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外读本 古代名句选读(含解释、出处、译文等) 王宗兵整理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外读本 古代名句选读(含解释、出处、译文等) 王宗兵 整理
古代名句选读(一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语见《左传隐公元年》。毙:倒,死亡。意 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 毁灭自己。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 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2.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战国策秦 策》。半:以..一半。意思是,全程百 里,走了90里,只能说走了一半。现常用来 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越要坚 持不懈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语见《左传·隐公元年》。毙:倒,死亡。意 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 毁灭自己。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 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2.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战国策·秦 策》。半:以……为一半。意思是,全程百 里,走了90里,只能说走了一半。现常用来 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越要坚 持不懈。 古代名句选读(一)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 代赵翼《论诗》。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 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 开一代新的诗风。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 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 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语见《荀子修 身》。非:认为.错误。当:恰当。是:认为正 确。谄谀,( chany⑩):巴结奉承。贼:害。意思是, 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 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这 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 代赵翼《论诗》。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 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 开一代新的诗风。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 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 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语见《荀子·修 身》。非:认为……错误。当:恰当。是:认为……正 确。谄谀,(chǎnyǘ):巴结奉承。贼:害。 意思是, 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 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这 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语见《荀子·劝学篇》跬(ku):古半步。 无以:不能够。意思是,不坚持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不 能走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便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说明,学习必须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不可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屈原《楚辞卜 居》。意思是,尺虽长,但和更长的相比,就显得短了; 寸虽短,但和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了。这两句话表现 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现在用来比喻人或事物都各 有长处和短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为适应新的形势的 要求,必须不断革新,取长补短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语见《荀子·劝学篇》跬(kuǐ):古半步。 无以:不能够。意思是,不坚持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不 能走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便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说明,学习必须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不可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屈原《楚辞·卜 居》。意思是,尺虽长,但和更长的相比,就显得短了; 寸虽短,但和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了。这两句话表现 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现在用来比喻人或事物都各 有长处和短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为适应新的形势的 要求,必须不断革新,取长补短
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语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坚 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 总会达到目的地。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 习、工作,持之以恒。 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语见《鹖冠子天则》。蔽:遮挡。雷霆: 大雷。一片树叶遮住双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 了。两颗豆子塞了双耳,就连打雷也听不到了。 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 和全局
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语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坚 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 总会达到目的地。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 习、工作,持之以恒。 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语见《鹖冠子天则》。蔽:遮挡。雷霆: 大雷。一片树叶遮住双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 了。两颗豆子塞了双耳,就连打雷也听不到了。 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 和全局
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语见《礼记经解》。原为“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后也写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错误。谬 差错。意思是,一点差错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错。现 在用来告诫人们,学习、工作一开始就必须小心谨慎, 严格要求。如果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就会造成大错 误 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语见《礼记学记》。不足:短处。困:有所不通。 意思是,学习,开阔了眼界,才知道自己的短处;教 人时,才发现自己有所不通。勉励人更严格地要求自 己,更勤奋地学习,更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学习
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语见《礼记·经解》。原为“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 后也写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错误。谬: 差错。意思是,一点差错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错。现 在用来告诫人们,学习、工作一开始就必须小心谨慎, 严格要求。如果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就会造成大错 误。 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语见《礼记学记》。不足:短处。困:有所不通。 意思是,学习,开阔了眼界,才知道自己的短处;教 人时,才发现自己有所不通。勉励人更严格地要求自 己,更勤奋地学习,更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学习
11.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 语见《礼记中庸》。尔:通“迩”,近。自: 从。卑:低。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 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现在常用以比喻,凡事必 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12.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语见《汉书·陈汤传》。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 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两句话现在常用来 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加强危机感 和责任感
11.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 。 语见《礼记·中庸》。尔:通“迩”,近。自: 从。卑:低。 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 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现在常用以比喻,凡事必 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12.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语见《汉书·陈汤传》。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 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两句话现在常用来 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加强危机感 和责任感
1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语见王勃《滕王阁序》。东隅:东方,日出的地方, 代指早晨,也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桑榆:日落的地 方,代指晚上,也比喻人的晚年。意思是,早晨已经 过去了,但抓紧晚上的时间还不算晚。这句话从《后 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出。现在用来 劝勉人要及时努力,坚持不懈。过去没有取得成就 还会有所作为。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见王之涣《登鹳雀楼》。穷:尽。意思是,要想穷 尽目力看到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台。现在常 用来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也有单用最后 句来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1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语见王勃《滕王阁序》。东隅:东方,日出的地方, 代指早晨,也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桑榆:日落的地 方,代指晚上,也比喻人的晚年。意思是,早晨已经 过去了,但抓紧晚上的时间还不算晚。这句话从《后 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出。现在用来 劝勉人要及时努力,坚持不懈。过去没有取得成就, 还会有所作为。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见王之涣《登鹳雀楼》。穷:尽。意思是,要想穷 尽目力看到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台。现在常 用来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也有单用最后一 句来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语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帆:言船之多。意思是,在沉船旁边,千帆 竞发;在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两句诗现在 常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新生事物的 不可战胜。,或比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语见李绅《悯农》诗,加上开头两句“锄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明农民耕种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劝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 要珍惜粮食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语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帆:言船之多。意思是,在沉船旁边,千帆 竞发;在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两句诗现在 常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新生事物的 不可战胜。,或比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语见李绅《悯农》诗,加上开头两句“锄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明农民耕种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劝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 要珍惜粮食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见苏轼《题西林壁》。西林:西林寺,在江西 省庐山上。只缘:只因为。这两句诗是借景说理。 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在 庐山之。现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站在无 产阶级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全面、客观地认识、 观察问题,否则就会被假象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 不到它的本质和实质。 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见叶绍翁《游园不值》。不值:没有遇到人,这 里指没进去。满园的美好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鲜 艳的粉红色杏花伸出墙来。现在常比喻形势大好, 也可比喻新事物冲破压抑,茁壮成长,旺盛喜人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见苏轼《题西林壁》。西林:西林寺,在江西 省庐山上。只缘:只因为。这两句诗是借景说理。 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在 庐山之。现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站在无 产阶级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全面、客观地认识、 观察问题,否则就会被假象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 不到它的本质和实质。 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见叶绍翁《游园不值》。不值:没有遇到人,这 里指没进去。满园的美好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鲜 艳的粉红色杏花伸出墙来。现在常比喻形势大好, 也可比喻新事物冲破压抑,茁壮成长,旺盛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