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 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 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全文有5 个自然段。第1至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4自然段写第 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这个成语故 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 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 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 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 中念j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 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 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 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 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 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四 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 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 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 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 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讠 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 多加注意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 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 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全文有 5 个自然段。第 1 至 3 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 4 自然段写第二 天又丢了一只羊。第 5 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 这个成语故 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 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 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 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 中念 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 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 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 这个题目是对文 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 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 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 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 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 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 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 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 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 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 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