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导学案 编写:高慧梅审核:高二语文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文题解读】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 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 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 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 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 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文言知识点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于吾言无所不说 3.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 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判断依据
《有教无类》导学案 编写:高慧梅 审核:高二语文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2 课时 【文题解读】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 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 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 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 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 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文言知识点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语上( ) 愠色( ) 弑君( ) 罔( ) 不悱不发( ) 一隅( ) 殆 ( ) 切磋( ) 贫而无谄(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 于吾言无所不说 3.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 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已之,无愠色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 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依据 起予者商也 判断依据 ② 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 判断依据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判断依据 ③ 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判断依据
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 何谓也判断依据 〈二〉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探究案】 重点赏析:第1则,第2、3、9则,第4则 探究一(第1则):“有教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 施意义何在? 探究二(第2、3、9则):这三则选文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反映 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探究三(第4则)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训练案】 (1)成语积累 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切磋琢磨 (4)触类旁通 (2)重点翻译:第5、6、7则,第8则,第9、10则 第二课时 【预习案】 名言名句默写 ①不愤不启 ② ,思而不学则殆 ③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 ④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⑤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翻译考查 【探究案】 重点赏析:第5、6、7、8则,第9、10则 探究一(第5、6、7、则):表现了孔子哪些教育理念
其斯之谓也 判断依据 何谓也 判断依据 〈二〉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探究案】 重点赏析: 第 1 则,第 2、3、9 则,第 4 则 探究一(第 1 则):“有教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 施意义何在? 探究二(第 2、3、9 则):这三则选文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反映 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探究三(第 4 则)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训练案】 (1) 成语积累 ①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因材施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切磋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⑷触类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重点翻译:第 5、6、7 则,第 8 则,第 9、10 则 第二课时 【预习案】 〈一〉 名言名句默写 ①不愤不启,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③发愤忘食,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 ④敏而好学,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⑤知者不惑,仁者不忧,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翻译考查 【探究案】 重点赏析:第 5、6、7、8 则,第 9、10 则 探究一(第 5、6、7、则):表现了孔子哪些教育理念
探究二(第8则):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探究三(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 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 【训练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谈认识或启发 一)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 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王(wd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 uo):惭愧。 〈二〉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 然而黑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 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 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wang, 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又叫《文王受命》 背诵第五、第七则 【拓展积累】 孔子的成语有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 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 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 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
探究二(第 8 则):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探究三(第 9 则和第 10 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 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谈认识或启发 〈一〉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 uò):惭愧。 〈二〉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 然而黑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 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 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 wàng, 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又叫《文王受命》。 --------------------------------------------------------------------- ---------------- 二、背诵第五、第七则 【拓展积累】 孔子的成语有: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 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 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 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
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释 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 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 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释: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 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 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释:严肃地 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释:教 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释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 事的。 14)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释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 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 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 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释:有一个 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释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释:由么, 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释:孔子道:“过 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 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 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 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 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 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 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 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 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 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 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 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 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 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 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一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 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一一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释:君子 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 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 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释:言语一定 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释:不 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 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 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 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释 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 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 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 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 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释:听到道路 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释:做官 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 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 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 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 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 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 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 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 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 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 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 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 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 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 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 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 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 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