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号:B1913班级号:F1305102 姓名: 丁佳莹 学号:5130519030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5 得分 序号 阅读文章名称 1 20世纪生物技术的主要发展和进展 2 对中国生物安全的思考及建议 9 关于冬春夏草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影响的调查 4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安全 5 克隆一转基因一生物安全 6 林业生物安全 7 灵芝蛋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6 青海冬虫夏草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9 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及其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10 生物安全总览 1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总体构思 12 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 生物技术在药用真菌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14 为中药寻找出路 15 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16 亚太国家生物安全规章 17 中国野生灵芝资源的开发利用 18 中药指纹图谱与灵芝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19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0 生物漂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13 班级号: F1305102 姓名: 丁佳莹 学号: 5130519030 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5 得分 序号 阅读文章名称 1 20 世纪生物技术的主要发展和进展 2 对中国生物安全的思考及建议 3 关于冬春夏草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影响的调查 4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安全 5 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6 林业生物安全 7 灵芝蛋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8 青海冬虫夏草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9 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及其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10 生物安全总览 1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总体构思 12 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 生物技术在药用真菌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14 为中药寻找出路 15 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16 亚太国家生物安全规章 17 中国野生灵芝资源的开发利用 18 中药指纹图谱与灵芝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19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0 生物漂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纤维素酶水解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2 应用白腐真菌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23 真菌纤维素酶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24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前景
21 纤维素酶水解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2 应用白腐真菌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23 真菌纤维素酶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24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前景
中文题目:克隆一转基因一生物安全 姓名:丁佳莹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00240 前言 纵观科学的发展历程,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称得上生命科学和生物 技术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进步,近年来,该项技术日趋普及并广泛地投入应用,也 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和质疑。本文概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关系 以及生命科学的四大关注点,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遗 传和发育以及神经科学和意识形成。随后,文章从发育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 意义上的发育过程,通过提出疑问“生物体可不可以被改造?应不应该改造?” 进而引出了对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利用价值的介绍。综上,本文对于 生物安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且针对目前市场中及实验中的生物提出了疑问和 希望。 一背景知识 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 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转基因技术即是将DNA片段转入特定生物 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 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这两项技术都通过了人为的手段去改变或 操纵生物体在细胞层面的组成,进而达到了更加优化的个体。可是由此一来,人 类在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了如同生物安全等这一类不确定的隐患, 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发道德伦理的问题。 本文就克隆和转基因的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谈到了 现如今的应用和价值,由此入手,从生态、遗传以及医用食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 该项技术的生物安全性。总的来说,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具有相当高的利用价值, 如本文所言,克隆技术可以扩增特殊的或不育的优良动物个体:将其与转基因结 合,可提供大量临床所需的异种器官;可延缓某些濒危动物的消亡等。但是,任 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就从日常生活中举例,如今市场上出现大量通过转基因技 术培育的反季蔬果,在充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这项技
中文题目: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姓名:丁佳莹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00240 前言 纵观科学的发展历程,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称得上生命科学和生物 技术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进步,近年来,该项技术日趋普及并广泛地投入应用,也 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和质疑。本文概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关系 以及生命科学的四大关注点,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遗 传和发育以及神经科学和意识形成。随后,文章从发育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 意义上的发育过程,通过提出疑问“生物体可不可以被改造?应不应该改造?” 进而引出了对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利用价值的介绍。综上,本文对于 生物安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且针对目前市场中及实验中的生物提出了疑问和 希望。 一 背景知识 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 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转基因技术即是将 DNA 片段转入特定生物 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 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这两项技术都通过了人为的手段去改变或 操纵生物体在细胞层面的组成,进而达到了更加优化的个体。可是由此一来,人 类在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了如同生物安全等这一类不确定的隐患, 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发道德伦理的问题。 本文就克隆和转基因的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谈到了 现如今的应用和价值,由此入手,从生态、遗传以及医用食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 该项技术的生物安全性。总的来说,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具有相当高的利用价值, 如本文所言,克隆技术可以扩增特殊的或不育的优良动物个体;将其与转基因结 合,可提供大量临床所需的异种器官;可延缓某些濒危动物的消亡等。但是,任 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就从日常生活中举例,如今市场上出现大量通过转基因技 术培育的反季蔬果,在充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这项技
术的关注和质疑,而迄今为止也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证明转基因食物是不存在任何 安全隐患的。因而,笔者认为,针对转基因育种研究应当建立明确的安全审批, 从而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文章亮点 一、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本文作为一篇刊登在科普杂志上的文章,不能像专业学术论文一样晦涩难懂, 应当浅显易懂,便于大众理解,最好还能有一定的生动性,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 趣。本文在文章开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行文过程中,运用了具 体事例和数据,很好地做到了深入浅出,帮助读者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 二、条理清晰,排版简明 本文条理清晰,分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育、克隆和转基因、生物安全 这四大部分,让读者一目了然。在介绍的过程中,将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将各类问题由大化小、由繁化简。在行文内容推进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自 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的介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有层次地理解文章 内容。 三、有理有据,可信度高 本文在阐明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如克隆蛙实验、非洲蛤蟆 实验、克隆鱼实验、三倍体鲫鱼实验等、利用实验的数据和结论对问题进行解释, 有理有据,使读者能够信服。 三读后感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进入上海交大的生物实验室做了“转基因食品DNA快 速提取及现场检测的家庭应用”这一课题,因而对于“转基因”这一字眼一直有 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这次我也是被文章标题所吸引,因而就选择了本文进行阅读 与理解。 首先,我非常认同作者在本文中对于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利用价值的介绍。 据了解,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 业应用快速发展,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转基因技术使得品种培育速度大大加快,其投入产业化 应用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收获了十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
术的关注和质疑,而迄今为止也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证明转基因食物是不存在任何 安全隐患的。因而,笔者认为,针对转基因育种研究应当建立明确的安全审批, 从而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 文章亮点 一、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本文作为一篇刊登在科普杂志上的文章,不能像专业学术论文一样晦涩难懂, 应当浅显易懂,便于大众理解,最好还能有一定的生动性,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 趣。本文在文章开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行文过程中,运用了具 体事例和数据,很好地做到了深入浅出,帮助读者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 二、条理清晰,排版简明 本文条理清晰,分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育、克隆和转基因、生物安全 这四大部分,让读者一目了然。在介绍的过程中,将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将各类问题由大化小、由繁化简。在行文内容推进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自 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的介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有层次地理解文章 内容。 三、有理有据,可信度高 本文在阐明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如克隆蛙实验、非洲蛤蟆 实验、克隆鱼实验、三倍体鲫鱼实验等、利用实验的数据和结论对问题进行解释, 有理有据,使读者能够信服。 三 读后感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进入上海交大的生物实验室做了“转基因食品 DNA 快 速提取及现场检测的家庭应用”这一课题,因而对于“转基因”这一字眼一直有 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这次我也是被文章标题所吸引,因而就选择了本文进行阅读 与理解。 首先,我非常认同作者在本文中对于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利用价值的介绍。 据了解,自 1996 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 业应用快速发展,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转基因技术使得品种培育速度大大加快,其投入产业化 应用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收获了十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 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 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另一方面,从1996到2007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单 单2008年一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就达到了75亿美元。从中不难看出, 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很好地解决了由人口迅速增长而导致的粮食短缺 问题,不仅如此,随着该项技术的日益成熟,转基因技术也被大规模地运用到了 药物领域,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干扰素等药物。 这类药物使用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即转基因技术),按照人们的意愿,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由此,也使得医学领 域能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它的质 疑声也日益强烈。我认为,其中对于生物安全的忧虑尤为突出。俗话说,民以食 为天,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处于人们注目的焦点,而自1984年转基因技术 首次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起,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就一直位于风头浪 尖之上。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业界也是各执一词,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 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从生态学的角 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 平衡的可能。既然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我认为作为消费者,应当 理性对待,切不可盲从。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一些新颖、奇特的 转基因食物,或是一直食用反季的转基因作物,另一方面,我们也无需闻“转基 因”色变,对其避之不及。因为,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任何食物都可能存在着食 品安全隐患,从育种研发到种植收割,再到运输销售,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 都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而,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个生产流程,而不要仅仅 拘泥于转基因这个问题之上。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需要更为严格的把 控机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转 基因食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方法,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之上尽最大可能保证转基 因产品的安全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截至 2009 年底,全球已有 25 个国家批准了 24 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 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 1996 年的 2550 万 亩发展到 2009 年的 20 亿亩,14 年间增长了 79 倍。另一方面,从 1996 到 2007 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 440 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 35.9 万吨。单 单 2008 年一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就达到了 75 亿美元。从中不难看出, 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很好地解决了由人口迅速增长而导致的粮食短缺 问题,不仅如此,随着该项技术的日益成熟,转基因技术也被大规模地运用到了 药物领域,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干扰素等药物。 这类药物使用基因拼接技术或 DNA 重组技术(即转基因技术),按照人们的意愿,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由此,也使得医学领 域能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它的质 疑声也日益强烈。我认为,其中对于生物安全的忧虑尤为突出。俗话说,民以食 为天,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处于人们注目的焦点,而自 1984 年转基因技术 首次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起,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就一直位于风头浪 尖之上。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业界也是各执一词,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 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从生态学的角 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 平衡的可能。既然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我认为作为消费者,应当 理性对待,切不可盲从。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一些新颖、奇特的 转基因食物,或是一直食用反季的转基因作物,另一方面,我们也无需闻“转基 因”色变,对其避之不及。因为,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任何食物都可能存在着食 品安全隐患,从育种研发到种植收割,再到运输销售,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 都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而,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个生产流程,而不要仅仅 拘泥于转基因这个问题之上。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需要更为严格的把 控机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转 基因食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方法,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之上尽最大可能保证转基 因产品的安全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广建,闫少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一一以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为视 角.《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2】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 策略.生命科学.2011年02期. 【3】高世庆,徐惠君,程宪国,陈明,徐兆师,李连城,杜丽璞,叶兴国,郝 晓燕,马有志.转大豆GmDREB基因增强小麦的耐旱及耐盐性.《科学通 报》.2005年23期. 【4】Howard Davies.A role for“omics”technologies in food safety assessment.Food Control.December 2010,Pages 1601-1610
参考文献 【1】 张广建,闫少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为视 角.《法制与社会》.2010 年 26 期. 【2】 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 策略.生命科学.2011 年 02 期. 【3】 高世庆,徐惠君,程宪国,陈明,徐兆师,李连城,杜丽璞,叶兴国,郝 晓燕,马有志.转大豆 GmDREB 基因增强小麦的耐旱及耐盐性.《科学通 报》.2005 年 23 期. 【4】 Howard Davies. A role for “omics” technologies in food safety assessment. Food Control. December 2010, Pages 1601–1610