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矩阵的几何意义 前面坐标变换一节中我们知道:转动与特殊正交矩阵是一一对应的。既然如 此,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某一特殊正交矩阵(如入),从它(代数概念)我们就 应该可以知道有关转动(几何概念)的所有特征,譬如,这个矩阵能够告诉我们 它所对应的转动绕着什么轴转过多大的角度。 从主动的观点考察这个问题会直观一些。我不加证明的给出特殊正交矩阵的 一些性质:设九是给定转动在某个坐标系(如xx2x3)中的矩阵(也就是说他 是一个行列式等于1的正交矩阵,当然我们还要求它的元素都是实数),那么 1.入的本征值之模为1。 2.九至少有一个本征值为+1,不妨令几=+1,其归一化本征矢记为: 另外两个本征值必可写为=exp(iΦ)和2=exp(-iΦ)的形式。 从这些代数性质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n在2代表的转动的转动轴上;Φ是转动角度的大小。 第一个结论是因为n是几的本征矢,几n=n,它的几何意义是这个矢量在 转动下是不变的,因此只能在转动轴上;对于第二个结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 解,假设这个转动表示所有矢量绕着轴转过一个角度Φ'(如图),我前面讲过 主动意义下的转动是一个2阶张量,而几则是这个张量在给定坐标系xx2x3中 的分量矩阵。现在我们取一个新的坐标系xxx?,使其x轴沿着的方向。当 然,新坐标系可由原来坐标系作一个转动得到,不妨设转动矩阵为,即 x,=4,x,。在新坐标系中这个张量的分量是我们己经知道了的,它就是 cosΦ' -sinΦ'0 '= sinΦ' CosΦ' 0 (1) 0 0 第1页,共6页
转动矩阵的几何意义 前面坐标变换一节中我们知道:转动与特殊正交矩阵是一一对应的。既然如 此,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某一特殊正交矩阵(如λ ),从它(代数概念)我们就 应该可以知道有关转动(几何概念)的所有特征,譬如,这个矩阵能够告诉我们 它所对应的转动绕着什么轴转过多大的角度。 从主动的观点考察这个问题会直观一些。我不加证明的给出特殊正交矩阵的 一些性质:设λ 是给定转动在某个坐标系(如 123 x x x )中的矩阵(也就是说他 是一个行列式等于 1 的正交矩阵,当然我们还要求它的元素都是实数),那么 1. λ 的本征值之模为1。 2. λ 至少有一个本征值为+1,不妨令 3 λ = +1,其归一化本征矢记为 ; 另外两个本征值必可写为 nˆ λ1 = exp(iΦ)和λ2 = exp(− Φi )的形式。 从这些代数性质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nˆ 在λ 代表的转动的转动轴上;Φ是转动角度的大小。 第一个结论是因为nˆ 是λ 的本征矢,λn n ˆ = ˆ,它的几何意义是这个矢量在 转动下是不变的,因此 只能在转动轴上;对于第二个结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 解,假设这个转动表示所有矢量绕着 轴转过一个角度 nˆ nˆ Φ′(如图),我前面讲过 主动意义下的转动是一个2阶张量,而λ 则是这个张量在给定坐标系 123 x x x 中 的分量矩阵。现在我们取一个新的坐标系 123 x ′ x x ′ ′,使其 3 x ′ 轴沿着 的方向。当 然,新坐标系可由原来坐标系作一个转动得到,不妨设转动矩阵为 nˆ μ ,即 i ij j x ′ = μ x 。在新坐标系中这个张量的分量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的,它就是 cos sin 0 sin cos 0 0 0 λ 1 ⎛ ⎞ Φ′ − Φ′ ⎜ ⎟ ′ ′′ =Φ Φ ⎜ ⎜ ⎟ ⎝ ⎠ ⎟ (1) 第 1 页,共 6 页
X3 =j CosΦ' -sinΦ' 0 Φ 2 '= sinΦy cosΦ' 0 = 0 0 而我们前面知道,2阶张量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分量相差一个相似变换,因此 2'=n (2) 两边求迹便得到了我们的结论: tr A' =tr(ua)=tr(uu)= tr入 l ‖ 始 (3) l 1+2cosΦ' = 1+2cosΦ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没有解决,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只能告诉我们转动轴 所在的直线和转动角度的大小,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确定转动。实际上,这时有 四种可能的转动:①绕n轴转动Φ,@绕n轴转动-Φ(即绕n轴顺时针转动 Φ),⑥绕-轴转动Φ,以及④绕-n轴转动-Φ(即绕一n轴顺时针转动Φ)。 其中①和④、@和®实际上分别对应同一个转动。那么,九究竟对应绕着轴还 是绕着-轴逆时针转动角度Φ呢?这一点需要考察矩阵的具体形式才能回答, 而无法通过本征值问题得到答案。事实上,当你把转动矩阵化为前面入'的形式, 那么就可以根据入2(或者入21)的正负号回答这个问题了。在习题中我请你思 考另外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来确定转动角度的大小以及转动轴(连同其方向)。 第2页,共6页
1 x 2 x 3 x 2 x ′ 1 x ′ 3 x ′ nˆ Φ′ cos sin 0 sin cos 0 0 01 i ij j T x x μ λ μλμ ′ = ⎛ ⎞ Φ− Φ ′ ′ ⎜ ⎟ ′ ′′ =Φ Φ = ⎝ ⎠ 而我们前面知道,2阶张量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分量相差一个相似变换,因此 T λ′ = μλμ (2) 两边求迹便得到了我们的结论: ( ) ( ) 3 1 tr tr tr tr 1 2cos 1 2cos T T ii i i λ μλμ μμλ λ λ λ = ′ === ′ + Φ′ = + ∑ & & & & Φ (3)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没有解决,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只能告诉我们转动轴 所在的直线和转动角度的大小,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确定转动。实际上,这时有 四种可能的转动:○1 绕nˆ 轴转动Φ ,○2 绕nˆ 轴转动−Φ(即绕 轴顺时针转动 ),○3 绕− 轴转动Φ ,以及○4 绕 nˆ Φ nˆ −nˆ 轴转动−Φ(即绕−nˆ 轴顺时针转动 )。 其中○1 和○4 、○2 和○3 实际上分别对应同一个转动。那么, Φ λ 究竟对应绕着 轴还 是绕着− 轴逆时针转动角度Φ 呢?这一点需要考察矩阵的具体形式才能回答, 而无法通过本征值问题得到答案。事实上,当你把转动矩阵化为前面 nˆ nˆ λ′的形式, 那么就可以根据λ12(或者λ21)的正负号回答这个问题了。在习题中我请你思 考另外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来确定转动角度的大小以及转动轴(连同其方向)。 第 2 页,共 6 页
下面我们用几何观点看一下一个矢量下在绕着轴(逆时针方向)转动角度 Φ后得到的新矢量产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如何用下以及和Φ把 表示出来,当然,代数上它就是=几行)。通过简单的几何分析可知:OQ可 以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部分OO=ON+N⊙,而ON就是(或者产)在 方向上的投影:ON=(nF)。至于NQ,我们也把它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 部分:WO=W下+O,其中W币=VPcosΦ,而 Np=Op-ON=下-(·F),另外-项0=n×产sinΦ。因此 r=i(i.r)+[F-i(ir)]cosΦ+i×rsinΦ (4) =rcosΦ+n(n:f)(1-cosΦ)+n×rsinΦ 此式称为转动公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般来说,两次转动是不可交换的,你也 可以从这个关系式看出这一点。 F-n(n.r) n(n) Φ 但是,对于一类特殊的转动,也就是当转动角度无限小时,任何两次相继的 转动却是可以交换的。此时转动公式变为 =下+nxrdΦ (5) 这里,我们用dΦ代替Φ表示这是一个无限小的角度,并在转动公式右边只保 留一阶项。你一定注意到了,这里我用的是“=”而不是“≈”,事实上,这正 第3页,共6页
下面我们用几何观点看一下一个矢量r K 在绕着 轴(逆时针方向)转动角度 后得到的新矢量 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如何用 nˆ Φ r ′ K r K 以及 和nˆ Φ 把r ′ K 表示出来,当然,代数上它就是r ′ = λr K K )。通过简单的几何分析可知:OQ可 以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部分 ,而 JJJK OQ ON NQ = + JJJK JJJK JJJK ON JJJK 就是r ′ K (或者 )在 方向上的投影: r K nˆ ON n n r = ⋅ ˆ ˆ ( ) JJJK K 。至于 NQ JJJK ,我们也把它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 部分: NQ NV VQ = + ,其中 JJJK JJJK JJJK NV NP = cosΦ JJJK JJJK , 而 NP OP ON r n n r = − =− ⋅ ˆ ˆ ( ,另外一项 JJJK JJJK JJJK K K ) VQ n r = ˆ × sinΦ JJJK K 。因此 ( ) ( ) ( )( ) ˆˆ ˆˆ ˆ cos sin cos ˆ ˆ 1 cos sin ˆ r nnr r nnr n r r nnr n r ′ = ⋅ + − ⋅ Φ+ × ⎡ ⎤ ⎣ ⎦ = Φ+ ⋅ − Φ + × Φ K KK K K KK K Φ (4) 此式称为转动公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般来说,两次转动是不可交换的,你也 可以从这个关系式看出这一点。 P N Q V Φ n r ˆ × K O N P Q Φ nˆ r K r ′ K nnr ˆ ˆ ( ⋅ ) K r nnr − ⋅ ˆ ˆ ( ) K K 但是,对于一类特殊的转动,也就是当转动角度无限小时,任何两次相继的 转动却是可以交换的。此时转动公式变为 r r n rd ′ = +× Φ ˆ K K K (5) 这里,我们用 代替 表示这是一个无限小的角度,并在转动公式右边只保 留一阶项。你一定注意到了,这里我用的是“ dΦ Φ =”而不是“≈”,事实上,这正 第 3 页,共 6 页
是“无限小”或者说微分的确切含义。 显然如果把一个矢量先绕着八,轴转过一个无限小角度dΦ,再绕着另一个 轴,转过另一个无限小角度dΦ,与交换两次转动次序后得到的是相同的矢量。 =F+i×rdΦ 产=严+元xPaΦ,=(F+ix,)+元×(F+元×u,)d0:6 =下+i×rdΦ,+i2×rdΦ, =F+i,×rdΦ2+n×fdΦ1 倒数第二个等号又用到了无限小这个假设。因此,我们经常讲无限小转动可以用 一个矢量dΦ来表示,从而我们可以把无限小转动公式写为 di=r-F=d④xr,dΦ≡idΦ(=dΦ (7) 应该强调的是,这里尽管我们采用了符号dΦ,但它并不表示某个角度矢量Φ的 微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矢量,其确切含义是dΦ。严格地讲,我们应该 把它写成dΦ,而用d还表示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喜好。另外,值得指出的是, 上面的论述绝对不是无限小转动dΦ是矢量的证明,要证明这一点,必须从矢 量的定义出发。严格地讲,量dΦ是一个赝矢量,也就是说无限小转动事实上 是用一个2阶反对称张量来表示的。 如果我们把公式(7)两边除以dt,那么就得到 d标 dΦdΦ =而X产、而三 =n- (8) dt dt "dt 从前面的推到知,这个关系式对于任何运动过程中保持长度不变的矢量都是成立 的,因此,一般地,我们有 dG =×,iflG=const, (9) dt 第4页,共6页
是“无限小”或者说微分的确切含义。 显然如果把一个矢量先绕着nˆ 1轴转过一个无限小角度 1 dΦ ,再绕着另一个 轴 转过另一个无限小角度 2 nˆ 1 dΦ 与交换两次转动次序后得到的是相同的矢量。 (6) ( )( ) 1 1 2 2 1 12 1 1 1 12 2 2 21 1 ˆ ˆ ˆ ˆˆ ˆ ˆ ˆ ˆ r r n rd r r n r d r n rd n r n rd d r n rd n rd r n rd n rd ′ =+ × Φ ′′ ′ ′ = + × Φ= + × Φ + × + × Φ Φ = + × Φ+ × Φ = + × Φ+ × Φ KK K KK K K K K K KK K KK K 2 倒数第二个等号又用到了无限小这个假设。因此,我们经常讲无限小转动可以用 一个矢量 来表示,从而我们可以把无限小转动公式写为 ndˆ Φ dr r r d r d nd d = − = Φ× Φ ≡ Φ = Φ ′ , ˆ ( ) K K JJJK KKK K (7) 应该强调的是,这里尽管我们采用了符号dΦ K ,但它并不表示某个角度矢量 的 微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矢量,其确切含义是 Φ K ndˆ Φ。严格地讲,我们应该 把它写成 ,而用 表示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喜好。另外,值得指出的是, 上面的论述绝对不是无限小转动 dΦ JJJK dΦ K ndˆ Φ是矢量的证明,要证明这一点,必须从矢 量的定义出发。严格地讲,量ndˆ Φ是一个赝矢量,也就是说无限小转动事实上 是用一个 2 阶反对称张量来表示的。 如果我们把公式(7)两边除以dt ,那么就得到 , ˆ dr d d r dt dt dt ω ω n Φ Φ =× ≡ = K K KK K (8) 从前面的推到知,这个关系式对于任何运动过程中保持长度不变的矢量都是成立 的,因此,一般地,我们有 , if G = const. dG r dt = × ω K K K K (9) 第 4 页,共 6 页
附录A:特殊正交矩阵1的本征值之模为1 设a是入的本征值(a可能是复数),而X则是相应的本征矢,即 λX=aX (A1) 将此式两边分别作共轭转置,得到 X'A'=X'a" (A2) 注意到几是实正交矩阵,因而入=入I;而a则仅仅是一个数,因此a=a。 上式成为 X'AT=X'a' (A3) 将此式左乘(A1),并利用入的正交性(2九=1),就得到 (la"-1)x'x=0 (A4) 因此 a=1 (A5) 即入的本征值之模为1。 附录B:特殊正交矩阵1的三个本征值(2,元2,)必具有 exp(iΦ),exp(-i冲),+1)的形式,即至少有一个本征值为+l, 而另外两个本征值则互为共轭。 这是由于本征值方程det(入-al)=0是一个三次代数方程,它一般可以 写为a3+f5a2+fa+f6=0的形式,其中f6、f、3是一些实常数。对 于这样一个代数方程,我们知道如果它有三个根,而这三个根要么都是实数,要 么如果有一个复数根的话,那么这个根的复共轭也仍然是方程的一个根。因此在 我们的情形,本征值方程最多有两个互为共轭的复数根,另外一个根必为实数。 考虑到几的本征值之模为1并且乙的行列式(等于三个本征值的乘积),我们就 第5页,共6页
附录 A:特殊正交矩阵λ的本征值之模为1 设a 是λ 的本征值( 可能是复数),而 则是相应的本征矢,即 a X λX aX = (A1) 将此式两边分别作共轭转置,得到 † † †† X λ = X a (A2) 注意到λ 是实正交矩阵,因而 † T λ = λ ;而a 则仅仅是一个数,因此 † a a∗ = 。 上式成为 † T † X λ X a∗ = (A3) 将此式左乘(A1),并利用λ 的正交性( 1 T λ λ = ),就得到 ( ) 2 † a XX −1 = 0 (A4) 因此 a =1 (A5) 即λ 的本征值之模为1。 附录 B:特殊正交矩阵 λ 的三个本征值(λ123 , , λ λ ) 必具有 (exp ,exp , 1 ( ) i i Φ −Φ ( ) + )的形式,即至少有一个本征值为 , 而另外两个本征值则互为共轭。 +1 这是由于本征值方程det 0 ( ) λ − aI = 是一个三次代数方程,它一般可以 写为 的形式,其中 3 2 2 10 a f a fa f + + += 0 0f 、 1f 、 2f 是一些实常数。对 于这样一个代数方程,我们知道如果它有三个根,而这三个根要么都是实数,要 么如果有一个复数根的话,那么这个根的复共轭也仍然是方程的一个根。因此在 我们的情形,本征值方程最多有两个互为共轭的复数根,另外一个根必为实数。 考虑到λ 的本征值之模为1并且λ 的行列式(等于三个本征值的乘积),我们就 第 5 页,共 6 页
得出结论,如果这三个根都是实数,那么它只可能取(+1,+1,+)或 (-1,-1,+)。如果有一个根是复数,那么本征值就只可能是 xp(iΦ),exp(-iΦ),+1)。(+1,+1,+1)相当于Φ=0的情形,而 (-1,-1,+1)则相当于Φ=π的情形。 附录C:从转动矩阵考察无限小转动和角速度 由于矢量只是转过一个无限小的角度,因此x与x,几乎是一样的,二者的 差别仅仅是一个无限小的量,也就是说 x=X+6x,=(⊙+6)x (C1) 其中,6是一些无限小的数。上式用矩阵表示就是 F=(I+8)7 (C2) 即入=I+E,由于入是一个正交矩阵,因此 A'=(1+8)(1+8)'=1+ε+ε'=1 (C3) 由此得到 8T=-E (C4) 即£是一个反对称矩阵。因此,无限小转动完全由一个反对称张量所描述(入的 另一部分是对所有无限小转动来说都相同的单位张量),它与前面定义的矢量 dΦ,=n,dΦ的关系是 0 612 813 0 -dΦ3 dΦ2 -812 0 823 dΦ, 0 -dΦ (C5) -813-823 0 -dΦ2 dΦ 0 这里,取82=一dΦ3而不是£2=dΦ3等等这样的对应是由于我们默认了物 理上一个通常的约定:即将沿逆时针方向的主动转动定义为正的。 第6页,共6页
得出结论,如果这三个根都是实数,那么它只可能取 (+++ 1, 1, 1) 或 (−−+ 1, 1, 1) 。如果有一个根是复数,那 么本征值就只可能是 ( ) exp ,exp , 1 ( ) i i Φ −Φ ( ) + 。 (+1, 1, 1 + + ) 相当于 Φ = 0 的情形,而 (−−+ 1, 1, 1) 则相当于Φ = π 的情形。 附录 C:从转动矩阵考察无限小转动和角速度 由于矢量只是转过一个无限小的角度,因此 i x ′与 i x 几乎是一样的,二者的 差别仅仅是一个无限小的量,也就是说 i i ij j ij ij ( ) j x ′ =+ = + x x ε δε x (C1) 其中, ij ε 是一些无限小的数。上式用矩阵表示就是 r I ′ = ( + ε )r K K (C2) 即λ = +I ε ,由于λ 是一个正交矩阵,因此 ( )( ) 1 T T T λλ ε ε ε ε = + + =+ + = I I I (C3) 由此得到 T ε = −ε (C4) 即ε 是一个反对称矩阵。因此,无限小转动完全由一个反对称张量所描述(λ 的 另一部分是对所有无限小转动来说都相同的单位张量),它与前面定义的矢量 d nd Φ= Φ i i 的关系是 12 13 3 2 12 23 3 1 13 23 2 1 0 0 0 0 0 0 d d d d d d ε ε ε ε ε ε ⎛ ⎞ ⎛ − Φ Φ ⎜ ⎟ ⎜ − =Φ ⎜ ⎟ ⎜ ⎜ ⎝ ⎠ − − −Φ Φ ⎝ ⎞ ⎟ − Φ ⎟ ⎟ ⎠ (C5) 这里,取 12 3 ε =− Φd 而不是 12 3 ε = dΦ 等等这样的对应是由于我们默认了物 理上一个通常的约定:即将沿逆时针方向的主动转动定义为正的。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