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080172 课程名称: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通识课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以人类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由“入门知识”与“经 典导读”两大部分构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杜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的素养积累,而且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他们对身边的社会文化 现象的敏感性。因此本课程既是一门深入浅出的人类学理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所有 专业可以选修的通识课程。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have two main content "introduction knowledge"and "classic guide",not only can promote students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literacy, and can greatly promote students' self-reflection ability,promote their sensitivity to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This course is not only an anthropology theory basic course,and also a all major can take general cours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以人类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由“入门知识”与“经 典导读”两大部分构成,关于如何认识人类文化的通识课程。在讲述完第一章有关人 类学学科性质与基础概念之后,课程将讲述有关人类学研究的八大面向或八种思维、 八种方法,分别是:整体性、比较性、相对性、结构性、全球性、阐释性、应用性 反思性等,并辅以八种形式的经典导读。本课程结合基本理论与经典导读,有三个方 面的特点: 是跨专业的知识面,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所需要的基 础知识融为一体,并以系统、简明的方式讲授:二是基础知识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将 专业基础知识的传递与专业经典的导读并置,交替讲授: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相 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
1 《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080172 课程名称: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通识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以人类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由“入门知识”与“经 典导读”两大部分构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的素养积累,而且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他们对身边的社会文化 现象的敏感性。因此本课程既是一门深入浅出的人类学理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所有 专业可以选修的通识课程。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have two main content—— "introduction knowledge" and "classic guide" , not only can promote students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literacy, and can greatly promote students' self-reflection ability, promote their sensitivity to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an anthropology theory basic course, and also a all major can take general cours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类学入门与经典导读》以人类学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由“入门知识”与“经 典导读”两大部分构成,关于如何认识人类文化的通识课程。在讲述完第一章有关人 类学学科性质与基础概念之后,课程将讲述有关人类学研究的八大面向或八种思维、 八种方法,分别是:整体性、比较性、相对性、结构性、全球性、阐释性、应用性、 反思性等,并辅以八种形式的经典导读。本课程结合基本理论与经典导读,有三个方 面的特点:一是跨专业的知识面,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所需要的基 础知识融为一体,并以系统、简明的方式讲授;二是基础知识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将 专业基础知识的传递与专业经典的导读并置,交替讲授;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相 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德育为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 促进学生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素养积累,而且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 的直接兴趣与热爱,并在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对比中进行反思。尤其是关于岭南文化、 大湾区文化特点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反思。另外,本课程将带领同学 们回归经典阅读与思考,这在新媒体浅阅读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掌握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掌握田野 调查、民族志概念内涵。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 (2)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文化 (3)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4)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怎样看待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三)思考与实践 1.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整体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学握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 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整体性视野的能 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的整体图像与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 (2)整体性面向经典导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2
2 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德育为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 促进学生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素养积累,而且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 的直接兴趣与热爱,并在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对比中进行反思。尤其是关于岭南文化、 大湾区文化特点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反思。另外,本课程将带领同学 们回归经典阅读与思考,这在新媒体浅阅读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掌握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掌握田野 调查、民族志概念内涵。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 (2)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文化 (3)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4)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类学的学科内涵与性质、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怎样看待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三)思考与实践 1.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 整体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 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整体性视野的能 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的整体图像与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 (2)整体性面向经典导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的整体图像、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如何体现了人类 学的整体性视角? (三)思考与实践 1.“库拉圈”的内涵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三章比较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比较性视角的内涵、价值。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 声的思政敕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比较的视野价值与切入点 (2)比较性面向经典导读《森林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比较的内涵,文化比较的视野价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森林人》中如何体现了人类学的比较性视 角? (三)思考与实践 1.将自身文化如岭南文化、大湾区文化或者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 化等,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比较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四章相对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化相对论的内涵。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尊重不同文化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相对论 (2)相对性面向经典导读《萨摩亚的成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相对论的内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3
3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的整体图像、整体性视角的三大维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如何体现了人类 学的整体性视角? (三)思考与实践 1.“库拉圈”的内涵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三章 比较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比较性视角的内涵、价值。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 声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比较的视野价值与切入点 (2)比较性面向经典导读《森林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比较的内涵,文化比较的视野价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森林人》中如何体现了人类学的比较性视 角? (三)思考与实践 1.将自身文化如岭南文化、大湾区文化或者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 化等,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比较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四章 相对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化相对论的内涵。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尊重不同文化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文化相对论 (2)相对性面向经典导读《萨摩亚的成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化相对论的内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人类学提倡文化相对论,但在伦理层面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相对主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五章结构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去认识社会。从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对教材内 容进行拓展设计思政教育的重点,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懂国情、探 民生,进一步延展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我们如何观察或领悟社会结构 (2)结构性面向经典导读《学做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结构论的基本观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做工》如何体现了从社会结构视角认识 社会? (三)思考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六章全球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全球流动与现代性。从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设计思政教育的重点,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出发懂国情、探民 生,进一步延展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流动与现代性:我们面对着怎么样的一个世界与问题 (2)经典导读《全球猎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全球流动、现代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流动性与现代性的社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4 (三)思考与实践 1.人类学提倡文化相对论,但在伦理层面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相对主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等 第五章 结构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去认识社会。从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对教材内 容进行拓展设计思政教育的重点,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懂国情、探 民生,进一步延展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我们如何观察或领悟社会结构 (2)结构性面向经典导读《学做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结构论的基本观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做工》如何体现了从社会结构视角认识 社会? (三)思考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六章 全球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全球流动与现代性。从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设计思政教育的重点,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出发懂国情、探民 生,进一步延展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流动与现代性:我们面对着怎么样的一个世界与问题 (2)经典导读《全球猎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全球流动、现代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流动性与现代性的社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七章阐释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解释主义与解释主义人类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 无声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一)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乡村与传统 (2)解释主义与解释人类学 (3)闸释性面向经典导读《芒市边民的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解释主义、解释主义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运用解释主义视角解释你身边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八章应用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类学应用性价值。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创新意识,以及脚踏实地解决 现实问题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的现实关怀 (2)应用性面向经典导读一费孝通的现实关怀,《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应用人类学、公共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如购物狂欢双十一节,尝试用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5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七章 阐释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解释主义与解释主义人类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 无声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乡村与传统 (2)解释主义与解释人类学 (3)阐释性面向经典导读《芒市边民的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解释主义、解释主义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运用解释主义视角解释你身边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八章 应用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类学应用性价值。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 政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创新意识,以及脚踏实地解决 现实问题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的现实关怀 (2)应用性面向经典导读—费孝通的现实关怀,《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应用人类学、公共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如购物狂欢双十一节,尝试用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九章反身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反思人类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者如何反诸己身 (2)反身性面向经典导读《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反思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运用反思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如岭南文化、大 湾区文化进行反思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 讲 习 小 教学时数 实验 实习 课 环节 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论 3 A 第二章整体性面向 2 第三章比较性面向 第四章相对性面向 第五章结构性面向 第六章全球性面向 第七章阐释性面向 第八章应用性面向 第九章反身性面向
6 第九章 反身性面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反思人类学。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引导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人类学者如何反诸己身 (2)反身性面向经典导读《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反思人类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思考与实践 1.运用反思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如岭南文化、大 湾区文化进行反思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 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实习 其他 教学 环节 小 计 第一章 导论 3 1 4 第二章 整体性面向 2 2 第三章 比较性面向 2 1 1 4 第四章 相对性面向 2 2 第五章 结构性面向 2 1 1 4 第六章 全球性面向 2 1 1 4 第七章 阐释性面向 2 1 1 4 第八章 应用性面向 2 1 1 4 第九章 反身性面向 2 1 1 4 4
合计 1927 432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分散考查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30% 期未考试占比:70% (三)成绩考核标准 平时成绩考核:考勤10%+小组作业20% 期末考查考核:个人作业,提交报告或读书笔记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推荐使用的教材: 1.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推荐使用的参考书: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推荐课外阅读的期刊杂志: 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主办) 八、其他说明 总成绩评定比例: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以分散考查形式进行考核,期 末考核成绩占70%。 大纲修订人:李怡飞 修订日期:2021年10月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 7
7 合计 19 2 7 4 32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分散考查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30% 期末考试占比:70% (三)成绩考核标准 平时成绩考核:考勤 10%+小组作业 20% 期末考查考核:个人作业,提交报告或读书笔记 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推荐使用的教材: 1.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二)推荐使用的参考书: 1. 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三)推荐课外阅读的期刊杂志: 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主办) 八、其他说明 总成绩评定比例:平时考核成绩占 30%;期末以分散考查形式进行考核,期 末考核成绩占 70%。 大纲修订人:李怡飞 修订日期:2021 年 10 月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