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翻译理解课文,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 方法。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上指导学 生听读、齐读、试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通过朗读来感 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 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 字的形式出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 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 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 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 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教法与学法:朗读、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翻译理解课文,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 方法。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上指导学 生听读、齐读、试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通过朗读来感 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 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 字的形式出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 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 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 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 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教法与学法:朗读、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 描写山水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 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 文章,是作者游览玩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 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文体常识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 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 倾向。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吴均:字叔庠,南朝作家。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 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快,用典贴切。并且 擅长以骈文写书信。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 物的特征。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 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一一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 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 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 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 描写山水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 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 文章,是作者游览玩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 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文体常识: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 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 倾向。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吴均:字叔庠,南朝作家。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 均体”。其诗今存 140 余首,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快,用典贴切。并且 擅长以骈文写书信。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 物的特征。 第 1 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 2 段:描写异水。第 3 段:描写 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 1 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 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 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 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 2 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 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 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 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 争着往髙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 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 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 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 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 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 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 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 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写天光山色一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一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一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一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 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 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 3 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 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 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 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 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 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 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 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 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 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 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 1 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 2 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 3 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 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 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 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 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一一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一一以树之寒衬托山 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一从山势写其奇一一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一一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一一听 宽 从人一一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一一联想; 从植物一一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一一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 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 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 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 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 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 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 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 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 响;好鸟相鸣,嚶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 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 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 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 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 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 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 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 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 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 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板书设计: 结构:总 分 水之色 异水 水之深 静态 奇天 水之急 动态 山之高 视觉 山之势 视觉 奇山 听觉 联想 山之 视觉 情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向往自然,厌弃世俗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 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分析各段的写景侧重点以及景物的特征,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 听读、试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图片,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来指导学生 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明确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课后练笔,本节课布置了课后背诵和写作两个练习题,把写作与课文教学结合起 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 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分析各段的写景侧重点以及景物的特征,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 听读、试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图片,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来指导学生 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明确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课后练笔,本节课布置了课后背诵和写作两个练习题,把写作与课文教学结合起 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侧 面 正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