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实践 黄爱萍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 摘要: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使学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培养能力。经过近 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学教学 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一轮 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生物学中的探究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 种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惑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想办法 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对问 题进行推理、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澄 清事实、发现新问题,进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较快发 展。经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方 面的研究,构建了“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引导 分析,开拓思维一获取资料,引导验证一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中体液 免疫部分为例,简要介绍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5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实践 黄爱萍 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 摘 要: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使学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培养能力。经过近 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学教学 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一轮 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生物学中的探究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 种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惑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想办法 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对问 题进行推理、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澄 清事实、发现新问题,进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较快发 展。经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方 面的研究,构建了“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 分析,开拓思维—获取资料,引导验证—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中体液 免疫部分为例,简要介绍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 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 情境″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又能够产生一连 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境”。各种“情境”的协同交互作用, 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境”,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进 学生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个菌落样本,提出问题: 1)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吃的食物 和吸入的空气都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为 什么? (2)讨论问题:让学生联系初中知识,讨论人体通过哪些途径 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要求学生回忆这些途径,分析其特点,最后对 人体的三道防线进行归纳 (3)提出新问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并且通过多种信息 来源知道抗体,可直接给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并以抗体为突破口探 讨体液免疫。提出新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产生抗体的?抗体又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 2.自学引导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1)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 成的关系是怎样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 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 情境”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又能够产生一连 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境”。各种“情境”的协同交互作用, 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境”,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 进 学生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个菌落样本,提出问题: (1)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吃的食物 和吸入的空气都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为 什么? (2)讨论问题:让学生联系初中知识,讨论人体通过哪些途径 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要求学生回忆这些途径,分析其特点,最后对 人体的三道防线进行归纳。 (3)提出新问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并且通过多种信息 来源知道抗体,可直接给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并以抗体为突破口探 讨体液免疫。提出新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产生抗体的?抗体又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 2.自学引导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1)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 成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果缺少T细胞,抗体的产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3)抗体如何与抗原起作用? (4)在有记忆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如有相同抗原入侵,机体产 生抗体的速度有无变化? 二、引导分析,开拓思维 基于学生运用因果联系的理论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可 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 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 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抗体的产生过程及与抗原结合,最后消灭抗原,可紧紧围绕这 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合成离不开细胞,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可知是浆细胞,浆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进一步引导,是不 是B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呢?实际上B淋巴细胞接受的主 要是τ淋巴细胞呈递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B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 原的刺激。同时学生明白了T淋巴细胞的作用。分析过程层层递进, 使学生享受了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另外,还可以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血液中抗体与抗原是如何展开“搏 斗″,最终消灭抗原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不但培 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 、获取资料,引导验证
(2)如果缺少 T 细胞,抗体的产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3)抗体如何与抗原起作用? (4)在有记忆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如有相同抗原入侵,机体产 生抗体的速度有无变化? 二、引导分析,开拓思维 基于学生运用因果联系的理论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可 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 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 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抗体的产生过程及与抗原结合,最后消灭抗原,可紧紧围绕这一 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合成离不开细胞,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可知是浆细胞,浆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进一步引导,是不 是 B 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呢?实际上 B 淋巴细胞接受的主 要是 T 淋巴细胞呈递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 B 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 原的刺激。同时学生明白了 T 淋巴细胞的作用。分析过程层层递进, 使学生享受了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另外,还可以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血液中抗体与抗原是如何展开“搏 斗”,最终消灭抗原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不但培 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获取资料,引导验证
通过现有的资料印证,或理论指导下的课外阅读和观察,或调查 获取所要解决问题的资料信息,然后对获取的资料、结果、实验现象 或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激发学习 热情。在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组织成有序的研究、 探究,甚至是辩论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导师”或“导演 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 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四、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在验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教材的 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揭示事实的因果关 系,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生共同 总结归纳,得到以下知识: (1)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 (2)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最后提出学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入细胞内的抗原怎样进行清 除呢?自身的一些物质是不是也能成为抗原呢?免疫系统是通过什 么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呢? 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引导”。在运 用“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 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进行引导呢?我觉得要做 好以下三方面:
通过现有的资料印证,或理论指导下的课外阅读和观察,或调查 获取所要解决问题的资料信息,然后对获取的资料、结果、实验现象 或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激发学习 热情。在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组织成有序的研究、 探究,甚至是辩论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导师”或“导演”。 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 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四、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在验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教材的 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揭示事实的因果关 系,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生共同 总结归纳,得到以下知识: (1)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 (2)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最后提出学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入细胞内的抗原怎样进行清 除呢?自身的一些物质是不是也能成为抗原呢?免疫系统是通过什 么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呢?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引导”。在运 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 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进行引导呢?我觉得要做 好以下三方面:
(1)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概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是 指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 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 学精神。 (2)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性学习与以往 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活力 (3)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首次探究学习活动,师生共同 针对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观察 现象、分析讨论等方法获得有效资料,最终通过归纳、比较、分析, 对问题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思路有一定的了 解 另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也要求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地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使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使教学的 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凸显,真正使学生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3]周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5
(1)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概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是 指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 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 学精神。 (2)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性学习与以往 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活力。 (3)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首次探究学习活动,师生共同 针对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观察 现象、分析讨论等方法获得有效资料,最终通过归纳、比较、分析, 对问题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思路有一定的了 解。 另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也要求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地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使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使教学的 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凸显,真正使学生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3]周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