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机构 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 PRES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研究机构 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编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一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18.11 ISBN978-7-5189-4707-2 Ⅰ.①中…Ⅱ.①中…·Ⅲ.①科学研究组织机构—创造能力—研究报告一中国-2018 Ⅳ.①G32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69928号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策划编辑:李蕊责任编辑:刘亭责任校对:张吲哚责任出版:张志平 出版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5号邮编10008 编务部(010)58882938,58882087(传真) 发行部(010)58882868,58882870(传真) 邮购部(010)5882873 官方网址(www.stdp,com.cn 发行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者北京时尚印佳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2018年11月第1版2018年11月第1次印刷 本89×11941/16 浮数95千 张6.5 书 号ISBN978-7-5189-4707-2 定价68.00元 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购买本社图书,凡字迹不清、缺页、倒页、脱页者,本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18. 11 ISBN 978-7-5189-4707-2 Ⅰ . ①中… Ⅱ . ①中… Ⅲ . ①科学研究组织机构—创造能力—研究报告—中国—2018 Ⅳ . ① G322.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8)第 169928 号 策划编辑:李 蕊 责任编辑:刘 亭 责任校对:张吲哚 责任出版:张志平 出 版 者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复兴路15号 邮编 100038 编 务 部 (010)58882938,58882087(传真) 发 行 部 (010)58882868,58882870(传真) 邮 购 部 (010)58882873 官 方 网 址 www.stdp.com.cn 发 行 者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 刷 者 北京时尚印佳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8 年 11 月第 1 版 2018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开 本 889×1194 1/16 字 数 95千 印 张 6.5 书 号 ISBN 978-7-5189-4707-2 定 价 68.00元 版权所有 违法必究 购买本社图书,凡字迹不清、缺页、倒页、脱页者,本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编辑委员会及编辑人员 主任:李萌 副主任:许倞 委员:吴向 成员:秦浩源玄兆辉林涛李松 张洁石林芬成邦文朱迎春 陈钰刘辉锋孙云杰曹琴 吴达高文邱维臣冯燕奇 韩佳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编辑委员会及编辑人员 主 任:李 萌 副 主 任:许 倞 委 员:吴 向 成 员:秦浩源 玄兆辉 林 涛 李 松 张 洁 石林芬 成邦文 朱迎春 陈 钰 刘辉锋 孙云杰 曹 琴 吴 达 高 文 邱维臣 冯燕奇 韩佳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健全国家创 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在前沿领域 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走中国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 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研究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 国研究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 战略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日益增强,在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研究等方面正在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以2016年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全国科学 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活动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 国科学院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研发活动状况、科技创新产 出、经济社会价值和组织发展环境5个方面的34个统计指标数据,综合监测我国研究 ①本报告的研究机构指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健全国家创 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在前沿领域 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走中国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 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研究机构a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 国研究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 战略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日益增强,在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研究等方面正在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以2016年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全国科学 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活动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 国科学院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研发活动状况、科技创新产 出、经济社会价值和组织发展环境5个方面的34个统计指标数据,综合监测我国研究 a 本报告的研究机构指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 —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机构创新发展能力的总体态势,力图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一个认识和分析我国研究机构 创新发展状况的窗口和平台 对研究机构开展创新能力监测既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的一个重要要 求,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基础性工作。随着全国科技统计和创新调查工作的持续 开限,我国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监测工作也将不断丰富、完善与 为保持数据原始特征,本报告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小数配平处理。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编辑委员会 二一八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机构创新发展能力的总体态势,力图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一个认识和分析我国研究机构 创新发展状况的窗口和平台。 对研究机构开展创新能力监测既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的一个重要要 求,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基础性工作。随着全国科技统计和创新调查工作的持续 开展,我国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监测工作也将不断丰富、完善与深入。 为保持数据原始特征,本报告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小数配平处理。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编辑委员会 二○一八年十月
C 目录 ontent 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框架 二、研究机构创新能力整体状况 (一)科技创新资源 (二)研发活动状况 (三)科技创新产出 (四)经济社会价值 (五)组织发展环境 三、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状况 75 (一)科技创新资源 (二)研发活动状况 (三)科技创新产出 76 (四)经济社会价值 五)组织发展环境 77 四、农业科技领域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状况 (二)研发活动状况 27 (三)科技创新产出 (四)经济社会价值 五)组织发展环境 五、与创新联系较为密切的硏究机构创新能力状况3 (一)总体分布 (二)科技资源投入与活动 (三)科技成果产出 (四)对外科技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目 录 ontents 一、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框架 1 二、研究机构创新能力整体状况 4 (一)科技创新资源 5 (二)研发活动状况 7 (三)科技创新产出 9 (四)经济社会价值 11 (五)组织发展环境 13 三、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状况 15 (一)科技创新资源 15 (二)研发活动状况 16 (三)科技创新产出 16 (四)经济社会价值 17 (五)组织发展环境 17 四、农业科技领域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状况 19 (一)科技创新资源 19 (二)研发活动状况 21 (三)科技创新产出 24 (四)经济社会价值 26 (五)组织发展环境 28 五、与创新联系较为密切的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状况 31 (一)总体分布 32 (二)科技资源投入与活动 36 (三)科技成果产出 47 (四)对外科技服务 51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五)与产业的联系 (六)人才培养与流动 咐录:指标解释 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五)与产业的联系 56 (六)人才培养与流动 82 附录:指标解释 89
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框架 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部门属和地方部门属的研究机构共计361个,从业人员达 6.9万人,其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在全国占有相当比例,是我国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根据我国研究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导向,结合各类政府研究机构从事基础性、战 略性、公益性研究的定位和科技创新活动特征,全面评价政府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 需要兼顾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 以科技部组织实施的2016年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活动统计调查数据为基 础,从5个维度构建反映研究机枃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测框架 是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资源是研究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条件,涵盖研 究机构中人员、经费、科学仪器等方面的资源基础情况,包括8个二级指标 二是研发活动状况。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R&D(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人力投入、 资金投入及研发活动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活动情况,包括8个二级指标; 是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论文、专利、标准等方面科技成果产出 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 四是经济社会价值。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劳动力就业、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 全国技术市场交易等方面的情况,包括7个二级指标; 五是组织发展环境。主要反映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创新机构在R&D活动中的合作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一、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框架 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部门属和地方部门属的研究机构共计3611个,从业人员达 76.9万人,其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在全国占有相当比例,是我国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根据我国研究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导向,结合各类政府研究机构从事基础性、战 略性、公益性研究的定位和科技创新活动特征,全面评价政府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 需要兼顾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 以科技部组织实施的2016年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活动统计调查数据为基 础,从5个维度构建反映研究机构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测框架: 一是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资源是研究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条件,涵盖研 究机构中人员、经费、科学仪器等方面的资源基础情况,包括8个二级指标; 二是研发活动状况。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R&D(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人力投入、 资金投入及研发活动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活动情况,包括8个二级指标; 三是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论文、专利、标准等方面科技成果产出 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 四是经济社会价值。主要反映研究机构在劳动力就业、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 全国技术市场交易等方面的情况,包括7个二级指标; 五是组织发展环境。主要反映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创新机构在R&D活动中的合作情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 况,包括对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境外机构R&D经费外部支岀等5个二级 指标 以上总计选取34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1-1所示。 表1-1-1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人 12博硕士毕业人员占比(%) 13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 14女性科技人员占比(% 1.科技创新资源 15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亿元) 1.6政府资金收入来源占比(%) 7企业资金收入来源占比(%) 1.8仪器和设备支出(亿元) 21R&D人员(万人) 22R&D全时人员占比(%) 23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24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2研发活动状况 25基础研究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6应用研究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7试验发展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8R&D经费外部支出(亿元) 3.1发表科技论文数(篇) 3.2国外发表论文占比(%) 3.3专利申请受理数(件) 3.科技创新产出 34发明专利申请占比(%) 3.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6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 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8 况,包括对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境外机构R&D经费外部支出等5个二级 指标。 以上总计选取34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1-1所示。 表1-1-1 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科技创新资源 1.1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人) 1.2 博硕士毕业人员占比(%) 1.3 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 1.4 女性科技人员占比(%) 1.5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亿元) 1.6 政府资金收入来源占比(%) 1.7 企业资金收入来源占比(%) 1.8 仪器和设备支出(亿元) 2.研发活动状况 2.1 R&D人员(万人) 2.2 R&D全时人员占比(%) 2.3 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2.4 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2.5 基础研究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6 应用研究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7 试验发展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占比(%) 2.8 R&D经费外部支出(亿元) 3.科技创新产出 3.1 发表科技论文数(篇) 3.2 国外发表论文占比(%) 3.3 专利申请受理数(件) 3.4 发明专利申请占比(%) 3.5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6 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