~45%,细胞外液占 20%~25%。 外液由组织间液与血浆构成,前者占 15%~20%,血浆仅占 5%。细胞与外界沟通,依靠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物 质交换。 一、血液的生理功能 1、维持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排泄系统的协同完成,而这些系统 又受控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血液在血管内不断流动以保证内环境成分的更新;消 化系统借助于循环系统向体内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其它体内所必需的成分如 电解质等,细胞代谢中所产生的非挥发性的代谢产物则主要依靠肾脏排泄到体外,代谢中所需要的O2必须依靠 呼吸系统摄取,代谢中所产生的CO2则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排出。 203

2、运输功能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息,凡进入血液的物质,皆能借助血液的流动向各处运送。如营养物质运送到 全身各部,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激素进入血液后运送到效应器官等。 3、防御功能 血液依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处理侵入体内的异物与病原体而起防御作用。 4、防止出血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可使机体损伤血管破裂而出血时,在正常情况下可迅速止血而保护机体。 二、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其中90%~91%为水分,其余为固体成分,包括血浆蛋 白约占65%~8.0%,电解质以及其它低分子成分约占2%。血浆为弱碱性,pH为735~745,平均约为74,比 重为1025~1.029。 (一)血浆蛋白 在每百毫升血浆中,含有蛋白质65~8g,是由分子量与构型不同的数种蛋白质组成。采用电泳分离法,可 将血浆蛋白按分子量的大小区分为白蛋白与球蛋白两大类,球蛋白进一步区分为a1、a2、β与γ四种。白蛋白分子 量最小而含量最多,占血浆蛋白总量的6%,是血浆中分子数最多的蛋白质;其余为球蛋白,其中a1约占5%,a2 约占8%,阝约占12%,y约占16%。白蛋白(A)与球蛋白(G)含量的比值约为1:1.5,即A/G=1.5。 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9000,由于分子量小数量多,不仅在产生胶体渗透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 由于其总面积大,又可以吸附低分子物质,如脂肪酸、胆色素、胆酸盐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如青霉素、磺胺、 汞等,故具有作为载体而转运某些物质的作用。如一个白蛋白分子能结合20~25个胆色素分子 血浆球蛋白是由分子量900001300000的数种蛋白质组成。a球蛋白又分为an1与a2两种,前者主要与糖结 合而成糖蛋白:后者为结合蛋白,如与含碘酪氨酸结合形成甲状腺球蛋白,与维生素B12、胆色素以及某些激素 如可的松结合而形成各种结合球蛋白。β球蛋白主要与脂质,如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磷脂等结合形成脂蛋白 血液中脂质的75%是与β球蛋白结合的,脂蛋白中含有7%的脂质。在临床上常用检查血浆中脂蛋白含量诊断高 血脂症。凡能妨碍脂蛋白的形成或促进脂蛋白中脂质水解作用的药物都能降低血脂。中药何首乌、决明子以及 泽泻等都是已知降血脂的中药。γ球蛋白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抗体的形成。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含 量常因机体的状态不同而发生改变,如肝病时白蛋白减少,炎症病变时则球蛋白增加,A/Q比值也因之而减小 甚至小于1 (二)血浆电解质 血浆含水量约93%含有蛋白质及电解质,如Na、K、Ca2+、Mg2以及HCO3-、Cl-、HPO42、SO42等,此 外尚含有尿素、尿酸、肌苷以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物。人体各种电解质在血浆、组织间液 与细胞内液中含量见表9-3。 血浆电解质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容积及功能、保持体液的渗透压以及酸碱度恒定。血浆与组织间液 均属细胞外液,其成分十分相近:细胞内液由于其中含有不透过膜的带有负电荷的分子,故其离子成分显著不 同于外液 表9-3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含量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电解质种类 mmol(血浆)mmo(水)|mmo(水)mmoL(水) 1420 153.0 1470 正 离 2.7 1.25 子 1.5 1.6 HCO3 29.0 10 103.0 1110 114.30 负 HPO4 1.0 离 0.55 10 有机酸 5.5 蛋白质 15.0 1.0

204 2、运输功能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息,凡进入血液的物质,皆能借助血液的流动向各处运送。如营养物质运送到 全身各部,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激素进入血液后运送到效应器官等。 3、防御功能 血液依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处理侵入体内的异物与病原体而起防御作用。 4、防止出血 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可使机体损伤血管破裂而出血时,在正常情况下可迅速止血而保护机体。 二、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其中 90%~91%为水分,其余为固体成分,包括血浆蛋 白约占 6.5%~8.0%,电解质以及其它低分子成分约占 2%。血浆为弱碱性,pH 为 7.35~7.45,平均约为 7.4,比 重为 1.025~1.029。 (一)血浆蛋白 在每百毫升血浆中,含有蛋白质 6.5~8g,是由分子量与构型不同的数种蛋白质组成。采用电泳分离法,可 将血浆蛋白按分子量的大小区分为白蛋白与球蛋白两大类,球蛋白进一步区分为α1、α2、β与γ四种。白蛋白分子 量最小而含量最多,占血浆蛋白总量的 69%,是血浆中分子数最多的蛋白质;其余为球蛋白,其中α1约占 5%,α2 约占 8%,β约占 12%,γ约占 16%。白蛋白(A)与球蛋白(G)含量的比值约为 1∶1.5,即A/G≒1.5。 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量约为 69000,由于分子量小数量多,不仅在产生胶体渗透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 由于其总面积大,又可以吸附低分子物质,如脂肪酸、胆色素、胆酸盐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如青霉素、磺胺、 汞等,故具有作为载体而转运某些物质的作用。如一个白蛋白分子能结合 20~25 个胆色素分子。 血浆球蛋白是由分子量 90000~1300000 的数种蛋白质组成。α球蛋白又分为α1与α2两种,前者主要与糖结 合而成糖蛋白:后者为结合蛋白,如与含碘酪氨酸结合形成甲状腺球蛋白,与维生素B12、胆色素以及某些激素 如可的松结合而形成各种结合球蛋白。β球蛋白主要与脂质,如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磷脂等结合形成脂蛋白, 血液中脂质的 75%是与β球蛋白结合的,脂蛋白中含有 77%的脂质。在临床上常用检查血浆中脂蛋白含量诊断高 血脂症。凡能妨碍脂蛋白的形成或促进脂蛋白中脂质水解作用的药物都能降低血脂。中药何首乌、决明子以及 泽泻等都是已知降血脂的中药。γ球蛋白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抗体的形成。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含 量常因机体的状态不同而发生改变,如肝病时白蛋白减少,炎症病变时则球蛋白增加,A/Q比值也因之而减小 甚至小于 1。 (二)血浆电解质 血浆含水量约 93%,含有蛋白质及电解质,如Na+ 、K+ 、Ca2+、Mg2+以及HCO3 - 、Cl- 、HPO4 2-、SO4 2-等,此 外尚含有尿素、尿酸、肌苷以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物。人体各种电解质在血浆、组织间液 与细胞内液中含量见表 9-3。 血浆电解质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容积及功能、保持体液的渗透压以及酸碱度恒定。血浆与组织间液 均属细胞外液,其成分十分相近;细胞内液由于其中含有不透过膜的带有负电荷的分子,故其离子成分显著不 同于外液。 表 9-3 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含量 血浆 电解质种类 mmol/L(血浆) mmol/L (水) 组织液 mmol/L (水) 细胞内液 mmol/L (水) Na+ 142.0 153.0 147.0 10 K+ 5.0 5.4 4.0 140 Ca2+ 2.5 2.7 1.25 2.5 正 离 子 Mg2+ 1.5 1.6 1.0 13.5 HCO3 - 27.0 29.0 30.0 10 Cl- 103.0 111.0 114.30 25 HPO4 2- 1.0 1.1 1.0 40 SO4 2- 0.5 0.55 0.5 10 有机酸 5.0 5.5 5.5 — 负 离 子 蛋白质 15.0 16.2 1.0 4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