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 5080309131陈杭 浅论刘徽的极限思想 东方古代数学之神刘徽
东方古代数学之神 刘徽 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 浅论刘徽的极限思想 5080309131陈杭
刘徽其人其事: 9 刘徽(约225-约295), 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象1绝的杰 《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 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 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 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 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刘徽的个人成就: 一:清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 《九章算术注》中。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①在数系理论方面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 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 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 近无理根的方法。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 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 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 增广矩阵
刘徽其人其事: 刘徽(约225-约295),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 《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 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 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 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 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刘徽的个人成就: 一:清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 《九章算术注》中。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①在数系理论方面 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 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 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 近无理根的方法。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 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 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 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 ,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 增广矩阵
③在勾股理论方面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心 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 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④在面积与体积理论方面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 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微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 题。这些方面的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①割圆术与圆周率他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 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 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T=157/50=3.14,又算到 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T=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②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 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的刘徽原理。 ③“牟合方盖”说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 V=9D3/16(D为球直径)的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的几何模 型。“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的两个轴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体的贯交部分。 ④方程新术在《九章算术-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方法 运用了比率算法的思想。 ⑤重差术在白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 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 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纪,欧 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③在勾股理论方面 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建 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 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④在面积与体积理论方面 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 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 题。这些方面的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二: 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①割圆术与圆周率 他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 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 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 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②刘徽原理 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 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的刘徽原理。 ③“牟合方盖”说 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 V=9D3/16(D为球直径)的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的几何模 型。“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的两个轴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体的贯交部分。 ④方程新术 在《九章算术-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方法, 运用了比率算法的思想。 ⑤重差术 在白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 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 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纪,欧 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历史地位 刘徽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他赋予了中国古代数学以全面性、客观真理性 逻辑性等一个理论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几项要素 开辟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化的道路,从而成为中 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刘徽是数学史上的一位伟人,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数学泰斗。有人认为,在刘徽的时代,很难 在世界范围内找到一位能够与他相比的数学家。 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吏上也确立了崇高 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 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历史地位 • 刘徽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他赋予了中国古代数学以全面性、客观真理性、 逻辑性等一个理论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几项要素, 开辟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化的道路,从而成为中 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 刘徽是数学史上的一位伟人,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数学泰斗。有人认为,在刘徽的时代,很难 在世界范围内找到一位能够与他相比的数学家。 • 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吏上也确立了崇高 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 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刘徽的极限思想 在求球体积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了“微元”的方法, 是微积分思想的萌芽; 利用“割补法”求出了等腰三角形及直角梯形的面积: 利用“弧田术”求弓形的面积,得到了一个无穷级数; 他精辟地研究了开方不尽数,并用首创的十进分数(小数 的前身)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向着无理数的认识迈出 重要的一步 刘徽直接用到无限过程的只有阳 马术注和割圆术
刘徽的极限思想: 在求球体积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了“微元”的方法, 是微积分思想的萌芽; 利用“割补法”求出了等腰三角形及直角梯形的面积; 利用“弧田术”求弓形的面积,得到了一个无穷级数; 他精辟地研究了开方不尽数,并用首创的十进分数(小数 的前身)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向着无理数的认识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 刘徽直接用到无限过程的只有阳 马术注和割圆术
阳马术注 刘微在证明从一般情形下的一个堑堵(斜割长方体后所得 的直三棱柱)中分割出来的阳马(一棱垂直于底的四棱锥 和鳖臑(各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其体积之比为2 比1的定理(吴文俊称之为刘微原理)时,采取这样的步骤 堵和鳖臑,然后重新组合,便得到在原堑堵的四分之三 歌不是 其余弥细,至细口微,微则无形,由是言之,安取余哉? 无限进行分割的结果最后得到一个“至细”“无形”的东 西,它刘徽认为可以舍弃不要了!
阳马术注 • 刘徽在证明从一般情形下的一个堑堵(斜割长方体后所得 的直三棱柱)中分割出来的阳马(一棱垂直于底的四棱锥) 和鳖臑(各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其体积之比为2 比1的定理(吴文俊称之为刘徽原理)时,采取这样的步骤 : 首先,把堑堵的三度分割成两半,成为一些小的阳马、堑 堵和鳖臑,然后重新组合,便得到在原堑堵的四分之三中 阳马和鳖臑所占体积之比为2比1,那就只要考虑余下的四 分之一部分中情况了,由于这四分之一部分又是二个与原 堑堵结构完全一样的堑堵,于是刘徽又可以进行同样的分 割,然后重新组合这些更小的形体,这样他又证明了在这 四分之一部分的四分之三中,阳马和鳖臑的体积之比为2 比1,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他说“半之弥少, 其余弥细,至细曰微,微则无形,由是言之,安取余哉?” 无限进行分割的结果最后得到一个“至细”“无形”的东 西,它刘徽认为可以舍弃不要了!
刘徽证明这个问题的过程大概是这样:将一个直角四面体ADEF和一个直角方锥ABCDF 合成一个直角三棱柱ABCDEF(如图),按纵横垂直 平分这三棱柱,则原直角四面体被分成两个小直角四 面体AHLM和MPRF,两个小直角三棱柱LMPODH 和LMPOER原直角方锥被分成一个小长方体 IJCKPQNM,两个小直角方锥AGIHM和MNOPF, 两个小直角三棱柱DHIKPM和MNOPRF。AHLM与 AGIHM,MPRF与MNOPF合成两个与原直角三梭 柱ABCDEF相似的小直角三棱柱,这两个小三棱柱 Q 又合成一个小长方体。其余部分合成三个相等的小长 方体。在这三个相等的小长方体中,原直角四面体占 一,原直角方锥占二。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剖分两个 小直角三棱柱AGIHLM和MNOPRF,可以证明在 E R 它们的体积中,小直角四面体占一,小直角方锥占
二。余下四个更小的直角三棱柱,按同样方法无限地剖分下去,就可以证明在整个直角 三棱柱中,直角四面体占一,直角方锥占二。从而证明前者的体积为行。,后者的体积为 abh。刘徽在证明中虽然取a,b,h相等,但他指出,a,b,h不等时,也是成立的。 可见在刘徽的观念里把分割到最后得到的“至 细”“无形”的东西弃而不取不存在什么困难 这不仅因为刘徽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表现出他对自 己的处理有什么疑虑,这还可以从他的思想渊源 上得到解释
可见在刘徽的观念里把分割到最后得到的“至 细”“无形”的东西弃而不取不存在什么困难。 这不仅因为刘徽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表现出他对自 己的处理有什么疑虑,这还可以从他的思想渊源 上得到解释
割圆术 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 就型中彗高盖翠 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 一个和圆重合的正无穷多边形。他把这个和圆重合的多边形(“瓢之 者”分割成无限多个小三角形(有人认为刘徽是把多边形分割成筝 ,这似是而非。诚然,在求正6边形面积时,刘徽分割成3个筝形来 , 求正12边形面积时他也是分割成6个筝形来处理,等等:但是 业足中”毫要 的,此一边色是 实为具 式,从而也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
割圆术 • 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 正六边形(“六觚”)开始割圆,依次得到内接正十二边形(“十二觚”)、 正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 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认为割圆到最后得 到一个和圆重合的正无穷多边形。他把这个和圆重合的多边形(“觚之 细者”)分割成无限多个小三角形(有人认为刘徽是把多边形分割成筝 形,这似是而非。诚然,在求正6边形面积时,刘徽分割成3个筝形来 处理,求正12边形面积时他也是分割成6个筝形来处理,等等;但是 刘徽说“以一面乘半径,觚而裁之” ,这个“觚”是不可再割的极限 状态下与圆重合的觚, “一面”乃是此觚之一边,它乘半径,当然不 会是另一个由两个更小的三角形组成的筝形的面积,否则此觚就还可 再割了。而从行文来看,也是按此觚之一边来“裁”的,此一边已是 分割到最后所得的一边。至于6边形分成3个筝形来处理之类,实为具 体计算之方便),由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的是其底边与圆半径乘积的 一半,于是,刘徽就可以合并求和而得到这个正无穷多边形的面积公 式,从而也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
割圆术 刘徽时代元=3 。 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了度量 衡,刘徽据秦汉量器测算发现当时所使用 的圆周率约为3.14。从而首先指出利用 =3这一数值算得的结果不是圆面积,而 是 圆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这个结果比 真值少 他由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 倍,算出正12边形、正24边形、正48边形 正96边形…的面积,这些面积会逐渐地 接近圆面积
割圆术 • 刘徽时代π=3 。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了度量 衡,刘徽据秦汉量器测算发现 当时所使用 的圆周率约为 3.14。从而 • 他由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 倍,算出正12边形、正24边形、正48边形、 正96边形……的面积,这些面积会逐渐地 接近圆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