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云镇中学方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记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说明文阅读中说 明文语言的常考题型,学习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悟 教学重点 学生识记说明文语言特征,借助例题归纳解题对策,学习相关题 型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题型示例一一对策归纳——“实战演练” 1、题型一、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示例:(1)“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 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划线词语有何作 用? (2)“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 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对策归纳: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事物特征或事理
理解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云镇中学 方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记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说明文阅读中说 明文语言的常考题型,学习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悟。 教学重点: 学生识记说明文语言特征,借助例题归纳解题对策,学习相关题 型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题型示例——对策归纳——“实战演练” 1、题型一、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示例:(1)“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 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划线词语有何作 用? (2)“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 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对策归纳: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特征或事理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1)“主要”一词准确地说明了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 有别的排放渠道 (2)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吞噬、毒杀 病菌的作用 2、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示例:“在扑面而来的狂风之中,你们是如何尖利地呼号着,用 小小的翅膀,搏击强大的风魔…….”句中的“呼号”能否改成“呼叫”? 」搏击”能否改为“战胜”? 对策归纳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后意思有何改 变符合或不符合实际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不可以“呼号”有“悲惨”的意思,“呼叫”没有此意。 搏击”指搏斗抗击,能突岀大雁的顽强抗争精神,“战胜″是“搏 击”的结果,不能突出大雁的顽强抗争精神 3、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示例:“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 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 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状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1)“主要”一词准确地说明了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 有别的排放渠道。 (2)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吞噬、毒杀 病菌的作用。 2、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示例:“在扑面而来的狂风之中,你们是如何尖利地呼号着,用 小小的翅膀,搏击强大的风魔……”句中的“呼号”能否改成“呼叫”? “搏击”能否改为“战胜”? 对策归纳: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后意思有何改 变,符合或不符合实际。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不可以。“呼号”有“悲惨”的意思,“呼叫”没有此意。 “搏击”指搏斗抗击,能突出大雁的顽强抗争精神,“战胜”是“搏 击”的结果,不能突出大雁的顽强抗争精神。 3、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示例:“地球目前的气候距 100 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 1 摄氏 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 上升 13 摄氏度,当前的状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
步。”句中的“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对策归纳:答:(1)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2)定性。“大约、比较、几乎、相当、左右”等词语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等词语表…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 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4)ⅹ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不能删除。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估计的数字,若删掉 “大约”,就表明温差是1摄氏度,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4、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 的词句,并体会。 示例:“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 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试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 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对策归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有精确数据、概数、限制性词语(如:“一般、经常、几 乎、可能、目前”等)的句子 (2)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者事理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步。”句中的“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对策归纳:答:(1)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2)定性。“大约、比较、几乎、相当、左右”等词语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等词语表……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 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不能删除。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估计的数字,若删掉 “大约”,就表明温差是 1 摄氏度,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4、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 的词句,并体会。 示例:“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 稳定同位素约 300 多种。”试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 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对策归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有精确数据、概数、限制性词语(如:“一般、经常、几 乎、可能、目前”等)的句子。 (2)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者事理。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大多数”“目前。“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 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 5、题型五、表指代的词句指代的内容。“这、这些、这种现象、 同样道理…”具体指什么? 示例:今天,在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中,继承并弘扬陕西地域文 化中的那种与简约、率真、浑厚、大器共存的审美情趣,是灿烂辉煌 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大放异彩,这应该成为我们民族 的义务和责任。句中划线的“这”指代什么? 对策归纳:一般指前文相关内容。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这”指继承并弘扬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趣,使中 华文化在新世纪大放异彩 四、小结:回顾题型及对策。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夺冠“3+1” 《古蜀栈道》《秦岭》《放射性同位素》《神奇的人体“天网”》(3)
明确:“大多数”“目前”。“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 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 5、题型五、表指代的词句指代的内容。“这、这些、这种现象、 同样道理……”具体指什么? 示例:今天,在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中,继承并弘扬陕西地域文 化中的那种与简约、率真、浑厚、大器共存的审美情趣,是灿烂辉煌 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在 21 世纪的今天大放异彩,这应该成为我们民族 的义务和责任。句中划线的“这”指代什么? 对策归纳:一般指前文相关内容。 练习运用对策解题。 明确:“这”指继承并弘扬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趣,使中 华文化在新世纪大放异彩。 四、小结:回顾题型及对策。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夺冠“3+1” 《古蜀栈道》《秦岭》《放射性同位素》《神奇的人体“天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